《中国碑帖名品》是针对当代读者学习需求而推出的一套理念全新的丛帖。丛帖在总结该社不同时段字帖出版的资源和经验基础上,更加系统地观照整个书法史的艺术进程,汇聚历代尤其是今人对不同书体不同书家作品(包括新出土书迹)的深入研究,以书体递变为纵轴,以书家风格为横线,遴选了书法史上最优秀的书法作品汇编成一百册,再现了中国书法史的辉煌。
为了更方便读者学习与品鉴,本套丛帖在文字疏解、艺术赏评诸方面做了全新的尝试,使文字记载、释义的属性与书法艺术造型、审美的作用相辅相成,进一步拓展字帖的功能。同时,该丛帖精选底本,并充分利用现代高度发展的印刷技术,精心校核,原色印刷,几同真迹,这必将有益于临习者更准确地体会与欣赏,以获得学习的门径。
坦白说,我过去在购买书法书籍时,常常被那些过于花哨的包装和宣传所迷惑,结果到手后发现内容空泛,徒有其表。但这套书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它用实实在在的印刷质量和扎实的选材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它的整体氛围是沉静、内敛而又充满力量的,非常符合魏碑那种内蕴深厚的特点。我尤其喜欢它在展现碑文细节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多的现代设计干扰,焦点完全集中在石刻本身。每一次翻开,都能发现一些先前忽略掉的微妙之处,比如某些笔画末端的入石深浅,或者结构上的微小倾斜所带来的韵律感。对于那些真正想在书法上有所建树的人来说,这种“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才是最能让人沉下心来学习的良方。它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更是一套严谨的学术资料。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经典”的尊重与再创造。我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校对和制版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去力求“真”。在学习碑刻时,最怕的就是拿到翻印失真的版本,那样会误导学习者对笔意的理解。但从我目前翻阅的几部分来看,这套书在墨色的浓淡、飞白的干湿、以及线条的力度把握上,都达到了一个惊人的还原度。它不仅仅是“字”的集合,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载体。阅读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工匠们在坚硬的石面上,如何用刻刀镌刻出如此饱满又灵动的线条。这种对原汁原味的追求,使得它在众多碑帖中脱颖而出,成为案头常备的参考书。对于资深的碑学爱好者而言,这样的书是必备的“工具”,它提供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参考答案,而是打开通往碑刻艺术深层理解的一把钥匙。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书法爱好者,我常常为如何系统地、深入地学习碑帖而感到困惑。这套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的“选择困难症”。它的装帧和内容组织逻辑,似乎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循序渐进的学术探索。不仅仅是把字帖摆在那里让你临摹,它更像是在为你构建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我注意到书中的排版风格,似乎在有意地对比不同时期的书风,虽然我无法直接指出具体是哪几处,但整体上能感受到一种学术的脉络在其中流淌。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对于提升学习者的审美和鉴赏能力非常有帮助。它不像那种市面上常见的、只是简单把字放大的速成帖,而是鼓励你去“看懂”碑帖背后的文化意蕴和审美追求,让人在临摹的同时,也能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收集了不少关于魏碑的书法资料,但大多停留在对某一作品的简单介绍上,或者拓片质量参差不齐,常常因为影印失真而影响了对原貌的判断。而这本在选取和编排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作品汇编,而是下了苦功去筛选那些最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范本。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布局上的匠心独运,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不显得拥挤,又能让观者专注于碑文本身,不被多余的装饰干扰。对于我这种日常练习书法,需要经常对照碑帖揣摩结构的人来说,这种清晰、聚焦的呈现方式极为重要。它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气”在碑刻中的流动,比如那些转折处的方圆对比,提按的微妙变化,都因为清晰的影印而变得易于捕捉和模仿。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是真正懂得书法艺术的出版者才能做到的,它让学习者少走了很多弯路,直接面对的是最好的“老师”。
评分这套书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痴迷于书法艺术,特别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碑刻有着独特情结的爱好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我特意留意了书中的装帧设计,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让人在翻阅的瞬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群星璀璨、碑刻艺术达到一个高峰的年代。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厚实而富有质感,墨色的还原度极高,那些饱经风霜的笔画、清晰可辨的刀痕,在这样的印刷质量下得到了最完美的呈现。我个人非常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对碑文边缘残损部分的处理,既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又确保了主体内容的清晰可读。光是端详那些精细的拓片放大图,就能感受到书家运笔时的力度与节奏,那些方峻的结构,雄浑的气势,通过精良的影印技术,被完完整整地“搬”到了我的案头。这套书不只是简单的字帖,它更像是一部立体的书法史料,对于研究那个时期书风的演变,以及书家个体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参照。
评分名家作品,非常的喜欢。
评分印刷很清晰,很好的版本,很实惠
评分非常好的书,很满意。
评分1951年11月成立于南昌市,原名江西人民通俗出版社。1953年改名为江西人民出版社,为综合性地方出版社。“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机构被撤销。1979年恢复成立。1984年5月,升格为兼具图书出版与出版行政管理职能的正厅级事业单位。1986年11月起,江西人民出版社的行政管理职能改归江西省出版事业管理局。1992年1月起,在原江西人民出版社政治经济、古籍编辑部的基础上,新组建江西人民出版社。现有在编织工44人,其中编辑人员28人,具备高级以上职称的22人,年出书约160种。
评分最喜欢的大红袍
评分质量有保障,不错!
评分2008年,马未都以745万元的版税收入,登上“2008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引发广泛关注。
评分印刷不错,就这两块碑而言这个效果足够了。上海书画的这套帖整体不错的,少数比较差,少数过得去,多数还是很好的。
评分《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1901年,即清光绪二十七年。全书四卷(八册),共选三千二百九十一个汉字,插图七百六十二幅。第一册为凡例、类字和检字索引;第二册为卷一,所收汉字包括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山川河岳,各国知识、地方小志等;第三、四册为卷二,所收汉字涉及人事物性、乐器武器、花鸟鱼虫、矿物金属等;第五、六册为卷三,所收汉字为度量衡、日常生活、农业工业、虫豸动物、野生植物等;第七、八卷为卷四,也是最后一卷,所收汉字属较抽象的人类活动和语言文字。当时,本书以石版印刷流通,随即广为仿效和普及,成为全国各小学学堂通行教材。几十年间,其扩印之多、流布之广、版本之杂,一时无二。本书作为有史以来第一部学校编纂的语文课本,其精神传承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国民字课图说》(1915年),还影响了同时代的《共和国教科书》(1912年)。从晚清到民国,这种隐性线索还存在着,可谓是近现代中华语文课本的典范,一路灿烂光华、自强不息。及至当代,此书却寂寂无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