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如何是佛?”師(雲門文偃)曰:“乾屎橛。”禪宗各傢機鋒、棒喝、參話頭等種種作略和手段,令你於一念相應中體會什麼叫頓悟成佛。作者將禪宗理論和日用提撕相結閤,生動形象地告訴我們油鹽醬醋皆是禪。《禪風佛韻係列:棒喝截流》介紹瞭中國禪宗的內在結構和錶現形式,是一本全麵、係統瞭解禪宗的入門讀物。
棒喝是禪宗主要和常用的截流方式,被稱為“激箭禪道”。棒喝的作用在於對思維進行強暴式的“逼拶”。禪師們的機鋒棒喝,大多怪誕且不近情理,常常本來就是思維的陷阱,而它們也最能檢驗禪師的境界和悟性。《禪風佛韻係列:棒喝截流》敘述瞭禪宗五宗七傢的大緻情況,並詳細闡述瞭日用生活皆是禪,是一本瞭解禪宗的入門讀物。
馮學成,1949年齣生於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當知青期間,認識瞭著名的海燈法師。經其舉薦,往參本光法師,後來更曆參賈題韜老居士、離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並於2001年得到當代禪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傳承。近四十年來,馮學成居士於眾多高明中殷勤參叩,飽覽經史,深入禪觀,從此意氣風發,自在齣入於儒學之正大、佛學之精微和道學之幽玄間。1992年起,先後在四川省佛學院、四川尼眾佛學院、雲門佛學院、河北省佛學院任教,往來於四川、廣東、河北和湖北等地講學。近幾年在其開辦的龍江書院、粵海書院開講瞭大學、中庸、論語、易經、老子、莊子等講座,旨在以國學為本,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曾齣版禪宗等方麵的著作二十餘部。
(二)知識、修行、生活三部麯
就禪宗而言,人類的社會知識、佛教知識當然是必需的、重要的。但是,若要在禪宗上去追求“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則又必須“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對原有的知識,包括作為知識之源的認識活動作一番揚棄。道傢的老子尚且說過:“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何況禪宗?另一方麵,“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是漸進的過程,而禪宗則強調頓悟。
佛教認為,知識並不等於修行,因為知識的擁有與先天的素質分不開,很難超越先天素質——業力的限製,所以強調修行,以改造這個先天的稟賦。在佛教內,不論小乘大乘,不論四禪八定或六度波羅蜜,都屬於修行的範疇。一個人若能如法修行,那就絕對能對人的先天素質進行改造,並能改變現世的命運乃至“後世”的命運。
禪宗認為,佛教的修行是人的一種特殊生活方式,還不是普遍的生活方式。如戒定慧之學,若不納於全部生活和工作之中,僅僅在於寺廟或蒲團之上,那麼這樣的修行未免狹隘。永嘉禪師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閤。”這就是禪宗所說的“打成一片”。自我與自我“打成一片”,“十二時中不即不離”,除瞭生活、工作,除瞭“吃喝拉撒睡”之外,還有什麼能占據這一切的心靈和時光呢?刻意的修行,必然在思想行為中劃分齣修行與非修行的界限,守戒的人有戒與非戒的分彆,守定的人有入定和齣定的差異,修慧的人有進與退的疑難。隻有把修行納入生活,把禪修納入生活,若未悟,那一切時都是用功的好時候;若已悟,那一切時都是涵養保任的好時候;若徹悟,那一切時都是度人的因緣時節。所以隻有生活,纔是修行的最高層次,纔是禪修的妙高峰。
前麵多次提到馬祖“著衣吃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的教法,就是要求禪僧們把禪修納入生活的軌道。“飢來吃飯睏來眠”,保持這樣的平常心,去掉種種“希聖求異”之心,纔能達到這種雍容平和的生活禪境。大慧宗杲說:“茶時飯時,靜時動時,公事酬酢時,妻兒聚首時,一切一切時,無不是用功的好時候。”人們又何必把修行的課程訂得過於死闆呢!
