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二十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温故(二十七)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刘瑞琳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1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254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0468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页数:256

温故(二十七)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温故(二十七)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温故(二十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温故》 公民记忆——学者唐逸追忆70年前自己在北平的“小时候”+ 唐龙潜书写“父亲这一生”,回忆50、60年代家中“投机倒把”的经历和困难时期的“酱油炒饭”+ 改革开放初期留在张樯脑海中那些“旧光阴的主人公” + 寻常人家赖炜福祖孙三代60多口 的“百年故事”
  ★ 《温故》 珍贵文本——青年学者张晖1999年5月—2000年12月间日记首次发表 + 刘绪贻口述50年代参与土改、反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和反右运动中的经历 + 诸葛计回忆曾任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的将军白天1963—1974的后10年
  ★ 《温故》 故人故事——抗战时期蒋介石、宋子文与孔祥熙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 “人生就一好玩”的金岳霖 + 民国农学家“董时进的人生片段” + 记崔小萍与曹禺之间“一段千古不灭的师生之缘”
  ★ 《温故》 中国影像——日俄战争:成败的历史与历史的成败

内容简介

  

  2013年推出的第四辑《温故》, “影像”专栏刊出了1904—1905年日俄战争(历史上的第零次世界大战)法兰西画刊对战争的第一手报导图像近40幅,为秦风老照片馆系列的代表作之一。
  本辑“特稿”专栏,唐逸《落花飘逝的年华》回忆了1940年代自己在北师附小读书时的童年时光;汪朝光《剪不断,理还乱:抗战时期的蒋、宋、孔关系》以藏在美国胡佛档案馆的三人日记等材料为依据,回溯了这个阶段三人间纠结、复杂的关系。
  “人物”专栏,诸葛计《白天将军在历史研究所》回忆了1963-1974年自己与白天将军共同经历的“四清”、“文革”等运动、长达十年的相处;林建刚《董时进的人生片段》通过零碎的史料勾勒出了这位民国史学家的一生;此外还有杨萍《金岳霖:人生就一“好玩”》。
  “记忆”专栏,唐龙潜《父亲这一生》回忆了50-60年代大跃进期间自己因为“投机倒把”、偷卖烟枪被抓的经过和父亲两次被关押的痛苦经历;张樯《旧光阴的主人公》写了改革开放初期一些难忘的人和事,其中有自己暗恋的初中同学“女特务”张苏莉,有性格乖张、才华出众的侯老师,还有文工团的年轻人,等等。
  “口述”专栏,《几次运动中的经历》首次刊出了历史学家刘绪贻先生的自传《箫声剑影》(下卷)的第三部分,口述自己1950年代在参与历次运动的经历。
  “往事”专栏,亮轩《崔小萍与曹禺:记一段千古不灭的师生之缘》记录了台湾戏剧界的名导演、现在已是九旬老人的崔小萍女士回忆1940年代在曹禺门下当学生时的生动掌故和1989年她专程回到大陆探望老师的感人场面; 此外还有赖炜福口述、朱新地整理成文的《寻常人家的百年故事》。
  2013年3月因患急病离世的青年学者张晖,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辞世,年仅36岁。 他遽然离世的消息,让众多同辈学人唏嘘垂泪。《温故》的“文本”专栏,特邀约张晖多年的挚交好友维舟将已经整理的、两人1994—2000年高中至大学毕业初期的六十余封通信在《温故》杂志上分两期首次全文发表,本辑刊出了第二部分。此外,这一辑《温故》还发表了由张晖遗孀张霖女士整理的,张晖在南京大学从本科毕业前夕到硕士一年级求学期间(1999年5月—2000年12月)的日记,可以视为中国当代青年学人求学过程的写照。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精彩书评

  

  我们现在学习外国,还是要回头看看,而不能一味地往前看。
  ——沈昌文(出版人)


  随着岁月的流失,历史的记录或许难免变得陈旧、破损,但历史却将永远鲜活。而这大概也就是《温故》的生命所在了。
  ——冯克力(出版人)


  我觉得历史大量的是被遗忘,只有少数的被记忆,尤其说让国民记住什么,忘记什么,实际上主流媒体是有选择的,是有控制的。它想让你记住什么,忘记什么,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对历史失去了记忆,对很多事情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雷颐(文史学者)


