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國學大典:孔子傢語

中信國學大典:孔子傢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饒宗頤 編,饒宗頤 注
圖書標籤:
  • 國學
  • 孔子
  • 傢語
  • 經典
  • 文化
  • 曆史
  • 思想
  • 儒傢
  • 中信齣版社
  • 先秦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43625
版次:1
商品編碼:11377837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信國學大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4
字數:36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國學泰鬥饒宗頤主編。饒宗頤先生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古典學者,史貫通中國文化的一代宗師。他垂暮之年領銜香港、颱灣、大陸、海外70餘位專傢學者,曆時5年編寫、導讀、注釋,傾力打造“中信國學大典”這套值得信賴的經典國學讀本,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絕唱”。

2、叢書編寫陣容強大。除饒宗頤主編,還包括陳萬雄、陳耀南、陳鼓應、單周堯、李焯芬、鄭培凱等組成強大的學術主創團隊,以及香港、颱灣、大陸、海外70餘位專傢學者。編寫隊伍既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又具國際視野及現代眼光,保證瞭整套書的編寫質量,深化和提升瞭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學經典的意義和價值。

3、完整性強。收錄中國曆代經典名著55種,分50冊齣版,是一套囊括國學完整主題的國學讀本,涵蓋哲學、文學、曆史、醫學、宗教等各個領域。

4、精選原則。所選著作一定是相關領域有影響、具代錶性、值得閱讀的經典作品。每一部作品都是瞭解中國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對於篇幅較大、內容較多的作品,則精選較有閱讀價值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適中的篇幅、適中的定價,讓大眾讀者可以買得起、讀得起。

5、注重導讀功能。每一部經典都有一篇總體導讀,同時還有對所選分篇(節)的導讀。除瞭介紹相關作品、內容等基本情況,注重將中國經典放置全球範圍內、結閤當下社會生活,深入挖掘其內容和思想的普世價值,以及對現代社會、現實生活的深刻啓示與藉鑒意義。拉近古代經典與當代人的距離。

6、通俗易懂。簡明的注釋,直白的譯文,加上深入淺齣的導讀與賞析,幫助普通讀者讀懂經典,讀懂古人思想,並引發更多的思考,獲取更多的知識和生活啓示。

7、幫助青少年培養中國傳統文化素養及語文學習能力,積極應對高考語文改革。2018年教育部發布新課標,提齣凝練學科核心素養,並加強中華傳統教育;古詩文背誦篇目數量增加,“課內外讀物建議” 古典文化經典著作閱讀要求增加,覆蓋先秦到清末各個時期。“中信國學大典”這套書所選書目包含“讀物建議”涉及的所有內容,且編寫質量高、導讀注釋知識含量大、通俗易懂,適閤青少年閱讀使用。

8、饋贈佳品、傳世國學典藏。雙色印刷,裝幀典雅,用紙考究,附全彩閱讀指南,具收藏價值。是一套可以贈送親朋好友,也可傳世收藏的國學典藏;甚至可以說,每一個中國傢庭,都需要有這樣的一套藏書。


內容簡介

  中信國學大典(50冊)是中信齣版社引進自香港中華書局的一套深具國際視野、貼近當代社會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藏書。中信國學大典延聘國學泰鬥饒宗頤為名譽主編,邀請海內外知名國學傢擔任經典的選編、導讀及譯注。中信國學大典既收錄瞭《論語》、《老子》、《孫子兵法》、《孟子》、《莊子》等不可不讀、不可不知的中華經典名著,也囊括瞭《詩經》《楚辭》《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麯三百首》等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
  孔子修身以禮、從政以德、待人以恕,他的哲學思維深度,通天達地,寬厚宏博,令人贊嘆,堪稱“一支妙筆,戰勝七雄五霸;幾捲詩禮,流傳億萬斯年”。孔子以生命影響生命,散發著巨大的感染力,潛心書中,猶如站在聖賢的身旁,聆聽他一字一句的傾談和教誨,實為人生一大樂事。“中信國學大典”之《孔子傢語》,由潘樹仁撰寫導讀,並對精彩段落、經典語句加以賞析與點評,因此這是一個評點精準、特色鮮明的《孔子傢語》新注,尤其適閤普通國學愛好者閱讀。

作者簡介

  潘樹仁,香港中知書院客座教授,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客座講師,人文學會客座教授及課程部副主任,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客座講師,濟川文化研究會德育禮儀及生命教育課程總監。主要從事傳統中華文化的現代應用研究,包括通識、生命教育、德育、管治學、水文化、文字學、氣功等,並在兩岸四地發錶多種相關學術論文。著作有《濟川·水的科學與哲學》、《曆海笙歌·蕭大宗師昌明傳奇一生》、《容睿集之一·文字創意學之廿字漫畫》等。

精彩書評

  孔子修身以禮、從政以德、待人以恕,他的哲學思維深度,通天達地,寬厚宏博,令人贊嘆,堪稱“一支妙筆,戰勝七雄五霸;幾捲詩禮,流傳億萬斯年”。孔子以生命影響生命,散發著巨大的感染力,潛心書中,猶如站在聖賢的身旁,聆聽他一字一句的傾談和敎誨,實為人生一大樂事。
  ——潘樹仁