馬祖在南嶽懷讓禪師那裏得法後,被僧俗迎請到江西開元寺說法。懷讓禪師見他長久沒有消息,就派人去探詢,並說:“當他上堂說法時,你就問他近來怎樣過日子,注意,要把他的迴答如實轉告我。”那人如教而行,詢問馬祖,馬祖的迴答是:“自鬍亂後,三十年不曾少鹽醬。”懷讓禪師對他的迴答極其滿意。“不曾少鹽醬”,絕不是馬祖遊戲之言,而是他禪風的必然。後來百丈禪師創立叢林製度,提倡“農禪”,把寺廟專門的念經坐禪,轉化為勞動和生活,這樣纔把那個“打成一片”的禪修理想變成禪修的實踐,並且與“打成一片”打成一片。對此,隻有那些有極高成就的禪師纔看到瞭這一點。如前麵介紹過的溈山與仰山兩位大師,是真正做到瞭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教訓的。剛烈如臨濟,也常在寺廟周圍種鬆樹,黃檗禪師問他忙什麼,他說:“一與山門作境緻,二與後人作標榜。”“與後人作標榜”是禪宗教化的主題,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與生活打成一片,是禪師生活的鏇律。這種生活中的禪趣,可以說是禪修的最高境界,遠非那些“神通”可以比擬。這類故事,在禪宗內真是太多瞭,不妨多引幾例看看。
道吾在藥山禪師那裏得法後,有一次藥山問他:“今天你到哪兒去瞭?”道吾說:“我遊山去瞭。”藥山說:“不離此室,速道,速道!”道吾從容不迫地說:“山上鳥兒頭似雪,澗底魚兒忙不徹。”
石霜慶諸在溈山禪師那兒時當糧庫的頭兒。一天他篩米時,溈山對他說:“這是施主們供養廟上的,不能拋撒啊。”石霜說:“這我知道,我是不敢有所拋撒的。”溈山在周圍轉瞭轉,在地上拾起一粒米,對他說:“你說不拋撒,這是什麼?”石霜迴答不齣,他尚沒有達到上麵道吾的那個境界,所以對溈山的“接引”不開竅。這則公案,錶麵上是對一事一物的珍惜,但鋒芒所指的卻是:“這是什麼?”我們麵對任何事物,都存在著物我這層關係。“這是什麼?”是我、是物?或非我、非物?這是貫穿在全部生活中的問題,隻有禪,隻有在生活中的禪,纔能把這兩者有機緊密地結閤在一起。
圓悟佛果剋勤禪師與大慧宗杲禪師兩師徒是宋代禪風為之一變的重要人物,這裏抄錄一篇佛果給大慧的親筆信,看看二位大師之間的“私房話”。
杲衲子根性猛利,負笈海上,遍訪宗匠,受知於舊相無盡公(即張商英),深器重之。負俊邁之氣,不肯碌碌小瞭。標誠相從,一言投機,頓脫嚮來羈鞅。雖未倒底領略,要是昂藏不受人抑勒快漢。原其所自,蓋由傅公殿撰發渠本因,遂冒嚴凝,暫之鹹平,來告行,且乞法語,予因示之:衲子當痛以死生為事務,消知見解礙,徹證佛祖所傳付大因緣。勿好名聞,退步就實,俟行解道德充實,愈潛遁而愈不可匿,諸聖天龍將推齣人爾。況以歲月淹練琢磨,待如鍾在扣,如榖應聲,如精金齣萬煆爐冶,萬世不易。萬年一念,嚮上巴鼻在掌握中,草偃風行,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仍持此紙似傅翁,相與作證,履踐貴長久不變耶。
(《圓悟心要》)
英姿天聰如大慧宗杲禪師,其“履踐”尚要“貴長久不變”,尚要“以歲月,淹練琢磨”,何況中下資質之人。火候在哪裏?那就要涵養得“如鍾在叩”,隨叩即響;“如榖應聲”,隨聲而蕩;也如百煉之“精金”,方可“萬世不易”。到瞭這樣的境界,自然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瞭。不用去“打”,自然而然地與天地萬物、人生宇宙融閤為一,自然“成一片”瞭。佛果剋勤在大慧宗杲“大悟”之後,還關照他“日用提撕”之事,可見參禪養禪,非此不足以徹底瞭斷,非此不足以“萬年一念,嚮上巴鼻在掌握中”,非此不足以“綽綽然有餘裕哉”!
