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學叢書·典藏版(13):塑性彎麯理論及其應用

力學叢書·典藏版(13):塑性彎麯理論及其應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餘同希,章亮熾 著
圖書標籤:
  • 力學
  • 塑性力學
  • 彎麯理論
  • 結構力學
  • 工程力學
  • 材料力學
  • 理論力學
  • 應用力學
  • 高等教育
  • 專業書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ISBN:9787030026903
版次:1
商品編碼:1188995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力學叢書·典藏版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1992-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30
字數:36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力學叢書·典藏版(13):塑性彎麯理論及其應用》是從力學角度係繞地闡述塑性彎麯理論及其應用的一本專著,書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作者近十年來在國內外取得的研究成果,其中一些成果具有世界一流水平。
  《力學叢書·典藏版(13):塑性彎麯理論及其應用》具有聯係實際及理論與試驗結閤的特色,對此,英國壘象學會院士W.Johnsan評價說,作者“或許是自從塑性力學誕生以來對此課題比其他人作齣瞭更有用的研究的熱。”(力學未來15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Vol.1,科學齣版社,1989,11頁)
  《力學叢書·典藏版(13):塑性彎麯理論及其應用》共分十一章,除基本理論外,其重點在於分析工程實際中十分重要的闆條和闆在彎麯摸具中成形的機理,迴彈的計算和皺麯的規律。
  《力學叢書·典藏版(13):塑性彎麯理論及其應用》可供力學、機械、航空航天等有關專業的研究人員、教師、研究生和工程技術人員閱讀、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主要符號錶
緒論

第一章 梁的彈塑性彎麯的工程理論
§1.1 早期的彎麯理論
§1.2 工程理論的建立和發展
§1.3 一般等截麵直梁的純彎麯及迴彈
§1.4 矩形截麵梁的純彎麯和迴彈
§1.5 對稱截麵梁的純彎麯和殘餘應力
§1.6 非對稱截麵梁的純彎麯和迴彈
§1.7 材料強化對彎麯和迴彈的影響
§1.8 在橫嚮載荷作用下梁的彈塑性彎麯
§1.9 軸力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塑性彎麯的數學理論
§2.1 工程理論的存在問題
§2.2 闆的塑性彎麯機理(wollter)
§2.3 平麵應變條件下闆塑性彎麯的精確理論(Hill)
§2.4 考慮材料強化的闆的彎麯理論
§2.5 考慮材料真實應力-應變關係的闆的彎麯理論
§2.6 關於塑性彎麯工程理論適用範圍的討論
§2.7 平麵應力條件下梁的彈塑性彎麯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柔性杆的彈塑性大撓度
§3.1 研究柔性杆大撓度的必要性
§3.2 彈性撓麯綫方程及其積分
§3.3 塑性撓麯綫方程及其積分
§3.4 Euler壓杆的彈塑性後屈麯
§3.5 受端部集中力作用酌懸臀梁的彈塑性大撓度
參考文獻

第四章 闆條在圓柱形模中的彎麯
§4.1 闆條在圓柱形模中彎麯的實驗研究
§4.2 闆條在圓柱形模中彎麯的理論分析
§4.3 圓棒在圓柱形模中的彎麯
§4.4 材料強化對闆條彎麯行為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單嚮彎麯問題的數值解法
§5.1 有限元方法
§5.2 半解析半數值方法
參考文獻

第六章 圜闆的軸對稱彎麯
§6.1 概述
§6.2 圓薄闆彎麯的基本方程
§6.3 在邊緣均布彎矩作用下圓扳的彈塑性大變形
§6.4 環載作用下簡支圓闆的攝動解法
§6.5 彈塑性彎麯的等撓度綫方法
參考文獻

第七章 圓闆在半球形模中的衝壓
§7.1 實驗研究
§7.2 闆的彈性變形
§7.3 闆的塑性變形和迴彈規律
參考文獻

第八章 矩形闆的雙嚮彎麯和衝壓
§8.1 小撓度範圍內的初等理論
§8.2 矩形闆在雙嚮麯模中的衝壓:實驗
§8.3 矩形闆在雙嚮麯模中的衝壓:理論模型
參考文獻

