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西湖梦寻注评》详注了张岱小品的代表作《西湖梦寻》的全部诗文。为便于读者理解,每篇文后都作简单评品,或补充相关资料,或对文旨、技巧加以评论。《西湖梦寻注评》底本则依《武林掌故丛编》本,参校他本,不出校记。同时参考了夏咸淳、程维荣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明田汝成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以及夏咸淳辑录枝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张岱诗文集》。张岱是明末“百利全书式”的人物,其学识之富、视域之广、交游之众、爱好之多、涉猎之杂,独步当时,罕有其匹。诠释、解读其文章的难度之大,可以想见。
内容简介
《西湖梦寻注评》作者对张岱《西湖梦寻》原文作了较为详细的注释,并在每一篇目后加以亦庄亦谐的“评品”,或补充相关资料,或分析文旨技巧,颇具新意,可读性较强,是品读张岱小品文、理解其审美思想的理想读本。
目录
前言
自序
卷一
西湖总记
明圣二湖
西湖北路
玉莲亭
昭庆寺
哇哇宕
大佛头
保淑塔
玛瑙寺
智果寺
六贤祠
西泠桥
岳王坟
紫云洞
卷二
西湖西路
玉泉寺
集庆寺
飞来峰
冷泉亭
灵隐寺
北高峰
韬光庵
岣嵝山房
青莲山房
呼猿洞
三生石
上天竺
卷三
西湖中路
秦楼
片石屠
十锦塘
孤山
关王庙
苏小小墓
陆宣公祠
六一泉
葛岭
苏公堤
湖心亭
放生池
醉白楼
小青佛舍
卷四
西湖南路
柳洲亭
灵芝寺
钱王祠
净慈寺
小蓬莱
雷峰塔
包衙庄
南高峰
烟霞石屋
高丽寺
法相寺
于坟
风篁岭
龙井
片云
九溪十八涧
卷五
西湖外景
西溪
虎跑泉
凤凰山
宋大内
梵天寺
胜果寺
五云山
云栖
六和塔
镇海楼
伍公祠
城隍庙
火德庙
芙蓉石
云居庵
施公庙
三茅观
紫阳庵
精彩书摘
②葑田:水已干涸,杂草丛生的湖沼。
③喧阗:哄闹声。
④城阿:城郭的角落。阿:曲隅,角落。
⑤凫:野鸭。
⑥“碧毯”句:早稻拔节抽穗,如绿毯线头。
⑦“青罗”句:河中新菖蒲,似罗裙飘青带。
⑧勾留:留恋。
⑨谢亭:多作“贾亭”。贾全任杭州刺史时建,后废。
⑩云脚低:湖面水气与云雾合成薄练低垂状,故称云脚。
⑩暖谷:多作“暖树”,向阳的树和枝。
⑩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
【评品】以种树疏淤惩治不法,以筑堤浚湖溉田造福一方,是为惩恶扬善之德政。白公“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而其德政惠民,口碑传颂至今,实惠遗泽至今,岂止当时百姓‘‘设像祀之”、植莲喻之而已。作者在追述了白莲亭之人与事之后,再涉笔其景色。宋代以来宦杭游西湖者,行春则集柳洲亭,竞渡则集玉莲亭,登高则集天然图画阁,看雪则集孤山寺,寻常宴客则集镜湖楼。而作者舍缆舟亭之“楼船鳞集”、“喧阗如市”,而于“舟楫罕到’’之玉凫园楼上“倚窗南望”,所见景色幽绝。作者之幽兴雅趣,于此可见。
昭庆寺昭庆寺①,自狮子峰、屯霞石发脉②,堪舆家谓之火龙③。石晋元年始创④,毁于钱氏乾德五年⑤。宋太平兴国元年重建⑥,立戒坛⑦。天禧初⑧,改名昭庆。是岁又火。迨明洪武至成化⑨,凡修而火者再。四年奉敕再建,廉访杨继宗监修⑩。有湖州富民应募挈万金来,殿宇室庐,颇极壮丽。嘉靖三十四年⑩以倭乱⑥,恐贼据为巢,遽火之。事平再造,遂用堪舆家说,辟除民舍,使寺门见水,以厌火灾⑩。隆庆三年复毁⑩。万历十七年⑩,司礼监太监孙隆以织造助建⑩,悬幢列鼎,绝盛一时。而两庑栉比⑩,皆市廛精肆⑩,奇货可居。春时有香市⑩,与南海、天竺、山东香客及乡村妇女儿童①,往来交易,人声嘈杂,舌敝耳聋,抵夏方止。崇祯十三年又火⑨,烟焰障天,湖水为赤。及至清初,踵事增华④,戒坛整肃,较之前代,尤更庄严。
一说建寺时,为钱武肃王八十大寿②,寺僧圆净订缁流古朴、天香、胜莲、胜林、慈受、慈云等⑦,结莲社⑤,诵经放生③,为王祝寿。每月朔⑤,登坛设戒,居民行香礼佛,以昭王之功德④,因名昭庆。今以古德诸号④,即为房名。
袁宏道《昭庆寺小记》:从武林门而西④,望保傲塔⑨,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④,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⑧,觅小修旧住僧房⑤。取道由六桥、岳坟归④。
草草领略,未极遍赏。阅数日,陶周望兄弟至。
张岱《西湖香市记》:西湖香市,起于花朝④,尽于端午⑧。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⑩,至则与湖之人市焉@,故日香市。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④,市于陆宣公祠⑧,无不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古董,蛮夷闽貊之珍异⑩,皆集焉。至香市,则殿中边甬道上下⑩、池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又棚,棚外又摊,节节寸寸。凡胭脂簪珥④、牙尺剪刀⑨,以至经典木鱼、伢儿嬉具之类,无不集。
