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西湖夢尋注評》詳注瞭張岱小品的代錶作《西湖夢尋》的全部詩文。為便於讀者理解,每篇文後都作簡單評品,或補充相關資料,或對文旨、技巧加以評論。《西湖夢尋注評》底本則依《武林掌故叢編》本,參校他本,不齣校記。同時參考瞭夏鹹淳、程維榮校注、上海古籍齣版社2001年版《陶庵夢憶·西湖夢尋》,明田汝成輯撰、上海古籍齣版社1998年版《西湖遊覽誌》、《西湖遊覽誌餘》,以及夏鹹淳輯錄枝點、上海古籍齣版社1991年版《張岱詩文集》。張岱是明末“百利全書式”的人物,其學識之富、視域之廣、交遊之眾、愛好之多、涉獵之雜,獨步當時,罕有其匹。詮釋、解讀其文章的難度之大,可以想見。
內容簡介
《西湖夢尋注評》作者對張岱《西湖夢尋》原文作瞭較為詳細的注釋,並在每一篇目後加以亦莊亦諧的“評品”,或補充相關資料,或分析文旨技巧,頗具新意,可讀性較強,是品讀張岱小品文、理解其審美思想的理想讀本。
目錄
前言
自序
捲一
西湖總記
明聖二湖
西湖北路
玉蓮亭
昭慶寺
哇哇宕
大佛頭
保淑塔
瑪瑙寺
智果寺
六賢祠
西泠橋
嶽王墳
紫雲洞
捲二
西湖西路
玉泉寺
集慶寺
飛來峰
冷泉亭
靈隱寺
北高峰
韜光庵
岣嶁山房
青蓮山房
呼猿洞
三生石
上天竺
捲三
西湖中路
秦樓
片石屠
十錦塘
孤山
關王廟
蘇小小墓
陸宣公祠
六一泉
葛嶺
蘇公堤
湖心亭
放生池
醉白樓
小青佛捨
捲四
西湖南路
柳洲亭
靈芝寺
錢王祠
淨慈寺
小蓬萊
雷峰塔
包衙莊
南高峰
煙霞石屋
高麗寺
法相寺
於墳
風篁嶺
龍井
片雲
九溪十八澗
捲五
西湖外景
西溪
虎跑泉
鳳凰山
宋大內
梵天寺
勝果寺
五雲山
雲棲
六和塔
鎮海樓
伍公祠
城隍廟
火德廟
芙蓉石
雲居庵
施公廟
三茅觀
紫陽庵
精彩書摘
②葑田:水已乾涸,雜草叢生的湖沼。
③喧闐:哄鬧聲。
④城阿:城郭的角落。阿:麯隅,角落。
⑤鳬:野鴨。
⑥“碧毯”句:早稻拔節抽穗,如綠毯綫頭。
⑦“青羅”句:河中新菖蒲,似羅裙飄青帶。
⑧勾留:留戀。
⑨謝亭:多作“賈亭”。賈全任杭州刺史時建,後廢。
⑩雲腳低:湖麵水氣與雲霧閤成薄練低垂狀,故稱雲腳。
⑩暖榖:多作“暖樹”,嚮陽的樹和枝。
⑩白沙堤:即白堤,又稱沙堤、斷橋堤。
【評品】以種樹疏淤懲治不法,以築堤浚湖溉田造福一方,是為懲惡揚善之德政。白公“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而其德政惠民,口碑傳頌至今,實惠遺澤至今,豈止當時百姓‘‘設像祀之”、植蓮喻之而已。作者在追述瞭白蓮亭之人與事之後,再涉筆其景色。宋代以來宦杭遊西湖者,行春則集柳洲亭,競渡則集玉蓮亭,登高則集天然圖畫閣,看雪則集孤山寺,尋常宴客則集鏡湖樓。而作者捨纜舟亭之“樓船鱗集”、“喧闐如市”,而於“舟楫罕到’’之玉鳬園樓上“倚窗南望”,所見景色幽絕。作者之幽興雅趣,於此可見。
昭慶寺昭慶寺①,自獅子峰、屯霞石發脈②,堪輿傢謂之火龍③。石晉元年始創④,毀於錢氏乾德五年⑤。宋太平興國元年重建⑥,立戒壇⑦。天禧初⑧,改名昭慶。是歲又火。迨明洪武至成化⑨,凡修而火者再。四年奉敕再建,廉訪楊繼宗監修⑩。有湖州富民應募挈萬金來,殿宇室廬,頗極壯麗。嘉靖三十四年⑩以倭亂⑥,恐賊據為巢,遽火之。事平再造,遂用堪輿傢說,闢除民捨,使寺門見水,以厭火災⑩。隆慶三年復毀⑩。萬曆十七年⑩,司禮監太監孫隆以織造助建⑩,懸幢列鼎,絕盛一時。而兩廡櫛比⑩,皆市廛精肆⑩,奇貨可居。春時有香市⑩,與南海、天竺、山東香客及鄉村婦女兒童①,往來交易,人聲嘈雜,舌敝耳聾,抵夏方止。崇禎十三年又火⑨,煙焰障天,湖水為赤。及至清初,踵事增華④,戒壇整肅,較之前代,尤更莊嚴。
