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实录 医理切磋:附魏长春答疑录

师承实录 医理切磋:附魏长春答疑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卫华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理
  • 魏长春
  • 师承
  • 医学史
  • 切磋
  • 答疑
  • 传统医学
  • 清代医学
  • 病例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165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531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4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师承实录 医理切磋:附魏长春答疑录》师承实录汇集了张卫华先生为学术继承人授课的讲稿,确属其临证中的真实体悟;医理切磋展现了师生问答的诸多内容,不求系统,但求实用;后学体悟为学生学习和运用张卫华先生及其他名医经验的感受,对读者提高诊治水平颇有裨益。书后附有名老中医魏长春先生早年对部分方、药答疑的内容,言简意赅,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

作者简介

  张卫华,杭州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1942年8月出生于浙江杭州,1968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获“杭州市名中医”称号。第一、二期杭州市名中医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原浙江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拥有45年的临床和教学经验。主张“寒邪非温不散,水饮非温不去,痰湿非温不化,疼痛非温不止,瘀滞非温不通,气机非温不畅。食滞非温不消,虚寒非温不补”。擅长内科疾病的中医治疗,尤其对慢性胃炎、溃疡病、痛证及疑难杂症有独特经验。

内页插图

目录

师承实录
临证与读书感悟
治疗痛证的体悟
治疗腹泻的体悟
口腔溃疡的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
辨证施补论膏方
治疗发热的体悟
《伤寒论》经方的临床应用
常用验方阐述
睡眠障碍的中医治疗体悟
医理切磋
师生问答
学习心得
后学体悟
中药治疗结缔组织病举隅
重用附子治风湿性多肌痛验案举隅
附子理中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举隅
慢性咳嗽证治体会
运用温法治疗五官科疾病验案举隅
利用和解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附子理中汤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寒型消化性溃疡
扶阳法治疗老年顽固性失眠症体会
附:魏长春答疑录
继承弘扬,勤耕不倦——记张卫华老师

精彩书摘

  复诊:药后每日大便一次,部分成形,原方加吴茱萸、五味子,10剂。
  2年后患者又出现腹泻,症状基本同治疗前。我曾用原法,服之无效,改用温阳止泻汤合四神丸,加仙鹤草、桔梗,腹泻即止。《闽东草药》记载仙鹤草别名为“泻痢草”,对久泻颇有效验。脾气虚者合参苓白术散,肾虚者合四神丸,肝木犯脾合痛泻要方。
  4.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少腹逐瘀汤是清代王清任用于少腹痛、胀、积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之方,认为“此方去疾、种子、安胎,尽善尽美,真良善方也”。对冲任虚寒,瘀血内阻的妇科疾病有较好的疗效。我在临床用于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属虚寒瘀滞的腹泻,疗效颇佳。多年前我阅读《名中医治病囊秘》颜德馨卷得到启示,颜老用膈下逐瘀汤治疗慢性结肠炎,书中日:“近年来施之于临床,多应手而效。总结经验,用此方需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病程较久;②痛有定处而拒按;③大便黏液。”我按颜氏的三个条件再加肠鸣一症,选少腹逐瘀汤治之,效果更好。许多患者常感左下腹胀痛,部分患者可扪及条块状物,该部位为乙状结肠区。少数患者痛胀在右下腹,为升结肠处。左右两处皆称少腹,又往往自感怕冷,以方测症,样样相符。方中小茴香、干姜、官桂三味乃温热之品,温里止痛,温肾止泻,助火化湿。患者往往肠鸣阵阵,《金匮要略》日“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肠鸣必须用温药,三味温热之药恰到好处。久病必瘀,方中其他药物皆属于活血化瘀、养血理气之品。
  临床用此方时可加葛根升清止泻,加防风祛风胜湿,亦可加藿香芳香化湿以利止泻,泻下频仍可加收敛之品,如乌梅、诃子、石榴皮之类,气虚加黄芪,阴液亏损可加扁豆、怀山药以甘温复其阴。
  验案5蒋某,女,43岁。
  腹痛腹泻4年余。病起于子宫内膜癌放疗1月后,大便每日3~5次,呈水样,夹黏液,时呈血性或脓性黏液便,里急后重,消瘦,多次大便培养皆正常,经常口腔溃疡、疼痛,舌质红夹瘀滞,脉弦。浙一医院诊断为放射性肠炎,证属脾虚湿困,肠道气滞血瘀,方选少腹逐瘀汤合封髓丹加减治之。当归12g,小茴香10g,干姜10g,肉桂6g,延胡索12g,五灵脂12g,没药6g,川芎10g,蒲黄12g,黄柏10g,砂仁10g,甘草10g,细辛6g,白蒺藜12g,大豆卷10g,炒枳壳12g,黄连6g。7剂。
  复诊:大便已减至每天一次,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消失,口腔溃疡十去八九。原方出入治之。
  服汤药后症状逐渐消失,正如前人刘河间所述:“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封髓丹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我常用于口腔溃疡。清代医家郑钦安谓此病乃“阳气不得潜藏,虚火上浮”。黄柏坚肾清火,为君;砂仁温健脾运,引五脏六腑之精归属于肾,为臣;佐以甘草益脾气,并调和黄柏、砂仁之寒温。三药合之,补土伏火,水火相济,相火安宁,口腔溃疡可愈。黄连、细辛为口疮止痛对药,白蒺藜平肝,豆卷化湿。
  ……