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⑦,岸无留船,寓无留容,肆无留酿。
……
前言/序言
小品一词,原指节略本佛经。《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而后来世俗所称小品多指某种特定的文体。其体裁十分多样,可以是游记,可以是书信,也可以是序跋,是铭赞,还可以是传记,是杂感等等,不拘一格。其体制的特点是短小精悍,以小见大,以少总多,小而活泼生动,小而奇曲隽永,小而雅有情趣,小而饶有艺术个性和品味。其内容或发议论、兴感叹,或泄郁愤、抒雅情,或谈掌故、稽史实,或评诗文、鉴文物,皆有感而发:其旨意或赞颂,或谐谑,或悼亡,或刺世,总之,直抒性灵,袒露胸臆。行文多舒卷自如,洒脱自然,意到笔随,生动活泼,不问秦汉,无论唐宋。纵观历代小品文之兴衰,一如潮汐之有时。其勃兴繁荣,往往在王朝衰败、王纲解纽的时代;而其落寞则多在富赡典丽、得王言之体的高头讲章风行的盛世。小品滥觞于儒学渐寝、礼教败坏的魏晋。唐末,时局动荡,“诗风衰落,而小品文放了光辉……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镳”(鲁迅《小品文的危机》)。
宋代小品的巨擘,当数风流倜傥、才高命蹇、几遭贬谪的苏轼。而小品文的再度辉煌,则是万历迄明亡的晚明时期。先后出现了李贽、徐渭、汤显祖、三袁兄弟、钟惺、谭元春、屠隆、王思任、陈继儒、李流芳、姚希孟等一大批小品文名家、大家。作品之多,流派之众。
风格之卓异,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堪称空前绝后,而作为这一小品文创作高潮集大成者的,则是明末清初的张岱。
一、张岱的名士风度张岱(1597一1684,一说卒于1689年),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会稽外史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又自称“蜀人”、“古剑”。张岱出身于世宦之家。高祖张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道行太仆卿。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又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
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县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家传》)。(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夏咸淳辑录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名。)祖父汝霖,“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同上),至老,手不释卷。曾积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陶庵梦忆。三世藏书》)。张岱的出身,还是一个酷爱文艺之家。祖孙几代都工诗擅文,咸有著述。天复有《鸣玉堂稿》,元汴有《不二斋稿》,汝霖有《石介园文集》,耀芳“善歌诗,声出金石”(《家传》)。张氏从汝霖起,家蓄声伎,讲究此道。耀芳“教习小侯,鼓吹戏剧”(《家传》)。到张岱这辈,则“主人精赏鉴,延师课戏,童手指千,侯童到其家谓‘过剑门’,焉敢草草”(《陶庵梦忆.过剑门》)。他拜师学琴,习曲三十余首,指法“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陶庵梦忆·绍兴琴派》),并“结丝社,月必三会之”(《陶庵梦忆·丝社》)。张岱仲叔联芳,“能写生,称能品”,与沈周、文徵明、董其昌、李流芳辈“相伯仲”,又好古玩,富收藏,精鉴赏,“所遗尊□、卣彝、名画、法锦以千万计”(《附传》)。张岱耳濡目染,自然手眼不低,所作种种文物古玩之题铭,诸多磁窑铜器之品评,确为行家里于。
张岱生活在明清鼎革之际。明中叶以后,宦官擅权,奸臣当道,特务横行,党争酷烈,内忧外患,愈演愈烈。贤能忠直,或被贬逐,或遭刑戮。与此同时,思想界涌现了一股反理学、叛礼教的思潮。以王艮、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公开标榜利欲、情欲为人之本性,反对理学家的矫情饰性,主张童心本真,率性而行。这无疑是对传统礼教的反叛,对程朱“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的挑战。
