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政治 [Politiques de la nature]

自然的政治 [Politiques de la natur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布魯諾·拉圖爾 著,麥永雄 譯
圖書標籤:
  • 生態政治
  • 環境哲學
  • 自然觀
  • 政治生態學
  • 環境社會學
  • 人類與自然
  • 權力與自然
  • 綠色政治
  • 環境倫理
  • 自然資源管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河南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4921347
版次:1
商品編碼:11931578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Politiques de la nature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字數:26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自然的政治:如何把科學帶入民主》是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傢、社會學傢、人類學傢布魯諾·拉圖爾於1999年推齣的一部政治生態學著作,全書從自然、政治和科學三大領域,探討我們能用政治生態學做什麼的問題。該書賡續拉圖爾之前著作的思路與特色,在該書中力圖為政治生態學(不是作為學科,而是作為生態政治運動的“綠色運動”)設計新的理論建模,開闢新的科學社會學途徑與思考空間,是一部不同於尋常悲天憫人的生態憂思錄。該書是河南大學齣版社“人文科學譯叢”一種。

作者簡介

  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1947— ),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傢、人類學傢,科學社會學研究的領軍人物,國際科學與技術研究學界的重量級學者,行動者網絡理論創立者之一。代錶作有《實驗室生活》《法國的巴斯德滅菌法》《自然的政治》《潘多拉的希望》等。

  麥 永雄,1955年生,廣西桂林市人。現為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詩學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當代西方哲學與文藝美學、外國文學、後現代 文化傳媒理論。主要譯著有:《賽博空間的奧德賽——走嚮虛擬本體論與人類學》《界限哲學》《域外詩學與文學》《德勒茲哲性詩學:跨語境理論意義》和《命運 的馴化:悲劇重生於技術精神》等。

精彩書評

  政治生態學欲將何為?無為。欲將何為?政治生態學!
  每一次我們試圖將科學事實與美學、政治、經濟和道德價值糅雜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發現自己不知所措。倘若我們過分容納事實,那麼以其整體性呈現的人文元素就會嚮客觀性傾斜,變成瞭一種可數、可計算的事物,一種力量維度的底綫,蕓蕓眾生中的一個物種。如果我們過分容納價值,那麼自然的一切都會傾嚮於變成神話般的不確定性,變成詩歌與浪漫主義;萬物皆變成瞭靈魂與精神。倘若我們將事實與價值混閤,結果會更糟糕,因為我們正在剝奪自己的兩樣東西:自律的知識與自主的道德。譬如,我們永遠都不應該弄明白激進的生態學傢用來嚇唬我們的那些啓示錄般的預言是否掩蓋瞭科學傢留傳給政治傢的權力,抑或主流政治傢用來控製可憐的科學傢的權力。
  ——摘自《自然的政治·導論》

  布魯諾·拉圖爾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研究政治,展現齣瞭齣色的洞察力。
  ——薩爾·雷斯蒂沃(社會學傢&人類學傢)

目錄

導論:政治生態學欲將何為? 3
第一章 為何政治生態學必須要放棄自然 19
首先,離開洞穴 21
生態危機還是客觀性危機? 36
自然的終結 53
自然的“社會錶徵”的陷阱 67
比較人類學的脆弱幫助 84
什麼是兩院製集體的繼任者? 99
第二章 如何聚閤集體 106
召集集體的睏難 113
第一分野:學會慎重地與代言人相處 123
第二分野:人類與非人類的聯係 140
人類與非人類的第三分野:現實與抗拒 153
一種或多或少銜接的集體 162
迴歸國內和平 171
第三章 新分權 177
事實與價值概念的某些弊端 183
考量權與排序權 197
集體的兩種錶徵權力 210
核實基本保障得以維係 222
一種新的外部性 230
第四章 集體的技能 242
第三自然與兩種“生態”科學之間的爭執 247
兩院程序的專業貢獻 260
兩院的工作 311
共同棲居,歐依蔻斯(Oikos) 341
第五章 探索共同世界 346
兩個時間箭頭 353
學習麯綫 365
第三權力與國傢問題 376
外交練習 393
復數科學的戰爭與和平 411
結語:欲將何為?政治生態學! 418
論點總結 431
術語匯編 439
參考文獻 463
索引 494
中英文譯名對照錶 517
譯後記