第九章 雙嚮彎麯問題的數值解法
§9.1 概述
§9.2 動力鬆弛方法
……

第十章 圓闆和圓環闆在成形過程中的皺麯
第十一章 塑性彎麯理論的其他應用

附錄 闆殼塑性屈麯研究的簡單曆史迴顧及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結語
名調索引

前言/序言


力學叢書·典藏版(12):材料本構關係與數值模擬 內容簡介 本捲作為“力學叢書·典藏版”的第十二冊,聚焦於現代材料科學與計算力學領域的核心議題——材料本構關係的建立、數值模擬技術的應用及其在復雜工程問題中的精確求解。本書旨在為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科研人員以及緻力於結構設計與材料行為分析的工程師提供一套係統、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論與實踐指南。 本書摒棄瞭傳統力學教材中對理想彈性體模型的過度依賴,而是將重點放在瞭描述真實世界中材料(尤其是金屬、高分子、復閤材料及岩土材料)在非綫性、不可逆加載條件下的復雜響應機製上。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從微觀尺度的本構關係唯象描述,過渡到宏觀尺度下的連續介質力學框架,最終深入到基於有限元法的數值求解技術。 第一部分:材料本構關係的理論基石(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Material Constitutive Relations) 本部分奠定瞭理解材料復雜行為的物理和數學基礎。 第一章:連續介質力學迴顧與非綫性彈性 首先,簡要迴顧瞭經典綫彈性理論的局限性,重點闡述瞭張量代數在描述應變和應力狀態中的作用。核心內容轉嚮非綫性彈性。詳細討論瞭第二類和第三類應力-應變關係,包括材料的拉伸、剪切和體積變化引起的超彈性行為。特彆分析瞭 Ogden 模型、Mooney-Rivlin 模型在橡膠和軟組織模擬中的適用性及其參數識彆方法。 第二章:粘塑性與粘彈性理論 (Viscoplasticity and Viscoelasticity) 這是本書理論深度的重要體現。本章深入剖析瞭時間依賴性對材料響應的影響。 粘彈性: 區分瞭綫性粘彈性(如Maxwell、Kelvin-Voigt模型)和非綫性粘彈性。通過對蠕變(Creep)和應力鬆弛(Stress Relaxation)的精確描述,闡明瞭鬆弛函數和蠕變柔量在描述高分子材料長期行為中的關鍵作用。 粘塑性: 側重於金屬和高溫閤金在應變率敏感條件下的行為。詳述瞭Perzyna模型、Drucker-Prager-Zienkiewicz (DPZ) 模型等,探討瞭動態載荷下材料性能的顯著變化,以及如何將應變率項納入塑性勢中。 第三章:損傷力學與斷裂萌生(Damage Mechanics and Fracture Initiation) 本章引入瞭材料失效的概念。從微觀損傷的纍積角度齣發,介紹瞭等效塑性應變(Equivalent Plastic Strain)與損傷變量(Damage Variable)的耦閤。重點討論瞭Continuum Damage Mechanics (CDM) 的框架,包括Lemaitre損傷模型和Kachanov模型。同時,簡要迴顧瞭經典斷裂力學(如應力強度因子)與連續介質損傷模型的銜接點,為後續的材料失效模擬奠定基礎。 第二部分:先進本構模型的構建與實現(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dvanced Constitutive Models) 本部分是連接理論與工程應用的橋梁,詳細介紹瞭現代工程中常用的復雜本構模型。 第四章:金屬塑性模型與強化機製 (Metallic Plasticity Models and Hardening Mechanisms) 本章深入探討瞭金屬的塑性本構理論,這是結構工程中最常遇到的挑戰之一。 屈服準則: 詳述瞭Tresca、von Mises準則的優缺點,並引入瞭各嚮異性屈服準則,如Hill'48和Barlat-Lian模型,用於描述闆材軋製過程中的織構影響。 強化理論: 重點解析瞭各嚮同性強化 (Isotropic Hardening)、隨動強化 (Kinematic Hardening)(如Bauschinger效應的描述)以及混閤強化模型。對Back Stress和Hardening Modulus的演化方程進行瞭詳盡的數學推導。 率相關塑性: 探討瞭Johnson-Cook (J-C) 模型在高速衝擊問題中的應用,並討論瞭其在應變率和溫度耦閤效應下的修正。 第五章:復閤材料與多相材料本構關係 針對航空航天和土木工程中日益普及的復閤材料,本章提供瞭係統的建模方法。 宏觀均質化方法: 詳細介紹瞭Voigt法(上限)和Reuss法(下限)的局限性,並重點闡述瞭自洽法 (Self-Consistent Method) 和盧斯模型 (Voigt-Reuss-Hill-Schapery) 在預測層閤闆宏觀剛度中的應用。 縴維增強與顆粒增強: 針對碳縴維/環氧樹脂(CFRP)體係,討論瞭損傷演化與界麵脫粘的耦閤模型。針對混凝土等材料,引入瞭內聚力模型(Cohesive Zone Model, CZM)的思想,用於模擬微裂紋的萌生與擴展。 第六章:本構模型的程序實現與校準 (Numerical Implementation and Calibration) 本章側重於將抽象的數學模型轉化為可計算的算法。 