目錄

《孔子傢語》導讀
捲一
相魯第一
始誅第二
王言解第三
大婚解第四
儒行解第五
問禮第六
五儀解第七
捲二
緻思第八
三恕第九
好生第十
捲三
觀周第十一
弟子行第十二
賢君第十三
辯政第十四
捲四
六本第十五
辨物第十六
哀公問政第十七
捲五
顔迴第十八
子路初見第十九
在厄第二十
入官第二十一
睏誓第二十二
五帝德第二十三
捲六
五帝第二十四
執轡第二十五
本命解第二十六
論禮第二十七
捲七
觀鄉射第二十八
郊問第二十九
五刑解第三十
刑政第三十一
禮運第三十二
捲八
冠頌第三十三
廟製第三十四
辨樂解第三十五
問玉第三十六
屈節解第三十七
捲九
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本姓解第三十九
終記解第四十
正論解第四十一
捲十
麯禮子貢問第四十二
麯禮子夏問第四十三
麯禮公西赤問第四十四
名句索引

精彩書摘

  《孔子傢語》導讀
  潘樹仁
  提起孔子,很多人會立刻想到《論語》,而《孔子傢語》,卻知之者甚少。造成這種狀況,可能有兩大原因:一是,《論語》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內容豐富,集中體現瞭孔子的思想;而《孔子傢語》則相對內容駁雜,篇幅龐大,字數遠遠超過《論語》。二是,《論語》作為儒傢的經典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曆來對此意見比較統一,雖然也有人對其版本有不同的意見,但無大的分歧;而《孔子傢語》的真僞則遭遇較大質疑,甚至一度被認定是僞書,影響瞭它的流傳。無可否認,學習研究孔子的基本思想,當以《論語》為最可信賴的材料。但若要全麵瞭解孔子的人生事跡及其學說,感悟一位聖人的立體生命形態,則不可不讀《孔子傢語》。
  一、書名、作者與成書
  《孔子傢語》,又名《孔氏傢語》或者《傢語》,是記述孔子生平和思想的著作,采用對話體的形式,記錄瞭孔子與弟子及其他人的對話、問答和言談行事,比《論語》的記載更為詳盡具體。關於該書的作者和版本問題,曆來爭論較多,莫衷一是。
  《漢書?藝文誌》最早著錄《孔子傢語》曰,凡二十七捲,孔子門人所作,其書早逸。而唐代顔師古注《漢書》時,曾指齣二十七捲本“非今所有傢語”。他所謂今本,即流傳下來的十捲本,題為三國時魏王肅所注。宋代王柏首先提齣《傢語》實為王肅所撰寫,是一部僞作。至清代訓詁派,如姚際恒《古今僞書考》、範傢相《傢語證僞》等都認為《傢語》是僞書。近代學界疑古之風盛行,《傢語》乃王肅僞書的觀點幾成定論。雖也有學者指齣其並非僞書,但也多認為《傢語》經過瞭王肅加工,有相當部分內容為其所增。
  不過,現代考古學的發展為古書真僞之辨提供瞭很好的佐證。一九七三年,河北省定縣八角廊齣土西漢墓竹簡《儒傢者言》,內容與今本《孔子傢語》近似。一九七七年,安徽省阜陽雙古堆西漢墓也齣土瞭木牘,篇題與《儒傢者言》相應,內容同樣與《孔子傢語》相關聯。另外,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的問世、英藏敦煌寫本《孔子傢語》的公布,人們對於《孔子傢語》僞書說逐漸有瞭新的認識。這一係列新的發現,說明今本《孔子傢語》是有來曆的,它很可能早在西漢即已有原型存在並流傳,並非僞書,更不能直接說成是王肅所撰。大緻可以理順的是,《孔子傢語》是孔子後學所撰,曾被荀子帶至秦國。孔子十一世孫孔安國收集秦朝焚書後的各種版本,在西漢武帝元封時重新編輯成書。後又經曆瞭一個很長的編纂、改動、增補過程,到三國時王肅從孔子後人孔猛那裏得到此書,為之寫序,並作瞭注解,成為現在流行的十捲四十四篇版本。
  二、史料價值及研究情況
  《孔子傢語》在很長的曆史階段中被疑為僞書,其史料價值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雖則如此,它仍流傳不廢。《四庫全書總目》中說:“其書流傳已久,且遺聞軼事,往往多見於其中。故自唐以來,知其僞而不能廢也。”可見,即便認為是僞書,古人也並沒有完全否定其價值。在僞書說占主流的局麵被打破以後,其學術思想價值更為人們重視和肯定。
  今人通過對該書的係統研究,多認為其具有如下幾個方麵的重要價值。首先,《傢語》對孔子的記載比其他古籍更為完整。《論語》雖然是研究孔子思想的第一手資料,但它篇幅短小,內容簡略,不能錶達孔子等人思想言行的全貌。而《傢語》無論是在篇幅還是在內容上,都多齣許多,它記載全麵,又有孔子言行的具體情節,顯然更能展現孔子的人品和思想。此書搜集孔子的詳盡生平事跡,以及當時事件的背景資料約二百六十多篇,更值得讀者研習。例如,孔子在魯國做官,曾取得很好的政績,使得社會環境和人民生活都有改善,很多人都不瞭解這件事,而本書第一篇對此就有詳細的記載。所以有研究者認為,《傢語》從某種意義上講,其價值甚至超過《論語》。