《自然的政治》:一場跨越界限的探索 《自然的政治》(Politiques de la nature)並非一本講述枯燥理論的學術著作,也非一本描繪田園風光的散文集。它是一場深刻而大膽的思考,一場邀請讀者踏上跨越自然與文化、科學與哲學、物質與意符界限的智識之旅。這本書的核心在於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二元對立,拆解那些將“自然”與“社會”刻意割裂的藩籬,揭示隱藏在這些劃分背後的權力運作和意識形態建構。 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細緻,深入到我們理解自然世界的根基之處。他並非簡單地否定“自然”作為一個客觀實在的存在,而是著重審視“自然”概念是如何被我們所構建、所理解、所使用的。這個過程,正如書名所示,充滿瞭“政治”的色彩。這裏的“政治”並非狹隘地指代政府的權力或黨派的鬥爭,而是更寬泛地涵蓋瞭所有關於價值、權力、分配以及我們如何在這個世界上定位自身和他人(包括非人存在)的論述和實踐。 書中,我們會被引導著去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區分。例如,“野性”與“馴化”、“環境”與“人類社會”、“生物”與“技術”。作者指齣,這些區分並非永恒不變的真理,而是在曆史、文化和科學發展的長河中不斷被塑造、被協商、被強化的結果。他深入分析瞭啓濛運動以來,西方思想中逐漸形成的“自然”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這種模式如何將自然視為一個被動、客體化的存在,等待著人類的徵服、利用和改造。這種思維模式不僅塑造瞭我們與環境的關係,更深刻地影響瞭我們的社會結構、經濟模式乃至倫理道德。 《自然的政治》試圖打破這種僵化的二元論,倡導一種更加整體化、關係化的視角。作者並不迴避承認自然界客觀物質性的存在,但他更關注的是,我們如何通過語言、概念、實踐和製度,賦予這些物質性以意義,並將其納入我們的認識框架。他認為,所謂的“自然”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建構,其定義、邊界和價值,無不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曆史、文化和權力關係。 書中對科學知識的生産過程進行瞭深刻的反思。科學,作為我們理解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要工具,其客觀性和中立性常常被過分強調。作者則揭示瞭科學研究的選題、方法、解釋乃至理論的建構,都受到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因素的深刻影響。科學並非一個真空中的純粹理性活動,它是在具體的社會情境中運作,並常常服務於特定的社會目標和權力結構。例如,對某些物種的命名、分類,對生態係統的模型化,對“威脅”的界定,都可能隱含著對特定價值取嚮的偏好,或是在無形中維護著某些既得利益。 由此,《自然的政治》引申齣對“環境問題”的全新解讀。當我們將環境問題視為純粹的技術或經濟問題時,我們就忽略瞭其背後更深層的社會和政治根源。汙染、資源枯竭、生物多樣性喪失,這些並非僅僅是由於人類對自然的“誤操作”,而是與我們的生産方式、消費模式、權力分配以及我們如何定義“發展”和“進步”息息相關。作者鼓勵我們認識到,解決環境危機,不能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而必須觸及到我們社會結構、經濟體製乃至價值觀念的根本性變革。 書中一個重要的論點在於,我們必須超越將人類置於自然界之上的傲慢姿態,承認人類並非自然的統治者,而是自然界復雜網絡中的一部分。這種承認,要求我們重新審視人類與非人類存在(動物、植物、生態係統等)的關係,並思考如何建立一種更加平等、尊重和可持續的共生關係。這並非是要將人類等同於其他生物,而是要承認其他生命形式的內在價值,以及它們在地球生態係統中的重要地位。 《自然的政治》也深刻地探討瞭語言在構建我們對自然認知中的核心作用。語言並非僅僅是描述現實的工具,它更是一種塑造現實的強大力量。我們使用的詞匯、概念和隱喻,直接影響著我們如何感知、理解和迴應周圍的世界。例如,將河流視為“資源”,將森林視為“木材”,這些語言上的定性,已經預設瞭我們對其的態度和利用方式。作者鼓勵我們警惕那些將自然簡化、物化、工具化的語言,並積極探索能夠喚起我們對自然更深層次情感、責任和敬畏的錶達方式。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批判性的視角,讓我們能夠審視那些隱藏在日常認知和技術實踐背後的權力關係和意識形態。它促使我們反思,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嚮今天與自然界日益緊張的關係,以及我們是否有能力以一種更加智慧、更加負責任的方式來重新定義和實踐我們與自然的關係。 《自然的政治》並非要提供一套現成的解決方案,而是要開啓一場持續的對話和反思。它邀請讀者參與到這場關於“自然”的政治性辯論中來,挑戰既有的觀念,探索新的可能性。它呼喚一種更加深刻的生態意識,一種認識到我們與整個生命網絡緊密相連的意識。隻有當我們真正理解瞭“自然的政治”,我們纔有可能走嚮一個更加公正、更加可持續的未來,一個真正能夠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洗禮。它會讓你重新審視你所熟悉的世界,讓你開始質疑那些你曾經深信不疑的區分。它不會讓你感到輕鬆,但一定會讓你感到啓發。它鼓勵你成為一個更積極的思考者,一個更具批判性的觀察者,以及一個更有責任感的地球居民。它所倡導的,是一種新的理解方式,一種新的存在方式,一種更加貼近真實的、更加尊重的、更加生動的與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共處的方式。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一開始讀起來有點費勁,它不是那種能讓你在咖啡館裏輕鬆翻閱的讀物。作者對概念的界定極其嚴苛,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經過瞭深思熟慮,仿佛在進行一場精確的語言煉金術。但一旦你跟上瞭它的節奏,那種被知識洪流裹挾著嚮前的快感是無與倫比的。最讓我震撼的是作者對“非人主體性”討論的深度,它挑戰瞭人類中心主義的根基,提齣瞭一種更為多元和包容的生命觀。這種視角轉換,對於長期處於現代性思維定勢中的人來說,無疑是一次劇烈的衝擊。書中的論證過程嚴密得像是數學證明,幾乎找不到可以指摘的邏輯漏洞。它更像是一部思想的建築藍圖,精巧、復雜,需要反復揣摩纔能體會到其宏偉之處。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份量感是沉甸甸的,它不是用來消遣的,而是用來思考和反思的工具。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政治理論與微觀的日常生活現象編織在一起,展示瞭我們呼吸的空氣、流淌的水源背後所蘊含的政治博弈。作者在處理復雜性時展現齣的耐心和精準度令人欽佩,尤其是在梳理不同曆史時期生態觀念演變的關鍵節點時,那種抽絲剝繭的能力,讓人拍案叫絕。這本書的真正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全新的工具箱,讓你不再隻是被動地接受關於“環境”的說辭,而是學會主動地去解構和質疑這些說辭背後的權力機製。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待周圍的世界,包括那些看似最自然的景象,都多瞭一層審視的濾鏡。

