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词主:李煜传》架构大气、情节细腻,人物、故事、诗词相得益彰,好看。
李煜,中国五代十国时南唐末代国君,史称李后主,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他创作的许多词句流传至今。而其中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似乎阐述了李煜一代后主的兴衰荣辱。他一心潜没于诗词文学的深海,却不喜关心朝政和国家大事,对于身为一个皇家的他,从无鹤立群雄当皇帝的心思。李煜本人的这种价值取向及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人生的悲剧。
《千秋词主:李煜传》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认真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编年为经,以史实为纬,辅以文学手法,把笔力集中在李煜人性纠结处的真性情上。全书架构大气,史实清晰,人物性格凸显,故事好看。
郭启宏,男,1940年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编剧兼北京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导师,曾任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话剧“中国文人三部曲”《李白》《天之骄子》《知己》,昆曲《南唐遗事》《司马相如》,合集《郭启宏文集》(戏剧编),长篇小说《白玉霜之死》《潮人》等,还出版有文论集、诗集、散文集等。
自序
上卷
第一章 赵宋经略中国
第二章 江南旨在偏安
第三章 蜀妃之死
第四章 一个步步为营,一个节节败
第五章 兵发江南
第六章 覆巢
下卷
第七章 臣虏诗囚
第八章 烛影斧声
第九章 日夕只以泪洗面
第十章 七月初七
附录一 李煜年表
附录二 李煜诗词考辨举隅
附录三 重要史料摘抄
附录四 参考文献
后记
上卷
第一章 赵宋经略中国
一、立雪
这个冬天,很冷。多少年后,事主赵匡胤、赵普、赵光义回忆起来,年份颇有参差,或曰建隆二年(961),或曰建隆三年(962),或曰乾德元年(963),记忆难免有误,但可以肯定的是大雪天,真冷!
雪下了整整一天,还在下,纷纷扬扬,飘飘忽忽,断断续续。汴梁大内的偏殿里,赵匡胤锦帽貂裘,略无寒意,面前的条案上横陈着一幅地图,他的目光停在地图的某一点上。
内室悄悄走出一个宫女,掌着大红蜡烛,烛影摇,裙裾动,他瞟了一眼,自家掌过红烛……
赵匡胤黄袍加身已经几年了,在朝,在野,谀辞,微辞,多了去,宋代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必理会人言,他的目标是经略中国。他审视着地图,域中原有十国,前蜀灭于后唐,后唐灭于后晋,后晋灭于契丹,吴为南唐“禅代”,闽与楚相继被南唐吞并,眼下北方剩下北汉和契丹,却如芒刺在背,南方则为五国割据,南唐、西蜀、吴越、荆南和南汉,都不肯臣服。他盯着那条长蛇一般的大江,盯着大江以南广袤的疆土,一个僭窃之国曾经趁着中原多事,北土乱离,雄踞一方,传承三代,其地东暨衢婺,南及五岭,西至湖湘,北据长淮,极盛之时凡三十余州,数千里沃野尽为所有,这个最广大最富庶的僭窃之国,它的名字叫唐,世俗叫南唐。
