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研究

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嘉,汪媛,李奋生 著
图书标签:
  • 稻城
  • 地质
  • 地貌
  • 景观
  • 川西高原
  • 地质旅游
  • 地质研究
  • 旅游地理
  • 自然地理
  • 康巴藏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855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580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2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研究》以稻城地区地质景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区域成矿学、现代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景观学和旅游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从地质历史发展与演化的动态角度提出“前第四纪的地层、岩石、构造是形成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的基础,第四纪地质作用是形成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的能量和动力,稻城地区地质景观形成与消亡是动力学过程”的总体思路,并构建了“成景背景——成景系统——地质灾害对成景系统的危险性影响评价——成景系统保护”的全书主体结构。《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研究》系统梳理了稻城地区的地层系统及岩性特征,构造背景、构造演化模式及自然地理特征,对稻城地区地质景观进行科学分类和评价,系统阐释了稻城地区典型地质景观的发育特征、成因机理、形成演化及国内外的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稻城地区地质灾害对地质景观的危险性“三维”评价体系和稻城地区地质景观“GST”保护模式。
  《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研究》可供从事地质、旅游地学、景区管理、旅游服务等领域的研究单位及个人参考,也适合广大旅游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李嘉男,汉族。四川温江人,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度、2012年度科研十佳,主讲《中国旅游地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及旅游地学:获得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中“一种无线智能导游系统”成功实现专利成果转化;主持国家教育部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各一项;主持省厅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地方横向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4篇论文被El compendex收录:多篇被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收录。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稻城地质景观研究概述
1.1 稻城地质景观研究的价值与必要性
1.1.1 稻城地质景观资源具有极高科学研究与开发保护价值
1.1.2 稻城地区地质景观资源合理利用与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1.1.3 稻城地区地质景观保护和地质科普知识普及
1.1.4 稻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1.2 国内外地质景观研究综述
1.2.1 国外地质景观研究综述
1.2.2 国内地质景观研究现状
1.3 稻城地质景观研究现状
1.3.1 研究区范围界定
1.3.2 研究区基础地质的研究
1.3.3 研究区地质景观及开发保护的研究
1.3.4 综述结论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特色和创新

第2章 稻城区域地质与地理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甘孜一理塘蛇绿混杂岩带
2.1.2 义敦岛弧带
2.1.3 中咱陆块
2.1.4 金沙江蛇绿混杂岩带
2.2 区域地层岩性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喷出岩
2.4 区域构造特征
2.4.1 主干断裂
2.4.2 褶皱构造
2.4.3 构造演化
2.5 区域环境地质
2.6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2.6.1 地貌特征
2.6.2 气候特征
2.6.3 水文特征
2.6.4 土壤特征
2.6.5 生物特征

第3章 稻城地质景观的特征、评价及形成机理
3.1 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类型
3.1.1 地质景观类型划分
3.1.2 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类型
3.2 稻城地区主要地质景观特征
3.2.1 冰川地貌地质景观
3.2.2 流水地质作用景观
3.2.3 岩浆作用地质景观
3.2.4 地层剖面地质景观
3.2.5 地质构造形迹地质景观
3.2.6 山岳地貌地质景观
3.3 稻城地区地质景观评价
3.3.1 定性评价
3.3.2 定量评价
3.4 稻城地区典型地质景观成因机理
3.5 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的形成演化
3.5.1 第四纪前的地质演化进程
3.5.2 第四纪时期地质景观演化与形成
……
第4章 典型地质景观(冰川地貌)国内外对比研究
第5章 地质灾害对稻城地质景观的危险性影响评价
第6章 稻城地区地质景观保护
第7章 研究成果