前言/序言


《师承实录 医理切磋:附魏长春答疑录》 这本书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静谧的书房中,缓缓道来他毕生所学。它并非泛泛而谈的医学理论汇编,而是将中医的精髓,如同细密的丝线,一针一线织入真实临床的经纬之中。 一、 师承之实:得真传,悟大道 全书的核心,在于“师承”。作者以一位虔诚的学徒身份,细致入微地记录了他与恩师之间,以及与其他医家切磋交流的全过程。这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思想的传递、理念的浸润。 言传身教的生动再现: 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诊室,聆听恩师问诊的每一个细节,观察辨证施治的每一个步骤。从望色、闻声、问病、切脉,到方剂的加减、药物的配伍,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准。例如,书中可能详细描述恩师如何通过一个细微的表情判断出患者内心的愁绪,又如何通过指尖的微颤感知脉象的深浅虚实。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远比干枯的理论阐述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让学习者体会到中医学“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等核心思想的实际运用。 临证思路的层层剥开: 不同于仅提供病案的医书,本书更侧重于展现“思维过程”。作者不会直接给出诊断和处方,而是通过师徒问答、讨论,一步步引导读者进入诊断的迷宫,感受辨证的严谨。在面对一个复杂的病情时,恩师可能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循循善诱,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徒弟从不同角度分析,从而揭示出问题的本质。这种“教”的智慧,让读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经验的沉淀与智慧的升华: 师承的价值,在于将前人的宝贵经验,以一种鲜活、可感的方式传递下来。本书中的案例,或许是多年来反复出现的常见病,也或许是罕见的疑难杂症。但无论何种情况,作者都力求展现其中蕴含的独特见解和巧妙之处。这些经验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中医基本理论紧密结合,展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 二、 医理之切磋:融会贯通,探真知 “医理切磋”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作者不仅仅满足于记录师父的点拨,更重要的是,他主动与医家们就医学理论展开深入的探讨。这种切磋,不是为了辩驳,而是为了共同求索,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出新的火花。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医理的切磋,绝非空谈。书中关于理论的讨论,往往与具体的临床案例紧密相连。例如,在讨论某一脏腑的生理功能时,作者会联系到该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出的具体症状,并引用恩师或他人的临床经验来佐证。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使得抽象的医学概念变得具体而生动,让读者深刻理解“理”之所在,“法”之所依。 对经典理论的现代解读: 中医学经典博大精深,但其语言体系和思维方式,有时对现代读者而言存在一定理解的障碍。《师承实录》在此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通过与同道们的切磋,作者将一些古老的理论,用更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阐释,并结合当代的医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这使得经典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籍,而是能够指导当下临床的活水源泉。 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与启迪: 在切磋过程中,作者有意或无意地展现了不同医家在对待同一问题时的不同观点和思路。这种观点的碰撞,恰恰是学习的宝贵机会。读者可以在多元的视角中,开阔视野,认识到医学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从而避免陷入僵化的思维模式。例如,对于同一个“咳嗽”的病症,不同的医家可能会从肺、脾、肾等不同脏腑入手,运用截然不同的治疗策略,而本书将这些不同的思路呈现出来,供读者品鉴。 三、 魏长春答疑录:直击疑难,释惑解难 《魏长春答疑录》作为附篇,更是将本书的实用性和指导性推向了极致。这部分内容,聚焦于在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常见疑问和疑难杂症,以问答的形式,进行了集中解答。 直面学习者最关心的问题: 作者深知,学习者在理论掌握后,往往会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种种困惑。