一說建寺時,為錢武肅王八十大壽②,寺僧圓淨訂緇流古樸、天香、勝蓮、勝林、慈受、慈雲等⑦,結蓮社⑤,誦經放生③,為王祝壽。每月朔⑤,登壇設戒,居民行香禮佛,以昭王之功德④,因名昭慶。今以古德諸號④,即為房名。
袁宏道《昭慶寺小記》:從武林門而西④,望保傲塔⑨,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④,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纔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
餘遊西湖始此,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淨寺⑧,覓小修舊住僧房⑤。取道由六橋、嶽墳歸④。
草草領略,未極遍賞。閱數日,陶周望兄弟至。
張岱《西湖香市記》:西湖香市,起於花朝④,盡於端午⑧。山東進香普陀者日至,嘉湖進香天竺者日至⑩,至則與湖之人市焉@,故日香市。然進香之人市於三天竺,市於嶽王墳,市於湖心亭④,市於陸宣公祠⑧,無不市,而獨湊集於昭慶寺。昭慶寺兩廊故無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古董,蠻夷閩貊之珍異⑩,皆集焉。至香市,則殿中邊甬道上下⑩、池左右、山門內外,有屋則攤,無屋則廠,廠外又棚,棚外又攤,節節寸寸。凡胭脂簪珥④、牙尺剪刀⑨,以至經典木魚、伢兒嬉具之類,無不集。
此時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⑦,岸無留船,寓無留容,肆無留釀。
……
前言/序言
小品一詞,原指節略本佛經。《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讀小品。”劉孝標注:“釋氏《辨空經》有詳者焉,有略者焉。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而後來世俗所稱小品多指某種特定的文體。其體裁十分多樣,可以是遊記,可以是書信,也可以是序跋,是銘贊,還可以是傳記,是雜感等等,不拘一格。其體製的特點是短小精悍,以小見大,以少總多,小而活潑生動,小而奇麯雋永,小而雅有情趣,小而饒有藝術個性和品味。其內容或發議論、興感嘆,或泄鬱憤、抒雅情,或談掌故、稽史實,或評詩文、鑒文物,皆有感而發:其旨意或贊頌,或諧謔,或悼亡,或刺世,總之,直抒性靈,袒露胸臆。行文多舒捲自如,灑脫自然,意到筆隨,生動活潑,不問秦漢,無論唐宋。縱觀曆代小品文之興衰,一如潮汐之有時。其勃興繁榮,往往在王朝衰敗、王綱解紐的時代;而其落寞則多在富贍典麗、得王言之體的高頭講章風行的盛世。小品濫觴於儒學漸寢、禮教敗壞的魏晉。唐末,時局動蕩,“詩風衰落,而小品文放瞭光輝……正是一塌糊塗的泥塘裏的光彩和鋒鑣”(魯迅《小品文的危機》)。
宋代小品的巨擘,當數風流倜儻、纔高命蹇、幾遭貶謫的蘇軾。而小品文的再度輝煌,則是萬曆迄明亡的晚明時期。先後齣現瞭李贄、徐渭、湯顯祖、三袁兄弟、鍾惺、譚元春、屠隆、王思任、陳繼儒、李流芳、姚希孟等一大批小品文名傢、大傢。作品之多,流派之眾。
風格之卓異,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堪稱空前絕後,而作為這一小品文創作高潮集大成者的,則是明末清初的張岱。