  其次,它保存瞭最原始和可靠的材料,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通過將《傢語》與傳統文獻比較,可以看齣《傢語》的數據較為原始。例如,《傢語》中的《哀公問政》又見於《禮記?中庸》,將二者對勘,可發現《禮記?中庸》語言更為簡練,應進行過修改、潤色,這種改動明顯帶有西漢的曆史印痕。如本篇中“舉廢邦”一句,在《禮記?中庸》中為“舉廢國”,顯然是避漢高祖劉邦的名諱。由此可斷定,《傢語?哀公問政》成書年代早於《禮記?中庸》。由於該書保存瞭不少古書中的有關記載,對於考證上古遺文、校勘先秦兩漢典籍,有重要價值。
  三、主要思想內容
  (一)禮、樂、教、學
  孔子生活在春鞦末期,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所以他緻力於恢復周公製禮作樂的精神內涵,要讓社會和諧,重迴大同的理想。他一生堅持這種理想,從未放棄。我們通過分析本書的用字,可以約略看齣孔子的思想特點和理論方嚮。以書中十三個單字的使用次數為例:
  “禮”三百三十二次,“道”二百二十次,“德”一百四十一次,“義”一百二十二次,“仁”一百一十八次,“樂”一百零七次,“教”九十三次,“學”七十八次,“智”五十六次,“忠”五十五次,“孝”五十三次,“勇”二十六次,“恕”十三次。
  可以看齣,“禮”字的用量為首,“樂”在中間第六位。“禮”可以作為道德哲學的命題,加以詳細探討,“樂”側重於心理情緒。但禮樂教育作為基本的教育內容,除瞭教的工作外,也必須包括身體、行為的經驗學習,更包含德育及哲學,可分為身教、傢教、境教三大範疇。教的對立麵是學。根據生命成長規律,教育階段可分為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學校教育,然後是成人教育的終身學習。每個人齣生之時都是一張空白的紙,必須接受教育,自己學習,再加以思索融化,纔有知識和理性思辨的進步,所以每一個人都離不開教與學的過程。
  古“禮”字即“豐”字,現在的“禮”字則是由“示”“豐”兩部分組成。“示”為錶示,是原始祭祀的開始;上部分的“二”字,即古“上”字或天的意思;下部分“小”字三撇,即代錶“日、月、星”三光下照,意味著上天的恩德照臨大地,令人類有光明而賴以生存,故此人類祭祀以感恩。“豐”字下部分是“豆”字,為高腳器皿,用以盛載祭祀物品,古代以腳愈高,禮製規格愈高;上部分有如稻穗,或者是玉石或貝殼串,是部落社會最珍貴的禮物。
  社會需要法律來管束人們的行為,但不能所有細節事情都寫成條文,一切標準訴諸法律,則變成爭訟字眼和法律的灰色地帶。人們普遍接受的行為,就成為禮節,用來互相規範約束。但這隻是禮錶麵的作用,禮的意義,更在於相互平等、尊重,約束自己,也愛護彆人,每個人有內化的剋製能力,“剋己復禮”纔是其最高內涵。人與禽獸的分彆,正是人能夠用禮尊重他人,自然恰當地展現自我的風采,舉手投足的禮儀,迴歸內心的觀照,能體驗人類心性融貫於天地之間。
  本書提到“知禮”與“好禮”兩個觀念,書中分彆有八處和六處加以論述。“知禮”是知識學習的過程,包括瞭解社會人群操作禮儀的方法,訂立禮製的背景和原因,強調自己加以思辨和判斷,而不是盲目地依從,要在禮儀之中感悟禮的意義,思考禮的精神內涵,逐步嚮內心發展德行的修養。《顔迴第十八》篇提到:“子曰:‘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義禮樂,成人之行也,若乃窮神知禮,德之盛也。’”用盡全部精力來學習、研究禮,必然能令德行修養加強。“好禮”是德行的錶現,要完善禮的行為,一舉手一投足,不能有失禮的地方。好好學習每一種禮節,然後將禮節推行和教導學生,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行為,減少摩擦和爭吵,維護社會和諧,都是好禮的重要性。《麯禮子貢問第四十二》篇:“孔子曰:‘富而不好禮,殃也。’”一個人有瞭錢財,而不能以禮義待人,不但會被人罵為財閥,更有可能招緻殺身之禍。
  音樂使人快樂,人類心中的快樂,有如一座音樂廳在演奏音樂,迴鏇縈繞,抑揚頓挫,手舞足蹈,輕鬆愉悅,令人迴味無窮。孔子愛古琴,聽韶樂,深知音樂陶冶性情的作用巨大。禮樂的教育就是動靜的搭配,非常恰當,有靜態的和諧禮序,有動態的舒暢樂韻,陰性的心境謙虛自信、互相尊重,陽性的體態抒情愉悅、共樂平等。用身體藝術作為語言,結閤禮樂,錶達心中的道德情操,是一種行為藝術,是德育的揮灑自如,確實是中華文化蘊涵深厚而獨特的生命禮樂教育。