評分

這部作品的敘事張力簡直讓人窒息,作者對人與環境之間復雜關係的描摹,猶如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地剖開瞭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觀背後的權力結構。它不是那種溫吞水似的環保宣言,而是充滿瞭一種近乎哲學思辨的尖銳。閱讀過程中,我幾次停下來,不是為瞭休息,而是為瞭消化那些密集而富有衝擊力的觀點。那些關於“自然被建構”的論述,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生態學文獻的認知。特彆是作者對某個曆史案例的深入挖掘,展示瞭科學知識是如何被權力精英巧妙地運用,最終服務於特定的社會目的,這簡直是社會學和環境史的完美結閤體。書中的語言時而冷靜得像冰川,時而又熾熱得像火山噴發,這種強烈的反差製造瞭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讓人既感到智力上的愉悅,又隱隱感到不安。這種不安感,恰恰是優秀批判性著作的標誌——它迫使你重新審視自己所站立的大地。

評分

我花瞭很長時間纔從這種宏大的、近乎神諭般的論述中抽離齣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精妙,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通過一係列看似鬆散,實則環環相扣的論證鏈條,構建瞭一個無比堅固的理論迷宮。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關於“技術中立性”的批判部分,作者用令人信服的案例證明瞭,任何聲稱客觀中立的技術部署,背後都潛藏著深層的政治意圖和意識形態偏好。這種層層剝開的敘事技巧,讓讀者仿佛成為瞭一個偵探,試圖在繁復的文本和腳注中尋找被掩蓋的真相。它的行文風格非常學術化,但又帶著一種古典文學的韻味,使得那些晦澀的理論概念也變得可以觸摸和感知。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好像參加瞭一場高強度的智力馬拉鬆,雖然疲憊,但收獲的是對當代社會治理模式的全新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與一位博學而略帶傲慢的導師進行的長篇對話。作者的語氣中透露著一種不容置疑的自信,這種自信來源於其紮實的研究基礎和廣闊的知識視野。他對不同學科壁壘的跨越是令人驚嘆的,從生態學到政治哲學,再到後殖民理論,信手拈來,融會貫通。其中對於“地方知識”與“全球規範”之間衝突的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它揭示瞭在資源分配和環境治理中,權力是如何係統性地邊緣化特定群體的敘事。語言上,作者擅長使用精妙的比喻和諷刺的筆觸,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闡釋變得生動起來,讓人在會心一笑的同時,也感受到其批判的力度。

評分

正版,質量很好,讀起來

評分

思想大師的經典之作

評分

比預想的迷你很多,很精緻的一本書

評分

經常在京東買書,啥也不說瞭。

評分

還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不錯的書,拉圖爾的好書,雖然還沒看完

評分

還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不錯的書,拉圖爾的好書,雖然還沒看完

評分

經常在京東買書,啥也不說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