这些困惑可能源于理论的理解不深,也可能源于临床经验的不足。答疑录正是针对这些痛点,精心设计了问题,并给出了充满智慧的解答。这些问题可能涉及到某个药物的特殊用法,某个复方配伍的原理,又或是某个看似棘手的病症的治疗思路。 深入浅出的讲解,化繁为简: 面对疑难问题,解答者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会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从理论上进行溯源,再结合临床实践进行阐述。这种讲解方式,既保证了答案的科学性,又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即使是复杂的病理机制或药理作用,也能够被剥茧抽丝,用清晰明了的语言呈现出来。 实践指导性强,可操作性高: 答疑录中的许多解答,都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它们不仅解答了“为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怎么做”。例如,在讨论如何调整某个方剂以应对季节变化时,解答者会给出具体的药材选择和剂量建议,让读者能够直接应用于临床。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是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体现医家的严谨与担当: 魏长春先生(或作者笔下的解答者)在答疑过程中,展现了医家应有的严谨态度和对学徒、后辈的责任心。他们不回避问题,不敷衍了事,而是认真对待每一个疑问,力求给予最准确、最深刻的回答。这种精神,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总而言之,《师承实录 医理切磋:附魏长春答疑录》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和传承智慧于一体的医学著作。它不拘泥于形式,不流于表面,而是以一种真挚、朴实、充满生命力的方式,展现了中医的魅力。无论是初涉中医门径的学子,还是在临床一线摸索多年的医生,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迪和切实的帮助。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从中汲取力量的良师益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书脊的烫金字体清晰而典雅,封面纸质也很有分量,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知识感。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其中的医学理论,但光是看到书中大量的古籍引用和详细的案例分析,就足以让我感受到编纂者和作者在学术上的严谨态度。那些古朴的字体和精美的插图,如果不是精心制作,是很难达到这种效果的。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于一些经典方剂的解读,不仅仅是罗列药味和用法,更是深挖了其背后的配伍原理和临床应用经验,这对于我这样初涉中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贵的启迪。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领略到更深层次的医理智慧,并且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易于理解的入门方法,帮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逐步掌握其中的精髓。总的来说,从一本图书的“第一印象”来看,它无疑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反复研读的佳作,它所传达出的厚重感和学术价值,足以让人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评分

我一直认为,医学著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理论的深度,更在于其能否激发读者的思考,并最终指导实践。这本书的标题——《师承实录 医理切磋》,恰恰传递出一种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气息。在我看来,“师承”二字蕴含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代代相传的智慧,“实录”则表明了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而非空泛的理论。而“医理切磋”则暗示了一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鼓励读者主动参与到医学理论的探讨中,而不是被动接受。“魏长春答疑录”的加入,更是锦上添花,它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你学习的道路上为你指点迷津,解答疑惑,这对于初学者和希望深入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走进一个更广阔的中医世界,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疾病的本质,更灵活地运用医理,最终能够有效地帮助到他人。

