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城地區地質景觀研究

稻城地區地質景觀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嘉,汪媛,李奮生 著
圖書標籤:
  • 稻城
  • 地質
  • 地貌
  • 景觀
  • 川西高原
  • 地質旅遊
  • 地質研究
  • 旅遊地理
  • 自然地理
  • 康巴藏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385512
版次:1
商品編碼:1136580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2
字數:2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稻城地區地質景觀研究》以稻城地區地質景觀為研究對象,綜閤運用區域成礦學、現代地質學、地理學、環境學、景觀學和旅遊學等多學科理論和方法,從地質曆史發展與演化的動態角度提齣“前第四紀的地層、岩石、構造是形成稻城地區地質景觀的基礎,第四紀地質作用是形成稻城地區地質景觀的能量和動力,稻城地區地質景觀形成與消亡是動力學過程”的總體思路,並構建瞭“成景背景——成景係統——地質災害對成景係統的危險性影響評價——成景係統保護”的全書主體結構。《稻城地區地質景觀研究》係統梳理瞭稻城地區的地層係統及岩性特徵,構造背景、構造演化模式及自然地理特徵,對稻城地區地質景觀進行科學分類和評價,係統闡釋瞭稻城地區典型地質景觀的發育特徵、成因機理、形成演化及國內外的對比研究,在此基礎上提齣瞭稻城地區地質災害對地質景觀的危險性“三維”評價體係和稻城地區地質景觀“GST”保護模式。
  《稻城地區地質景觀研究》可供從事地質、旅遊地學、景區管理、旅遊服務等領域的研究單位及個人參考,也適閤廣大旅遊愛好者閱讀。

作者簡介

  李嘉男,漢族。四川溫江人,博士,四川師範大學曆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師,四川師範大學2011年度、2012年度科研十佳,主講《中國旅遊地理》、《旅遊資源開發與規劃》等旅遊管理專業課程;研究方嚮為旅遊資源開發與規劃及旅遊地學:獲得3項國傢實用新型專利,其中“一種無綫智能導遊係統”成功實現專利成果轉化;主持國傢教育部項目一項,參與國傢社科基金和國傢社科基金各一項;主持省廳級科研項目4項,主持地方橫嚮項目20餘項。發錶學術論文二十餘篇,其中4篇論文被El compendex收錄:多篇被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收錄。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1章 稻城地質景觀研究概述
1.1 稻城地質景觀研究的價值與必要性
1.1.1 稻城地質景觀資源具有極高科學研究與開發保護價值
1.1.2 稻城地區地質景觀資源閤理利用與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
1.1.3 稻城地區地質景觀保護和地質科普知識普及
1.1.4 稻城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1.2 國內外地質景觀研究綜述
1.2.1 國外地質景觀研究綜述
1.2.2 國內地質景觀研究現狀
1.3 稻城地質景觀研究現狀
1.3.1 研究區範圍界定
1.3.2 研究區基礎地質的研究
1.3.3 研究區地質景觀及開發保護的研究
1.3.4 綜述結論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綫
1.5.1 主要內容
1.5.2 技術路綫
1.6 研究特色和創新

第2章 稻城區域地質與地理背景
2.1 區域地質概況
2.1.1 甘孜一理塘蛇綠混雜岩帶
2.1.2 義敦島弧帶
2.1.3 中咱陸塊
2.1.4 金沙江蛇綠混雜岩帶
2.2 區域地層岩性
2.3 岩漿岩
2.3.1 侵入岩
2.3.2 噴齣岩
2.4 區域構造特徵
2.4.1 主乾斷裂
2.4.2 褶皺構造
2.4.3 構造演化
2.5 區域環境地質
2.6 區域自然地理特徵
2.6.1 地貌特徵
2.6.2 氣候特徵
2.6.3 水文特徵
2.6.4 土壤特徵
2.6.5 生物特徵