在生活中,禪是舉目可見的,如唐代石霜慶諸在道吾禪師那裏參學時,有次他問:“什麼是觸目菩提?”道吾沒有理他,卻叫小沙彌去給供奉菩薩的淨瓶換水。過瞭一會兒,道吾問石霜:“你剛纔問什麼呢?”石霜正準備重說一遍,而道吾禪師卻轉身走瞭。這一下,石霜慶諸就有所省悟。這是禪宗“問在答處”的現身說法,不是用語言,而是用行為來錶達的。這一切都是菩提,並且讓石霜“耳目所觸”瞭。這麼明白,石霜當然應有所省悟。再如清平令遵在翠微禪師那裏參學,平常很用功。有一次翠微對他說:“等會兒無人時,我嚮你傳授無上佛法。”清平等瞭一會兒,看四周無人,對翠微說:“師父,現在沒有人瞭,您老告訴我吧!”翠微卻一言不發,把他帶進花園。清平又說:“這裏更清靜瞭,您老該傳法瞭吧!”翠微禪師於是拉著他的手,指著幾枝竹子說:“你看,這枝竹子長一些,那枝竹子短一些。”這時,清平忽然領悟瞭禪的奧義。
還有芙蓉靈訓在歸宗智常禪師那兒參學“畢業”時,嚮歸宗告彆。歸宗禪師說:“你在這兒多年瞭,學習也差不多瞭,可以外齣傳法瞭。不過還有最根本的一點我還沒有嚮你交代,你先去收拾行裝,然後我再跟你說吧。”芙蓉收拾完畢,恭恭敬敬走到老師跟前。歸宗禪師語重心長地對他說:“現在正是三九嚴寒的時節,在路途上韆萬要保重自己的身體啊!”芙蓉聽到這裏,立刻把自己以往學習、開悟後所得到的各種認識和境界全都放下瞭,如同嚴陽尊者在趙州那裏一樣。
禪是生活,或把生活禪化,是徹底解脫和自在的一種錶露。禪宗認為,修行尚在路途中,尚落窠臼之中,隻有在生活中參禪和悟禪,隻有在參悟後投入生活,纔是“本色衲子”。
記得當年“上山下鄉”,筆者插隊於江油崇華,著名的海燈法師恰好也被“發配原籍”,也是前生有緣,筆者自然成瞭海燈法師的常客,並有幸成為法師的學生。海燈法師不僅武術極高,佛法修為也是令人咂舌的——他修的是苦行,一天二十小時都被分布在各種法事、勞作和武術的操練上,既要自修,還要帶學生,生活又極其清苦,非眼目親睹,並數年相處,真不敢相信有如此的生活。雖在“文化大革命”之中,海燈法師仍敢給我們講授佛法,言談又極為幽默風趣,極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有一次我嚮他請教《壇經》,法師說:“六祖是因五祖為他講授《金剛經》而開悟的,《金剛經》裏講:‘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是在這裏開悟的。既然不住於色聲香味觸法,就不能隻停留在分彆思維上、書本上、哲學上去理會——那就成瞭住法生心瞭,不行。要在生活中,勞動中,一切一切的事情中,要在眼耳所觸、身心所受中去達到那個‘無所住’。你們怕苦怕纍,拿起扁擔怕重瞭,抓起糞筐怕臭瞭,摸著鋤頭怕纍瞭,端起飯碗嫌差瞭,好逸惡勞,好高騖遠,拈輕怕重,好名好利好色,處處都在生心,眼耳鼻舌身意無處不動,對色聲香味觸法時時計較,哪裏能領會得瞭《金剛經》的法義,哪裏領會得瞭六祖大師悟的境界。你們愛讀書,愛讀佛經,是好事,但要如法修行,要在修行中去領會,要把修行放在二十四小時中,勞動、吃飯、睡覺都是有法可依的,不能開小差。所以古人有每天規定自己做一萬件事情的。我自己每天就差不多要做一萬件事,當然還不止——你們不要以為太多瞭,是吹牛皮。不,心不離事,事不離心,心不就事,事不分心,這裏是有火候的。隻要每天腳不停,手不住,心不閉,口不空,處處都是事,而且都是法事,哪裏止一萬件。若能做得到,我擔保你們日後會有所成就的。”
在這裏迴味海燈法師的這番話,的確說得太高明實在瞭,在當時,哪裏理會得瞭如此深的意義呢?海燈法師所說的這一切,恰好是禪門日用提撕之事,如能在這一切事物中“生無所住心”,用仰山禪師的話說:“悟則不無,爭奈落在第二頭。”用溈山禪師的話說:“悟與不悟是兩頭語。”1989年,筆者參叩樂至報國寺的百歲高僧離欲上人,離欲上人說:“什麼是佛法,修行就是法,不修行就沒法。正法住於修行之中,十二時中念念不失,事事不失,即住正法。一起妄念,就墮入鬼域;一落懈怠,就是畜生。我這裏隻說‘行’,不與人論見聞覺知。”
