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我们关注我国的文化发展和文化繁荣时,自然会思考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宗教、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及世界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宗教在当前中国文化发展及文化繁荣中能起什么作用、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不仅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也是必须面对的。当前,推动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已不可能回避宗教问题,因此,思考宗教问题也自然应该与文化战略的构设结合起来。我们需要直接而对的就是信仰、宗教与文化的意义及其关联,弄清宗教在信仰领域的真实定位,从科学发展观的视域来梳理宗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推动宗教的和谐发展及与社会的和谐,使宗教不仅能够积极适应当今社会,而且还可为我们的社会作出独特贡献。可以说,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来思考宗教,做出科学的决策,推动宗教积极适应我们的社会,形成其保存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自觉服务社会民众的良性发展,这乃是一种政治睿智和文化佳绩。
作者简介
卓新平
土家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主要成员,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首批人才。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信仰理解
第一节 当代中国的信仰理解
一 信仰理解
二 两大类型的信仰认识
三 信仰与信念
第二节 关于信仰分层的思考
一 政治信仰
二 民族信仰
三 文化信仰
四 宗教信仰
五 哲学信仰
六 科学信仰
第三节 信仰包容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共存
一 信仰包容的理论与实践
二 作为“全球化”时代精神及需求的信仰包容
三 信仰包容的文化意义
第二章 文化理解
第一节 对文化、文明的理解
一 文化、文明的释义
二 文化战略中的文化理解
第二节 文化对话是世界和谐的通途
一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对话
二 以发掘、弘扬文化资源来促进文化对话
第三节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开放
一 中华文明的传承
二 中华文明的开放
第四节 以中国文化之“道”的弘扬来实现“文化强国”
第三章 宗教理解
第一节 中国宗教理解所面临的困难
一 “中国无宗教” 的心结增加了宗教理解的难度
二 宗教被视为“落后文化”增加了其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难度
三 宗教被“政治化”增加了其适应当今中国社会政治的难度
四 对宗教“有神”论的贬低增加了消解其与主流意识形态之张力的难度
五 把宗教与敌对势力的关联增加了宗教与当今社会和谐共处的难度
第二节 中国宗教理解的希望
一 从认识宗教在中国历史上的确存而带来克服“中国无宗教”心态的希望
二 从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性的理解而带来肯定宗教文化的希望
三 从政治上对宗教的团结合作而带来积极、妥当理顺政教关系的希望
四 从当今宗教在中国的社会存在来理解其社会意识带来了消解其张力的希望
……
第四章 “全球化”与当代中国宗教
第五章 “全球化”的宗教与中国政教关系
第六章 立足文化战略来正确认识宗教问题
第七章 全球化的宗教与中国文化战略
第八章 重视宗教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积极作用
第九章 对中国宗教现状及其发展的思考
第十章 中国宗教理解与宗教理论的发展前景
第十一章 中国宗教与社会和谐
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信仰理解
第一节 当代中国的信仰理解
论及信仰,这是我们常常涉及的议题,而我们现在也已经不可回避地走到了“当代中国人的信仰状况”这一问题面前。中国社会对信仰的关注确实应该认真反思,甚至有着“应该补课’’的现实需要和必要。当前现实社会中出现的一些原木并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在最近的时日中却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而且这些议论从我们现代道德观念和准则,以及社会公共价值和行为规范扩展到了人的信仰、信念问题。现实敲响的警钟、带来的警醒,让人们内心有着复杂纠结和良知上的难忍煎熬。人们开始发问,中国人究竟有没有信仰,中国共产党员究竟应该有无信仰,共产主义究竟是不是信仰,这些问题似乎又开始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颇为复杂的是,当前中国社会中人们对此的回答各不相同,分歧明显。有些人认为中国根本就不需要信仰,中国文化的“哲学”性特征和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理性思维已经超越了对信仰的依赖,一切都可以用哲学理性来说明及解释,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系统而与信仰无关。最近已经有人公开表示中国人不需要信仰,甚至共产党员都不需要有信仰。持这种态度的人在自我感觉上还非常理直气壮,并把“无信仰’’视为一种有别于其他民族和政治传统的中国独有传统和中国现代革命的“特色”。于是,信仰在中国好像已经“出局” 了!按照这种逻辑,康德所言“头上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律”喻指的超然敬畏感和内在约束感不过是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结合罢了,而中国传统中人们“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感觉也不过是一种愚蠢的“迷信”而已。不过,信仰以及与之相关的这些东西好像看不见、摸不着,颇有“唯心”之嫌,但如果人们真的没了这些精神追求,其结果在现实中又确实是很危险的,对文明的延续也非常不利。敬畏感是一种类似宗教的情怀,体现出信仰的超越性,并指引、支配着人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法治、秩序等社会规范的重要补充,使法作为社会表层规范、被动及强制要求得到了心之深层考量、人之主动和能动的呼应及支撑。没有信仰,前面所言的相关社会问题就出现了,这种道德困境和价值缺失正在考验、煎熬着中国人的良心,并让人们感觉到一种迷失。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信仰是人类所需要的,甚至是必需的;即便因对宗教的不同理解而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也不能就此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政党或国家,是非常危险的,也是很难在思想精神上凝聚起来共同发展的。所以,人们常说,信仰是灵魂,文化是表现,科技是动力,人类文明以此三方面而得以充分的展现。而在有信仰的人群中,宗教信仰则必然是其中一个重要选择,但并不一定是唯一选择。还有一些人则认为,信仰为宗教所专属,离开宗教则谈不上信仰。这些在信仰问题上的混乱认识和对信仰的复杂态度,充分说明了我国在目前社会及思想转型时期的多元状况和看法分歧。所以说,现在我们在中国的话语境况中不仅在宗教认知上尚未达到共识,就是在信仰问题上也缺乏相对统一的看法。
