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2013年度佳作·不明觉厉

《新周刊》2013年度佳作·不明觉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新周刊》杂志社 编
图书标签:
  • 年度佳作
  • 新周刊
  • 不明觉厉
  • 文化评论
  • 思想
  • 社论
  • 观点
  • 时事
  • 2013
  • 精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688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3754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周刊"2013年度佳作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4
字数: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新周刊》,中国社会变迁最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
  《新周刊》,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
  《新周刊》,媒体同行和创意工作者眼中的"话题发源地"。
  《新周刊》,商家及投资人眼中不可忽略的"智囊"和"思想库"。
   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如今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2013年的文艺范儿:一边风花雪月,一边渴望和土豪做朋友。
  《中国好声音》:导师更像经营者,购买和盘活手头的声音资产。
  假装在娱乐:男领导不能配女秘书;报考公务员乳房要对称。
  全民娱乐:孩子火了,爸爸去哪儿了?

内容简介

  你知道自己身心不合一,精神世界物化、生活方式物化、面对社会石化。(《不明觉厉》)
  悲观是宫崎骏世界观的出发点,也因此,他为人类造梦,并引领孩子们飞行在现实迥异的理想世界,作为对人类溃败的抵抗。(《悲观是我们共同的信仰》)
  假装在娱乐,其实在干嘛?各种麻痹、满足、自我实现的背后,更多的是被掩饰的焦虑和不加掩饰的自渎。(《假装在娱乐》)
  “爱过,又失去爱,胜于从未爱过”(丁尼生语)。况且,爱过的你,下一秒可能又相信爱情了。(《爱过……》)
  2013《新周刊》,记录着2013年中国社会的脉动和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作者简介

  新周刊,时事生活类杂志,是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创办于1996年8月18日,杂志栏目设置有:专题、事件、城市、财经、文化、艺术、图片故事、汽车、生活、专栏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不明觉厉

外心人--为什么我们离自己越来越远?
为什么我们离自己越来越远?
娱乐外化:只有秀外,没有慧中
美国人的外包实验
期待诉诸内心的一代人

如何装一个男人? -- 思想和价值观才是男人的肌肉
怎样在雌雄同体时代装一个男人?
活得不彻底的50 种表现
中国男性气质变迁史
做一回久违的自己,十年不晚.


悲观是我们共同的信仰

悲观是我们共同的信仰--给宫崎骏的一封信
让我们和不能原谅人类的你一起活下去吧
专访宫崎骏
探访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他将在此度过余生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宫崎骏?

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
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
有一种速度叫深圳 有一种环境叫蛇口
在残酷现实面前,艺术就是一个梦
爱情啊,你姓什么?
1984:中国公司元年

阴影下的历史
中国纸币一千年--帝国的无限提款机
寻找乡党
官商勾结考

假装在娱乐

假装在娱乐:被掩饰的焦虑和不加掩饰的自渎
被掩饰的焦虑和不加掩饰的自渎
中国人在“We the People”上干了什么?
娱乐化的七种武器
洪晃专访:假装在娱乐,问题是问题
假装在娱乐,其实在干嘛?

人人都是电视台
视频瓦解电视
2012中国电视红皮书
高晓松:视频与电视更像一场指向未来的合谋
视频瓦解了装腔作势的话语权和说话方式

全民娱乐
《黑纸》如何做“纸媒的Twitter”?
“所谓时代,都是一句笑话”
这些年,我们读过的“天书”
“新工人剧场”为劳动者歌唱
爸爸去哪儿了?

2013年的文艺范儿
100年前的文艺范儿
中国画如何表现两性关系? 水墨男女
九位当代画家同题答问 慢绘画如何面对快时代?
亲历巴塞尔艺博会 是社交场,也是生意场
2013年的“裸奔哥”

城市异化排行榜

城市异化排行榜
十五年中国城市折腾史
北京:最苦逼的城市
重庆:最多段子的城市
拉萨:最幻灭的城市
香港:最急功近利的城市

大理让人变小
大理如何让人变小?
于丹专访:向大理致敬
身在丽江,心在大理
大理是一种拒绝
学习大理好榜样

喧嚣之国
出建筑师的童家(393期)
开源城市
“死不起”的中国人
大声之国


爱过。。。

爱过。。。--爱情是个梦,而我睡过了头
2012中国情爱报告
2012中国情爱榜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是找妈
爱情没那么美好
饶平如、毛美棠: 爱是永不止息

