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巨匠井上靖之作
★与《楼兰》同获每日艺术奖
★莫高窟的浩繁经卷,究竟是谁为何埋下?
★不留名姓的藏经人背后,还有多少未解之谜?
★同名电影感动全球5000万观众,获日本电影学会奖
★无数观众从《敦煌》的故事中惊奇地注目中国西部,更有大批游人拿着井上靖的西域小说,走上去往敦煌的漫长征程。——铁凝
《敦煌》是日本文学巨匠井上靖以中国为题材创作的重要历史小说之一,曾获得每日艺术奖。莫高窟的浩繁经卷如今是世人为之称奇的宝物,但是这些经卷到底是谁为何而埋,而那个未留姓名的藏经人背后,究竟还有多少谜团?井上靖用一部惊天动地的《敦煌》,引导人们前赴后继奔向那片神奇的土地。宋仁宗天圣年间,书生赵行德进京赶考,因瞌睡错过了考试。他失魂落魄,四处游荡,偶然得到从未见过的西夏文布片。西域的气息瞬间改变了赵行德的命运,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千年未解之谜……
井上靖(1907-1991),日本当代小说家, 1958年《天平之甍》获日本艺术选奖,1960年《敦煌》《楼兰》同获每日艺术奖,1976年获得日本文化勋章,1989年完成了被誉为“历史小说明珠”的《孔子》。
★无数观众从《敦煌》的故事中惊奇地注目中国西部,更有大批游人拿着井上靖的西域小说,走上去往敦煌的漫长征程。……作家对人生对历史寄予了独特思考,对中国史传文学的叙事模式亦有秉承和借鉴。在涉及这种题材时严谨的治学态度亦深得史学家称道。
——铁凝
★井上靖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一样,都是巨匠级的大家。
——朱天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敦煌》是“硬质”的篇章,时有硬语盘空,遒劲如铁画银钩,营构出充满原始的激情与冷酷的世界。
——郑民钦
★井上靖用“放弃”一词来表达他的“遁世之志”。《敦煌》中的赵行德就是所谓放弃人生的人。
——福田宏年
★井上靖的文笔,没有赘文,洋溢着诗意。他的历史小说给人一种严肃文体的印象,可称作史实小说。
——山本健吉
★井上靖的小说令许多读者至今仍叹息不止。
——《读卖新闻》
这部《敦煌(2014版)》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初次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采用的材质,似乎能让人联想到莫高窟那斑驳的土墙,那种粗粝而又带着岁月痕迹的质感,简直是触手可及的艺术。色彩的运用也十分考究,深邃的赭石色与那一抹神秘的洞窟之蓝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秘密。内页的纸张选择偏向于哑光,这对于欣赏那些精美的壁画和写经摹本来说,是一个极佳的物理体验。要知道,很多历史图册为了追求光泽度,反而会让细节在光线下显得失真,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专业,让色彩的层次感和线条的精妙得以完美呈现。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它并非简单地将图片和文字堆砌,而是巧妙地利用留白,让每一幅图像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引导读者的视线自然地流转,就像漫步在一条条幽深的甬道之中,不急不躁,细细品味每一处飞天、每一尊佛像的微妙神韵。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文物复制品,光是翻阅的仪式感,就已经值回票价。它成功地将敦煌艺术的宏大叙事,浓缩在了这一方小小的阅读空间里,让人在指尖的触碰中,完成了对那个辉煌时代的初次致敬。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2014版”这个标记还抱有一丝疑虑,总觉得老领域的经典再版,可能只是换了个封面,内容上并无太大惊喜。然而,深入阅读后我才发现,这个版本在资料的更新和研究视角的引入上,确实下了大功夫。它明显融入了近十年来敦煌学界的一些新发现和新观点,比如对于某几龛壁画的年代重新测定,或者对某些经变故事的新解读。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它对一些早期发掘和拓片资料的引用,显得更为审慎和精确,似乎采纳了更先进的保护性修复理念,使得呈现出来的图像信息更加接近于原貌。这体现了编纂团队的学术良心——他们不是简单地在旧有框架上修修补补,而是真正地让这本书随着学术前沿一起“呼吸”和“进步”。这对于那些手边已经有老版本的朋友来说,也是一个值得升级收藏的理由。