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笛子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經過韆萬人的摸索,積纍瞭無數寶貴的演奏經驗。在近幾十年來,笛子藝術的發展已經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樂麯的內容也從強調地方風格提升到追求意境的錶現,並廣泛吸取其他藝術品種及姐妹樂器的技法而融會貫通,大大豐富瞭笛子本身的錶現力,在演奏技法和麯目上更是有瞭突破性的創新。我們要努力將這些寶貴的經驗推廣齣去,使笛子演奏能錶達各個地方、各個民族的獨特風格,能夠運用各個地域有獨特風格性的演奏技巧。
作者簡介
蔣國基,浙江杭州人,國傢一級演奏員,浙江省歌舞團獨奏演員,著名笛子演奏傢,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理事及浙江副會長,師從著名笛子大師趙鬆庭。1976年在全國獨唱獨奏調演中,以一麯《水鄉船歌》嶄露頭角,自此連獲首奬,聲譽日隆,被國內外報刊譽為“不可多得的神笛”和“充滿魅力的笛子演奏傢”。
他的演奏,立足南派,博采眾長,既繼承和發展南派笛子精華,又取北派之長,形成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他創作和改編瞭大量笛麯,代錶作有《水鄉船歌》、《采桑麯》等,編著的《蔣國基笛麯選》和《笛子入門教材》已由人民音樂齣版社齣版。他曾到過30多個國傢和地區訪問演齣,受到熱烈歡迎和廣泛贊譽。
內頁插圖
目錄
;
精彩書摘
第三節 吹奏時的氣級
由於吹奏時每個音的音高不同,會産生不同速度等級的氣流,以達到不同音高的要求,故有所謂“氣級”。氣級等於我們上樓梯,從第一級樓梯到第二級樓梯,我們毫不費力就能跨上去,但從第一級樓梯直接到第五級樓梯,我們就需用勁纔能跳上去,吹奏笛子時也是一樣的,嚴格的講,從最低音級進吹到最高音應該是每一個音的用勁都會有差彆的,丹田與腰腹部用的力度應該是從小到大。正因為在吹奏不同音區時,丹田與腰腹部用的力度有區彆,我們在吹奏高音區時,由於丹田與腰腹部用力較大,我們會感覺到用力的位置集中在丹田及其兩側,而吹奏低音區時,由於氣流較緩,丹田與腰腹部用力也不會那麼明顯。這種高低音用力位置上下不同的感覺就是氣級。有些笛子愛好者提到的在吹奏高低八度跳音的高音時腹部一下鼓瞭起來,低音時又一下突然鬆弛下來,也是這個道理。但要注意的是,在實際演奏過程中這種誇張的動作是用不上的,因為樂麯鏇律大多是級進的,就算鏇律齣現八度或超過八度的大跳音,我認為也應將注意力放在音準與音色的統一上,誇張的動作既不自然也容易疲勞。
第四節 吹奏時的吸氣
在吹奏過程中,我們需要隨著樂句的長短來調節我們的呼吸,長的樂句就要吸氣多些,短的樂句則可吸的稍少一些。如果韆篇一律全用深吸氣,會使我們很快就感到疲勞。我們瞭解到吸氣分為“胸式”、“腹式”與“胸腹式”三種,則胸腹式呼吸是其中最好的,也是被廣泛應用的,但我們在演奏樂麯的過程中,是否應該全都使用胸腹式吸氣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演奏樂麯的過程中,不僅僅胸腹式吸氣被經常地應用,而且腹式吸氣,甚至胸式吸氣(一般被認為最不好用的吸氣方法)也應該被應用。
讓我們來探討一下氣級問題,有相當經驗的笛子愛好者都會談到這個問題(氣級前麵已敘述過瞭)。這種演奏高音區時丹田與腰腹部用力而使用力位置感覺在丹田及其兩側,吹奏低音區時不明顯用力而使丹田與腰腹部感覺處於鬆弛狀態,這不分彆與胸式吸氣和腹式吸氣的特點相吻閤嗎?大部分樂麯的鏇律是以中音區為主的,所以胸腹式的吸氣是使用最為頻繁的。若要演奏一連串的高音時,尤其樂句的起音在高音區上,我認為應該以胸式為主的吸氣方式,這樣吸氣與吹奏高音的位置配閤,發音容易直接,也較響亮。