精彩书摘

  6.2.6 科研保障——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研究力度
  强化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研究力度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根本措施之一。科学发展和经验积累都清楚地证实,任何事物,其存在与活动都不是单体的,是系统的,不是封闭和静态的,而是开放和动态的。通过对地质灾害成因机理、致灾过程和分异规律的研究,选择最佳的监测方法,科学预报,正确评价各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危险性和危害性,针对危害特点和危害程度,研究新方法和新技术,进行灾害预警和防治,以最低的灾害防治成本获取最大的防灾减灾效益,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地质景观的完整性、传承性以及社区居民和游客的人身安全。同时,在今后不断开展地质灾害临灾预报因子体系的研究,地质灾害监测方法与监测体系建设研究,地质灾害成灾降雨量研究,不同母岩残坡积土对公园地质景观体滑坡、危险边坡、崩塌发生的影响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等。运用科学研究的手段进一步防治地质灾害[98]。
  6.2.7开发保障——严格规范人类工程和人类经济活动
  人类工程和人类经济活动是加剧各类潜在地质灾害的重要影响因子和直接诱发因素之一,因此,必须严格规范研究区人类工程和人类经济活动。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研究区内不合理的人类工程地质作用,将成为一种巨大的地质营力,强烈影响和改变研究区的地质环境,由此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越发严重。因此,地质公园申报批准后,研究区内原则上禁止采矿活动,在研究区周边矿区采矿要进行合理规划,在矿产资源开采时要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可能发生和影响研究区内地质景观的地质灾害;在研究区旅游开发建设中,对旅游公路、电瓶车观光车道、游览步道、停车场、游客中心、酒店等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修建,应该严格执行通过评审的地质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避免对地质环境和地质景观造成破坏。其次是研究区内社区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的经济活动要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引导社区居民发展本土经济,杜绝社区居民过度放牧、过度伐木和采挖中药材,加强对天然土壤植被的保护;同时控制游人的密度,规范游客的旅游活动范围,将游客数量限定在旅游环境容量之内;在旅游开发商和经营商开展旅游经济活动时,要监管其行为;合理抽取地下水,严格控制污水乱排乱放,鼓励采用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研究》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详细介绍该书未涵盖的其他地质研究领域,避免提及原书内容。 --- 图书简介:探索全球地质变迁与构造演化 书名:地壳深处的声音:全球构造板块运动与岩石圈物理学前沿探究 作者:[作者姓名可自行填补] 出版社:[出版社名称可自行填补] 出版日期:[出版日期可自行填补] 内容概要: 本书聚焦于地球科学中最核心且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全球构造板块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地幔对流的复杂过程以及岩石圈在长期地质时间尺度上的物理响应。本书并非对特定区域的景观描述,而是致力于揭示地球内部能量驱动地表形变的宏观规律,为理解地震、火山活动、山脉形成以及海洋扩张的根本动力提供坚实的理论和观测基础。 全书分为七个主要部分,系统地梳理了从深部地幔到地表岩石圈的物理过程,并结合了最新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和高精度数值模拟结果。 第一部分:构造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与模型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驱动全球二十余块构造板块运动的根本力量。我们摒弃了传统上对单一驱动力的过度简化描述,转而采用多因素耦合模型进行分析。重点内容包括: 1. 板块运动的能量预算: 分析地幔对流产生的拖曳力、俯冲带的负浮力和脊推力之间的能量平衡关系。通过对全球地震带热流数据和深部地震波速异常的综合分析,量化了不同构造域中驱动力对板块速度的影响权重。 2. 俯冲带的动力学复杂性: 详细阐述了俯冲洋壳的弯曲、撕裂和脱水过程如何影响俯冲界面的摩擦特性和板块运动的稳定性。引入了“粘滞耦合”和“刚性滑动”两种极端模型,并探讨了在何种温压条件下,洋壳会发生脆性断裂或塑性变形。 3. 板块边界的“锁定”与“解锁”机制: 考察了大陆边缘和洋中脊附近板块边界的应力积累与释放周期。特别关注了慢地震(Slow Slip Events)现象,分析其对板块边界长期摩擦状态的重新标定作用,以及它如何影响大型浅源地震的孕育模式。 第二部分:地幔对流的精细结构与化学分异 本书将地幔视为一个具有高度粘滞性的非牛顿流体系统,对幔柱形成、地幔楔的物质循环进行了深入探讨。 1. 410km与660km间断面物理化学性质: 基于高压实验物理学的结果,详细分析了橄榄石、尖晶石相变对地幔密度和粘度剖面的影响。探讨了这些相变层如何阻碍或促进深部物质的垂直混合。 2. 慢速区(LVZ)的流变学: 对地幔过渡带和下地幔(D''层)的低速异常区进行了地球物理成像,并结合高温高压实验数据,探讨了这些区域中是否存在熔体包裹体、水或不同粘度流体的富集,及其对地幔对流模式的调控作用。 3. 放射性元素与热量分配: 评估了地幔中放射性生热元素(如铀、钍、钾)在地幔层之间的垂直分布不均性,以及这种不均性如何塑造了地幔对流的“上层循环”与“全循环”的争论。 第三部分:岩石圈的力学响应与造山带的非线性演化 此部分重点关注地球最外层的刚性圈层——岩石圈,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变形特征。 1. 大陆岩石圈的伸展与增厚: 结合重力场数据和深部地震学反射,分析了地壳和上地幔在大陆裂谷形成(如大裂谷系统)和高原隆升(如青藏高原)过程中的协同变形。探讨了“岩石圈根”的形成、剥离和再循环机制。 2. 山脉的均衡调整与剥蚀效应: 引入了“侵蚀-抬升耦合”模型,量化了气候变化(冰期/间冰期)和河流下切对山脉垂直运动的反馈作用。讨论了地壳岩石圈在长时间尺度上如何通过蠕变来响应表面负载的移除。 3. 俯冲带的地震活动性与断层流变学: 详细分析了俯冲带中的非地震性形变(如慢滑脱)与地震性形变(大地震)之间的转换机制。