第3章 稻城地質景觀的特徵、評價及形成機理
3.1 稻城地區地質景觀類型
3.1.1 地質景觀類型劃分
3.1.2 稻城地區地質景觀類型
3.2 稻城地區主要地質景觀特徵
3.2.1 冰川地貌地質景觀
3.2.2 流水地質作用景觀
3.2.3 岩漿作用地質景觀
3.2.4 地層剖麵地質景觀
3.2.5 地質構造形跡地質景觀
3.2.6 山嶽地貌地質景觀
3.3 稻城地區地質景觀評價
3.3.1 定性評價
3.3.2 定量評價
3.4 稻城地區典型地質景觀成因機理
3.5 稻城地區地質景觀的形成演化
3.5.1 第四紀前的地質演化進程
3.5.2 第四紀時期地質景觀演化與形成
……
第4章 典型地質景觀(冰川地貌)國內外對比研究
第5章 地質災害對稻城地質景觀的危險性影響評價
第6章 稻城地區地質景觀保護
第7章 研究成果

精彩書摘

  6.2.6 科研保障——強化地質災害防治的科學研究力度
  強化對地質災害防治的科學研究力度是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的根本措施之一。科學發展和經驗積纍都清楚地證實,任何事物,其存在與活動都不是單體的,是係統的,不是封閉和靜態的,而是開放和動態的。通過對地質災害成因機理、緻災過程和分異規律的研究,選擇最佳的監測方法,科學預報,正確評價各地質災害危險點的危險性和危害性,針對危害特點和危害程度,研究新方法和新技術,進行災害預警和防治,以最低的災害防治成本獲取最大的防災減災效益,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地質景觀的完整性、傳承性以及社區居民和遊客的人身安全。同時,在今後不斷開展地質災害臨災預報因子體係的研究,地質災害監測方法與監測體係建設研究,地質災害成災降雨量研究,不同母岩殘坡積土對公園地質景觀體滑坡、危險邊坡、崩塌發生的影響研究,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等。運用科學研究的手段進一步防治地質災害[98]。
  6.2.7開發保障——嚴格規範人類工程和人類經濟活動
  人類工程和人類經濟活動是加劇各類潛在地質災害的重要影響因子和直接誘發因素之一,因此,必須嚴格規範研究區人類工程和人類經濟活動。錶現在兩個方麵。首先是研究區內不閤理的人類工程地質作用,將成為一種巨大的地質營力,強烈影響和改變研究區的地質環境,由此導緻地質災害的發生,影響範圍不斷擴大,危害程度越發嚴重。因此,地質公園申報批準後,研究區內原則上禁止采礦活動,在研究區周邊礦區采礦要進行閤理規劃,在礦産資源開采時要進行地質環境影響評價,預測可能發生和影響研究區內地質景觀的地質災害;在研究區旅遊開發建設中,對旅遊公路、電瓶車觀光車道、遊覽步道、停車場、遊客中心、酒店等旅遊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修建,應該嚴格執行通過評審的地質公園修建性詳細規劃,避免對地質環境和地質景觀造成破壞。其次是研究區內社區居民和外來旅遊者的經濟活動要限製在閤理的範圍內,引導社區居民發展本土經濟,杜絕社區居民過度放牧、過度伐木和采挖中藥材,加強對天然土壤植被的保護;同時控製遊人的密度,規範遊客的旅遊活動範圍,將遊客數量限定在旅遊環境容量之內;在旅遊開發商和經營商開展旅遊經濟活動時,要監管其行為;閤理抽取地下水,嚴格控製汙水亂排亂放,鼓勵采用低碳環保的生産方式。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稻城地區地質景觀研究》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旨在詳細介紹該書未涵蓋的其他地質研究領域,避免提及原書內容。 --- 圖書簡介:探索全球地質變遷與構造演化 書名:地殼深處的聲音:全球構造闆塊運動與岩石圈物理學前沿探究 作者:[作者姓名可自行填補] 齣版社:[齣版社名稱可自行填補] 齣版日期:[齣版日期可自行填補] 內容概要: 本書聚焦於地球科學中最核心且最具挑戰性的領域之一——全球構造闆塊運動的動力學機製、地幔對流的復雜過程以及岩石圈在長期地質時間尺度上的物理響應。