一、張岱的名士風度張岱(1597一1684,一說卒於1689年),字宗子、石公,號陶庵、蝶庵、會稽外史等,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祖籍四川綿竹,故又自稱“蜀人”、“古劍”。張岱齣身於世宦之傢。高祖張天復,官至雲南按察副使,甘肅道行太僕卿。曾祖張元汴,隆慶五年(1571)狀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讀,詹事府左諭德。祖父張汝霖,萬曆二十三年(1595)進士,官至廣西參議。父張耀芳,副榜齣身,為魯藩右長史。張岱的齣身,又是書香門第,傢學淵源。先輩均是飽學之儒,精通史學、經學、理學、文學、小學和輿地學。
天復、元汴父子曾撰修《紹興府誌》、《會稽縣誌》及《山陰誌》,“三誌並齣,人稱談遷父子”(《傢傳》)。(下引張岱詩文及評論齣自夏鹹淳輯錄校點上海古籍齣版社1991年版《張岱詩文集》者,均隻注篇名。)祖父汝霖,“幼好古學,博覽群書”(同上),至老,手不釋捲。曾積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韻山》,後因與《永樂大典》類同而輟筆(《陶庵夢憶‘韻山》)。張氏三世藏書,岱“自垂髫聚書四十年,不下三萬捲”(《陶庵夢憶。三世藏書》)。張岱的齣身,還是一個酷愛文藝之傢。祖孫幾代都工詩擅文,鹹有著述。天復有《鳴玉堂稿》,元汴有《不二齋稿》,汝霖有《石介園文集》,耀芳“善歌詩,聲齣金石”(《傢傳》)。張氏從汝霖起,傢蓄聲伎,講究此道。耀芳“教習小侯,鼓吹戲劇”(《傢傳》)。到張岱這輩,則“主人精賞鑒,延師課戲,童手指韆,侯童到其傢謂‘過劍門’,焉敢草草”(《陶庵夢憶.過劍門》)。他拜師學琴,習麯三十餘首,指法“練熟還生,以澀勒齣之”(《陶庵夢憶·紹興琴派》),並“結絲社,月必三會之”(《陶庵夢憶·絲社》)。張岱仲叔聯芳,“能寫生,稱能品”,與瀋周、文徵明、董其昌、李流芳輩“相伯仲”,又好古玩,富收藏,精鑒賞,“所遺尊□、卣彝、名畫、法錦以韆萬計”(《附傳》)。張岱耳濡目染,自然手眼不低,所作種種文物古玩之題銘,諸多磁窯銅器之品評,確為行傢裏於。
張岱生活在明清鼎革之際。明中葉以後,宦官擅權,奸臣當道,特務橫行,黨爭酷烈,內憂外患,愈演愈烈。賢能忠直,或被貶逐,或遭刑戮。與此同時,思想界湧現瞭一股反理學、叛禮教的思潮。以王艮、李贄為代錶的王學左派,公開標榜利欲、情欲為人之本性,反對理學傢的矯情飾性,主張童心本真,率性而行。這無疑是對傳統禮教的反叛,對程硃“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的挑戰。
在這種思潮的推動下,文人士子在對社會黑暗絕望之餘,紛紛追求個性解放:縱欲於聲色,縱情於山水,最大程度地追求物質和精神的滿足。他們一方麵標榜高雅清逸,悠閑脫俗,在風花雪月、山水園林、亭颱樓榭、花鳥魚蟲、文房四寶、書畫絲竹、飲食茶道、古玩珍異、戲麯雜耍、博弈遊冶之中,著意營造賞心悅目、休閑遣興的藝術品味,在玩賞流連中獲得生活的意趣和藝術的詩情;另一方麵他們在反叛名教禮法的旗號下,放浪形骸,縱情於感官聲色之好,窮奢極欲,焚膏繼晷,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人情以放蕩為快,世風以侈靡相高”(張瀚《鬆窗夢語》捲七)。如果說前者主要錶現他們的避世憤世的話,那麼後者主要發泄他們的玩世傲世。
在張氏祖孫的交遊中,不乏這樣的文人名士,如徐渭、黃汝亨、陳繼儒、陶望齡、王思任、陳章侯、祁彪佳兄弟等。正是這樣的傢庭齣身,這樣的社會思潮和人文氛圍,造就瞭張岱的紈絝習氣和名士風度,決定瞭他的《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和《琅嬛文集》的主要內容。
張岱自稱:“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捨,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自為墓誌銘》)可謂是紈絝子弟的豪奢享樂習氣和晚明名士文人縱欲玩世頹放作風兼而有之。張岱博洽多通,經史子集,無不該悉;天文地理,靡不涉獵;世俗玩賞,樣樣精通。雖無緣功名,卻有誌撰述。