  至於學,古字“學”()與“教”()非常相似,學由“手”、“爻”、“冖”、“子”組成,教由“爻”、“子”、“手”組成,共通之處是“爻”、“手”。“手”是老師的手或學生的手,或者是老師執學生的手,“爻”是卦爻,代錶《易經》的數學,因為一劃開天的數學符號和理論從《易經》開始,而學習數學,就是開始理性思維。小孩子從數一二三開始,就知道有秩序有理性,有邏輯可以運算,令數學成為科學之母,終極是宇宙大道呈現齣自然的方程式,最後是覺悟真理的所在。終身學習的方法,是保持開放客觀的態度,謙虛的精神,完成生命自我的善德修養。學以緻用的第一步,就是自身的心性修煉,渴求真理,追求藝術的圓潤,令生命花朵自然綻放,以至探索融和天地一體的大道,纔是絢麗人生的樂趣所在,也是天人閤一的無限境界。
  (二)政教閤一
  大同與小康都是孔子的理想,社會和諧,人民生活安寜幸福,是政治的基本目標。孔子在政治的實踐上,已經在小範圍內實現瞭這種理想,《相魯第一》篇裏,孔子為政,先製定禮節,然後改善社會的風氣:“製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彆塗,路無拾遺,器不雕僞。”在孔子眼中,政治不是爭名奪利的場所,而是充分使用權力,為民眾謀取利益,所以政治的核心便是“為政以德”。孔子形容君主和人民的關係是水和舟,《六本第十五》篇:“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則沒;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則傾。”水能載舟又能覆舟,君主需要運用他的權力和魅力,說服人民接受政令,遊說下屬配閤去執行。一位仁德君主,散發著領袖的善良正氣,使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威嚴,而君主在替人民祭祀祈福時,人民又能感覺到他是一位關愛自己的領導。孔子先行製定禮儀,讓人與人之間互相恭敬,然後取得互信,下屬可以坦然忠誠,上司可以寬厚對待,各人遵守工作本分,不貪心、不奢華浪費,便沒有盜賊和罪案。可以看齣,孔子的政治理論並不深奧,而且與個人修養相結閤。因而,政治就是教育,教人民各自修養,不論禮樂詩書,還是仁義道德,結果都是要修養成為有仁德的君子。君子必須“自強不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等到時機來臨,便可以一展所長,利民濟世。
  (三)道、德、仁、義
  有些道傢人士認為孔子隻講仁義,而脫離瞭傳統的大道思想,其實並非如此。在《孔子傢語》一書中,所用“道”、“德”二字共三百六十一次,比“仁”、“義”二字的二百四十次要多二分之一。孔子從來沒有離“道”而談“仁”,這在正文的導讀與賞析中會一一細說。
  “”是古代“仁”字,有三種解釋,一是“忎”,二是上“身”下“心”,三是上“人”下“心”。從個人的心,到韆人的心,或者心身一體,都包含有內在的心性學問。本書的對答之中,問及“仁”者有十九處,孔子的答復有兩大類。《王言解第三》篇說:“仁者莫大乎愛人。”《哀公問政第十七》篇說:“仁者,人也。”心性的學問,是生命的真實經曆,由自身齣發,感通他人,因為人類平等、人人相同,所以愛他人即是愛自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理是天理良心,這是儒傢思想的重要個人內涵修養。有瞭這個基礎,纔可以談論群體的人倫關係,兩者不能偏廢,否則傢庭與邦國的理想便不能實現。春鞦戰國時期,對身心或心性的辯證,已經有很多的討論,如在《性自命齣》這本書中,便有性由心生的說法,並非到宋明時代,纔衍生齣心性的學問。心是通往天地大道的途徑,可知孔子論仁,確實有“推儒備道”的整體性,並沒有離開宇宙大道,也沒有離開個體生命而隻談人道。
  “義(義)”,字形上“羊”下“我”,是善良的自我威儀,現代人多理解為正義、公義、俠義,是善良意誌的堅守,甚至是俠義能力上的襄助。本書中,《哀公問政第十七》篇有孔子的迴答:“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善良的心,發動為外在行為時,必須要閤宜,不能過分,尤其不能傷及他人。簡而言之,便是以賢者的行義為參考導引,這是非常理智而實用的行為模式,人的衝動義憤,往往令人做錯事,最終傷害自己。德行顯示大道,仁慈的心性流露成為德行,而因仁心彰示見義勇為的行徑,且有禮的規範使俠義的行為恰到好處,這便是道德行為顯現、互相製約的最佳配閤。
  (四)忠孝智勇之道
  先秦儒傢的忠孝之道,並不是後世的愚忠、愚孝和單方麵的服從。要實踐忠君愛國之道,君主必須是一位有道德的仁君,下屬則盡職盡責,仁君忠臣互相結閤。“智”、“仁”、“勇”是互為配閤的思想和行動,以智為首,智慧和仁愛加以配閤,纔能達到正確的德行。孔子開創的儒傢哲學,注重“孝”道思想,比道傢的討論更為深入。老子《道德經》隻有兩處提到“孝慈”,而孔子提倡人道為主的生命關懷,更貼近大眾的感情,是人文主義的踐行者,提醒人們不能放棄對生命的感恩,迴報父母的大愛,必須通過踐履孝道,纔是對真正生命意義的體驗。
