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召開的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它是具有國際效力的重要法律文件之一,目的是保護那些承載曆史的文化遺産與瀕危的自然環境。《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的目錄包括930多處世界遺産,超過180個國傢加入瞭這個公約。
《遺失的城市》將與讀者一起踏上探索之旅,目的地是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目錄》中最重要的100齣考古遺址,地點遍布五大洲。本書信息全麵深入,配圖豐富精美且皆齣自頂攝影師之手,並附有可檢索的地圖。從那些有著重要的發展並且體現齣這些發展的地區,到最負盛名的偉大文明的曆史遺存,本書提供瞭一副古代文明發張的全景圖。讀者還能在書中看到埃及人那些巧奪天工、令人嘆為觀止的偉大遺跡,希臘和羅馬古典時代的考古寶藏,亞洲地區豐富的古代遺産,還有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前的諸文化中那些令人激動不已的藝術傑作。
《藝術的殿堂》以圖文結閤形式,介紹已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遴選為具有曆史和考古價值的100個自然和文化遺産,地點遍布世界各地。用文字和攝影,來訴說人類的曆史與文化,勾勒人類活動的印記。每個遺産地都具有獨特文化價值,《藝術的殿堂》試圖為讀者提供一個具有整體代錶性和綜閤性的樣本;文字簡潔生動,圖片質量上乘,在給讀者帶來閱讀享受的同時,更希望能喚起人們保護共同的人類遺産的意識。
序言
導言
歐洲
亞洲
非洲
美洲
遺産地列錶
1972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
索引
圖片來源
奧爾內斯木闆教堂
挪威50分硬幣的其中一麵刻著一條龍,在奧爾內斯木闆教堂的北門口也可以看到這個神話重的動物。這座挪威最古老的木製教堂坐落在鬆恩灣一個寬闊拐角的盡頭,這個海灣長達204韆米,也是世界上最長的海灣。
奧爾內斯木闆教堂的字麵上的意思是“木棒的教堂”,這個名字來源於把木棒埋於地下,以輔助承重的建築技術。據估計,在中世紀的挪威至少有800座類似的教堂,但18世紀時由於石製建築的齣現,這些教堂遂遭到損壞和摧毀。第一批這樣的教堂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因為在潮濕的土地上木材很快就腐爛瞭。為瞭避免這種情況發生,12世紀時興建一個木製底座,可將木棒固定在上麵,使得建築結構更加結實可靠。
這些木製教堂外觀十分樸素簡潔,因此也被成為“窮人的教堂”。奧爾內斯的這座教堂,與其他教堂沒有什麼不同,隻是它的內部裝飾充滿瞭生命力,極佳的運用瞭鬆樹的暖色(現在已有幾百年曆史),並由此衍生齣一種被稱為奧爾內斯的新樣式。它是挪威人宗教生活的最直接的錶現形式。融閤瞭阿薩特魯(Asatru)[主要崇拜歐丁神(Odin)]、托爾神(Thor)的斯堪的納維亞人所信奉的具有日耳曼來源的異教徒偶像]、中世紀基督教及路德教的特徵。
10世紀時的海洋探險者把斯堪的納維亞人和其他歐洲人聯係在一起,他們的許多軍事領袖受洗皈依基督教,並鼓勵軍隊仿效他們。奧拉夫·特呂哥瓦鬆(Olav Trygvason)即是如此。他在991年入侵英國期間改信基督教,迴國後成為東北部挪威的國王,緻力於使他的國民轉變信仰。而她的繼任者奧拉夫·哈拉爾德鬆(Olav Haraldsson)則於1015年讓挪威完成瞭信仰基督教的最後轉變。奧拉夫國王在1030年的戰爭中被殺害,僅一年後便被封為聖徒,並成為挪威的守護聖人,
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以今天的奧爾內斯為代錶的宗教建築風格得到發展。1100年到1150年,在昔日一處禮拜地原址上,用鬆木粗糙的興建瞭這座教堂。它有三個中殿,由16根綴有精緻柱頂圖案裝飾的柱子支撐著。唱詩班裏的大主教寶座、鐵質燭颱以及耶穌、聖母、聖約翰的雕像,都可以追溯到12世紀和13世紀,並且明顯來自於基督教賦予的靈感。長凳是宗教改革運動(1537年波及挪威)時添加的,聖壇和講道壇建於17世紀末,這些都是同一個宗教靈感的結果。
從另一個方麵來書,在地闆下發現刻有北歐文字和碑銘和門口的動物圖形中,都可以看齣基督教與異教的融閤。有一種解釋說,這些細膩精緻的雕刻,描繪的是全神貫注進行爭鬥的獅子和蛇。另外,還有資料顯示,它們是古代斯堪的納維亞人傳奇中的動物,即古冰島散文集中描繪的龍。還有基督教傳統形象錶徵的葡萄藤的枝丫,纏繞著這些奇異的獅頭蛇身生物。在藝術傢的思想中,以及挪威人民祖先的真是信仰戰勝虛僞信仰。
……
序言
在齣版專門介紹自然與建築遺産爾《藝術的殿堂》(Treasures of Arts),以及專門介紹自然景點的《自然的奇跡》(Nature Sanctuaries)的同時,我們推齣本係列的另一本書。本書以圖文結閤的方式介紹已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遴選為具有曆史和考古價值的地點。
本書與另外倆冊一樣,藉助高品質的文字和卓越的攝影技術,用人類初始到最近代所創造的傑齣藝術和文化遺産,來訴說人類的曆史與文化。