一緻性與局部性: 詳細解釋瞭應力更新算法 (Stress Integration Algorithms) 的核心思想,特彆是對於不可壓縮或體積約束下的塑性問題,如使用半隱式歐拉法或改進的修正牛頓法進行應力步的迭代求解。 參數識彆: 討論瞭如何利用單軸拉伸、剪切試驗數據,以及逆嚮工程方法,通過最小二乘優化,精確標定復雜本構模型(如J-C模型、CDM參數)中的上百個未知參數。 第三部分:本構關係在數值模擬中的應用(Application in Numerical Simulation) 本部分將前兩部分的理論知識應用於現代計算力學平颱——有限元分析(FEA)。 第七章:非綫性有限元基礎與大變形理論 係統迴顧瞭求解非綫性方程組 $mathbf{K}(mathbf{u}) cdot Delta mathbf{u} = mathbf{F}_{ext} - mathbf{F}_{int}$ 所需的數值技巧。 幾何非綫性: 區分瞭小變形、中變形和大變形問題(如殼體屈麯、接觸問題)。詳細闡述瞭Updated Lagrangian (UL) 和Total Lagrangian (TL) 描述框架,並推導瞭相應的非綫性剛度矩陣 $mathbf{K}_G$(幾何剛度矩陣)。 載荷和位移的平衡迭代: 深入探討瞭牛頓法、修正牛頓法以及綫搜索技術(如Line Search)在保證收斂性,尤其是在臨界載荷點附近的穩定求解中的重要性。 第八章:接觸與摩擦的數值處理 (Numerical Treatment of Contact and Friction) 接觸問題是結構分析中最常見的非光滑問題之一。 接觸條件的離散化: 介紹瞭罰函數法 (Penalty Method)、拉格朗日乘子法 (Lagrange Multiplier Method) 在處理接觸約束(包括粘著、滑動和摩擦)時的優缺點。 摩擦模型的集成: 詳細分析瞭庫侖摩擦定律在有限元單元間的數值實現,尤其關注於摩擦接觸剛度矩陣的構建,以確保摩擦力能夠正確地反作用於模型。 第九章:非綫性材料模型的集成與驗證 本章將前述所有材料模型整閤到FEA流程中,並討論驗證策略。 單元類型選擇: 針對薄壁結構(殼單元)和厚重結構(實體單元)的材料非綫性,討論瞭應力單元(如應力點、高斯積分點)的選擇對精度和穩定性的影響,特彆是過積分 (Hourglassing) 問題的抑製。 模型驗證與後處理: 強調瞭網格收斂性分析 (Mesh Convergence Study) 和解的物理閤理性驗證。通過對比實驗室試驗數據(如拉伸麯綫、衝擊響應),對數值結果進行定量和定性評估,確保本構模型的適用範圍和精確度。 本書內容詳實,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是理解現代結構失效分析和先進材料建模不可或缺的深度參考資料。它為讀者搭建瞭一座堅實的橋梁,使之能夠自信地處理工程中遇到的復雜非綫性問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在工程應用層麵的覆蓋麵也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它會更偏重於理論推導,更多的是數學證明,但沒想到,在深入探討瞭理論基礎後,它立馬轉嚮瞭實際的工程問題。比如,如何處理帶有殘餘應力的構件在二次加載時的屈服準則;如何利用塑性理論來優化焊接結構的設計以避免後續的疲勞裂紋源。書中提供的案例分析非常貼近工業生産中的痛點,即便是對於那些自動化程度很高的生産綫,對這些基礎理論的掌握也是至關重要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厚壁圓筒在扭轉和彎麯復閤作用下的塑性變形分析那一節,作者巧妙地結閤瞭有限元分析的思路來驗證解析解的適用範圍,這種理論與現代數值方法的結閤,讓這本書立刻變得“活”瞭起來,不再是躺在曆史上的古董,而是指導當代工程實踐的利器。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實在太精美瞭,厚實的紙張,帶著一種沉甸甸的質感,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齣版方的用心。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大氣,那種經典的藍色調,讓人聯想到嚴謹的學術氛圍。我本來還擔心內容會過於晦澀難懂,畢竟涉及“塑性彎麯理論”這樣偏硬核的領域,但翻開內頁後發現,字體排版非常舒適,字號大小適中,行距也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酸澀。我特彆喜歡它在專業術語旁標注的英文原詞,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查閱國際文獻的工程師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這本書的裝訂工藝非常紮實,那種一頁頁都能平穩翻開的感覺,讓人在學習和查閱過程中倍感愉悅。作為“力學叢書·典藏版”的第13捲,它完全配得上“典藏”二字,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時不時拿齣來翻閱一下,那種紙張特有的墨香和觸感,是電子書永遠無法替代的體驗。我對它的外部設計和閱讀體驗給予最高的評價,這絕對是值得收藏的實體書。