  忠孝不能兩全,傢國不能兼顧,雖然二者有産生矛盾的時候,但也絕非根本的對立。一切道德行為都要視乎細節以及當時環境條件,由當事人根據具體情境做齣最終的抉擇,等到結果慢慢浮現,纔明白該行為是否恰當。所以“當下是道”,自我修身即可,不要輕易去批評彆人的道德,切忌自以為是,隨意指責他人的道德,必須首先反思自己的道德水平。而且道德的高下亦不是判然分明的,孔子教導學生要從側麵和多角度去思索問題,提倡行為簡樸纔是修養品德的基礎,平常日用之間即是大道的所在,不用強求。
  (五)聖人楷模
  如果讀者再配閤閱讀孔子所撰寫的《周易?係辭》,便會發覺孔聖人的哲學思維深度通天達地、寬厚宏博,令人贊嘆。《孔子傢語》比《論語》更全麵地勾畫齣孔子的人物形象,豐富瞭聖人的麵貌,使人瞭解孔子修身以禮、從政以德、待人以恕等多方麵的生活態度。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孔子,是一個至聖、至仁、至德、至博的聖者,品德修養已臻化境,揮灑自如,平凡當中顯齣偉大高明的德行,成為後人的道德楷模,人人跟隨學習,必為聖賢君子。
  此次,因參與編纂中信國學大典係列之《孔子傢語》的機緣,我能夠重新潛心投入書中,猶如站在聖賢的身旁,聆聽他們一字一句的教誨和交談,理解這些韆古的德音,受益無窮。修身是先秦諸子共通的行為,道傢後來深入發展為性命雙修的氣功係統,而孔、孟都沒有離開身心閤一的修養,後來的儒傢更是發展齣瞭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孔子的修身,是哲理思想的學習與身體語言的禮義相結閤,個人有修養並閤宜地尊賢,就是義,如果不懂適宜的尺度,也可按照習俗的儀規,這是退一步的禮義。孔子推行六藝教學:禮、樂、射、禦、書、數,他本人文韜武略樣樣皆能,引導學生謹慎思辨,在人生大道之中,堅持道德仁義,“雖韆萬人吾往矣”,培育齣的學生個個都是俊彥君子。所以孔子三韆弟子,人人以老師為傲,七十二賢各有傑齣成就,人人感戴師恩。知識無涯,孔子每事都虛心發問,溫故知新,自然博學多纔。學思之後是實踐,必須學以緻用,靈活應世。先有“好學不倦”,然後是親切的傢語,諄諄的提點,在“誨人不厭”的工作中,以生命影響生命,永不言休地執教於杏壇,整理古籍,刪掉淫穢的詩篇,以春鞦筆法評判曆史,被後人贊為“一支妙筆,戰勝七雄五霸;幾捲詩禮,流傳億萬斯年”,成為“萬世師錶”。
  以下簡略列齣孔子作為聖人的品格與成就:
  (1)自強不息:雖然身為貴族之後,但因傢道沒落,幼年喪父,孔子在社會上身份低微,他仍然努力實踐君子之道,自強不息,自我構建人生大道。
  (2)終身學習:三歲失父,十七歲喪母,生活艱難睏苦,卻始終為生命而奮進,十五歲立誌求學,成為終身學習的典範。
  (3)禮行天下:三十歲學禮有成,齊景公訪問魯國,與之會麵,談論天下大事,漸有名聲而謹守禮讓謙虛,從不驕傲自大。
  (4)教學並進:三十多歲開始教學生涯,“誨人不厭,好學不倦”,教與學結閤,是教學相長的模範。
  (5)因材施教:能夠體察人性,結閤學生的不同性格和資質,加以恰當的輔導和啓發,引導人格品德的完善學習和發展,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6)官績卓越:做官時政績顯著,賊人聞風逃避,軍事上當機立斷,兵不血刃收迴國土,顯示齣文韜武略。實行仁政和德政,創建富裕和諧的社會環境。
  (7)刪書訂禮:述而不作,阻擋負麵信息流通,不畏王權惡霸,公正地記錄客觀曆史。
  (8)身教化育:待人接物和顔悅色,令學生受到感染和啓發,增進知識和纔能,因而他去世後,很多學生替他守墓三年,子貢更是守墓六年,古今所罕有。
  (9)有教無類:教育學生無論富貴貧賤,皆用禮樂加以教化,誘發學生多元化興趣,讓學生親身經曆每一個學習過程。
  (10)萬世師錶:行住坐臥,都産生教與學的人格魅力,日常生活中修身以禮、從政以德、待人以恕,處處散發人性光輝:至聖、至仁、至德、至博,成為聖者。
  《孔子傢語》全書共十捲、四十四篇,本書對每篇文字進行瞭精選,加以簡明注釋,並對經典段落和名句進行點評,竭力為讀者呈現全書的整體風貌。在譯注過程中,參考瞭北京中華書局王國軒、王秀梅注本,特此說明,以錶謝意。書中若有錯漏與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對於《孔子傢語》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日角度下,不妨加入西方的生命教育(The Holistic Curriculum)理念重新審視,希望從中找齣一些具有啓發性的智慧,令孔子思想古為今用,為下一代教育開闢新途,提供藉鑒。完成此書後,感慨良多,故不揣鄙陋,為之歌曰:
  傢語絲絲,溫馨燕爾,
  聖賢鈞道,悠然坦蕩。
  學習終生,修身力行,
  齊傢治國,孝德仁義。
  禮樂教化,育纔維新,
  君子雍穆,恭順敬慎。
  忠貞厚恕,信誠日月,
  大同康莊,和諧體一。
  ……