评分

最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提升临床思维的书籍,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的推荐。虽然我本人并非医学专业科班出身,但对中医的兴趣由来已久,尤其推崇那些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际应用的书籍。这本书的标题就吸引了我——“师承实录”,这几个字传递出一种传承的意味,仿佛能让我直接接触到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教诲。而“医理切磋”则暗示了书中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包含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这正是我想在阅读中获得的。更何况,书后还附带了“魏长春答疑录”,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补充,能够解答我阅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疑问。我非常看重这一点,因为很多时候,理论知识的理解障碍就来自于无法及时获得解答,而有经验的问答能够极大地促进学习的深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带领我从基础的医理出发,逐渐理解复杂的辨证论治过程,并且在实践中能够有所启发。

评分

作为一个在中医领域摸索多年的业余爱好者,我深知理论学习的枯燥和实践中的困惑。《师承实录 医理切磋》这个书名,在我看来,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夸大其词,而是直接点明了核心:通过真实记录的师承经历,来切磋深奥的医理。我最看重的是“实录”二字,它意味着书中包含的是真真切切的临床案例和经验总结,而不是凭空臆想。而“医理切磋”则让我看到了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仿佛作者是在邀请我一同探讨,一同进步。“魏长春答疑录”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在我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有一个集中的、有经验的答疑部分,能够极大地节省我寻找答案的时间,并且能让我学到更精辟的见解。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带来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让我能够更扎实地理解中医的精髓,并在未来的实践中有所运用。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内容,单看这书名就觉得分量十足。《师承实录》,这个名字让人眼前一亮,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感。它不像一些市面上为了吸引眼球而起的花哨名字,而是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价值——“师承”,这代表着经验的传递,是中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而“医理切磋”则更是让人期待,这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授课,更像是与医学大家进行一场思想的碰撞,在互相的切磋中,提升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的理解。我尤其对“魏长春答疑录”的部分感到好奇,我相信这部分内容会集结了作者在行医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以及他的深刻解答,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学习和实践中常会遇到瓶颈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一个好的疑难解答部分,能够极大地促进学习的效率和深度,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我满怀期待地想去了解,这些“实录”和“切磋”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精妙的智慧。

评分

好评值得一看 性价比高 还会继续购买

评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学有根底,见多识广,才能慎思明辨,智方行圆,只有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才能汇通诸家,化裁创新。在熟读精思中医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广泛地学习前人的著作和经验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金元四大家及温病学派叶、薛、吴、王的著作,更应反复研读,勤于摘录。但在学习时必须择善而从,屏弃门户派别之偏见。在学习各家学说时应着眼于心得发明之处;对各家之特长则应探本求源,追踪其学术渊源,剖析其发明依据;而对各书之中陈述援引,互相重复的内容,则不必深究。读书以明理为先务,只有抓住了要点,才能融会贯通,有所创新

评分

字文燿(1898-1987年)浙江宁波慈城人(今属宁波市),初学药业,旋学中医,继学中医,继拜浙东名医颜芝馨为师,1918年悬壶慈邑。1956年受聘赴杭,翌年任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省中医学会副会长。1980年评为主任医师,1983年月日评为浙江省名老中医。从医6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医术精湛。早年以治疗外感时病为主,后又专攻内伤杂病调治,擅长诊治消化系统疾患及急重症,享有盛誉。曾当选浙江省四届人大代表、浙江省政协常委,浙江省中医学会顾问等职。著有《慈溪魏氏验案类编初集》、《魏长春医案》、《魏长春临床经验选辑》、《中医实践经验录》等,并发表论文数十篇 。历任浙江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省第四届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分会顾问,浙江中医院副院长。