……
前言/序言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对我们而言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认真关注并全力促进我国的文化发展和文化繁荣。为此,研究宗教与文化意识相结合,开展一些文化战略的思考,是与我们的文化建设直接相关的。无论是在社会层面还是在文化层面,我们都面对着一个全新的局面,置身于与以往全然不同的处境。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要有新思想、新举措,这就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创新意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正以开拓、创新的气势,务实、求真的态度引领全国人民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并且在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方面有了更多地强调及突出。因此,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理应“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文化创新,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历史使命。而文化创新则要求我们“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从个人的文化需求来看,我们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而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来看,则必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我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保障,和谐乃中华文化的奥妙所在,其“多元通和”使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绵延不绝。这一文化智慧得以保留,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在文化自信、社会和谐的促进中,信仰及宗教是其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在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中精神信仰和宗教现象的意义及定位,观察国际范围的各种宗教及信仰思潮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及作用。而其正确道路及方法,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新的党章也明确规定,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团结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所以,我们在构设新时期的文化战略时,则应该特别关注宗教问题,对宗教在文化战略层面进行深入思考。
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及世界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宗教在当前中国文化发展及文化繁荣中能起什么作用、扮演什么角色?这是人们非常关注,而且也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推动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已不可能回避宗教问题,因此,思考宗教问题也自然可以与文化战略的构设结合起来。这里,我们需要直接面对的就是信仰、宗教与文化的意义及其关联,弄清宗教在信仰领域的真实定位,从科学发展观的视域来梳理宗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推动宗教的和谐发展及与社会的和谐,使宗教不仅能够积极适应我们的当今社会,而且还会为我们的社会作出独特贡献。在宗教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关系上,我们应该找出一种最佳选择,最大限度地发挥宗教的正功能,为我们社会发展释放尽可能多的正能量。可以说,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来思考宗教,作出科学的决策,推动宗教积极适应我们的社会,形成其保存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自觉服务社会民众的良性发展,这乃一种政治睿智、文化佳绩。所以,我们理应朝着这个方向来努力。
……
《中华文明的脉络:历史、哲学与精神探寻》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激荡,到秦汉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再到唐宋的文化辉煌,直至近现代的变革与转型,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不仅梳理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节点和关键人物,更着重于挖掘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 一、思想的黎明:先秦的智慧之光 本书将首先把读者带回到中华文明的滥觞时期——先秦。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变革催生了思想的空前繁荣。 儒家思想的奠基与发展: 详细阐述孔子“仁”、“礼”、“忠”、“恕”等核心思想,以及其对中国社会伦理、政治秩序的深远影响。追溯孟子“性善论”的辩证,以及荀子“性恶论”的现实考量,展现儒家内部的思想张力与发展脉络。探讨颜回、子路等弟子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实践。 道家思想的超脱与辩证: 剖析老子《道德经》中“道”、“无为”、“柔弱”等核心概念,以及其对自然、政治、人生的独特见解。解读庄子《齐物论》、《逍遥游》等篇章,展现道家思想中对于个体自由、精神解脱的追求,以及其对中国艺术、文学的启发。 法家思想的严苛与实用: 审视商鞅变法,解析韩非子集大成的法家思想,包括“法、术、势”的理论,以及其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与局限。 