前言/序言

  齣版說明
  為什麼要閱讀經典?道理其實很簡單——經典正是人類智慧的源泉、心靈的故鄉。也正因如此,在社會快速發展、急劇轉型,也容易令人躁動不安的年代,人們也就更需要接近經典、閱讀經典、品味經典。
  邁入二十一世紀,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影響不斷擴大,國際社會也越來越關注中國,並希望更多地瞭解中國、瞭解中國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衝擊,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碰撞、融閤,也都會空前地引人注目,這其中,中國文化無疑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相應地,對於中國經典的閱讀自然也就擁有瞭不斷擴大的潛在市場,值得重視及開發。
  於是也就有瞭這套立足港颱、麵嚮海內外的“中信國學大典”的齣版。希望通過本套叢書的齣版,繼續搭建古代經典與現代生活的橋梁,引領讀者摩挲經典,感受經典的魅力,進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國學大典收錄中國曆代經典名著近六十種,涵蓋哲學、文學、曆史、醫學、宗教等各個領域。編寫原則大緻如下:
  (一)精選原則。所選著作一定是相關領域最有影響、最具代錶性、最值得閱讀的經典作品,包括中國第一部哲學元典、被尊為“群經之首”的《周易》,儒傢代錶作《論語》、《孟子》,道傢代錶作《老子》、《莊子》,最早、最有代錶性的兵書《孫子兵法》,最早、最係統完整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大乘佛教和禪宗最重要的經典《金剛經?心經?壇經》,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中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山海經》,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遊記《徐霞客遊記》等等,每一部都是瞭解中國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而對於篇幅較大、內容較多的作品,則會精選其中最值得閱讀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適中的篇幅、適中的定價,讓大眾都能買得起、讀得起。
  (二)尤重導讀的功能。導讀包括對每一部經典的總體導讀、對所選篇章的分篇(節)導讀,以及對名段、金句的賞析與點評。導讀除介紹相關作品的作者、主要內容等基本情況外,尤其強調取用廣闊的國際視野和當代眼光,將這些經典放在全球範圍內、結閤當下社會生活,深入挖掘其內容與思想的普世價值,及對現代社會、現實生活的深刻啓示與藉鑒意義。通過這些富有新意的解讀與賞析,真正拉近古代經典與當代社會和當下生活的距離。
  (三)通俗易讀的原則。簡明的注釋,直白的譯文,加上深入淺齣的導讀與賞析,希望幫助更多的普通讀者讀懂經典,讀懂古人的思想,並能引發更多的思考,獲取更多的知識及更多的生活啓示。
  (四)方便實用的原則。關注當下、貼近現實的導讀與賞析,相信有助於讀者“古為今用”、自我提升;捲尾附錄“名句索引”,更有助於讀者檢索、重溫及隨時引用。
  (五)立體互動,無限延伸。配閤圖書的齣版,開設專題網站,增加朗讀功能,將圖書進一步延展為有聲讀物,同時增強讀者、作者、齣版者之間不受時空限製的自由隨性的交流互動,在使經典閱讀更具立體感、時代感之餘,亦能通過讀編互動,推動經典閱讀的深化與提升。
  這些原則可以說都是從讀者的角度考慮並努力貫徹的,希望這一良苦用心最終亦能夠得到讀者的認可、進而達到經典普及的目的。
  需要特彆提到的是,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慨然應允擔任本套叢書的名譽主編,除錶明先生對齣版工作的一貫支持外,更顯示齣先生對倡導經典閱讀、關心文化傳承的一片至誠。在此,我們要嚮饒公錶示由衷的敬佩及誠摯的感謝。
  倡導經典閱讀,普及經典文化,永遠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叢書的齣版,能夠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感覺。

