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物志辑佚校注

异物志辑佚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孚,吴永章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
  • 辑佚
  • 校注
  • 历史
  • 文献
  • 文化
  • 中国古典文献
  • 异闻录
  • 笔记小说
  • 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省出版集团 ,
ISBN:9787218066226
版次:1
商品编码:1034161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岭南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页数:2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广东一隅,史称岭南。岭南文化,源远流长。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凝重深厚的篇章。
进入19世纪的南粤,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摇篮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继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头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东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斗争中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用鲜血写下了无数彪炳千秋的史诗。业绩煌煌,理当镌刻青史、流芳久远。

目录

前言

1.雕题国
2.狼国
3.西屠国
4.乌浒
5.穿胸人
6.儋耳夷
7.黄头人
8.扶南国
9.金邻
10.瓮人

11.儋耳、朱崖
12.牂牂
13.斯调国

14.合浦牛
15.郁林大猪
16.周留
17.驮牛
18.獬豸
19.猩猩
20.象
21.犀
22.麡狼
23.豻
24.■
25.狐母
26.猓然
27.猕猴
28.白蛤狸
29.鼠母
30.懒妇
31.长鸣鸡
32.鹧鸪
33.■鹊
34.鸬鹚
35.孔雀
36.锦鸟
37.翡翠
38.翠鸟
39.苦姑鸟
40.■鸟
虫鱼
41.鲮鲤
42.髯蛇
43.水蛇
44.拥剑
45.虾
46.蚌
47.大贝
48.螺
49.鰕鱼
50.瑇瑁
51.系臂
52.芦■
53.鲶鱼
54.鲻鱼
55.高鱼
56.鹿鱼
57.鼍风鱼
58.鳍鱼
59.鲛鱼
60.鲸鱼
61.水母
62.青蚨
食果
63.交趾稻
64.甘蔗
65.槟榔
66.椰树
67.甘蔗
68.芭蕉
69.荔枝
70.橄榄
71.桔
72.枸橼
73.杨梅
74.余甘
草木
75.榕树
76.木棉
77.桂
78.栟榈
79.■母
80.梓棪
81.木蜜
82.■梁
83.摩厨
84.筼筜
85.■
86.■■
87.■
88.豆蔻
89.益智
90.姜汇
91.藿香
92.廉
93.香菅
94.文草
95.交阯草
96.科藤
97.葭蒲
玉石
98.古贲灰
99.石发
100.昆仑玉
101.云母
102.火齐
附录
103.合浦珠
104.夷州矢
105.磁石关
106.悦城燋石
107.狖
108.鼯
109.木客鸟
110.龙眼、荔枝
111.郁金
曾钊《杨议郎著书》、《异物志》辑本点评
主要参考与引用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史记》注、《后汉书》注、《三国志》注、《文选》注、《水经注》、《齐民要术》、《太平寰宇记》、《广韵》、《事类赋》、《海录碎事》、《大观草本》、《本草纲目》、《广群芳谱》、《广东新语》、《广东文选》、明嘉靖与清道光朝《广东通志》等。
道光元年(1821),南海曾钊辑诸书所引标明杨孚撰的《异物志》、《交州异物志》、《南裔异物志》、《临海水土记》,成《杨议郎著书》一卷。须指出的是,曾钊并未严格遵守自己所定的辑录原则,在该书所收引自《初学记》的《临海水土记》“鲒鱼”、“板鱼”、“鱼牛”三条目中,其实只有“鱼牛”条标明杨孚撰,其余二条并未标明作者是杨孚。
道光二十九年(1849),曾钊又辑类书与古籍中凡标明引自《异物志》一书而未标明撰者姓名者,成《异物志》一卷。
道光三十年(1850),伍崇曜编丛书《岭南遗书》,将上述曾钊辑本《杨议郎著书》和《异物志》一并收人。民国时期,中华书局编撰《丛书集成初编》,将《岭南遗书》所收杨孚《异物志》曾钊辑本收入,但未收入《杨议郎著书》。
上述为杨孚《异物志》曾钊辑本的编撰与流布过程。曾钊本广为流传,此辑本对后人了解和重新整理杨孚《异物志》一书,提供了方便,功不可没,必须充分肯定。曾钊辑本从收入《岭南遗书》刊行至今,已有144年,有必要补充整理。为此,笔者对曾钊辑本重新作了辑佚并添加校注。主要补正之处有——
一、曾钊本将杨孚书分为《杨议郎著书》与《异物志》二部,其弊有三:
首先,杨孚所撰本来就只《异物志》一书(虽然后人对其名有所歧异),曾钊的做法不仅与《异物志》的体例不符,而且容易使读者产生杨孚所撰有两书的错觉。