我们星球最美的食物
我们星球最美的食物
《红楼梦》里的诗意,《金瓶梅》里的肉欲
陈晓卿: 最好吃的,是能慰藉心灵的食物
张发财:外婆的太阳蛋
成都小吃VS广州小吃
香港VS台北

大时代下的小故事
何式凝:中年女人的一条出路是自制历险
WILLIAMS家族:绑票与战乱中的盖茨比式生活
科斯和他的中国门徒
于谦抽烟喝酒烫头,还养马
仁心仁术协和帮

前言/序言


《新周刊》2013年度佳作·不明觉厉 序言 2013年,中国社会在激荡中前行,信息如潮水般涌来,价值观念在碰撞中重塑。“不明觉厉”——这个源自网络,却又深刻触及当下社会心态的词语,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一年的复杂与精彩。它既是一种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惊叹,也是一种对信息爆炸下个体迷失与独立思考的写照,更是一种对社会变迁背后逻辑的探寻。 《新周刊》作为一家以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考著称的媒体,在2013年,一如既往地用其独特的视角,捕捉那些触动时代的瞬间,记录那些改变中国的力量。这份《2013年度佳作·不明觉厉》并非一个单一主题的集合,而是对这一年复杂图景的一次多维度扫描,它试图呈现的,是那些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却又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事件、观念与现象。 这是一次关于“理解”的尝试。在信息碎片化、观念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不明”——对周遭世界的变化感到困惑,对未来的走向感到迷茫,对个体的处境感到无力。然而,正是这份“不明”,激发了我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催生了“觉厉”——那种因深刻理解而产生的敬畏与赞叹。这份年度佳作,便是这样一次从“不明”到“觉厉”的智识之旅,它带领读者穿越表象,直抵事件的核心,挖掘现象背后的逻辑,理解那些正在重塑我们生活和时代的深层力量。 目录概览 这份年度佳作,围绕着“不明觉厉”这一核心命题,精心甄选了《新周刊》在2013年所刊发的众多优秀文章,并根据主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呈现。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生活等多个领域,试图勾勒出一幅全景式的2013年中国社会生态图。 第一章:时代症候·“不明”的迷航 这一章节,集中展现了2013年那些让我们感到困惑、迷茫,甚至有些措手不及的社会现象和时代症候。 “中国式”的焦虑与狂欢: 深入剖析了在经济转型、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普通中国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感,以及这种焦虑如何在网络空间中转化为某种奇特的集体狂欢。从“秒杀”的狂热到“奇葩说”的盛行,从“中国好声音”的万众瞩目到“最美考生”的瞬间爆红,这些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大众心理的微妙变化,是价值判断的混乱与重构。 信息洪流中的“失语者”: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个体如何在这种无处不在的信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本章的文章探讨了信息过载对个体判断力的侵蚀,以及在众声喧哗中,那些无法发出自己声音的“失语者”的困境。从网络谣言的泛滥到意见领袖的崛起,再到普通人在社交媒体上的“秀”与“晒”,都指向了信息时代个体生存的新课题。 规则模糊地带的生存法则: 2013年的中国,依然是各种规则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拉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碰撞的时代。从“潜规则”的盛行到“灰色地带”的游走,本章试图揭示在一些非正式规则的笼罩下,人们是如何适应、博弈,并找到生存之道的。这不仅仅是商业领域,也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二章:变革脉动·“觉厉”的瞬间 与“不明”相对,这一章节则聚焦于那些让我们感受到力量、启发思考、引人敬畏的变革瞬间和独立个体。 “改变中国”的人物素描: 《新周刊》在2013年关注了那些在各自领域默默耕耘,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或许不是镁光灯下的焦点,但他们的行动、思想、坚持,却如同种子一般,孕育着变革的可能。从科技创新的先行者到文化艺术的探索者,从社会公益的践行者到经济改革的推动者,这些人物的群像,构成了2013年中国最动人的风景线。 科技浪潮的颠覆与重塑: 2013年,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渗透、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都在悄然重塑着我们的沟通方式、消费习惯,甚至思维模式。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些科技浪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它们如何让一些事物变得“不明觉厉”。 