  我觉得《温故》的意义,以后要偏重于把那些过去说错了的事情,或者说是主流话语过去比较强烈地想让人接受的那些东西,尽可能给予校正。
  ——谢泳(文史学者)


  《温故》一方面是要锻炼大家恢复记忆,要重温记忆,我觉得好像一方面是要告诉很多人,他们的所有行为是要被记忆的,正在被记忆的,即使把它抹去,最终也会被挖出来,这个我觉得也非常必要。所以我经常讲,人们要有点儿起码的历史感,如果没有这历史感的话,后果就特严重。
  ——卢跃刚(文史学者)


  有很多人物,很多历史过程,但这东西呢在这之前并不进入正史。但是你会发觉,你把这一块儿挑出来,把它表述一遍,非常有意思。它对于中国的大的历史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刘方炜(文史学者)


  过去秘而不宣的,可借温故来显影;过去吞吞吐吐、显影不足的,可借温故作“加厚”显影;以往过分渲染、显影过度的,温故可起“减薄”作用。通过温故,围绕某事件的基本事实澄清了,就可以进入定影程序了。
  ——张冠生(文史学者)


  “温故而知新”,从《老照片》的风行到《温故》在书刊丛中脱颖而出,决不仅仅是迎合了这个浮躁时代一部分人的怀旧心理这么简单,关键还是“知新”,人们可以从中看到带有温情的新材料、新见解,虽不是高头讲章、宏大叙事,却让历史真相在细节中慢慢浮现出来。
  ——傅国涌(文史学者)


  我们在"温故"时一定要持有开放平和的心态,若一味地剑拔弩张,或"单向度"地要和谁去较什么劲儿,"温故"便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说到底,"温故"是为了"知新",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范泓(文史学者)


  《温故》里写历史,没有人云亦云,观点也许不同,但真实严谨。我也有这种要较真的劲。
  ——赵克风(文史学者)


  这么多年着意于材料的收集,目的是创造一种多元的对过去的认识,因为这是整个中国人走向心智上成熟所需要的一种教育过程。无论如何,历史有一种呈现自我的自然力量,它不会完全被遗忘。
  ——秦风(老照片收藏家)