評分

我是在一次關於新型復閤材料結構失效分析的研討會上被一位老教授強烈推薦後購入的,他老人傢說,想真正理解材料在極端載荷下的行為,就不能隻停留在綫彈性階段的皮毛上。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老派,但邏輯推導卻異常清晰、嚴謹。它不像現在很多教材那樣,上來就堆砌公式,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闡述塑性彎麯現象背後的物理本質和本構關係是如何建立起來的。特彆是關於應變路徑和加載曆史對最終變形狀態影響的章節,作者的論述深入淺齣,雖然公式復雜,但每一步的物理意義都被交代得明明白白。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對照著書中的幾個經典算例進行瞭手算驗證,那種心智被完全打開、茅塞頓開的感覺,實在太棒瞭。這絕對不是一本可以隨便翻翻的書,它需要你沉下心來,像對待一位嚴厲的導師那樣去對待它,但一旦你跟上瞭它的節奏,你對結構穩定性的理解會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評分

我是在整理我們實驗室的資料庫時發現這本書的,當時它還被束之高閣,幾乎沒人動過。但當我開始研究我們正在進行的一個大型橋梁預製件的超規範加載試驗時,我發現書中的某些特定章節——特彆是關於臨界屈麯與塑性鉸形成條件的討論——幾乎是唯一能精確解釋我們試驗結果的理論依據。很多新齣版的教材為瞭追求簡潔,往往會簡化或略去這些復雜的過渡狀態的分析,導緻在實際工程極限狀態預測時齣現偏差。這本書的強大之處就在於其詳盡和不妥協的深度,它沒有因為理論的復雜性而避諱,反而將其視為需要攻剋的堡壘。對於那些真正想在結構力學領域有所建樹的人來說,這本書不是一個選項,而是一個必經的階段。它的價值不在於能幫你快速解決一個眼前的小問題,而在於能重塑你對材料力學本質的認知框架,使其穩固無比。

評分

坦白說,初次接觸這本書時,我感到瞭一絲挫敗。這套“典藏版”係列顯然是麵嚮專業研究人員或高年級研究生的,對於我這種剛從本科階段轉入結構設計領域的新人來說,前幾章的數學基礎要求確實有點高。張量分析、應力應變關係的非綫性描述,這些都需要反復查閱其他微積分和材料力學的基礎參考書纔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不過,這也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它為你設立瞭一個很高的門檻,迫使你必須補足那些在日常工作中可能被忽略的基礎知識。我采取的策略是,先跳過最復雜的證明部分,重點研讀每一節的結論和應用說明,然後每攻剋一個難點,就迴顧一遍相關的數學推導,用這種“螺鏇上升”的方式來啃這本書。這種學習過程雖然痛苦,但帶來的知識體係的完整性是無與倫比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