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的科學

全球變暖的科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紹武,羅勇,趙宗慈 等 著
圖書標籤:
  • 全球變暖
  • 氣候變化
  • 環境科學
  • 地球科學
  • 大氣科學
  • 溫室效應
  • 氣候模型
  • 可持續發展
  • 環境問題
  • 科學普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氣象齣版社
ISBN:9787502957551
版次:1
商品編碼:1135925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全球變暖的科學》主要講述瞭全球變暖研究中的科學問題,特彆是氣候科學問題。進入21世紀以來,這門學科的研究範尉,從大氣或大氣海洋擴展到地球係統,特彆是加強瞭對過去研究較少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關注。氣候模式也從耦閤模式發展到地球係統模式。因此,近10餘年是全球變暖研究發生本質性變化的時期。
  《全球變暖的科學》除第1章講述氣候變暖的研究曆史外,後麵5章集中討論瞭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氣候模式、氣候預估、2℃閾值、臨界點五個問題,重點介紹最新研究進展。盡管這些問題的討論有時超齣瞭氣候學範疇,但是《全球變暖的科學》盡量從氣候學角度進行分析。
  《全球變暖的科學》可供氣象學、氣候學、大氣科學、地理學、海洋學、環境科學、生態學、社會學及經濟學等專業人士,以及對全球變暖問題有興趣的研究生、大學生參考,也可供希望深入瞭解全球變暖的普通讀者閱讀。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概論
1.1 人類活動影響研究的曆史
1.2 氣候變暖的認知
1.3 人類活動影響的證據
1.4 氣候變暖的爭議
1.5 為減緩變暖而奮鬥

第二章 生物、地球化學過程
2.1 碳循環動力學
2.2 海洋生物碳泵
2.3 海洋酸化
2.4 甲烷水閤物
2.5 生態係統服務
2.6 氣溶膠
2.7 陸麵生態變化
2.8 野火
2.9 人類排放的碳與火氣中CO2濃度變化的分歧

第三章 氣候變暖的模擬
3.1 氣候變暖的歸因研究
3.2 氣候敏感度
3.3 氣候模式
3.4 古氣候模式
3.5 近百年變暖的模擬
3.6 近乾年溫度變化的模擬
3.7 PAGES 2k

第四章 氣候變暖的預估
4.1 新一代溫室氣體排放方案
4.2 新舊排放方案的比較
4.3 CCSM4的氣候變化預估
4.4 CMIP5與CMIP3的比較
4.5 全球變暖預估的不確定性
4.6 氣候變化承諾
4.7 2100年全球平均溫度將超過過去1萬年

第五章 2℃閾值
5.1 2℃閾值的提齣
5.2 工業化前
5.3 2℃閾值的意義
5.4 達到2℃閾值的排放路徑
5.5 2℃閾值的成本
5.6 2℃閾值下2020年的排放
5.7 氣候政策的影響
5.8 碳捕獲及儲藏(CCS)

第六章 地球係統的臨界點
6.1 臨界成員
6.2 北極海冰
6.3 大陸冰蓋
6.4 海平麵
6.5 大兩洋經嚮翻轉環流
6.6 厄爾尼諾一南方濤動(ENSO)
6.7 颱風與熱帶氣鏇
6.8 傘球季風
6.9 海洋變化
6.10 亞馬孫雨林
6.11 快速行動
6.12 發齣求救信號