目录

[特稿]专栏
唐逸《落花飘逝的年华》
……我印象中,小学的课本颇洁净,没有意识形态的宣传,从未见过什么“大东亚共荣圈”之类的字样,甚至没有提及日本的地方。
汪朝光《剪不断,理还乱:抗战时期的蒋、宋、孔关系》
……从蒋的角度出发,他对宋子文和孔祥熙有什么样的长处、有什么样的短处,其实是一清二楚、完全了解的,但是这又要说到政治的复杂性,尽管蒋完全了解,但既然他是独裁领袖,他未必能完全得心应手地去发挥他们的长处、抑制他们的短处。
[人物]专栏
诸葛计《白天将军在历史研究所》
……白天同志最后十年的时间里,组织上是我的领导,业务上是我的导师。但我们之间的实际关系,又远比这要特殊得多、亲近得多。如何特殊、亲近法,这就得从1963年的最初相识讲起了。
林建刚《董时进的人生片断》
……董时进一直坚持私有产权是自由之母,没有私有制就没有自由,而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力,最终的道路必然是通往奴役之路。与董时进不同,作为民盟领袖的梁漱溟青睐土地公有制,而之所以坚持土地公有制,来源于梁漱溟骨子里知识分子的道德负罪感。
金岳霖:人生就一“好玩”
……他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影像]专栏
李佳达秦风《日俄战争:成败的历史与历史的成败》
……日俄战争日本胜利的光环背后,是太平洋战争战败几乎亡国的阴影;俄国失败的耻辱背后,是沙皇政府倒台、迈向革命的新契机。胜利与失败的历史辩证,以自己的脚步,串起时间长河中有意或无意的每一个瞬间,它像是一部电影,在人们眼前活生生地不断上演;它也是一则精准无比的预言,不可能重来,却似乎永远会再来。
[记忆]专栏
唐龙潜《父亲这一生》
……我现在已经过了六十岁了,在十二岁时突然变成一只鸡鸭,可怜无助地任人提来提去,在以后的岁月艰难中尽管还遇到过无数的困迫和不公,有愁有愤有怒有恨,但自己从未丧失过做人的尊严,于是这突变鸡鸭的经历就成了我人生的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的一次“屈辱”的人生体验。
张樯《旧光阴里的主人公》
……很多年,我一直忘不了这个跟我不曾说过一句话的女孩,我始终记着她实在是毫无道理,我在那个乳臭未干的年纪也绝对不知相思为何物。说来说去,也许就是她身上散发出来的那个时代稀缺的属于女性的妖娆之气吧。
[口述]专栏
刘绪贻《几次运动中的经历》
……由于我在思想上同情右派,当然反右不会积极。所幸的是,当时我已不是宣传部长,又未确定新职,可以逍遥一些。但是,也不能不装成积极的样子,因此还是免不了做了违背良心的错事。
[往事]专栏
亮轩《崔小萍与曹禺:记一段千古不灭的师生之缘》
……尽管从《雷雨》初演至今已经八十多年,尽管曹禺去世已经十几年了,而当年他跟前的那个“小姑娘”崔小萍也九十多岁了,这段故事,我们如今听来,却恍然如昨。一点真心不灭,照澈万古苍茫,无数的离乱悲欢,便是从这一对师生由神交到相遇到分散又重逢再到天人之隔,余音袅袅延绵无限,所有的痛苦恩怨都不重要了,有了如此人情与诗情交织的故事,真诚而多情的人,就又有了无论怎么样都要好好地活下去的理由。
[往事]专栏
赖炜福朱新地《寻常人家的百年故事》
……2013年春节,我侄子赖维安的儿子海鹏结婚,赖家有六十多人回到老家(江苏省武进县礼嘉镇)出席海鹏的婚礼。这是几十年来人数最多的一次家族团聚,看着这济济一堂的欢乐喜庆场面,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回首这个家族走过的路,不禁感慨万千,遂萌生出把这些普通百姓故事写出来的想法。
[文本]专栏
维舟整理《张晖早年信札选》(下)
……下星期,弟将任本科生辅导员,每月可挣薪金200,加之补贴200,生活费大略可以解决,将来又有些奖学金(研究生奖学金,弟定能取得),生活可保无虑。又不须家里供给,所谓经济初步独立耳。惟将来博士须收费,亦是一大负担。
张霖整理《张晖问学日记选》(1999年5月—2000年12月)
……事实上,他在学术上的每一点进步都源于他持之以恒的勤奋与热忱。而他的经济困境和对前途的迷惘与担忧,也是每一个有志于学术的青年都可能面对的共同问题。






























