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它是具有国际效力的重要法律文件之一,目的是保护那些承载历史的文化遗产与濒危的自然环境。《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目录包括930多处世界遗产,超过180个国家加入了这个公约。
《遗失的城市》将与读者一起踏上探索之旅,目的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目录》中最重要的100出考古遗址,地点遍布五大洲。本书信息全面深入,配图丰富精美且皆出自顶摄影师之手,并附有可检索的地图。从那些有着重要的发展并且体现出这些发展的地区,到最负盛名的伟大文明的历史遗存,本书提供了一副古代文明发张的全景图。读者还能在书中看到埃及人那些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的伟大遗迹,希腊和罗马古典时代的考古宝藏,亚洲地区丰富的古代遗产,还有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前的诸文化中那些令人激动不已的艺术杰作。
《艺术的殿堂》以图文结合形式,介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遴选为具有历史和考古价值的100个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点遍布世界各地。用文字和摄影,来诉说人类的历史与文化,勾勒人类活动的印记。每个遗产地都具有独特文化价值,《艺术的殿堂》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具有整体代表性和综合性的样本;文字简洁生动,图片质量上乘,在给读者带来阅读享受的同时,更希望能唤起人们保护共同的人类遗产的意识。
序言
导言
欧洲
亚洲
非洲
美洲
遗产地列表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索引
图片来源
奥尔内斯木板教堂
挪威50分硬币的其中一面刻着一条龙,在奥尔内斯木板教堂的北门口也可以看到这个神话重的动物。这座挪威最古老的木制教堂坐落在松恩湾一个宽阔拐角的尽头,这个海湾长达204千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海湾。
奥尔内斯木板教堂的字面上的意思是“木棒的教堂”,这个名字来源于把木棒埋于地下,以辅助承重的建筑技术。据估计,在中世纪的挪威至少有800座类似的教堂,但18世纪时由于石制建筑的出现,这些教堂遂遭到损坏和摧毁。第一批这样的教堂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因为在潮湿的土地上木材很快就腐烂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12世纪时兴建一个木制底座,可将木棒固定在上面,使得建筑结构更加结实可靠。
这些木制教堂外观十分朴素简洁,因此也被成为“穷人的教堂”。奥尔内斯的这座教堂,与其他教堂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它的内部装饰充满了生命力,极佳的运用了松树的暖色(现在已有几百年历史),并由此衍生出一种被称为奥尔内斯的新样式。它是挪威人宗教生活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融合了阿萨特鲁(Asatru)[主要崇拜欧丁神(Odin)]、托尔神(Thor)的斯堪的纳维亚人所信奉的具有日耳曼来源的异教徒偶像]、中世纪基督教及路德教的特征。
10世纪时的海洋探险者把斯堪的纳维亚人和其他欧洲人联系在一起,他们的许多军事领袖受洗皈依基督教,并鼓励军队仿效他们。奥拉夫·特吕哥瓦松(Olav Trygvason)即是如此。他在991年入侵英国期间改信基督教,回国后成为东北部挪威的国王,致力于使他的国民转变信仰。而她的继任者奥拉夫·哈拉尔德松(Olav Haraldsson)则于1015年让挪威完成了信仰基督教的最后转变。奥拉夫国王在1030年的战争中被杀害,仅一年后便被封为圣徒,并成为挪威的守护圣人,
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以今天的奥尔内斯为代表的宗教建筑风格得到发展。1100年到1150年,在昔日一处礼拜地原址上,用松木粗糙的兴建了这座教堂。它有三个中殿,由16根缀有精致柱顶图案装饰的柱子支撑着。唱诗班里的大主教宝座、铁质烛台以及耶稣、圣母、圣约翰的雕像,都可以追溯到12世纪和13世纪,并且明显来自于基督教赋予的灵感。长凳是宗教改革运动(1537年波及挪威)时添加的,圣坛和讲道坛建于17世纪末,这些都是同一个宗教灵感的结果。
从另一个方面来书,在地板下发现刻有北欧文字和碑铭和门口的动物图形中,都可以看出基督教与异教的融合。有一种解释说,这些细腻精致的雕刻,描绘的是全神贯注进行争斗的狮子和蛇。另外,还有资料显示,它们是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传奇中的动物,即古冰岛散文集中描绘的龙。还有基督教传统形象表征的葡萄藤的枝丫,缠绕着这些奇异的狮头蛇身生物。在艺术家的思想中,以及挪威人民祖先的真是信仰战胜虚伪信仰。
……
序言
在出版专门介绍自然与建筑遗产尔《艺术的殿堂》(Treasures of Arts),以及专门介绍自然景点的《自然的奇迹》(Nature Sanctuaries)的同时,我们推出本系列的另一本书。本书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遴选为具有历史和考古价值的地点。
本书与另外俩册一样,借助高品质的文字和卓越的摄影技术,用人类初始到最近代所创造的杰出艺术和文化遗产,来诉说人类的历史与文化。
从欧洲文明发展出来的著名的拉斯科山洞(Lascaux)、阿尔塔米拉山洞(Altamira),和其他无数个人类在演化开端时所栖居的神奇地点,到佛教及前哥伦布时代雕像,吴哥窟及婆罗浮屠塔(Boroburdur),以及文化摇篮和文化交会之处的伊拉克城市哈特啦(Hatra),这本书宛如一趟令人神迷的旅程,专门搜寻对人类演化有贡献的古迹。