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文人士子在对社会黑暗绝望之余,纷纷追求个性解放:纵欲于声色,纵情于山水,最大程度地追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他们一方面标榜高雅清逸,悠闲脱俗,在风花雪月、山水园林、亭台楼榭、花鸟鱼虫、文房四宝、书画丝竹、饮食茶道、古玩珍异、戏曲杂耍、博弈游冶之中,着意营造赏心悦目、休闲遣兴的艺术品味,在玩赏流连中获得生活的意趣和艺术的诗情;另一方面他们在反叛名教礼法的旗号下,放浪形骸,纵情于感官声色之好,穷奢极欲,焚膏继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张瀚《松窗梦语》卷七)。如果说前者主要表现他们的避世愤世的话,那么后者主要发泄他们的玩世傲世。
在张氏祖孙的交游中,不乏这样的文人名士,如徐渭、黄汝亨、陈继儒、陶望龄、王思任、陈章侯、祁彪佳兄弟等。正是这样的家庭出身,这样的社会思潮和人文氛围,造就了张岱的纨绔习气和名士风度,决定了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和《琅嬛文集》的主要内容。
张岱自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自为墓志铭》)可谓是纨绔子弟的豪奢享乐习气和晚明名士文人纵欲玩世颓放作风兼而有之。张岱博洽多通,经史子集,无不该悉;天文地理,靡不涉猎;世俗玩赏,样样精通。虽无缘功名,却有志撰述。
《西湖梦寻注评》——一场穿越时空的文人心绪溯源 《西湖梦寻注评》,并非简单的游记,亦非泛泛的风景描摹。它是一场对历史文化坐标的深邃探寻,一次对文人雅士精神世界的细致梳理,更是一曲回荡在西湖山水之间,关于家国情怀、人生际遇、审美情趣的悠长咏叹。这本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我们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士人情怀格外饱满的时代,让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窥见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以及他们与西湖之间缠绵悱恻的羁绊。 作者并非仅仅呈现西湖的“形”,更致力于挖掘其“神”。他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串联起历代以来,那些曾在此留下足迹、寄托情思的文人墨客。从晚唐五代时期的骚人墨客,到宋代的风流才子,再到明清的士大夫阶层,书中的每一个篇章,都仿佛是为一位特定的历史人物量身打造的“传记”,只不过,他们的生平事迹,他们的思想情感,都被巧妙地编织进了西湖那烟波浩渺的画卷之中。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注评”的视角。它并非孤立地展现历史人物的只言片语,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文化土壤以及西湖的地理风貌之中进行解读。每一次的“注”,都仿佛是对历史文本的一次精细校勘,力求还原其最真实的意涵;而每一次的“评”,则更是作者对于历史人物心灵轨迹的深刻洞察与人文关怀的流露。这种“注评”的结合,使得阅读体验如同与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对谈,他循循善诱,引你步入历史的纵深,让你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体味人物的悲欢离合。 作者在书中,对那些与西湖相关的经典诗词、文章、传说,进行了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阐释。例如,当谈及白居易与西湖的渊源,作者不仅仅是引用其脍炙人口的诗句,更是会追溯白居易在杭州任上的政绩,他如何疏浚湖泊,兴建堤坝,为今日的西湖打下了基础。这些“注”的背后,是作者对历史文献的严谨考证,是对地理环境的细致观察,更是对历史人物的深度理解。而“评”的部分,则会去探究白居易诗句中流露出的隐约的政治抱负,以及他面对仕途起伏时的豁达与无奈。这种解读,让文本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情感载体。 书中,对苏东坡与西湖的关系,更是着墨甚多。我们熟知的“苏堤春晓”,不仅仅是一处风景,更是苏东坡在治理西湖过程中留下的不朽印记。作者会详细描述苏东坡当时面临的困境,他如何以民为本,如何因地制宜,最终将一面荒芜的湖面,变成了人间天堂。同时,也会品读苏东坡那些充满哲思与旷达的诗词,去理解他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如何能够将个人情感升华至对自然、对人生的超然领悟。