精彩书摘

  剪不断,理还乱:抗战时期的蒋、宋、孔关系
  汪朝光
  四、蒋孔关系:孔对蒋百依百顺,二人私交好
  我们再谈一下蒋介石和孔祥熙之间的关系。孔祥熙也是很早就投身革命事业了,跟着孙中山革命,因此也是非常迅速地在国民党内崛起,到国民党登台之后,他也担任了国民党高官,也是跟宋子文一样当过中央银行的总裁、财政部长、行政院的副院长和院长。但是蒋孔关系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孔这个人确实是对蒋百依百顺,你说什么我就是什么,你说怎么办我就怎么办,你说开条领五十万,我恨不得要给你六十万,这个就很有意思。其实说起来孔也是在美国留学,也受过美式教育,但是孔出生在山西的票号之家,我觉得,基本上孔身上所受的中国传统的影响远远大于西方的影响。孔祥熙在国民党内被公认为做事不如宋,不但没有宋那么精明强干,有点庸碌无为,而且孔确实是爱财,确实是贪污,这个是有若干事实根据的。所以说起蒋、宋、孔、陈,说宋怎么贪污,贪污了多少,这个确实还需要去研究,当然我相信他确实也捞取了一些个人利益,但是肯定不如孔这么爱财、这么贪。
  回过头来我们说孔祥熙。很多国民党高官日记都说孔祥熙庸碌无为,没有宋子文那么能干,爱财、贪污腐败。但是妙就妙在,尽管如此,国民党的高官还是普遍跟孔维持了相对不错的个人关系,相比之下,对于宋子文来说,他就是没有这种亲近的个人关系。从另外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孔这个人会做人,确实会拉各种关系,因此他跟蒋其实还真是不像宋跟蒋,他们之间没有那么多的个人矛盾。所以,在蒋的日记里对宋永远是一个骂字,你读了甚至会觉得蒋宋不是一家,他在日记里骂宋十分“刻薄”,假如说我们再打个引号就是“恶毒”,你都很难想象,如果用蒋日记来评价宋子文,就会觉得宋子文这个人很不堪。这种人怎么当高官,自私、心眼狭窄、不顾大局等等,总而言之很少有好词。可是对孔,蒋就很少有坏词在日记里,你就会看出他们俩之间的关系,蒋在日记里对孔用的词基本上都比较正面,偶尔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用的词也是属于恨铁不成钢这一类,就有点可惜他,但是很少用非常重的话去责备孔祥熙。可见蒋孔之间,从个人关系来说其实是非常之好。
  我觉得这里面有几个因素。第一,孔确实听话,孔不会像宋那样的桀骜不驯,老是背离领袖的意思,基本上是蒋说什么孔就是什么,尤其那些不合规则的事情,你批个条我就给你多少钱,很多是拿不上台面的事情,孔都做得得心应手。
  再有一个因为孔祥熙的妻子是宋霭龄,宋霭龄是老大,我们说长兄如父,长姐如母,宋霭龄在宋氏家族确实有她权威性的一面。蒋这一边对宋霭龄也不能不有所敬畏、有所关照,再加上宋霭龄讲话顾及自己所处的位置,恰如其分,蒋也爱听,所以蒋对宋霭龄一向比较尊重,宋霭龄说什么蒋一般来说都是会考虑的。你看蒋介石的日记,我就没有印象宋子文的夫人在蒋的日记里出现过,但是宋霭龄,“大姐”一词经常出现,我觉得这是蒋孔关系好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这就是一种润滑剂。而且蒋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后来母亲也没有了,人还是需要一些家庭的温暖的,尤其是这种领袖人物,高处不胜寒。
  第三点,我觉得蒋孔关系好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孔祥熙的孩子经常在蒋家活动。要知道蒋介石跟宋美龄是没有小孩的,有爱孩子的一面,孔家的孩子经常出入蒋家,互相之间很亲近。不过,我也没有看到文书记载说宋家的小孩到蒋家,似乎没有这样的记载。但可以在蒋的日记里看见,他们跟孔家的小孩在一起,作为长辈过年过节的有交往。所以好些因素使得蒋孔的个人关系非常好,蒋对孔非常信任,孔对蒋是唯唯诺诺。蒋不是不知道孔的问题,因为这点在国民党内部其实大家都看得到,所以蒋的日记里还会发一点牢骚,意思是孔这个人不注意担当大事,有点庸碌,有点无为,但是基本上还是表示原谅。
  一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后方出现一次非常公开的反孔风潮,比如说孔家小姐从香港回来,只带狗不带人,等等,其实现在证明那是个误传,狗不是孔家小姐的。但是不管怎样,那个飞机确实载着孔家小姐从香港飞回来了,飞回来的时候飞机里又确实出来了两只狗,这种情况下哪有多少人会认真地去追究这狗到底是飞行员的还是孔二小姐的,一般人总是倾向认为这狗一定是孔家的,你看看这孔家真是太不像话了……所以后方就出现了非常公开的、大规模的反孔风潮,再加上陈立夫对孔一向不满,所以陈立夫系统的人也参加倒孔,这牵扯国民党内部复杂的矛盾,我们不在这多说。但是至少陈立夫控制了国民党宣传系统,就是倒孔的一个急先锋,还轮不到共产党说话,国民党内首先就开始倒孔,《中央日报》都在批孔,说得很有意思。蒋这个人就觉得孔祥熙不仅不是他的正面财产,反而成了一个负担了,因为就算孔祥熙再忠心耿耿,可是蒋毕竟要考虑到国民党的大局,考虑到国民党的稳定,孔老是被人批评,老是有人发动公开的倒孔风潮,这对国民党的稳定不利,所以蒋也开始考虑是不是要撤换孔。