基于实验室岩石流变学实验,解释了不同温度和应力状态下岩石破裂模式(脆性剪切、伪延性剪切)的转变。 第四部分:深部地球的地球化学示踪与物质循环 本书运用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最新成果,追溯地幔物质的起源和循环历史。 1. 地幔柱的岩浆源区判别: 利用钌、铂族元素(PGEs)以及高场强元素(HFSEs)的比值,区分不同地幔柱的物质来源是源于下地幔(例如大洋中脊玄武岩的EM-I/EM-II端元),还是来自俯冲带的再循环物质。 2. 水的地球动力学: 探讨俯冲带带入地幔的水(OH基团)的迁移路径及其对地幔粘度和俯冲带地震活动的影响。分析了水在俯冲板片中从含水矿物(如绿泥石、蛇纹石)中解脱出来的临界深度和温度条件。 3. 地球外壳分异的历史: 结合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重建了早期地球地壳增生的主要阶段,并讨论了地幔“亏损”与“富集”储库的长期演化路径。 第五部分:地球物理观测技术的前沿应用 本书介绍了用于探测深部地球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的先进技术。 1. 全波形反演(FWI)与高精度地震层析成像: 阐述了如何利用全球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数百万次地震波形数据,通过迭代计算,将地幔的P波和S波速度结构分辨率提高到公里级别,从而更清晰地揭示地幔对流的细致结构。 2. 磁场与电导率探测: 分析了地磁场变化与地幔深部导电性结构(可能由熔体或含水矿物引起)之间的关联性。介绍了大地电磁法(MT/TEM)在探测大陆岩石圈底部和俯冲带流体分布中的独特优势。 3. 卫星重力与形变测量(InSAR/GPS): 讨论了如何利用GRACE/GRACE-FO卫星数据反演区域性质量衡量的变化,并结合地面InSAR和GPS数据,精确监测构造应力场在时间轴上的演化速率。 第六部分:极端构造事件的模拟与预测挑战 本部分关注于极端构造事件的数值模拟,旨在理解其发生的概率和潜在影响。 1. 巨型滑脱事件(Megathrust Earthquakes)的建模: 使用粘滞塑性断层模型,模拟了俯冲带在不同加载速率下,从慢滑脱到特大地震的转变过程,重点关注了应力触发和应力褪耦的物理条件。 2. 火山活动的深部岩浆房动力学: 结合地震层析成像和地球化学示踪,模拟了地幔热柱上升过程中岩浆房的形成、充注和喷发机制,特别是大洋岛链火山群的形成动力学。 3. 构造事件的时间序列分析: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识别地质记录中可能存在的周期性构造事件(如大规模裂谷开启或地幔对流的翻转),并探索其背后的地球内部耦合关系。 总结与展望 本书汇集了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高压物理学和地球化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成果,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动态的全球构造系统视图。它强调了地球内部过程的复杂性、非线性和多尺度耦合特性,为未来在深部地球结构探测和重大构造灾害理解方面指明了研究方向。本书适合地球科学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终于等到这本书了!一直对稻城亚丁那个地方心驰神往,但总觉得那些明信片上的雪山、湖泊、草甸之下,还隐藏着更深邃的故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那种神秘感,古朴的字体,仿佛能闻到泥土和青草的气息。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那片土地的地质演变,那些巍峨的山峦是怎样在地壳的运动中被雕琢出来的?有没有可能,这本书会揭示一些关于稻城地区独特矿产资源或者温泉形成的原因?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地质学的概念,比如板块构造、火山活动、冰川侵蚀,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这些复杂的原理,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窥探到地球的奥秘。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详细的地质图,配合文字描述,那样我仿佛就能亲自站在千百万年前的地质活动现场,感受那股磅礴的力量。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科学论述,还能带我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地质世界,让我对稻城地区产生更立体、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气息,但同时又带着一种探险的意味。我一直在想,作者是如何在如此广袤的区域内进行地质研究的?是徒步跋涉,深入每一个山谷,还是借助现代科技,进行遥感勘测?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研究过程中的有趣故事,比如在艰苦的野外考察中遇到的挑战,或是偶然发现某个重要地质证据的惊喜时刻。地质景观的形成往往与当地的气候、植被、水系息息相关,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岩石和构造的层面,也能将这些因素融会贯通,描绘出稻城地区一个完整、动态的生态系统。比如说,那些晶莹剔透的湖泊,它们的形成是否与特定的地质构造有关?又或者,那些广袤的草原,它们的生长是否受到地下水文条件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不仅了解稻城地区的地质“骨架”,更能体会到它“血肉”的丰盈。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感和探索精神。我一直对地球内部的活动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地表景观充满了好奇。稻城地区,这样一个充满自然奇观的地方,其背后的地质故事一定非常精彩。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对稻城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从宏观到微观,比如高原的形成机制,雪山的隆升过程,以及湖泊的成因等等。我个人对火山活动的地质遗迹特别感兴趣,稻城地区有没有一些被掩埋的火山或者相关的地质构造?书中会不会提供相关的证据和分析?此外,我也很好奇,书中会不会讨论当地的地质资源,比如某些稀有的矿物或者有特殊价值的岩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既有科学严谨性,又能引发读者无限想象的读物,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稻城地区这片神奇土地的形成过程,以及它所蕴含的地球演变的秘密。