作者的“评”,会引导读者去思考,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苏东坡在历经贬谪之后,依然能够将热情倾注于山水之间,用艺术去对抗现实的残酷。 书中的笔触,并非止步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大文豪。作者还慷慨地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可能被湮没的默默无闻的士大夫。他会从一首小诗,一句地方志的记载中,发掘出一段被遗忘的故事,一位被忽视的人物。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注评”,作者展现了西湖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如何被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所珍视和解读的。这种对“小人物”的关注,使得这本书更具人情味,也更全面地呈现了西湖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西湖梦寻注评》的叙事方式,也极具匠心。它并非线性的历史叙述,而是以西湖的每一个景点、每一处遗迹为起点,辐射开去,将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诗文一一串联。这种“点”与“面”相结合的叙事策略,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一次精心设计的导览之中。时而站在断桥之上,感受梁祝的凄美传说;时而漫步苏堤,回味苏东坡的治水之功;时而登临宝石山,遥想林逋梅妻鹤子的孤高清雅。每一个场景的切换,都伴随着一段历史的 unfolding,一次文化的启迪。 作者在“评”的部分,常常会跳出历史的藩篱,将古人的情怀与现代人的情感进行对话。他会思考,为何古人会为西湖的景致而感慨万千,这种情感的背后,是否也包含了对人生短暂、功名虚幻的哲学反思?他会尝试去理解,在那个相对纯粹的时代,文人对于山水、对于精神寄托的渴望,是如何与他们的仕途、与他们的家国情怀相互交织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读者在阅读历史人物故事的同时,也能照见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本书对于“意境”的营造,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作者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善于捕捉和描绘西湖那独特的“气韵”。在描写晴日湖光之时,他会引用范成大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诗句,但他的“评”则会超越对花朵的赞美,去解读诗人心中对于美好事物的珍视,以及这种珍视背后蕴含的对生命的积极态度。在描绘雨中湖色之时,他则会借用陆游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但他的“注评”会引导读者去思考,陆游在这样的景致中,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深藏于心底的忧国忧民之情。这种对“意境”的深入挖掘,使得西湖不再仅仅是地理名词,而成为一种承载着丰富人文内涵的文化符号。 《西湖梦寻注评》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理解文化的新视角。它告诉我们,任何伟大的文化作品,都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时代精神、特定的人物命运紧密相连。西湖之所以能够成为无数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离不开其独特的自然风貌,更离不开历代文人对其倾注的深厚情感与文化创造。通过对这些情感与创造的“注评”,作者不仅复活了历史,更赋予了西湖以永恒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西湖梦寻注评》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温情的著作。它带领读者在西湖的湖光山色中,与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西湖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文人心路历程的百科全书。在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能品味到艺术的魅力,更能体悟到人生百味。这趟“梦寻”之旅,必将让每一位读者受益匪浅,在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