《尚書》: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尚書》,又稱《尚書古文》或《書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也是儒傢“五經”之一。它不僅是研究中國上古曆史的珍貴文獻,更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源頭。《尚書》的內容包羅萬象,從洪荒時代的傳說,到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無不涉獵。它以樸實無華的語言,記錄瞭中華民族早期先民的智慧與開拓,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 一、 編纂曆程與文本考證 《尚書》的編纂曆程漫長而復雜,其成書年代和作者歸屬曆來是學術界探討的焦點。普遍認為,《尚書》是曆代史官和賢臣的記錄匯編而成,其中部分篇章可能齣自孔子之手,他“采而輯之”,使其成為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 在漢代,曾齣現《古文尚書》和《今文尚書》兩大體係。《今文尚書》以漢初傳下來的《尚書》為基礎,傳28篇。《古文尚書》則是在漢武帝時期,由孔子後裔孔安國在壁中發現的,傳50篇。然而,隨著曆史的變遷,《古文尚書》一度失傳,直到北宋,孔傳纔得以重新發掘並流傳至今。 曆代學者對《尚書》的真僞、篇目、傳授等問題進行瞭深入的研究和辨析,形成瞭眾多學派和觀點。其中,清代史學傢顧炎武、閻若璩等人在考證《古文尚書》方麵貢獻卓著,他們通過史料對比、文字分析等方法,為《尚書》的文本研究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二、 內容精要:穿越時空的智慧之光 《尚書》的篇章結構嚴謹,內容豐富,可以大緻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 虞書: 描繪瞭堯、舜、禹三代禪讓的政治理想,以及他們勵精圖治、為民服務的精神。《堯典》記述瞭堯帝的聖德,如何推舉賢能,製定曆法。《舜典》則講述瞭舜帝的選賢任能,並以身作則,治理國傢。《大禹謨》和《禹貢》則展現瞭大禹治水的艱辛與偉績,以及他對九州的規劃和治理。這些篇章充滿瞭對理想政治和德政的追求,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2. 夏書: 篇目較少,主要記錄瞭夏朝的政治活動。《禹貢》中對九州的劃分和各地特産的記載,也與夏朝的行政區劃有所關聯。雖然夏朝的史料相對匱乏,《尚書》中的零星記載,依然為我們瞭解這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提供瞭寶貴的綫索。 3. 商書: 記錄瞭商朝中後期的曆史。《湯誓》記載瞭商湯伐夏的誓師詞,展現瞭湯王的雄纔大略和順應天命的政治智慧。《盤庚》則記錄瞭盤庚遷都的決心和理由,以及他如何通過改革穩定國傢。《高宗肜日》、《無逸》、《君奭》、《多方》、《多士》、《立政》等篇章,則反映瞭商代君臣的治國理念、道德規範以及對國傢前途的憂慮。商書中的內容,尤其體現瞭商代統治者在政治動蕩時期,如何運用智慧和魄力維係王朝的統治。 4. 周書: 是《尚書》中篇目最多、內容最豐富的部分,詳實記錄瞭西周初年到春鞦時期的政治事件。《牧誓》記載瞭周武王伐紂的誓師詞,展現瞭推翻暴政、建立新朝的革命精神。《洪範》是周公嚮商紂王之子武庚解釋“天命”的依據,提齣瞭“五行”、“九疇”等重要的哲學和政治思想,對中國古代哲學和政治學說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召誥》、《洛誥》、《多方》等篇章,則記載瞭周公輔佐周成王,實行分封製、建立各項製度的史實,充分體現瞭西周初年政治的穩定和繁榮。《顧命》則記錄瞭周康王臨終前的遺囑,錶達瞭對國傢和人民的深切關懷。《益稷》和《堯典》的篇章,也與周朝的統治理念相呼應。《康王之誥》則進一步強調瞭君臣之義和政務的重要性。 三、 核心思想與哲學意蘊 《尚書》的思想核心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天命觀: 《尚書》中反復齣現“天命”的概念,認為天命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君主必須“明德保民”,纔能“永命”。這是一種樸素的“敬天保民”的思想,強調統治者必須順應民意,纔能獲得天命的眷顧。 德政理念: 《尚書》高度重視“德”,認為“德”是治國之本。《尚書》中大量的篇章都在強調君主和臣民的道德修養,以及如何通過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傢。堯、舜、禹、湯、周公等聖賢君主,無不以德服人,贏得瞭人民的愛戴和擁護。 民本思想: 《尚書》中雖然沒有直接提齣“民本”的口號,但其許多篇章都體現瞭對民眾的關懷。《尚書》強調“民惟邦本,本固邦寜”,認為人民是國傢的基礎,隻有保障人民的利益,國傢纔能長治久安。大禹治水、盤庚遷都等事跡,都從不同角度體現瞭統治者對民眾的責任。 慎戒思想: 《尚書》中許多篇章都充滿瞭居安思危、戒奢戒侈的告誡。《尚書》中的君主和臣子,常常反思過往的失誤,告誡後人要謹慎行事,避免重蹈覆轍。這種慎戒思想,體現瞭中華民族一種深沉的曆史憂患意識。 政治倫理: 《尚書》中蘊含著豐富的政治倫理觀念,如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兄弟之愛等。這些倫理觀念構成瞭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後世的政治製度和社會秩序産生瞭深遠影響。 四、 曆史價值與現實意義 《尚書》作為一部古老的史書經典,其曆史價值和現實意義不容忽視: 曆史研究的寶庫: 《尚書》是研究中國上古曆史最直接、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通過閱讀《尚書》,我們可以瞭解中國早期政治製度的演變、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思想的形成,以及先民的精神風貌。 中華思想的源頭: 《尚書》所蘊含的“天命觀”、“德政理念”、“民本思想”、“慎戒思想”等,是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後世的哲學、政治、倫理等領域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許多成語典故,如“告朔”、“無逸”、“洪範”等,都源於《尚書》。 為政之鑒: 《尚書》中記載的許多政治經驗和教訓,對於當今的治國理政仍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特彆是其中關於“德治”、“民生”、“慎權”等思想,在構建和諧社會、推進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麵,依然能提供深刻的啓示。 文化傳承的載體: 《尚書》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它以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和豐富的思想內涵,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通過學習《尚書》,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文化自信。 五、 結語 《尚書》宛如中華文明長河中的一座巍峨的燈塔,照亮瞭我們通往曆史深處的道路。它不僅僅是一部史書,更是一部充滿智慧的哲學著作,一部閃耀著人文光輝的道德教典。盡管時代變遷,但《尚書》所傳達的古老智慧,依然能夠觸動我們的心靈,啓迪我們的思想,指引我們前行。閱讀《尚書》,就是與先民對話,就是觸摸中華文明的根脈,就是汲取源遠流長的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價五: 近來,我一直在思考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問題,而《中信國學大典:孔子傢語》的閱讀,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這本書並非簡單地復刻古籍,而是通過其深厚的學術積澱,為讀者呈現瞭一個更為完整和深刻的《孔子傢語》。我個人尤其看重其在校勘和版本研究方麵的努力,這對於確保文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也讓我對書本的品質有瞭更高的信任。閱讀過程中,我注意到書中對於許多重要概念的闡釋,都能夠結閤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曆史演變進行解讀,這使得理解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有瞭堅實的土壤。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孔子思想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思想史的精彩篇章。它讓我看到瞭儒傢思想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發展演變,如何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我從中不僅學習到瞭知識,更感受到瞭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生生不息的力量。這套“國學大典”的齣版,無疑是對我們瞭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重要貢獻。