這些老法師,的確是把修行貫注在生活之中,“念念不失,事事不失”。這對學佛法、學禪宗的人,無疑是有啓示的。
……
評價五: 我最近沉迷於一本關於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藝術贊助人傢族的傳記。這本書沒有落入歌頌性的窠臼,而是極其細緻地揭示瞭美第奇傢族如何運用藝術品、建築和盛大的慶典來鞏固其政治權力和社會聲望。作者對美第奇傢族內部的權力鬥爭和聯姻策略的描寫,精彩程度完全不亞於一部精巧的宮廷小說。比如,書中詳細分析瞭某位傢族成員委托米開朗基羅創作某件作品背後的政治意圖,以及如何利用藝術品嚮教皇示好。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將藝術史、經濟史和社會史完美地編織在一起,讓你明白藝術的繁榮往往是特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的必然産物,而非純粹的靈感爆發。那些關於傢族成員之間微妙的權力遊戲和精心策劃的公共形象塑造的細節,讀起來讓人拍案叫絕,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藝術贊助”這一行為的膚淺理解。
評分評價二: 這本關於海洋生物聲學研究的專著,實在是一次聽覺的盛宴。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描述瞭深海中那些我們肉耳無法觸及的“交響樂”。從鯨魚低沉的吟唱到海豚高頻的哢嗒聲,每一段“對話”背後都隱藏著復雜的社會結構和生存策略。我特彆喜歡作者用來解釋迴聲定位原理的那幾個比喻,非常形象地說明瞭聲波如何在復雜的介質中傳播和被解讀。書中還花瞭大量篇幅討論人為噪音汙染對海洋生態的破壞,那種描述,讀起來讓人心痛。它不僅僅是科學論文的堆砌,更像是一份對地球生命多樣性的深情贊歌和緊急呼籲。那些附帶的聲譜圖和錄音片段的文字描述,成功地將抽象的物理現象轉化成瞭生動的畫麵感。這本書對研究人員固然重要,但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它也是一本重新認識我們賴以生存的藍色星球的絕佳讀物。
評分評價四: 這本關於中亞絲綢之路貿易路綫的地理史著作,簡直是地圖愛好者的福音。作者不僅詳盡地追溯瞭香料、絲綢和宗教信仰的流動軌跡,更重要的是,他引入瞭氣候變化對路綫選擇的影響這一維度。書中關於塔剋拉瑪乾沙漠“死亡之海”的描寫,結閤瞭考古發現和古籍記載,營造齣一種蒼涼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氛圍。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節點城市”命運變遷的分析,那些曾經繁華一時的綠洲城邦,是如何因為水源的枯竭或是新航道的開闢而迅速衰落,這種興衰交替的無常感,讓人感慨萬韆。全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很好,時而聚焦於某次探險隊的艱辛跋涉,時而拉高到帝國戰略層麵的博弈。閱讀過程中,我幾乎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駱駝糞和香料混閤的味道,曆史仿佛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觸手可及的真實。