參考文獻
縮略語
關鍵詞索引
後記
書籍:《宇宙的低語:從量子到星係》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帶領讀者踏上一場橫跨時間和尺度的恢弘旅程,探索我們宇宙最深層的奧秘,從微觀的量子世界到宏大的星係結構。它並非一部傳統的物理學教科書,而是一部充滿洞察力和啓發性的科普著作,旨在揭示支配我們現實的根本規律,以及科學傢們如何通過精妙的實驗和深刻的理論,逐步揭開宇宙的麵紗。我們將深入探討物質最基本的構成,空間的本質,時間的流逝,以及生命在宇宙圖景中所占據的位置。 第一部分:微觀的奇點——量子糾纏與概率的殿堂 本部分聚焦於二十世紀物理學的革命性突破——量子力學。我們將從光電效應和黑體輻射的謎團開始,介紹普朗剋和愛因斯坦如何為這一新理論奠定基礎。重點將放在波粒二象性上,探討物質在不同尺度下錶現齣的矛盾特性。 薛定諤的貓與不確定性原理: 我們將詳細闡述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解釋為何我們無法同時精確測量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隨後,我們將進入量子力學的核心概念——疊加態,並通過“薛定諤的貓”這一著名的思想實驗,探討測量行為對量子態的“坍縮”作用,以及這如何挑戰我們日常的實在觀。 量子糾纏的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愛因斯坦稱之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的量子糾纏,是本書中最引人入勝的章節之一。我們將解釋兩個或多個粒子如何共享一個共同的命運,無論它們相隔多遠。本章將追蹤貝爾不等式的實驗驗證曆史,展示量子力學在最前沿實驗中無可辯駁的勝利,並展望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的未來潛力。 標準模型:粒子的完整編年史: 隨後,我們將係統地介紹粒子物理學的基石——標準模型。這不是一個關於“為什麼”而是關於“是什麼”的描述。我們將按照費米子(誇剋和輕子)和玻色子(媒介粒子)進行分類,詳細描述電磁力、弱核力和強核力是如何由它們對應的規範玻色子(光子、W/Z玻色子、膠子)傳遞的。最後,我們將探討希格斯機製及其在賦予基本粒子質量方麵的關鍵作用,並迴顧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發現如何鞏固瞭這一框架。 第二部分:時空的結構——相對論的幾何學 離開微觀的隨機性,我們將步入愛因斯坦所定義的宏觀世界,理解時間和空間如何相互交織,並受物質和能量的支配。 狹義相對論的革命: 本章將從兩個基本公設——光速不變原理和相對性原理——齣發,推導齣洛倫茲變換。我們將用清晰的語言解釋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時間膨脹(運動的時鍾走得慢)和長度收縮(運動的物體被壓縮)。同時,我們將探討質能等價性 $E=mc^2$ 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我們對質量和能量的理解。 廣義相對論:引力的幾何化: 廣義相對論是本書中對宇宙結構描述最深刻的部分。我們將摒棄牛頓的“力”的概念,轉而接受引力是時空彎麯的錶現。本章將詳細解釋等效原理,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描繪引力場如何被黎曼幾何所描述。我們將迴顧水星近日點的進動、引力紅移等經典驗證,並探討引力如何塑造宇宙的大尺度結構。 黑洞的邊界與時空奇點: 黑洞是廣義相對論最極端的預言。我們將深入研究史瓦西半徑、事件視界的概念,以及圍繞黑洞的吸積盤和噴流現象。霍金輻射的引入將嘗試調和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之間的矛盾,探討信息在黑洞蒸發過程中可能麵臨的悖論。 第三部分:宇宙的史詩——從大爆炸到萬物的終結 本部分將視綫拉升到最大的尺度,探索宇宙的起源、演化和可能的命運。 宇宙學的基石:哈勃定律與膨脹的證據: 我們將追溯到20世紀初,從觀測紅移開始,理解宇宙正在膨脹這一顛覆性的發現。哈勃定律的建立如何為我們描繪瞭一個動態的宇宙圖景。隨後,我們將介紹大爆炸理論(The Big Bang)的三個關鍵支柱:宇宙膨脹、輕元素豐度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 宇宙微波背景:宇宙的嬰兒照片: CMB是現代宇宙學最無可辯駁的證據。本章將詳細解釋光子如何從宇宙早期熾熱的等離子體中“解放”齣來,以及這些古老的光子在穿越瞭138億年後到達地球時形成的微小溫度波動。這些波動是宇宙中所有結構(星係、星係團)的“種子”。 暗物質與暗能量:不可見的支配者: 盡管標準宇宙學模型取得瞭巨大成功,但觀測結果錶明,我們所熟悉的普通物質僅占宇宙總質能的不到5%。我們將探討對暗物質存在的強有力證據,例如星係鏇轉麯綫和引力透鏡效應,並描述我們目前對暗物質構成的猜測(如WIMPs)。更令人睏惑的是暗能量,它驅動著宇宙的加速膨脹。我們將討論宇宙學常數以及其他暗能量模型,以解釋這種“反引力”效應如何主宰宇宙的最終命運。 星係的形成與宇宙的未來: 本章將描述從早期不均勻的物質分布到今天宏偉的螺鏇星係和橢圓星係的形成過程,這需要引力、暗物質和星係閤並的協同作用。最後,我們將展望宇宙可能的結局:是“大撕裂”(Big Rip)、“大冷寂”(Big Freeze),還是周期性的循環?這些推論完全取決於暗能量的本質。 結語:未竟的探索 本書的最後,將迴歸到科學方法論本身。我們探討瞭理論物理學的局限性——例如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在極端條件下(如奇點內部)的失效,以及對“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的持續追求,如弦理論或圈量子引力。宇宙仍然充滿瞭未解之謎,而對這些低語的探索,正是人類智慧最偉大的冒險。本書旨在激勵讀者以謙卑和好奇的心態,去麵對我們腳下和頭頂上那無盡的奧秘。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個對自然科學理論推導過程極為挑剔的人,這本書在“大氣環流的復雜性與模型預測的不確定性”這一部分的論述,著實滿足瞭我對深度解析的渴求。作者沒有滿足於簡單地介紹溫室效應的機理,而是深入挖掘瞭耦閤海洋、大氣、生物圈的復雜反饋機製。他對拉尼娜和厄爾尼諾現象的長期演變趨勢與全球熱量再分配的精妙解釋,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清晰。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坦誠地討論瞭當前氣候模型在處理雲層變化這一關鍵變量時所麵臨的局限性。這種不迴避科學自身的“不完美”和“仍在探索中”的態度,極大地增加瞭我對作者專業性和客觀性的信任。他沒有將氣候科學描繪成一個已經徹底解決、鐵闆釘釘的結論集,而是展現瞭一個充滿活力、不斷被精確化和修正的科學前沿。那種在嚴謹的數學框架下,努力去捕捉混沌之美的科學傢的精神,通過文字清晰地傳遞瞭齣來,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被科學探索的艱辛和魅力所摺服。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其對“氣候適應策略的社會經濟學分析”。它完全跳脫瞭傳統的減排技術討論範疇,而是聚焦於“我們如何與已經發生的氣候變化共存”。作者對不同社會階層在氣候風險麵前的脆弱性進行瞭深入剖析,特彆是在城市規劃和公共衛生領域。他詳細闡述瞭“熱島效應”在低收入社區中如何被不成比例地放大,以及缺乏綠地和空調資源的社區在極端高溫天氣下麵臨的生命威脅。這不僅僅是社會公正問題,更是關乎城市韌性和治理能力的核心議題。書中提齣的關於建立“氣候庇護所”、改革城市通風走廊的建議,都建立在對現有社會結構和資源分配不均的深刻理解之上。這種將環境科學與社會公平、城市管理學緊密結閤的跨學科視角,是我在其他氣候讀物中極少看到的,它提供瞭一種更具操作性和人文關懷的解決方案框架。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專業著作,但這本書的“地方性影響案例研究”部分,簡直是為普通大眾量身定做的科普傑作。作者沒有止步於宏觀的全球敘事,而是選取瞭幾個地理位置截然不同的地區——比如北極凍土融化對基礎設施的影響、地中海地區水資源短缺導緻的農業轉型,以及亞洲季風強度變化對城市內澇的加劇。他將這些遙遠的概念,落實在瞭具體的、能被我們感知到的物質損害和生活變遷上。閱讀這些案例時,我腦海中浮現的不再是抽象的溫度計讀數,而是北極村莊的房屋傾斜,或是西班牙橄欖樹林枯萎的景象。這種微觀視角和宏觀問題的結閤,讓“全球變暖”這個大帽子不再空洞,而是具象化為真實生活中正在發生的、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具體睏境。這種敘事策略,成功地將“氣候變化”從一個遙遠的、留給未來世代的問題,拉到瞭“我們現在必須麵對”的緊迫議題。

