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101)(北宋)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北宋大文豪、鉴赏家、书画家。
《历代行草精选:宋·苏轼·尺牍集》所刊诸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均为心牍书法。此类心牍书法落笔如漫不经意,,而整体布白自然错落,笔法精严而不拘束姿态妍美而不做作,一切自在有法无法之间。作者的学问才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与晋贤书札的萧散风格脉理相通。此外,所宋岳珂《宝真斋法书赞》记述,苏轼创作信札时,态度极为认真,稍有不江,即重书一过。正因为苏轼十分看重尺牍之书艺,故其书法风韵独胜,赢得了后人的普遍推许和美誉。
苏轼论书,每多嘉言。其《次韵子由论书》曰:『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貌妍容有瞎,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离,刚健含婀娜。』《石苍舒醉墨堂》诗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其他类似的妙句还有不少,又如。『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这些论书之言闪烁着苏轼这位巨匠特有的智慧之光,早已成为书坛经典箴言。
关于苏轼的书法渊源,黄庭坚曾论曰:『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浩,至于酒酣放浪、能忘工拙时,字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此论总体上基本准确地概括了苏轼从早年到晚年的书法嬗变以及各阶段的特点。不过,除了上述列举的几位晋唐大家之外,还有一人即南朝齐王僧虔对苏轼也产生过不小影响。明人王穉登在《跋苏轼〈治平帖〉》中早已指出:『苏文忠书法出自王僧虔《仰希江郢小郡帖》,谁谓不由晋辙哉?此书之迹全类僧虔。』至于唐代颜真卿,苏轼对他的道德文章极为钦敬,受其影响也是自然之事。他将颜真卿书法作品中的雄健豪迈之气,以及丰腴雄劲的笔画、端庄大度的结体等,都曾用心加以采撷汲取,最终融会贯通,自成一格。苏轼的书艺与他的诗文一样,随着阅历的加深,越发炫耀夺目,进入神妙境界。黄庭坚曾评东坡书曰:『早年用意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其彭城以前犹可伪,至黄州后,掣笔极有力,可望而知其真赝也。』晚年至海南后,书法又为之一变,故元郭畀《苏轼书〈离骚九辩〉卷跋》云:『(东坡)晚岁自儋州回,挟大海风涛之气,作字如古槎怪石,如怒龙喷浪,奇鬼搏人,书家不可及也。』
本册所刊诸帖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均为尺牍书法。此类尺牍书法落笔如漫不经意,而整体布白自然错落,笔法精严而不枸束,姿态妍美而不做作,一切自在有法无法之间。作者的学问才气,郁郁芊卑,发于笔墨之间,与晋贤书札的萧散风格脉理相通。此外,据宋岳珂《宝真斋法书赞》记述,苏轼创作信札时,态度极为认真,稍有不满,即重书一过。正因为苏轼十分看重尺牍之书艺,故其书法风韵独胜,赢得了后人的普遍推许和美誉。
这本书的文献价值和研究参考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汇集整理了大量原本可能分散在不同博物馆或私人藏家手中的珍贵资料,将其系统地呈现在一起,极大地地方便了我们这些非专业研究人员进行对比和学习。书中对每一件作品的考证说明详实而严谨,从纸张的年代痕迹到墨色的深浅变化,都有细致的记录和推测,这为我们理解古代书家的创作环境提供了宝贵的佐证。这种近乎考古学层面的梳理工作,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份量大大增加,即便是作为案头工具书来查阅,其可靠性也让人感到非常放心。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个人的创作思绪产生了奇妙的激发作用。我发现自己过去在处理线条时的一些惯性思维和僵硬之处,在接触到其中某些作品的“意态”后,仿佛被瞬间打破了。与其说是在学习“怎么写”,不如说是在学习“如何思考”。那些精选出来的篇章,其布局的疏密得当、气息的连绵不绝,展现了一种“无心而为之”的自然之美,这恰恰是我目前在追求却难以企及的境界。它没有强行灌输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导师,在你面前铺陈出无数种可能,鼓励你去探寻属于自己的“法度”之外的“性情”。
评分与市面上许多只追求“形似”的字帖不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捕捉并传达了一种“神韵”。读完之后,合上书本,闭目冥想时,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僵硬的字形结构,而是一种流动着的、充满生命力的气场。这种“气”的感受是难以用语言精确描述的,它可能来自于运笔时的疾徐变化,也可能来自于整体章法的豁达开朗。这本书似乎在无声地教导我们,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或许是心手相应,将个人的性情与历史的积淀融为一体,达到一种自由而又合乎规范的境界。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精神洗礼。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种沉静而高雅的气质。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摸上去手感温润,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印刷的精良。尤其是那些摹写图版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看得出编辑团队在制版校对上花费了大量心血。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字帖或者作品集,它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即便是静静地放在书架上,也自成一景。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审美愉悦。对于注重阅读体验和收藏价值的书籍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实体品质绝对值得称赞,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遍细节之处的设计巧思。
评分初读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广博与系统性。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引导读者逐步深入理解特定时期书风的演变与精髓。我特别欣赏它在文本解读上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多冗余的学院派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又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去剖析那些看似高深的书法笔法和意境。比如对某一特定转折的处理,作者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书写者的心境进行分析,使得每一笔、每一画都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成为了历史情感的载体。这种深度的挖掘,让初学者能找到切入点,让资深爱好者也能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非常好的范本,爱不释手!
评分非常好的书,值得反复读,满意!
评分苏轼晚年用笔沉着,早期书法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黄州寒食诗帖跋 黄州寒食诗帖
评分很好,很喜欢。牛人写的就是不一样
评分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评分不错的东西,可以............................
评分《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评分苏黄米蔡,第一书法。
评分好。又便宜又好。印刷很清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