1972年在巴黎签订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现在已经获得188个国家批准,至今仍是这个领域中最重要的国际协定。他保护这些古文和文化遗留下来的遗产,好让我们再传给下一代。公约所列的名单成为我们“实质的回忆”,他所记载的地点都已成为各个政府、组织和个人的义务与责任。
面对日渐全球化的世界,以及可能因此产生的标准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插手干预,保护所有的文化,让它们具有同等的地位,并让它们的舒切性与丰富性得以互相呼应。
我还要在补充说明,除了1972年的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也通过并采用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并已着手研究制订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条例。
最后,这本专门讨论伟大文化的书,希望能提升世人对不同文明的认知,进而加以尊重。和其他俩本书一样,它将会激起更多人的兴趣。他们不仅是重要读者,也会成为世界文化、自然、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的保护者。
意大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驻代表
弗朗切斯科.卡鲁索(Francesco Caruso)
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读了这本《艺术的殿堂》。怎么说呢,它真的颠覆了我过去对艺术书籍的一些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艺术评论就应该是枯燥的术语堆砌,充斥着各种“主义”、“风格”、“技法”,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完全不是那样!作者的叙事方式太吸引人了,他没有上来就给你讲一大堆历史背景或者理论框架,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一步一步深入探索。他会从一个很小的切入点开始,比如一幅画中的一个细节,一个雕塑的某个表情,然后层层剥茧,引出背后的故事,涉及的文化、历史,甚至是社会变迁。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不太为人知的画家的部分,作者没有去描绘他有多么伟大的成就,而是着重描写了他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如何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用自己的画笔去表达对人性的思考。这种叙述方式让我觉得,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成品,而是充满生命力和个体挣扎的创造过程。他还会时不时穿插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趣事,比如在某个古老画廊里迷路,或者在某个小镇上偶遇一位老工匠,这些个人化的片段,让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仿佛不是在读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而是在听一个老朋友在娓娓道来他与艺术的故事。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读起来心潮澎湃的书。我一直对那些伟大的文明和它们留下的印记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这份探索的欲望。作者的视角非常宏大,他没有局限于某个地域或者某个时代,而是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跨越古今、横贯东西的艺术长河。我特别欣赏他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的比较分析,他会对比古埃及雕塑的庄严肃穆,与古希腊雕塑的 Idealism,再到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悠远。他不是简单地说“A比B好”,而是去探究它们之所以呈现出不同面貌的原因,比如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社会结构等等。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讲到东方和西方在绘画透视法上的不同处理,作者竟然能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这个对几何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差异。他写到,西方绘画追求的是“客观世界的再现”,而东方绘画则更注重“主观精神的抒发”。这种对比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我们在欣赏艺术时,所感受到的不同,并非仅仅是审美习惯的差异,而是源于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不同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也跟随作者的笔触,进行了一次横跨大陆的文化朝圣。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有点像那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点拨”,又像一位老友在分享他的心得体会。