观念裂变与精神突围: 在传统与现代价值观激烈碰撞的2013年,社会思潮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与多元。本章关注那些挑战既有观念、引发深刻讨论的思想者和文化现象。从对自由、民主、权利的重新解读,到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再到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多元追问,都体现了中国社会在精神层面的巨大能量。 制度革新的风向标: 2013年是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的一年,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和政策调整,预示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本章的文章将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些制度性的变革,分析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不明觉厉”的局面。 第三章:生活镜像·“不明觉厉”的日常 这一章节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展现2013年中国人在衣食住行、婚恋教育、情感消费等方面的“不明觉厉”体验。 消费升级与“咬牙”的幸福: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和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对奢侈品的追逐到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从“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到“广场舞”的大妈,本章的文章将剖析2013年中国式消费的变迁,以及在物价飞涨、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人们如何以“咬牙”的姿态,追求一种“不明觉厉”的幸福感。 情感世界的“人机”交互: 虚拟社交的兴起,让人们的情感连接方式变得更加多样。从微信的普及到微博的社交,再到各种情感类APP的出现,本章探讨了在真实与虚拟界限模糊的年代,人们的情感表达、婚恋观、亲子关系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体验,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不明觉厉”。 教育焦虑与“鸡娃”的逻辑: 教育,永远是中国社会绕不开的话题。2013年,伴随着“学区房”的炒作、“超级学霸”的涌现,以及各种“素质教育”的探索,中国的教育焦虑达到新的高度。本章的文章将深入剖析这种焦虑的根源,以及家长们为了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所付出的令人“不明觉厉”的努力。 “诗与远方”的向往与现实: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对“诗与远方”的向往愈发强烈。从“说走就走的旅行”到对田园生活的憧憬,本章展现了2013年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需求,以及在现实压力下,这种向往如何成为一种“不明觉厉”的慰藉。 第四章:反思与前瞻·“觉厉”的启示 在对2013年的回顾与梳理之后,本章节着眼于深刻的反思,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思考。 “不明”背后的逻辑: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不明”?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驱动着这些变化?本章将尝试从宏观层面,剥离现象的表面,探寻2013年中国社会变迁背后的深层逻辑和结构性原因。 “觉厉”的价值何在? 何为真正的“觉厉”?是在科技面前的惊叹,还是对人文关怀的深刻理解?是在改革面前的敬畏,还是对个体价值的尊重?本章将探讨“不明觉厉”的价值取向,以及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独立的判断。 通往未来的“中国方案”: 面对一系列挑战与机遇,中国将走向何方?本章将汇集《新周刊》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以及在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将如何构建自己的“中国方案”,并提出“不明觉厉”的未来愿景。 结语 《新周刊》2013年度佳作·不明觉厉,不仅仅是一份对过去的回顾,更是一面映照当下、启迪未来的镜子。它以“不明觉厉”为线索,串联起2013年中国社会的大事件、小细节、真人物、深思考。希望这份佳作,能够带领读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拨开迷雾,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理解正在发生的变化,并从中获得独立的思考和前行的力量。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注视,对一群人的理解,对一种精神的探索。在“不明”与“觉厉”之间,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生生不息的活力,看到了个体在变革中的挣扎与坚守,看到了一个国家在探索中前行的勇气。