评分

每次看到关于稻城亚丁的介绍,都会被那里的绝美风光所震撼,但很少有人去深入探讨这背后的地质成因。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稻城地区不同类型的岩石,比如那些构成雪山主体的花岗岩,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或者是湖泊底部沉积的泥土,它们又承载着怎样的历史信息?我个人对冰川地貌特别感兴趣,稻城地区肯定留下了冰川活动的痕迹,比如U型谷、冰碛湖等等,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有详尽的图解和分析,解释这些地貌是如何在漫长岁月中被冰川雕刻出来的。同时,我也很好奇,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与某些特定的地质灾害风险有关?比如地震或者滑坡,书中会不会对这些方面有所提及,以提醒大家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要关注地质安全。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稻城,不再仅仅是风景,而是地球亿万年演变的活生生的见证。

评分

对于一个地理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名字就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稻城,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而“地质景观研究”则暗示着这本书将揭示其不为人知的一面。我一直在思考,作者的研究范围会涵盖哪些方面?是单一的雪山区域,还是会涉及到更广阔的高原地带?书中会不会对稻城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详细的划分和描述?例如,有没有断层、褶皱等地质现象的详细分析?我个人比较关注古气候研究,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通过研究地质层,来推测稻城地区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比如曾经是湿润的还是干旱的?同时,书中会不会提及当地的土壤类型,以及它们对植被分布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学术信息,但又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让那些枯燥的地质术语变得生动有趣,能够激发我继续深入探索的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