《西湖夢尋注評》——一場穿越時空的文人心緒溯源 《西湖夢尋注評》,並非簡單的遊記,亦非泛泛的風景描摹。它是一場對曆史文化坐標的深邃探尋,一次對文人雅士精神世界的細緻梳理,更是一麯迴蕩在西湖山水之間,關於傢國情懷、人生際遇、審美情趣的悠長詠嘆。這本書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我們拉迴到那個風雲變幻、士人情懷格外飽滿的時代,讓我們透過曆史的迷霧,窺見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以及他們與西湖之間纏綿悱惻的羈絆。 作者並非僅僅呈現西湖的“形”,更緻力於挖掘其“神”。他以極為細膩的筆觸,串聯起曆代以來,那些曾在此留下足跡、寄托情思的文人墨客。從晚唐五代時期的騷人墨客,到宋代的風流纔子,再到明清的士大夫階層,書中的每一個篇章,都仿佛是為一位特定的曆史人物量身打造的“傳記”,隻不過,他們的生平事跡,他們的思想情感,都被巧妙地編織進瞭西湖那煙波浩渺的畫捲之中。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注評”的視角。它並非孤立地展現曆史人物的隻言片語,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的曆史語境、文化土壤以及西湖的地理風貌之中進行解讀。每一次的“注”,都仿佛是對曆史文本的一次精細校勘,力求還原其最真實的意涵;而每一次的“評”,則更是作者對於曆史人物心靈軌跡的深刻洞察與人文關懷的流露。這種“注評”的結閤,使得閱讀體驗如同與一位博學多識的長者對談,他循循善誘,引你步入曆史的縱深,讓你在字裏行間,感受到時代的脈搏,體味人物的悲歡離閤。 作者在書中,對那些與西湖相關的經典詩詞、文章、傳說,進行瞭旁徵博引,深入淺齣的闡釋。例如,當談及白居易與西湖的淵源,作者不僅僅是引用其膾炙人口的詩句,更是會追溯白居易在杭州任上的政績,他如何疏浚湖泊,興建堤壩,為今日的西湖打下瞭基礎。這些“注”的背後,是作者對曆史文獻的嚴謹考證,是對地理環境的細緻觀察,更是對曆史人物的深度理解。而“評”的部分,則會去探究白居易詩句中流露齣的隱約的政治抱負,以及他麵對仕途起伏時的豁達與無奈。這種解讀,讓文本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情感載體。 書中,對蘇東坡與西湖的關係,更是著墨甚多。我們熟知的“蘇堤春曉”,不僅僅是一處風景,更是蘇東坡在治理西湖過程中留下的不朽印記。作者會詳細描述蘇東坡當時麵臨的睏境,他如何以民為本,如何因地製宜,最終將一麵荒蕪的湖麵,變成瞭人間天堂。同時,也會品讀蘇東坡那些充滿哲思與曠達的詩詞,去理解他在麵對人生睏境時,如何能夠將個人情感升華至對自然、對人生的超然領悟。作者的“評”,會引導讀者去思考,是什麼樣的精神力量,讓蘇東坡在曆經貶謫之後,依然能夠將熱情傾注於山水之間,用藝術去對抗現實的殘酷。 書中的筆觸,並非止步於那些耳熟能詳的大文豪。作者還慷慨地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在曆史長河中,可能被湮沒的默默無聞的士大夫。他會從一首小詩,一句地方誌的記載中,發掘齣一段被遺忘的故事,一位被忽視的人物。通過對這些人物的“注評”,作者展現瞭西湖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是如何被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人們所珍視和解讀的。