用户评价

评分

《新周刊》2013年度佳作·不明觉厉,这个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玩味和挑衅。它预示着这本书将收录那些不走寻常路,不落俗套,甚至可能挑战读者固有认知的内容。我期待它能够挖掘出2013年那些被低估的、但却极具价值的社会现象、文化思潮或者艺术作品。也许是一些新锐导演的独立电影,或许是一些独立音乐人的突破性尝试,又或者是某些小众群体发出的、却能引发大众共鸣的声音。这本书,不应该仅仅是给那些信息精英看的,而更应该是一种普适性的、能够引起共鸣的读物。它应该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发现的乐趣,一种智识上的愉悦,以及一种对世界认知的拓展。我希望它能是一本能够激发我们好奇心,鼓励我们去探索未知,去理解那些“不明觉厉”背后真正含义的指南。读完它,我希望能对2013年有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从中获得一种源源不断的思考动力。

评分

当我看到《新周刊》2013年度佳作·不明觉厉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过去的瞬间——那些在社交网络上刷屏的段子,那些引发无数讨论的评论,还有那些曾经让你眼睛一亮,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社会观察。这本书,仿佛是一场盛大的回溯,将2013年那些曾经触动我们的、让我们惊叹的、或者让我们困惑的精华浓缩在一起。我期待它能包含那些有着独特洞察力的人物访谈,那些深入基层、揭示真相的调查报道,以及那些对时代脉搏有着精准把握的评论文章。这本书不应该是枯燥的知识罗列,而更像是一本充满故事和思想的集萃,它能够勾起我们对过去一年的集体记忆,让我们在重温这些“不明觉厉”的时刻时,获得新的理解和启发。它应该是一本能够让人在掩卷之余,长久回味,并在之后的岁月里,依然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灵感的读物。

评分

《新周刊》2013年度佳作·不明觉厉,光是这个书名,就已经足够让人好奇心爆棚。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新闻、观点和故事淹没,很多时候,即便看到了令人惊叹的内容,却也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去形容,只能用一句“不明觉厉”来概括。这本书,似乎就是捕捉到了我们这种集体的情绪和认知状态。我特别期待它能收录那些在2013年里,那些曾经让我们拍案叫绝、或是陷入沉思的深度报道、人物特写,甚至是那些被忽视却意义非凡的社会现象。我希望它能是一本能够唤醒我们感知力的读物,让我们在翻阅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发现那些被喧嚣掩盖的真相,理解那些看似荒诞却有着深刻逻辑的事件。它应该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的启发,一种价值的重塑。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或是“我早已如此感受,只是无从表达”的共鸣。它应该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且能够引发持续讨论的书。

评分

“不明觉厉”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某种智识上的距离感,好像你看到了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东西,但一时半会儿又说不清楚它到底好在哪里,或者为什么让你觉得了不起。《新周刊》2013年度佳作,如果真的能收录到那些足够“不明觉厉”的作品,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不止于“年度佳作”的标签了。我设想,里面可能会有关于科技发展的某个突破性研究,或者某个艺术流派的崛起,又或者某个社会问题的深层剖析,这些内容都可能在初看时让我们感到些许茫然,但一旦深入理解,便会惊叹于其前瞻性、独特性和深刻性。这本书,就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复杂图景,去理解那些看似遥远却又影响深远的趋势。我期望它能提供一种不落俗套的视角,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让我们在阅读中不断拓展思维的边界,学会用更广阔的视野去观察和思考。

评分

“不明觉厉”,在我看来,是对某些极具穿透力、却又难以用简单语言解释其精妙之处的内容的一种极致表达。《新周刊》2013年度佳作,能担得起这样的称号,必然是在内容的选择上有着独到的眼光和深刻的判断。我期待这本书能集结那些在2013年里,在不同领域、不同维度上,那些曾经让我们眼前一亮,却又觉得难以言说的优秀作品。或许是某个艺术家创作的具有颠覆性的作品,又或许是某个科学家提出的、改变我们认知范式的理论,又或者是某个社会活动家提出的、引发广泛共鸣的倡议。这本书,应该是一部能够超越时空限制,依然能够引发思考和讨论的经典之作。它提供的不应是现成的答案,而是一种引导我们去探索、去质疑、去发现问题的能力。我希望它能够成为我们思想工具箱里的利器,帮助我们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加敏锐地捕捉那些“不明觉厉”的瞬间,并从中获得更深刻的洞察。

评分

一本有思想有深度的书。

评分

纸质有点粗糙,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这样的

评分

唉,过了这么久,我还是一页也没看,时间都去哪了?不过京东的快递员真是辛苦呀,马上就年三十了还得送快递(聊天得知因为三十不放假只能当天下班晚上搭车回山东老家)希望京东能一直保持这种精神(当然也只有这样,在激烈的网购市场中才能生存)

评分

书本身不错,但需要静下来看

评分

送货速度快,可以上门刷卡

评分

很快的快递,二天收到,惊喜

评分

一本好书,值得推荐阅读

评分

很不错的思维风暴,读了几天

评分

东西不错依旧很好以后还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