评分

魏长春,字文燿(1898-1987年)浙江宁波慈城人(今属宁波市),初学药业,旋学中医,继学中医,继拜浙东名医颜芝馨为师,1918年悬壶慈邑。1956年受聘赴杭,翌年任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省中医学会副会长。1980年评为主任医师,1983年月日评为浙江省名老中医。从医6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医术精湛。早年以治疗外感时病为主,后又专攻内伤杂病调治,擅长诊治消化系统疾患及急重症,享有盛誉。曾当选浙江省四届人大代表、浙江省政协常委,浙江省中医学会顾问等职。著有《慈溪魏氏验案类编初集》、《魏长春医案》、《魏长春临床经验选辑》、《中医实践经验录》等,并发表论文数十篇 。历任浙江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省第四届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分会顾问,浙江中医院副院长

评分

“高楼万丈平地起”。无论学什么,做什么,都要从打好基础着手,学习中医也不例外。历代医著汗牛充栋,后世诸家均有阐述发明,但流出由源,不论哪种学术流派,均是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为基础。如果对中医学术的形成发展的梗概和基础理论缺乏充分的认识,就会失之于偏颇。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背诵、熟记经典著作中的原文是十分必要的。如《灵枢•口问》篇曾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临证时每逢类似之症,回想起此段经文,对于病情,病机、治则就有了较清晰的概念,即能为选用方药作出重要的启示。又如治疗毕姓男子,苦嗳气呃逆,曾先后用半夏泻心、丁香柿蒂、橘皮竹茹等方治疗未效。想到《金匮要略》有言:“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而改用大承气汤加味治之。药后便解,气畅,腹宽,呃逆、嗳气即止,一剂而愈。

评分

“高楼万丈平地起”。无论学什么,做什么,都要从打好基础着手,学习中医也不例外。历代医著汗牛充栋,后世诸家均有阐述发明,但流出由源,不论哪种学术流派,均是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为基础。如果对中医学术的形成发展的梗概和基础理论缺乏充分的认识,就会失之于偏颇。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背诵、熟记经典著作中的原文是十分必要的。如《灵枢•口问》篇曾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临证时每逢类似之症,回想起此段经文,对于病情,病机、治则就有了较清晰的概念,即能为选用方药作出重要的启示。又如治疗毕姓男子,苦嗳气呃逆,曾先后用半夏泻心、丁香柿蒂、橘皮竹茹等方治疗未效。想到《金匮要略》有言:“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而改用大承气汤加味治之。药后便解,气畅,腹宽,呃逆、嗳气即止,一剂而愈。

评分

真的很喜欢这本,现正认真的看着。读书,是在剥除心灵中的障碍,使人的心胸变得空旷,加法慢慢变成了减法。读书使人心灵优雅。行为的优雅是表面的优雅,真正的优雅是灵魂的优雅,优雅的生命源于优雅的灵魂,优雅的灵魂源于优雅的书籍。

评分

《师承实录 医理切磋:附魏长春答疑录》师承实录汇集了张卫华先生为学术继承人授课的讲稿,确属其临证中的真实体悟;医理切磋展现了师生问答的诸多内容,不求系统,但求实用;后学体悟为学生学习和运用张卫华先生及其他名医经验的感受,对读者提高诊治水平颇有裨益。书后附有名老中医魏长春先生早年对部分方、药答疑的内容,言简意赅,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

评分

他从事中医教学和临床工作六十余年,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在我省中医界和广大群众中享有盛誉。1918年于慈溪县城(今慈城镇属江北区)挂牌行医,熟读中医经典著作,博采众长,医技渐精。1920年参加宁波及慈溪中医研究会,此后求医者日众,医名一地。著有《魏长春医案》、《魏长春临床经验选辑》、《中医实践经验录》等,留有遗稿《诊治提要》等多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