本書並非對特定區域的景觀描述,而是緻力於揭示地球內部能量驅動地錶形變的宏觀規律,為理解地震、火山活動、山脈形成以及海洋擴張的根本動力提供堅實的理論和觀測基礎。 全書分為七個主要部分,係統地梳理瞭從深部地幔到地錶岩石圈的物理過程,並結閤瞭最新的地球物理觀測數據和高精度數值模擬結果。 第一部分:構造闆塊運動的驅動機製與模型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驅動全球二十餘塊構造闆塊運動的根本力量。我們摒棄瞭傳統上對單一驅動力的過度簡化描述,轉而采用多因素耦閤模型進行分析。重點內容包括: 1. 闆塊運動的能量預算: 分析地幔對流産生的拖曳力、俯衝帶的負浮力和脊推力之間的能量平衡關係。通過對全球地震帶熱流數據和深部地震波速異常的綜閤分析,量化瞭不同構造域中驅動力對闆塊速度的影響權重。 2. 俯衝帶的動力學復雜性: 詳細闡述瞭俯衝洋殼的彎麯、撕裂和脫水過程如何影響俯衝界麵的摩擦特性和闆塊運動的穩定性。引入瞭“粘滯耦閤”和“剛性滑動”兩種極端模型,並探討瞭在何種溫壓條件下,洋殼會發生脆性斷裂或塑性變形。 3. 闆塊邊界的“鎖定”與“解鎖”機製: 考察瞭大陸邊緣和洋中脊附近闆塊邊界的應力積纍與釋放周期。特彆關注瞭慢地震(Slow Slip Events)現象,分析其對闆塊邊界長期摩擦狀態的重新標定作用,以及它如何影響大型淺源地震的孕育模式。 第二部分:地幔對流的精細結構與化學分異 本書將地幔視為一個具有高度粘滯性的非牛頓流體係統,對幔柱形成、地幔楔的物質循環進行瞭深入探討。 1. 410km與660km間斷麵物理化學性質: 基於高壓實驗物理學的結果,詳細分析瞭橄欖石、尖晶石相變對地幔密度和粘度剖麵的影響。探討瞭這些相變層如何阻礙或促進深部物質的垂直混閤。 2. 慢速區(LVZ)的流變學: 對地幔過渡帶和下地幔(D''層)的低速異常區進行瞭地球物理成像,並結閤高溫高壓實驗數據,探討瞭這些區域中是否存在熔體包裹體、水或不同粘度流體的富集,及其對地幔對流模式的調控作用。 3. 放射性元素與熱量分配: 評估瞭地幔中放射性生熱元素(如鈾、釷、鉀)在地幔層之間的垂直分布不均性,以及這種不均性如何塑造瞭地幔對流的“上層循環”與“全循環”的爭論。 第三部分:岩石圈的力學響應與造山帶的非綫性演化 此部分重點關注地球最外層的剛性圈層——岩石圈,在構造應力作用下的變形特徵。 1. 大陸岩石圈的伸展與增厚: 結閤重力場數據和深部地震學反射,分析瞭地殼和上地幔在大陸裂榖形成(如大裂榖係統)和高原隆升(如青藏高原)過程中的協同變形。探討瞭“岩石圈根”的形成、剝離和再循環機製。 2. 山脈的均衡調整與剝蝕效應: 引入瞭“侵蝕-抬升耦閤”模型,量化瞭氣候變化(冰期/間冰期)和河流下切對山脈垂直運動的反饋作用。討論瞭地殼岩石圈在長時間尺度上如何通過蠕變來響應錶麵負載的移除。 3. 俯衝帶的地震活動性與斷層流變學: 詳細分析瞭俯衝帶中的非地震性形變(如慢滑脫)與地震性形變(大地震)之間的轉換機製。基於實驗室岩石流變學實驗,解釋瞭不同溫度和應力狀態下岩石破裂模式(脆性剪切、僞延性剪切)的轉變。 第四部分:深部地球的地球化學示蹤與物質循環 本書運用同位素地球化學的最新成果,追溯地幔物質的起源和循環曆史。 1. 地幔柱的岩漿源區判彆: 利用釕、鉑族元素(PGEs)以及高場強元素(HFSEs)的比值,區分不同地幔柱的物質來源是源於下地幔(例如大洋中脊玄武岩的EM-I/EM-II端元),還是來自俯衝帶的再循環物質。 2. 水的地球動力學: 探討俯衝帶帶入地幔的水(OH基團)的遷移路徑及其對地幔粘度和俯衝帶地震活動的影響。分析瞭水在俯衝闆片中從含水礦物(如綠泥石、蛇紋石)中解脫齣來的臨界深度和溫度條件。 3. 地球外殼分異的曆史: 結閤鋯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重建瞭早期地球地殼增生的主要階段,並討論瞭地幔“虧損”與“富集”儲庫的長期演化路徑。 第五部分:地球物理觀測技術的前沿應用 本書介紹瞭用於探測深部地球結構和動力學過程的先進技術。 1. 全波形反演(FWI)與高精度地震層析成像: 闡述瞭如何利用全球地震颱網記錄到的數百萬次地震波形數據,通過迭代計算,將地幔的P波和S波速度結構分辨率提高到公裏級彆,從而更清晰地揭示地幔對流的細緻結構。 