從歐洲文明發展齣來的著名的拉斯科山洞(Lascaux)、阿爾塔米拉山洞(Altamira),和其他無數個人類在演化開端時所棲居的神奇地點,到佛教及前哥倫布時代雕像,吳哥窟及婆羅浮屠塔(Boroburdur),以及文化搖籃和文化交會之處的伊拉剋城市哈特啦(Hatra),這本書宛如一趟令人神迷的旅程,專門搜尋對人類演化有貢獻的古跡。
1972年在巴黎簽訂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現在已經獲得188個國傢批準,至今仍是這個領域中最重要的國際協定。他保護這些古文和文化遺留下來的遺産,好讓我們再傳給下一代。公約所列的名單成為我們“實質的迴憶”,他所記載的地點都已成為各個政府、組織和個人的義務與責任。
麵對日漸全球化的世界,以及可能因此産生的標準文化,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積極插手乾預,保護所有的文化,讓它們具有同等的地位,並讓它們的舒切性與豐富性得以互相呼應。
我還要在補充說明,除瞭1972年的公約,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最近也通過並采用瞭《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國際公約》,並已著手研究製訂保護文化多樣性的條例。
最後,這本專門討論偉大文化的書,希望能提升世人對不同文明的認知,進而加以尊重。和其他倆本書一樣,它將會激起更多人的興趣。他們不僅是重要讀者,也會成為世界文化、自然、物質及非物質遺産的保護者。
意大利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常駐代錶
弗朗切斯科.卡魯索(Francesco Caruso)
這本書剛拿到手時,我簡直被它的封麵設計給迷住瞭,深邃的藍色背景上,金色勾勒齣的繁復紋飾仿佛穿越瞭時空,隱約透著一股神秘與厚重。翻開扉頁,不是枯燥的目錄,而是幾幅意境悠遠的水墨畫,寥寥幾筆,卻勾勒齣山川的壯闊和人物的靈動,瞬間就將我帶入瞭一個寜靜緻遠的東方意境。我並非科班齣身的藝術專業人士,但從小就對美有著近乎本能的渴望,接觸藝術仿佛是我靈魂深處的一種召喚。一直以來,我總覺得藝術作品就像一個個沉默的巨人,它們擁有著講述故事的能力,卻又需要我們去耐心傾聽,去解讀它們隱藏在色彩、綫條和形狀背後的語言。這本書的序言部分,作者用一種非常個人化、充滿溫度的筆觸,講述瞭自己與藝術結緣的經曆,沒有那些冰冷的技術分析,更多的是情感的共鳴和思考的火花。他寫到,每一次走進博物館,每一次凝視一件古老的雕塑,都像是在與一位偉大的靈魂對話,那些無聲的藝術品,其實承載瞭無數人類的智慧、情感和曆史的印記。他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讓我覺得藝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觸手可及,甚至能在我平凡的生活中激起漣漪。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位作者的帶領下,我將如何踏上這場尋寶之旅,去發現那些被時光塵封卻依舊璀璨的藝術瑰寶。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有點像那種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點撥”,又像一位老友在分享他的心得體會。我之前總覺得藝術理論離我很遙遠,動輒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後現代主義”之類的術語,看得我頭昏腦漲。但這本書完全沒有這些!它更像是在探討“為什麼我們會覺得美?”,“是什麼讓我們感動?”。作者在分析一件藝術品時,不總是去追溯它的曆史淵源或者藝術流派,而是會去關注它如何觸動瞭人的情感,如何引起瞭觀者的共鳴。比如,他提到一幅錶現母愛的油畫,他不去分析畫傢是如何運用光影來營造溫馨氛圍,而是直接描寫瞭畫中母親撫摸孩子額頭時那種溫柔的眼神,以及孩子依偎在母親懷中的安心感,讓我瞬間就能感受到那種無私而偉大的愛。他還會時不時加入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比如,用一個孩子的塗鴉來解釋什麼是“自由的錶達”,用一首兒歌來分析什麼是“樸素的美”。這些接地氣的類比,讓我覺得藝術不再是博物館裏的展品,而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這本書讓我明白,欣賞藝術,其實並不需要掌握多少專業知識,最重要的是擁有一顆敏感的心,願意去感受,去體會,去與作品進行內心的交流。讀完之後,我仿佛覺得自己的感官被打開瞭,看世界的角度也變得更加細膩和豐富瞭。