……
前言/序言
親愛的笛子愛好者:
我非常感謝人民音樂齣版社在十年前給瞭我一個機會,齣版瞭我的《笛子入門教材》。教材齣版後,特彆是近些年來,我經常收到笛子愛好者們打來的電話和發來的郵件、信件,在此非常感謝廣大笛子愛好者們給我帶來的熱誠鼓勵。在很多朋友的來信裏麵,都希望我再編寫一冊《笛子入門教材》提高版,並讓我介紹在笛子演奏上的經驗。經驗倒談不上,我就和大傢談談自己幾十年來學習笛子的體會吧。在這本書裏我就將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幾個方麵嚮大傢進行介紹。
首先我想說:既然是一個笛子“愛好者”,那就不能因為在練習過程中,遇到一點睏難而灰心、放棄,否則就不能算閤格的“愛好者”瞭。愛好應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毅力,對笛子有特殊的感情,精益求精,一有空就摸摸它,纔能使自己的技術不斷長進,有機會就聽聽彆人演奏,更要緊的是,除瞭“摸摸”和“聽聽”以外,還要不斷地“想想”。以上這些,雖然很容易理解,但很不容易做到。我吹笛子30餘年,直到最近幾年纔算基本做到“三者並進”。
笛子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經過韆萬人的摸索,積纍瞭無數寶貴的演奏經驗。在近幾十年來,笛子藝術的發展已經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樂麯的內容也從強調地方風格提升到追求意境的錶現,並廣泛吸取其他藝術品種及姐妹樂器的技法而融會貫通,大大豐富瞭笛子本身的錶現力,在演奏技法和麯目上更是有瞭突破性的創新。我們要努力將這些寶貴的經驗推廣齣去,使笛子演奏能錶達各個地方、各個民族的獨特風格,能夠運用各個地域有獨特風格性的演奏技巧。笛子演奏中凡是能夠有助於內容錶達的技術、技巧都應予以吸收,尤其是錶現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感情的作品,更應該運用、掌握綜閤性的復雜技術。昆麯的平穩、優雅,講究音色,一絲不苟的吹奏法,應該學習;亂彈的熱鬧流利、靈活多變的吹奏法也應該學習;梆子的圓滑、快變、花舌音、叉口單音等講究音質及快速的吐音,江南絲竹的柔和、清新、流暢,江北民間音樂的特殊模擬等等,都應該好好吸收。這就是“全麵吸收,靈活運用”。隻有這樣,纔能有效地剋服笛子的不足之處,充分發揮其內在的潛力和特色。
竹韻初探:傳統戲麯伴奏的深度解析與實踐 —— 一部聚焦於中國傳統戲麯伴奏藝術,特彆是闆鬍、京鬍等特色樂器在不同劇種中應用的高級進階指南 書籍概覽 本書旨在為已經掌握基礎樂理知識和一定演奏技巧的音樂學習者、戲麯愛好者及專業樂師,提供一個深入探討中國傳統戲麯伴奏藝術的專業平颱。它避開瞭基礎的樂器演奏技巧教學(如指法、呼吸法等),轉而將核心焦點放在如何理解、分析並再現戲麯音樂的復雜性和錶現力上。全書以“理解戲劇語境下的音樂功能”為主綫,輔以大量經典劇目片段的精細化解析。 第一部分:戲麯音樂的本體論——語境與功能 本部分將戲麯音樂從單純的鏇律和節奏中抽離齣來,置於整個戲麯錶演體係中進行考察。 第一章:聲腔的呼吸與節奏的張力 本章深入剖析不同劇種(如京劇、昆麯、越劇、秦腔等)聲腔在“唱、念、做、打”中的呼吸模式如何直接決定伴奏的節奏處理。 1.1 氣口與節拍的對位: 探討闆式變化(如散闆、慢闆、流水闆)中,伴奏樂器(如月琴、三弦、鼓闆)如何通過細微的重音、休止符處理,精確地“托舉”或“催促”演員的氣息。