2. 磁場與電導率探測: 分析瞭地磁場變化與地幔深部導電性結構(可能由熔體或含水礦物引起)之間的關聯性。介紹瞭大地電磁法(MT/TEM)在探測大陸岩石圈底部和俯衝帶流體分布中的獨特優勢。 3. 衛星重力與形變測量(InSAR/GPS): 討論瞭如何利用GRACE/GRACE-FO衛星數據反演區域性質量衡量的變化,並結閤地麵InSAR和GPS數據,精確監測構造應力場在時間軸上的演化速率。 第六部分:極端構造事件的模擬與預測挑戰 本部分關注於極端構造事件的數值模擬,旨在理解其發生的概率和潛在影響。 1. 巨型滑脫事件(Megathrust Earthquakes)的建模: 使用粘滯塑性斷層模型,模擬瞭俯衝帶在不同加載速率下,從慢滑脫到特大地震的轉變過程,重點關注瞭應力觸發和應力褪耦的物理條件。 2. 火山活動的深部岩漿房動力學: 結閤地震層析成像和地球化學示蹤,模擬瞭地幔熱柱上升過程中岩漿房的形成、充注和噴發機製,特彆是大洋島鏈火山群的形成動力學。 3. 構造事件的時間序列分析: 應用時間序列分析方法,識彆地質記錄中可能存在的周期性構造事件(如大規模裂榖開啓或地幔對流的翻轉),並探索其背後的地球內部耦閤關係。 總結與展望 本書匯集瞭地球物理學、構造地質學、高壓物理學和地球化學領域的跨學科研究成果,旨在提供一個全麵、動態的全球構造係統視圖。它強調瞭地球內部過程的復雜性、非綫性和多尺度耦閤特性,為未來在深部地球結構探測和重大構造災害理解方麵指明瞭研究方嚮。本書適閤地球科學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哇,終於等到這本書瞭!一直對稻城亞丁那個地方心馳神往,但總覺得那些明信片上的雪山、湖泊、草甸之下,還隱藏著更深邃的故事。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那種神秘感,古樸的字體,仿佛能聞到泥土和青草的氣息。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那片土地的地質演變,那些巍峨的山巒是怎樣在地殼的運動中被雕琢齣來的?有沒有可能,這本書會揭示一些關於稻城地區獨特礦産資源或者溫泉形成的原因?我腦海中浮現齣各種地質學的概念,比如闆塊構造、火山活動、冰川侵蝕,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這些復雜的原理,讓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窺探到地球的奧秘。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有詳細的地質圖,配閤文字描述,那樣我仿佛就能親自站在韆百萬年前的地質活動現場,感受那股磅礴的力量。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枯燥的科學論述,還能帶我進入一個充滿想象力的地質世界,讓我對稻城地區産生更立體、更深刻的認知。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厚重感和探索精神。我一直對地球內部的活動以及它們如何塑造地錶景觀充滿瞭好奇。稻城地區,這樣一個充滿自然奇觀的地方,其背後的地質故事一定非常精彩。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對稻城地區的地質構造進行一個係統的梳理,從宏觀到微觀,比如高原的形成機製,雪山的隆升過程,以及湖泊的成因等等。我個人對火山活動的地質遺跡特彆感興趣,稻城地區有沒有一些被掩埋的火山或者相關的地質構造?書中會不會提供相關的證據和分析?此外,我也很好奇,書中會不會討論當地的地質資源,比如某些稀有的礦物或者有特殊價值的岩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本既有科學嚴謹性,又能引發讀者無限想象的讀物,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稻城地區這片神奇土地的形成過程,以及它所蘊含的地球演變的秘密。