評分

我必須承認,我對政策和國際談判的復雜性通常感到頭疼,但這本書處理“國際氣候治理的博弈與睏境”的部分,卻齣奇地引人入勝。作者沒有簡單地羅列《京都議定書》或《巴黎協定》的條款,而是將其描繪成一場涉及國傢主權、發展權、曆史責任與未來利益分配的復雜多維棋局。他尤其精彩地分析瞭新興經濟體與發達國傢在“共同但有區彆的責任”原則上的長期分歧點,以及技術轉讓在實際操作中遭遇的知識産權壁壘和信任赤字。那種描述各國代錶在幕後進行艱難斡鏇,每一項承諾背後都牽動著國內經濟利益的場景,讀起來仿佛是政治驚悚小說。它揭示瞭氣候行動的停滯不前,並非源於科學認知不足,而是根植於深層次的全球政治經濟結構性矛盾。這種對治理睏境的坦率剖析,讓我理解瞭為何即便是麵對明確的科學警告,全球行動仍然步履蹣跚,充滿瞭妥協與反復。

評分

這本關於氣候變化的書籍,從一個我完全沒想到的角度切入,讓我對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煥發瞭新的興趣。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那些令人沮喪的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麯綫或者冰川融化的觸目驚心的數據,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探討“曆史上的氣候波動與人類文明的互動”。我尤其欣賞他對於中世紀暖期和小冰河時期對歐洲社會、農業模式乃至政治格局影響的細緻描繪。他似乎在不動聲色地告訴我,氣候從來都不是一個孤立的自然現象,它一直是塑造人類社會形態的隱形推手。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些曆史場景之中,深刻體會到,即便是相對溫和的氣候變遷,都會對當時的社會韌性構成巨大的考驗。這種曆史的縱深感,讓當前我們麵對的挑戰顯得更加復雜,也更具有一種曆史的必然性與警示意義。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社會如何適應(或未能適應)氣候變化的案例分析,提供瞭寶貴的鏡鑒,遠比單純羅列科學數據來得震撼人心。這種敘事手法,成功地將原本冰冷的科學議題,包裹上瞭一層厚厚的、引人入勝的人文色彩,使得我對如何看待當前的全球氣候問題有瞭更具批判性和整體性的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