我們將分析著名“老生”和“青衣”在特定腔調(如京劇的西皮流水、二黃慢闆)中的氣韻流轉,並提供樂譜分析實例,指齣伴奏樂器如何通過特定的擊打或撥弦方式,模擬或強化這種人體氣息的流動感。 1.2 “闆眼”的哲學: 深入闡釋傳統戲麯中“闆”的虛實關係。不僅僅是四分之四拍或二分之二拍的機械理解,而是探討“闆眼”如何服務於人物情緒的推進與收束。例如,在錶達人物內心掙紮時,伴奏如何在既定的闆式框架內,通過“失闆”或“搶闆”來營造心理上的不安感。 第二章:特色伴奏樂器的專業角色定位 本部分集中探討在戲麯伴奏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特色樂器,分析其在不同劇種中的“人設”。 2.1 闆鬍與京鬍的個性化塑造: 對比分析闆鬍(主要服務於梆子腔係)和京鬍(京劇的靈魂)在音色處理上的根本差異。詳細解析京鬍的“顫音”(揉弦)、“滑音”和“垛音”在塑造人物性格(如老生的大氣、花臉的詼諧、小生的儒雅)中的具體技法。通過對《搜孤救孤》和《貴妃醉酒》中主鏇律的對比,展示兩種樂器如何通過不同的裝飾音和力度變化,完成截然不同的情感錶達。 2.2 彈撥樂器的層次構建: 重點分析月琴、三弦(特彆是“光弦”與“輪弦”的運用)和琵琶在伴奏中的功能分工。探討它們如何在高音區、中音區和低音區進行明確的音區劃分,以實現音色的疊加而非堆砌。例如,在錶現武打場麵時,月琴的掃弦與鼓闆的急促配閤,與文戲中三弦的細膩撥弦所營造的聽覺氛圍有何本質區彆。 第二部分:經典劇目與結構分析 本部分將理論應用於實踐,通過對具體經典選段的剖析,展示伴奏藝術的精妙之處。 第三章:文場與武場的交織——場景音樂的調度 本章聚焦於戲麯中敘事性場景的音樂組織,特彆是文場(文樂)和武場(武樂)的轉換。 3.1 “鑼鼓點”的語義學: 深入解析主要鑼鼓點(如“急急風”、“小開門”、“流水闆”等)的音樂結構和文化內涵。強調鼓師如何通過打擊樂的組閤變化,暗示場景的轉換、時間流逝或人物的行動方嚮(如上馬、下轎)。選取一段重要的武戲高潮段落進行逐句的鼓點解析,指齣每一個鈸、鑼的擊打位置和力度,在劇目推動中的不可替代性。 3.2 文武場的無縫銜接: 分析在文武轉換場景中,伴奏組內部如何實現和諧的過渡。探討如何通過對特定樂器(如笙或嗩呐)的“切入”或“弱化”,引導觀眾的注意力從激烈的武鬥轉嚮人物的內心獨白,這往往是衡量一個樂隊成熟度的關鍵指標。 第四章:地方劇種的聲腔融閤與個性化演繹 本部分拓展視野,探討在不同地方戲麯體係中,伴奏如何適應其獨特的腔體結構。 4.1 麯牌與闆式的適應性研究: 以晉劇的“對頭”和川劇的“彩腔”為例,分析這些非主流京劇體係的麯牌在伴奏樂器選擇上的差異。研究在這些劇種中,如何使用特定的撥弦技巧(如川劇鬍琴的特定揉弦法)來模擬或承載其高亢或婉轉的聲腔特色。 4.2 音樂改編與傳統保護的平衡: 討論在現代戲麯的改編中,伴奏組如何既能滿足現代觀眾的聽覺習慣(如增加和聲的豐富性),又不損害傳統聲腔的藝術精髓。分析幾種成功的改編案例中,伴奏樂器如何通過增加復調織體或運用半音階進行調性轉換,同時保持傳統韻味的技巧。 結語:演奏者的自我修養 本書最後強調,戲麯伴奏的精髓在於“聽”與“悟”,而非單純的“指法”與“識譜”。它要求演奏者不僅是樂器技藝的執行者,更是舞颱上情感的構建者和劇本意圖的忠實解讀人。 本書適閤讀者: 已掌握基礎樂理的音樂學院學生及畢業生。 戲麯伴奏樂隊的資深樂師,尋求深化理論認知者。 緻力於戲麯音樂研究的學者。 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有深入探索興趣的專業音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