評分

對於一個地理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名字就如同開啓瞭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稻城,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名字,而“地質景觀研究”則暗示著這本書將揭示其不為人知的一麵。我一直在思考,作者的研究範圍會涵蓋哪些方麵?是單一的雪山區域,還是會涉及到更廣闊的高原地帶?書中會不會對稻城地區的地質構造進行詳細的劃分和描述?例如,有沒有斷層、褶皺等地質現象的詳細分析?我個人比較關注古氣候研究,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通過研究地質層,來推測稻城地區在不同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比如曾經是濕潤的還是乾旱的?同時,書中會不會提及當地的土壤類型,以及它們對植被分布的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非常有價值的學術信息,但又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讓那些枯燥的地質術語變得生動有趣,能夠激發我繼續深入探索的興趣。

評分

每次看到關於稻城亞丁的介紹,都會被那裏的絕美風光所震撼,但很少有人去深入探討這背後的地質成因。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我設想,書中可能會詳細介紹稻城地區不同類型的岩石,比如那些構成雪山主體的花崗岩,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又或者是湖泊底部沉積的泥土,它們又承載著怎樣的曆史信息?我個人對冰川地貌特彆感興趣,稻城地區肯定留下瞭冰川活動的痕跡,比如U型榖、冰磧湖等等,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有詳盡的圖解和分析,解釋這些地貌是如何在漫長歲月中被冰川雕刻齣來的。同時,我也很好奇,當地的地質構造是否與某些特定的地質災害風險有關?比如地震或者滑坡,書中會不會對這些方麵有所提及,以提醒大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要關注地質安全。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認識稻城,不再僅僅是風景,而是地球億萬年演變的活生生的見證。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學術氣息,但同時又帶著一種探險的意味。我一直在想,作者是如何在如此廣袤的區域內進行地質研究的?是徒步跋涉,深入每一個山榖,還是藉助現代科技,進行遙感勘測?我特彆好奇書中會不會分享一些研究過程中的有趣故事,比如在艱苦的野外考察中遇到的挑戰,或是偶然發現某個重要地質證據的驚喜時刻。地質景觀的形成往往與當地的氣候、植被、水係息息相關,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岩石和構造的層麵,也能將這些因素融會貫通,描繪齣稻城地區一個完整、動態的生態係統。比如說,那些晶瑩剔透的湖泊,它們的形成是否與特定的地質構造有關?又或者,那些廣袤的草原,它們的生長是否受到地下水文條件的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讓我不僅瞭解稻城地區的地質“骨架”,更能體會到它“血肉”的豐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