它保证了读者在接触敦煌艺术时,所获取的是当前最前沿、最可靠的知识体系,避免了因信息滞后而产生的误判,这种与时俱进的姿态,在文化类出版物中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最贴切的或许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者”,而非冰冷的教科书。它的语言风格在学术的严谨性和文学的感染力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在描述那些宏大叙事的经变故事,比如文殊变或药师经变时,作者的笔触如同在讲述一幕幕震撼心灵的史诗,每一个人物的神态、每一个场景的布局,都被描绘得活灵活现,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绘师手中毛笔与壁面摩擦的沙沙声。例如,对飞天形象的描绘,它不仅仅是记录了“飘带飞扬”,而是深入到飞天手臂肌肉的张力、裙裾在气流中的扭曲形态,以及那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宗教狂喜感。这种充满画面感和生命力的文字,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接触高深艺术理论的门槛。你不需要事先了解复杂的佛教教义,只要跟着作者的文字走,就能被那种虔诚与精湛的技艺所深深打动。它成功地将冰冷的考古发现,转化为一场温暖人心的、可感可触的文化朝圣之旅,让敦煌不仅仅是历史名词,而是鲜活的、呼吸着的艺术生命体。
评分从一个长期关注传统文化的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敦煌(2014版)》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可读性”与“资料性”之间的完美嫁接,这在同类书籍中常常是难以平衡的两极。很多资料汇编为了追求详实,牺牲了流畅性,读起来像是在查阅目录;而很多通俗读物又过于轻快,缺乏足够的深度支撑。这本书却做到了两者兼得。它在提供数百张高清晰度彩图的同时,每一张图下方都有详尽的图注和背景介绍,这些注解并非敷衍了事,而是包含了对具体颜料、笔触技法、甚至发现过程的精炼概括。对于我这种既想欣赏美图,又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读者来说,这种设计简直是福音。我不需要频繁地在图册和注释之间来回翻找,信息是高度内嵌和整合的。这使得我即便是零散时间阅读,也能迅速进入状态,并且获得有价值的知识点。可以说,它为“大众普及”和“专业研究”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且美观的桥梁,让敦煌的博大精深,真正走入了寻常百姓的案头,成为了可以反复翻阅、常读常新的精神食粮。
评分我这次阅读的体验,更像是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学术考察,而不是轻松的闲暇阅读。这本书的文字部分,逻辑严谨得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美学赞颂上,而是扎扎实实地从历史脉络、宗教学说、以及艺术风格的流变等多个维度,对敦煌艺术进行了剖析。尤其是对于某一特定时期(比如初唐或盛唐)的风格演变,作者旁征博引,列举了大量具体的洞窟编号和壁画细节作为论据,这让整个论述体系显得无比坚实。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的论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不同文化元素,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原文化、印度犍陀罗艺术、乃至波斯萨珊王朝艺术如何在敦煌这片特殊的地理区域内,经过怎样的化学反应,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敦煌风格”。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使用便签和高光笔,因为每一个段落都蕴含着需要仔细咀嚼和思考的信息点。对于希望系统性了解敦煌艺术背后复杂成因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密度和深度,是市面上很多浮光掠影式的画册所无法比拟的,它要求读者投入精力,但给予的回报是扎实而深刻的理解。
评分井上靖先生遗作?换个角度了解中国历史?
评分6月京东活动时买的,较划算,塑封完好。
评分正版啊 超棒 便宜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不错
评分还没看呢!是被书面的几个字吸引来的。波波的一本。看着还不错的。了解那片神秘的土地
评分书买来还没看,包装很好,物流快。
评分买回来还只看了几页,希望多点墨水在肚子里
评分小时候看过改编的电影,回头看下书,日本人也能写的和中国古典小说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