前言/序言

广东一隅,史称岭南。岭南文化,源远流长。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凝重深厚的篇章。
进入19世纪的南粤,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摇篮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继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东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斗争中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用鲜血写下了无数彪炳千秋的史诗。业绩煌煌,理当镌刻青史、流芳久远。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摧枯拉朽,奋发图强,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卓有建树。当中国社会跨进20世纪80年代这一全新的历史阶段,广东作为国家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试验省区,被置于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的前沿,沿改革、开放、探索之路突飞猛进;历十年艰辛,轰轰烈烈,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空前伟绩。岭南大地,勃勃生机,繁花锦簇,硕果累累。
九州博物:古代博物学文献的寻踪与考订 本书并非《异物志辑佚校注》的任何部分或相关内容的辑录。它是一部独立、系统的研究性著作,致力于对中国古代博物学(或称格物学、博物志类文献)的源流、发展脉络、核心思想及其留存典籍进行深入的考察与梳理。本书的立足点在于构建一个宏观的古代博物学知识体系的图景,而非聚焦于某一部残佚典籍的复原工作。 第一章:古代博物学的概念界定与早期萌芽 本章首先厘清“博物学”在中国古代语境下的内涵。它不同于近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生物学、地理学或矿物学,而是一种涵盖了动植物、矿产、地理现象、奇闻异事乃至人文器物的综合性知识集合。我们将追溯其最早的文本痕迹,从先秦时期的地理志、方技之书,以及儒家经典中的“物产”记载入手,分析早期先民对自然世界进行观察、记录和分类的原始冲动。 重点考察《山海经》在古代博物学谱系中的地位。不同于传统观点仅将其视为神话集,本章从其地理记载、物产描述、祭祀用具的记录等角度,探讨其作为早期自然观察记录的价值与局限性。我们详细分析了《山海经》中关于特定地域动植物的描摹,并对比同时期其他文献的记述,试图还原其作为一部早期“地理博物图鉴”的可能面貌。 第二章:汉代至魏晋:博物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汉代是中国古代博物学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随着国家统一和丝绸之路的开辟,知识的流通性增强,对异域物产的好奇心和记载热情空前高涨。本章着重分析以张骞出使西域、班固《汉书·地理志》等为代表的对地理信息和地方物产的系统性收集。 核心内容将集中于对早期专业博物学著作的探讨,例如早期农学、医药学典籍中隐含的博物知识。我们细致梳理了与博物学相关的人物群体,如方士、术士、以及掌管国家典籍和物产的官吏,他们是早期博物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士人开始从更具思辨性的角度审视自然,这为后来的志怪小说与博物学结合埋下了伏笔。本章通过对传世零星记录的分析,展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层与专业化的趋势。 第三章:唐宋:志书的繁荣与分类尝试 唐代是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官府编纂的类书和地方志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博物知识的整理工作。本章详述了唐代官方对物产、医药、历法的重视,以及由此催生的对前代博物成果的辑录与修订。 重点放在宋代的博物学成果上。宋代文人对“格物穷理”的强调,使得博物学不再仅仅是记录奇闻,而带有了一定的“实证”倾向。我们将分析宋代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草药学著作以及地方志中的物产专记,探讨宋代学者在动植物分类、形态描述方面所做的努力。例如,对某些植物的生长习性、药用价值的精确描述,体现了知识的深化。本章试图揭示,宋代博物学开始在实用性与纯粹知识探索之间寻求平衡。 第四章:元明清:博物学的集大成与体系化 元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带来了新的物种和知识体系的输入。本章分析了这些新知识如何被纳入传统的博物记录框架之中。 明代是古代博物学走向成熟和体系化的关键时期。本书将集中笔墨研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里程碑式的著作。我们并非简单重复其内容,而是将其置于古代博物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定位。重点分析《本草纲目》在动植物系统性编排、形态学描述和药理学归类上的创新之处,以及它如何奠定了后世博物学研究的基础范式。同时,探讨了小说、笔记(如《聊斋志异》中记载的自然现象)对民间博物知识的传播所起的作用。 清代,随着西方科学思潮的初步传入,部分学者开始接触和引介西方的分类方法,这使得传统的博物记录开始面临新的知识挑战。本章研究清代学者在整理前代遗留成果的同时,如何尝试吸收新知,例如在园林学、昆虫学记录中体现出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 第五章:古代博物学文献的存佚与研究方法论 本章探讨了古代博物学文献在历史长河中的损毁、散佚现象及其原因,如战争、焚书、以及知识代际传承中的遗漏。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如何从残存的史料、他著的引用、以及同时期其他学科(如地理学、医药学)的著作中,反向重建古代博物知识的面貌。 最后,本章提出了对古代博物学文献进行研究的必要方法论,强调文献考据、版本比较、以及结合考古学和地质学的物证来验证古代记录的有效性。我们阐述了如何甄别哪些是基于实际观察的记录,哪些是基于传闻或附会的描述,从而建立起一套严谨的古代自然知识评估体系。本书旨在为研究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知识结构,提供一个扎实的文献和理论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那些被时间洪流掩埋、零散分布于浩瀚古籍中的知识点,一直有着莫名的情结。《异物志辑佚校注》这个书名,恰好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好奇点。我知道,“辑佚”是一项极其繁复却又意义重大的学术工作,它需要作者拥有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古籍版本细致入微的辨析能力。将那些散落在各处的、关于“异物”的记载,如同拼凑散落的珍宝一样,一点点地重新组合起来,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再发现。而“校注”二字,则更是让这份期待变得扎实。一个好的校注,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订正,更包含了对史料背景、地理位置、乃至相关学说的深入考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幅更加生动、更加鲜活的古代中国各地风物图景,让我们能够透过这些“异物”的记载,去理解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他们是如何看待自然,如何记录那些超乎寻常的现象,以及这些记载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那些古籍中零散却又充满趣味的记载都情有独钟。《异物志辑佚校注》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探究的欲望。想象一下,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得七零八落的片段,经过一番细致的打捞、梳理、校订,最终汇聚成册,呈现出曾经的模样。这过程本身就充满了考古般的仪式感。我常常会在阅读古籍时,不经意间瞥见那些关于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甚至匪夷所思的民俗传说的只言片语,总觉得它们背后隐藏着更宏大的叙事,或者至少是一种失落的视角。这本书,如果它真的能将这些分散的、可能淹没在浩如烟海文献中的珍贵资料重新整合,并附上严谨的校注,那将是对我们理解古代世界物质文化、想象力乃至科学认知的一次重要补充。我尤其期待作者在校注部分,能否对一些疑难字词、地理位置、以及史料的出处进行深入的考证,毕竟,辑佚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注的质量。如果能够借此窥见古人眼中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了解他们如何认知和描绘自然万物,那将是一场思维的盛宴。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博物学和地方志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期待能有一部作品,能够将散落在各种古籍中的零碎记载汇集整理,并且提供精到的考证。仅仅是从《异物志辑佚校注》这个书名来看,我就觉得它非常有潜力满足我的这份期待。想象一下,那些关于各地特产、风物人情、甚至是一些奇闻异事的片段,它们可能分散在史书、笔记、甚至是文学作品中,彼此之间缺乏联系,也容易被忽视。如果这本书能够将这些“异物”的记载一一辑录,并且进行详细的校注,那将是一项极其艰巨却又意义非凡的工作。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异物”的范围的?是单纯指那些非常规的动植物,还是也包括了那些具有地方特色、在当时人们看来不同于寻常的器物、技艺或习俗?如果能够在这方面有所拓展,那这本书的内涵和价值就更加丰富了。我十分期盼它能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古代中国各地风貌,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可能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事物。