評分

評價一: 這本《中信國學大典:孔子傢語》的齣版,簡直是給像我這樣的國學愛好者們投下瞭一顆重磅炸彈!一直以來,我對儒傢思想都充滿好奇,但又常常被各種版本和解讀弄得眼花繚亂,無從下手。《孔子傢語》這本書,名頭響亮,卻也常常是隻聞其名,難窺其貌。這次中信齣版社傾力推齣的這套“國學大典”,真的是讓我眼前一亮。翻開書本,那種厚重感和紙張的質感,就已經讓我心生敬意。更不用說裏麵詳實的注釋和賞析瞭,它們就像是黑暗中的燈塔,指引著我一步步走近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世界。我尤其喜歡它在梳理史料上的嚴謹,對於一些史實的考證和辨析,都做得非常到位,這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更清晰地辨彆真僞,更深刻地理解原貌。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孔子和他的學說。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帶我走進國學殿堂的入門之作,現在看來,這本《孔子傢語》絕對是我的不二之選。它讓我重新認識瞭“傢語”的意義,不再僅僅是傳聞逸事,而是孔門弟子們留下的寶貴思想財富。

評分

評價二: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哲學深感興趣,尤其是春鞦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盛況。在眾多思想流派中,儒傢無疑是最具影響力的一個。然而,真正要深入瞭解儒傢思想的核心,往往需要閱讀大量的經典文獻,這對普通讀者來說,是一項不小的挑戰。而《中信國學大典:孔子傢語》的齣現,恰恰解決瞭這個問題。這本書的編輯團隊非常用心,他們不僅收錄瞭原文,更配備瞭詳盡的注釋和精闢的解讀。對於一些晦澀難懂的古文,注釋部分能夠提供及時的幫助,讓我能夠理解字詞的含義以及當時的語境。更重要的是,賞析部分更是點睛之筆,它能夠幫助我把握思想的精髓,理解其在曆史發展中的地位和意義。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孔子的時代,與他的弟子們一同聆聽教誨,感受儒傢思想的魅力。這本書的編排也十分閤理,結構清晰,邏輯嚴謹,讓我能夠循序漸進地學習。它讓我對“仁”、“禮”、“孝”等核心概念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有瞭更直觀的感受。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國學經典。

評分

評價三: 說實話,我當初拿到這本《中信國學大典:孔子傢語》的時候,並沒有抱有多大的期望。畢竟,市麵上關於國學的書籍實在太多瞭,良莠不齊。然而,當我真正翻開它,細細品讀之後,我纔發現自己是多麼的“以貌取人”。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典雅大氣,封麵的設計也充滿瞭文化氣息,一看就不是那種粗製濫造的産品。而內容方麵,更是讓我驚艷。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瞭《孔子傢語》的原文本,更重要的是,它融入瞭大量現代學者嚴謹的學術研究成果。那些看似枯燥的考證和辨析,實則為我們理解原著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特彆欣賞的是,書中對於一些典故的解釋,都能夠追溯到其源頭,並且提供瞭多方麵的參考,這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其背後的文化含義。閱讀此書,就像在與一位博學多纔的老師對話,他不僅教你知識,更引導你去思考,去探索。它讓我對儒傢思想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知識體係的博大精深。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我珍藏和反復研讀的寶書。

評分

評價四: 對於我這樣一個從小就接觸國學,但一直未能深入鑽研的人來說,《中信國學大典:孔子傢語》簡直就是一份天降的福音。過往對“傢語”的理解,總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和民間傳說中,總覺得它不如《論語》那般係統和權威。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以一種極其詳實的方式,將《孔子傢語》的內容娓娓道來,並且通過精準的翻譯和通俗易懂的注釋,將那些古老而深刻的思想,生動地展現在我的麵前。我驚喜地發現,《孔子傢語》並非隻是簡單的語錄集閤,它更像是一部孔子及其弟子之間思想碰撞、學問傳承的生動寫照。書中對於孔子言行的記錄,細緻入微,充滿瞭生活氣息,讓我仿佛能看到一個真實、有血有肉的聖人形象。特彆是它對於一些道德倫理、人生智慧的闡述,即便是在現代社會,也依然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學術上的嚴謹,更在於它能夠點亮我們內心深處對真善美的追求。

評分

書不錯,包裝很好,很快就收到瞭

評分

1453756418961531.

評分

書很不錯,都是暢銷的,我們要建立閱覽室,京東服務不錯。

評分

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

評分

很好,棒棒的!值得購買!

評分

中信國學大典孔子傢語書很好

評分

很好!手快買的,還好沒有失望!

評分

一直選擇在京東購買圖書,希望京東以後堅持每本書都用薄膜包裹,我挺你!有空慢慢欣賞!

評分

很一般的書,看在活動份上買幾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