但蒋同时又是一个威权领袖,他也有非常倔强的一面,就觉得越是有压力我越是不换,换孔是我的决定,我觉得什么时候换孔就可以换,但是如果在压力之下换孔,那就成了我屈服于这个压力了,那轻易不能做,于是他就顶着这个压力,就是不换。直到风潮过去之后,蒋才开始逐步实现他的意图,逐步撤掉孔的职务。因为孔的兼职很多,行政院副院长、财政部长、央行总裁,蒋一个一个把他的职务慢慢换掉了。在这个过程中间,对蒋来说,既然你孔祥熙实在影响到了国民党的形象,那我慢慢把你换掉也就罢了,但是在这中间又出现了贪污案,使蒋确实非常恼火。我们知道,在抗战期间美国对中国有好几次巨额的援助,其中有一次给了五亿美元,这五亿美元在交付的过程中间,被孔祥熙和他的手下,上下携手贪污了一千六百万美元。要知道一千六百万是什么概念,不要说在当时的中国,即便我们现在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笔钱拿到现在来说,一千六百万美元超过一亿人民币,仍然是一笔巨款,可是那个时候他就敢上下携手将这一千六百万美元贪污了。这是个集体贪污案,孔祥熙确实负最重要的责任。这件事就被人揭露出来了,不断地上告。蒋有他的情报系统,蒋就找孔祥熙谈话,说你看外界都说你贪污,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孔祥熙就矢口否认,说我不贪污,外界都是无稽之谈。在蒋的日记里,在1945年抗战结束前的7月,一个星期里,蒋天天找孔谈话,耳提面命,意思你得担责任,你得把这事处理好。但是孔就坚决不领这个情,无论你怎么跟他谈,威逼利诱,他都说我不贪污,这钱跟我确实没有关系。蒋最后实在忍无可忍,把一份报告拍给他,那意思就说这件事你看着办。按蒋日记写的,说孔祥熙面红耳赤,也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事实上有点默认了。但是也许回家孔祥熙一想这事还是不行,不能那么承认,第二天又跟蒋说,我没有贪污,那钱也不知怎么被美国人扣下了,蒋说胡说八道,五亿美元是美国人给我们的,他怎么扣下来,而且扣是一定要有手续的。孔又派他的女儿去找宋美龄,意思是我老爸不贪污,外面都是无稽之谈,所以蒋实在是无可奈何,在日记里恨恨地写下:“庸之无可救药。” (孔祥熙字庸之)确实无可救药。严格说起来,孔祥熙缺钱吗?孔祥熙自小成长在山西票号之家,其实不缺钱花,但是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就这么贪,所以蒋实在是无可奈何,最后只好在日记里写下,“庸之无可救药”。但是你会发现即便在这样的时候,蒋对孔仍然是有一种藕断丝连的情感,他在这个日记里对孔用的词仍然不像对宋用的那么刻薄,仍然给我的感觉有恨铁不成钢的意思,而不是像对宋那样决绝地去指责。但是事情到了这一步,毕竟很难交代,对外也很难交代,而且非常影响国民党的形象,所以蒋把孔最后一个职务“央行总裁”免去了。可是即便如此,以我看来,不说判刑,对孔祥熙给个党内处分也应该,“开除党籍,留党察看”,但实际上并没有,孔祥熙犯了这么大的事最后也就是被撤职,而且这个免职还是正常被免职,并不是因为贪污腐败被撤职。
  说起来挺感慨的,我们不能说国民党尽官皆贪,但是在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贪污腐败的情况在当时国民党内确实是一个需要严重警惕的问题。其实中共对他的批判还在其次,首先是社会舆论和国民党内部对他的贪污腐败就有非常严厉的批判。在整个国民政府时期,尤其是抗战后,被认为是国民党贪腐最严重的一个时期,但是抗战后的四年里,国民党没有处理一个省部级高官,战后判刑的最多也不过是司局级干部,判了几个死刑的就是中校,军统北京站的站长等,也不过就是一个处级干部,偶尔有一两个撤了职,也不过是个司局级干部,就是说省部级高官没有一个受到牵连。你说那时的省部级高官都这么干净吗?未必。至今我也有个疑问,至少是1949年以后相当一批国民党的高官流落海外,似乎没有工资领了,他们怎么还过着相对不错的生活,这钱是哪来的?值得思考。
  ……

前言/序言


温故(二十七)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温故(二十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者推荐,人文阅读,思想沉淀

评分

温故而知新,故去的人和事,哪里知道呢?

评分

好棒的人文历史资料杂志书。本期很有料。图文并茂,排版精致,印刷精美。可惜不让再版了。

评分

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有内容,不鸡汤,不美文,不无病呻吟~

评分

这套书很好,一直在买

评分

好好好,特别好,支持京东,下次再来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从第一期就开始看,一直看

评分

买了好几本书,看看。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温故(二十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温故(二十七)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