评分

总觉得,那些古籍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关于奇特事物或地方风俗的零散记载,往往比正史的宏大叙事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真实的肌理。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异物志辑佚校注》这样一本以“辑佚”为核心的书名时,我的心就立刻被提了起来。这不仅仅意味着对旧有文献的重新梳理,更意味着一次对失落知识的艰难寻回。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究竟是从哪些古籍中搜集了这些“异物”的记载?它们是关于动植物的奇闻异事,还是关于某些罕见的器物、技艺,抑或是鲜为人知的民俗风情?“校注”二字更是点睛之笔,它预示着这不是简单的材料汇编,而是包含了作者的学识、判断和考辨。一个好的校注,能够揭示材料背后隐藏的脉络,解决文献中的疑难,甚至纠正长久以来的误读。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看到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细腻的古代中国,了解古人是如何观察和理解他们周围这个既熟悉又充满未知的世界的。

评分

我对这类挖掘古籍中被遗落知识点的书籍总是怀有特别的期待。尤其当书名中带有“辑佚”和“校注”这样的字眼时,我便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更像是一场对历史文本的精细打捞和审慎重塑。想象一下,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些关于自然、物产、风俗甚至是奇谈怪论的宝贵记载,因为零散、因为不属于某个主流的学科范畴,而被忽视、被遗忘。这本书如果能像一位勤勉的考古学家,将这些散落的“碎片”一一发掘出来,再通过严谨的“校注”环节,去伪存真,辨明真伪,考订出处,填补空白,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了不起的学术贡献。我期待它能不仅仅罗列材料,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辑佚”的内容,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人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他们是如何观察、记录和想象身边的万事万物的。每一个被辑录出来的“异物”,都可能是一扇窗口,让我们窥探到当时社会的文化、经济、甚至是被忽略的民间信仰。

评分

帮别人买的书,不知道具体价值。

评分

好书收藏了!资料库

评分

研究博物学的重要著作,很重要的参考书。值得推荐。

评分

活动期间买的,蛮不错的

评分

用着不错 值得购买 收藏了

评分

非常好的书,令人耳目一新。读书使人进步。

评分

参考,权威,配送赞?

评分

纸质印刷一般 贵

评分

好书,实用的工具书,内容介绍详细,值得看一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