墨家思想的兼爱与非攻: 探讨墨子“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分析其在社会公平、和平理念上的贡献,以及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与式微。 名家、阴阳家等其他流派: 简要介绍名家对于逻辑和辩论的贡献,阴阳家对于天人感应的解释,展现先秦思想的多元与包容。 二、帝国的构建与文化的融合:秦汉至隋唐 在奠定思想基础后,本书将进入中国古代帝国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秦汉的统一与制度创新: 分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及其在度量衡、文字、车轨等方面的标准化。深入探讨汉朝“大一统”观念的确立,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过程,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解读汉武帝时期“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以及丝绸之路开通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变迁与玄学兴起: 展现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下,士人阶层追求精神自由,玄学流行的文化现象。探讨竹林七贤的精神风貌,以及佛教传入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初步探索。 隋唐的辉煌与开放: 描绘隋朝短暂但关键的统一,以及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政治与经济成就。重点分析唐朝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开放、最繁荣的帝国,其在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的辉煌成就。阐述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吸收,佛教的鼎盛及其对中国哲学、艺术的深远影响。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在唐代的繁荣发展。 三、文明的成熟与精神的内省:宋元至明清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既有成就,也面临挑战。 宋朝的理学与市民文化: 深入解析宋明理学的兴起,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家的思想体系,以及其对中国哲学、道德伦理的重塑。探讨宋朝发达的商业经济和繁荣的市民文化,市民文学、戏曲的兴起,以及科技的进步(如印刷术、火药)。 元朝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分析元朝作为大一统王朝,其在促进各民族融合方面的作用。探讨元代在疆域辽阔下,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以及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明清的专制巩固与思想的分化: 探讨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君主专制的深化。分析王阳明心学的兴起及其影响,与程朱理学的对话与辩驳。介绍明清时期在小说、戏剧、绘画等领域的成就,如四大名著的诞生。探讨这一时期思想界的多元化倾向,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四、变革的潮头与精神的追寻:近现代的转型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中国社会经历的巨大变革。 晚清的危机与救亡图存: 呈现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的冲击,中国社会面临的深刻危机。回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救亡图存的尝试,以及其历史的局限性。 民国时期的探索与思想碰撞: 梳理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白话文运动,以及各种新思潮的涌入。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政治博弈。呈现这一时期在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的探索与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与发展: 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以及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对自身文化和精神价值的重新思考与探索。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与未来展望: 展望当代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调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与创新性,以及中国在世界文明多样性中的重要地位。 本书特色: 宏大叙事与微观审视相结合: 既有对中国历史长河的宏观把握,又对重要的思想流派、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微观分析。 跨学科视角: 融合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文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力求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 注重精神探寻: 不仅关注历史事件和制度变革,更致力于挖掘隐藏在其中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和文化品格。 语言通俗易懂,叙述生动: 采用流畅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和哲学概念以生动的方式呈现,使广大读者能够轻松阅读并深入理解。 批判性反思: 在肯定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对历史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审视,以更加客观的态度看待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明的脉络:历史、哲学与精神探寻》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扇了解中华文明的窗口,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洞察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以及我们走向何方。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之旅,一次对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