評分坦白說,我之前對“藝術”這個詞,總有一種莫名的距離感,覺得它屬於少數精英,或者與我這樣普通人無關。直到我翻開瞭《藝術的殿堂》,這種感覺纔開始悄然改變。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不追求華麗的辭藻,反而像是用一種最樸素、最真誠的方式,與讀者進行著一場心靈的對話。作者在描述一件藝術品時,不是簡單地羅列它的年代、材質、尺寸,而是深入挖掘它所蘊含的情感張力。比如,他講到一幅描繪戰場的油畫時,他不去分析畫傢用瞭什麼色彩技巧來錶現戰爭的殘酷,而是著重於畫布上那個士兵眼中的絕望,以及他身旁戰友的無助,仿佛你也能聽到那遙遠的呐喊,感受到那彌漫的硝煙。他還會引用一些古代詩詞或者民間的傳說,將藝術與我們熟知的文化元素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我突然覺得,原來藝術的根基如此深厚,它早已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隻是我們可能從未留意過。我尤其喜歡他對於“留白”的解讀,他說,藝術的魅力不僅僅在於描繪瞭什麼,更在於它留下瞭什麼,那些未被觸及的空間,給瞭觀者無限的想象。這讓我聯想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有時候,不去說破,不去填滿,反而更能引發人內心的共鳴。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藝術的欣賞,其實是一種更加深邃的感知能力,它關乎我們的內心世界,關乎我們如何看待生命。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讀起來心潮澎湃的書。我一直對那些偉大的文明和它們留下的印記充滿好奇,而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這份探索的欲望。作者的視角非常宏大,他沒有局限於某個地域或者某個時代,而是將我們帶入瞭一個跨越古今、橫貫東西的藝術長河。我特彆欣賞他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形式的比較分析,他會對比古埃及雕塑的莊嚴肅穆,與古希臘雕塑的 Idealism,再到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意境悠遠。他不是簡單地說“A比B好”,而是去探究它們之所以呈現齣不同麵貌的原因,比如宗教信仰、哲學思想、社會結構等等。我記得其中有一章,講到東方和西方在繪畫透視法上的不同處理,作者竟然能用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讓我這個對幾何學一竅不通的人,也能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差異。他寫到,西方繪畫追求的是“客觀世界的再現”,而東方繪畫則更注重“主觀精神的抒發”。這種對比讓我茅塞頓開,原來我們在欣賞藝術時,所感受到的不同,並非僅僅是審美習慣的差異,而是源於背後更深層次的文化基因。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藝術是人類文明的一麵鏡子,它摺射齣不同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嚮,而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仿佛也跟隨作者的筆觸,進行瞭一次橫跨大陸的文化朝聖。
評分最近在朋友的推薦下,我讀瞭這本《藝術的殿堂》。怎麼說呢,它真的顛覆瞭我過去對藝術書籍的一些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藝術評論就應該是枯燥的術語堆砌,充斥著各種“主義”、“風格”、“技法”,讓人望而卻步。但這本書完全不是那樣!作者的敘事方式太吸引人瞭,他沒有上來就給你講一大堆曆史背景或者理論框架,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你一步一步深入探索。他會從一個很小的切入點開始,比如一幅畫中的一個細節,一個雕塑的某個錶情,然後層層剝繭,引齣背後的故事,涉及的文化、曆史,甚至是社會變遷。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文藝復興時期一位不太為人知的畫傢的部分,作者沒有去描繪他有多麼偉大的成就,而是著重描寫瞭他創作過程中遇到的睏難,以及他如何在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用自己的畫筆去錶達對人性的思考。這種敘述方式讓我覺得,藝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成品,而是充滿生命力和個體掙紮的創造過程。他還會時不時穿插一些自己親身經曆的趣事,比如在某個古老畫廊裏迷路,或者在某個小鎮上偶遇一位老工匠,這些個人化的片段,讓整本書讀起來充滿瞭人情味,仿佛不是在讀一本厚重的百科全書,而是在聽一個老朋友在娓娓道來他與藝術的故事。
評分沒有塑封 封皮磨得很舊 書頁周邊有灰塵
評分自己已經買過,這次是幫同事買。第二次購買已經足夠說明一切瞭。
評分各方麵,都不錯,活動給力
評分東西很好!電商,我一直信任京東!
評分我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以前重來不去評價的,不知道浪費瞭多少積分,自從知道評論之後京豆可以抵現金瞭,纔知道評論的重要性,京豆的價值,後來我就把這段話復製瞭,走到哪裏,復製到哪裏,既能賺京豆,還非常省事,特彆是不用認真的評論瞭,又健康快樂又能麼麼噠,哈哈麼麼噠
評分很不錯的一套書,趕著有優惠活動買瞭,值得收藏!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書,更像是旅遊指引書,印刷清晰,圖片質量很好。
評分不錯,很好的書,喜歡。
評分商品質量非常好,非常滿意,配送速度快啊,而且配送員態度也非常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