我之前总觉得艺术理论离我很遥远,动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后现代主义”之类的术语,看得我头昏脑涨。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些!它更像是在探讨“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美?”,“是什么让我们感动?”。作者在分析一件艺术品时,不总是去追溯它的历史渊源或者艺术流派,而是会去关注它如何触动了人的情感,如何引起了观者的共鸣。比如,他提到一幅表现母爱的油画,他不去分析画家是如何运用光影来营造温馨氛围,而是直接描写了画中母亲抚摸孩子额头时那种温柔的眼神,以及孩子依偎在母亲怀中的安心感,让我瞬间就能感受到那种无私而伟大的爱。他还会时不时加入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比如,用一个孩子的涂鸦来解释什么是“自由的表达”,用一首儿歌来分析什么是“朴素的美”。这些接地气的类比,让我觉得艺术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明白,欣赏艺术,其实并不需要掌握多少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拥有一颗敏感的心,愿意去感受,去体会,去与作品进行内心的交流。读完之后,我仿佛觉得自己的感官被打开了,看世界的角度也变得更加细腻和丰富了。
评分这本书刚拿到手时,我简直被它的封面设计给迷住了,深邃的蓝色背景上,金色勾勒出的繁复纹饰仿佛穿越了时空,隐约透着一股神秘与厚重。翻开扉页,不是枯燥的目录,而是几幅意境悠远的水墨画,寥寥几笔,却勾勒出山川的壮阔和人物的灵动,瞬间就将我带入了一个宁静致远的东方意境。我并非科班出身的艺术专业人士,但从小就对美有着近乎本能的渴望,接触艺术仿佛是我灵魂深处的一种召唤。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艺术作品就像一个个沉默的巨人,它们拥有着讲述故事的能力,却又需要我们去耐心倾听,去解读它们隐藏在色彩、线条和形状背后的语言。这本书的序言部分,作者用一种非常个人化、充满温度的笔触,讲述了自己与艺术结缘的经历,没有那些冰冷的技术分析,更多的是情感的共鸣和思考的火花。他写到,每一次走进博物馆,每一次凝视一件古老的雕塑,都像是在与一位伟大的灵魂对话,那些无声的艺术品,其实承载了无数人类的智慧、情感和历史的印记。他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让我觉得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触手可及,甚至能在我平凡的生活中激起涟漪。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位作者的带领下,我将如何踏上这场寻宝之旅,去发现那些被时光尘封却依旧璀璨的艺术瑰宝。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艺术”这个词,总有一种莫名的距离感,觉得它属于少数精英,或者与我这样普通人无关。直到我翻开了《艺术的殿堂》,这种感觉才开始悄然改变。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反而像是用一种最朴素、最真诚的方式,与读者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作者在描述一件艺术品时,不是简单地罗列它的年代、材质、尺寸,而是深入挖掘它所蕴含的情感张力。比如,他讲到一幅描绘战场的油画时,他不去分析画家用了什么色彩技巧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而是着重于画布上那个士兵眼中的绝望,以及他身旁战友的无助,仿佛你也能听到那遥远的呐喊,感受到那弥漫的硝烟。他还会引用一些古代诗词或者民间的传说,将艺术与我们熟知的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突然觉得,原来艺术的根基如此深厚,它早已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我们可能从未留意过。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留白”的解读,他说,艺术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描绘了什么,更在于它留下了什么,那些未被触及的空间,给了观者无限的想象。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有时候,不去说破,不去填满,反而更能引发人内心的共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的欣赏,其实是一种更加深邃的感知能力,它关乎我们的内心世界,关乎我们如何看待生命。
评分不错,促销力度很大,晚上和姑娘一起看,有质量的书
评分不错,促销力度很大,晚上和姑娘一起看,有质量的书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以前重来不去评价的,不知道浪费了多少积分,自从知道评论之后京豆可以抵现金了,才知道评论的重要性,京豆的价值,后来我就把这段话复制了,走到哪里,复制到哪里,既能赚京豆,还非常省事,特别是不用认真的评论了,又健康快乐又能么么哒,哈哈么么哒
评分印刷纸质非常好,存着慢慢看。
评分不错,很好的书,喜欢。
评分包装有划痕,别的很满意
评分历史文化是我最喜欢的主题,又买了很多关于这方的书,很开心
评分好书一本,信息量很大,图片精彩!
评分超级精美,以后出去玩,都可以先翻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