評分評價三: 說實話,我本來對十九世紀的歐洲哲學思潮不太感冒,覺得那些文本晦澀難懂,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聚焦於“異化”這一核心概念,通過梳理馬剋思、黑格爾以及一些早期社會學傢的論述,構建瞭一個清晰的脈絡。作者的厲害之處在於,他沒有停留在概念的羅列上,而是將這些理論與當時工業革命的社會現實緊密結閤起來。比如,書中對比瞭工廠流水綫上的工人與手工藝人的精神狀態,那種從創造主體淪為工具附件的轉變,被描繪得入木三分。語言風格非常犀利,充滿瞭思辨的力量,讀起來讓人忍不住停下來反思自己當下的生活狀態。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十分巧妙,每一章都像是一個遞進的論證,最終導嚮一個令人深思的結論。如果你想瞭解現代人普遍存在的疏離感和意義缺失的根源,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它提供瞭深刻的哲學工具來解剖這些現代病。
評分評價一: 最近讀到一本關於古代城市規劃的書,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這本書深入淺齣地剖析瞭不同曆史時期城市布局的演變,從最早的防禦性選址到後來的商業中心和文化高地,每一個轉摺點都伴隨著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詳盡地描述瞭排水係統和供水網絡的構建,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實則決定瞭一個文明的興衰。比如,書中對古羅馬引水渠的工程學分析,那種宏偉的氣魄和嚴謹的設計,讓人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書中的插圖和地圖製作得極為精良,對於理解復雜的空間關係幫助太大瞭,仿佛我正親身漫步在那些塵封的街道上。它不僅是曆史的梳理,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與環境共存、如何構建理想傢園的百科全書。讀完之後,我對現代城市建設中的許多問題都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比如可持續性發展和曆史文脈的保護,這本書提供瞭絕佳的參照係。
評分禪宗的書,一直很想看。
評分喜歡的好書
評分孔子初仕,秉政中都,在那裏大力推行教化,一年之後達到理想的效果,使各地諸侯紛紛效仿。改任司空後,“彆五土之性,物各得其所生之宜”,還趁機勸導季桓子,把彆葬的昭公同諸先公的墳墓溝閤為一處,既維護瞭禮製,又掩蓋季桓子的父親季平子的“不臣”,從而也維護瞭君權禮製。
評分書真的很好等有機會買齊全部
評分修身養性,人成則法成,多點學習多點覺悟~
評分孔子初仕,秉政中都,在那裏大力推行教化,一年之後達到理想的效果,使各地諸侯紛紛效仿。改任司空後,“彆五土之性,物各得其所生之宜”,還趁機勸導季桓子,把彆葬的昭公同諸先公的墳墓溝閤為一處,既維護瞭禮製,又掩蓋季桓子的父親季平子的“不臣”,從而也維護瞭君權禮製。
評分質量不錯,收著先
評分修身養性,人成則法成,多點學習多點覺悟~
評分孔子初仕,秉政中都,在那裏大力推行教化,一年之後達到理想的效果,使各地諸侯紛紛效仿。改任司空後,“彆五土之性,物各得其所生之宜”,還趁機勸導季桓子,把彆葬的昭公同諸先公的墳墓溝閤為一處,既維護瞭禮製,又掩蓋季桓子的父親季平子的“不臣”,從而也維護瞭君權禮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