這種對“小人物”的關注,使得這本書更具人情味,也更全麵地呈現瞭西湖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 《西湖夢尋注評》的敘事方式,也極具匠心。它並非綫性的曆史敘述,而是以西湖的每一個景點、每一處遺跡為起點,輻射開去,將相關的曆史人物、事件、詩文一一串聯。這種“點”與“麵”相結閤的敘事策略,使得讀者在閱讀時,仿佛置身於一次精心設計的導覽之中。時而站在斷橋之上,感受梁祝的淒美傳說;時而漫步蘇堤,迴味蘇東坡的治水之功;時而登臨寶石山,遙想林逋梅妻鶴子的孤高清雅。每一個場景的切換,都伴隨著一段曆史的 unfolding,一次文化的啓迪。 作者在“評”的部分,常常會跳齣曆史的藩籬,將古人的情懷與現代人的情感進行對話。他會思考,為何古人會為西湖的景緻而感慨萬韆,這種情感的背後,是否也包含瞭對人生短暫、功名虛幻的哲學反思?他會嘗試去理解,在那個相對純粹的時代,文人對於山水、對於精神寄托的渴望,是如何與他們的仕途、與他們的傢國情懷相互交織的。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讀者在閱讀曆史人物故事的同時,也能照見自己內心的情感世界,引發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這本書對於“意境”的營造,更是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作者不僅僅是陳述事實,更是善於捕捉和描繪西湖那獨特的“氣韻”。在描寫晴日湖光之時,他會引用範成大的“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的詩句,但他的“評”則會超越對花朵的贊美,去解讀詩人心中對於美好事物的珍視,以及這種珍視背後蘊含的對生命的積極態度。在描繪雨中湖色之時,他則會藉用陸遊的“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但他的“注評”會引導讀者去思考,陸遊在這樣的景緻中,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視覺的衝擊,更是深藏於心底的憂國憂民之情。這種對“意境”的深入挖掘,使得西湖不再僅僅是地理名詞,而成為一種承載著豐富人文內涵的文化符號。 《西湖夢尋注評》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理解曆史、理解文化的新視角。它告訴我們,任何偉大的文化作品,都與特定的地理環境、特定的時代精神、特定的人物命運緊密相連。西湖之所以能夠成為無數文人墨客的精神傢園,離不開其獨特的自然風貌,更離不開曆代文人對其傾注的深厚情感與文化創造。通過對這些情感與創造的“注評”,作者不僅復活瞭曆史,更賦予瞭西湖以永恒的生命力。 總而言之,《西湖夢尋注評》是一部充滿智慧與溫情的著作。它帶領讀者在西湖的湖光山色中,與古往今來的文人雅士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西湖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傳統文化、關於文人心路曆程的百科全書。在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能品味到藝術的魅力,更能體悟到人生百味。這趟“夢尋”之旅,必將讓每一位讀者受益匪淺,在心靈深處留下深刻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