窗外风雪稍缓。他步出偏殿,庭中积雪厚可盈尺,放眼望去,楼阁台榭,如披素缎,长松修竹,如卧玉龙,朦胧了阡陌,混沌了沟壑,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在月光的映照下,一片晶莹,满天碎影,端的是琉璃世界!赵匡胤独自走着,走着,走出御苑,走出宫门,自宣德楼南行,御街在望,未雪前街两旁桃、李、梨、杏,共处相间,这时候,看那雾凇雪挂,竟如琼枝玉树般爽心悦目!他无意回头,新雪上留下一串脚印,他猛然一阵欣喜,多像新开拓的疆土,一步一步踏将出来!他近来尤其喜欢微服私访,他认定私访能听到真话,让他识得民情,获取真知。一双脚不由自主地踏上熟悉的市街。这可忙坏了宫中的侍卫,他们只好不近不远地跟着,两只眼睛警惕着四方,一张脸任凭朔风肆虐。
御街一侧,拐个弯儿进坊巷,一个大宅门赫然在目,宰相赵普的府第。
赵普长赵匡胤五岁,赵匡胤每以兄长事之。他们的相识相惜既属偶然,又复缘分。大约七八年前,岁在周世宗显德年间(954—960),唐中主李璟命名将皇甫晖提兵十万扼滁州,赵匡胤时为周世宗殿前都点检,率周师数千与皇甫晖遇于清流关狭路,周师大败。皇甫晖整全师入憩滁州城下,准备翌日再战。赵匡胤兵聚清流关下,正担心唐军再至,一时胸无良策,忽然想起村中一学究,便去问计。这村学究微微一笑,果然说出一条奇计来。原来关下有一小路,无人行亦无人知,小路在山后,隔西涧水,直抵城下。村学究说:“唐军以为我师既败,断断不敢走险蹑其后路;看他解甲息戈,是胜而后骄,放心睡大觉了。果真如此,则我有备而彼无防,可以得志,此所谓因败为胜,转祸为福者也!”村学究有点“之乎者也”,赵匡胤从其计,当即誓师,夜行,浮西涧,夺关隘。皇甫晖仓皇披甲接战,战辄败,急收兵,且战且行,欲入滁州,而滁州刺史王绍颜已经弃城逃遁,皇甫晖无所归,只好断桥自守。赵匡胤挥师涉水,逾城而入,若神兵天降,一场恶战,皇甫晖终于被擒。史籍《宝训》评说,赵匡胤“擒皇甫晖于滁州,是受命之端也”。读者诸君,村学究谓谁?赵普也。
赵普从此入了都点检幕府,赵匡胤加归德节度使,赵普也由幕僚升为掌书记。嗣后,赵匡胤“黄袍加身”,篡周建宋,是归德掌书记赵普和供奉官都知赵光义所策动;再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军柄在手,也是采用枢密使赵普的计谋。赵匡胤将赵普视作“国之干城”,自有来由。此刻,赵皇帝来到位居同平章事(宰相)的赵普府门前,他叩门数度,无人应声,大概大风雪淹没了敲门声,他又大力叩门……
赵普早已入了梦乡!说来有个缘故。相府上下都知道,相爷向来晚睡早起,只因皇帝时常夜访,或日间政事未能决断,或骤生疑虑无处参详,以此相爷退朝还府,不到临寝,不敢脱冠易服。今晚大风雪,老天爷筛寒洒白,漫说天子,便是芝麻官,谁肯犯风冲雪?就连升斗细民,日日风里雨里,此刻也会猫在家里,紧闭门窗,围着火炉,再来点小菜小酒。赵普料定圣上今晚不会来了,便放心换了便服,招呼门客围炉小酌,略享清福。这位相爷酒量不大,三杯落肚,睡意袭来,矇矇眬眬,也便去了黑甜乡。
“相爷!相爷!”老家丁赵祥慌张的呼叫声惊醒了赵普,“圣驾到门外了!”
事出意外,赵普急急披衣,倒履冲出房门,只见圣上立于风雪之中,浑身素白,披风雪,载月色,恍若天神下凡。赵普一时说不出话来,猛然跪地,嘴头喃喃着:“陛下恕罪……”
赵匡胤上前扶起赵普:“哎,该怪朕突如其来,卿何罪之有?快,快进屋,冷死个人了!”
待进屋坐定,赵普更服正冠,再拜:“臣有罪,臣衣冠不整。”
“匆忙之间,不必拘礼。”赵匡胤笑着说。
赵普却正色作答:“陛下说过,创业垂统,当以礼示天下。”
赵匡胤自然记得自己说过的话,这话其实肇始于礼部尚书窦仪,这里有个典实。前些年,窦仪还是翰林学士,赵皇帝召他草制文稿,窦仪事毕持稿来献,至苑门,只见皇帝扯开头巾光着脚,大大咧咧坐着,便站立门前,不肯入内。赵匡胤是个聪明人,初一愣,复醒悟,赶紧为之冠带,正襟危坐,而后召入。于是,窦仪说道:“陛下创业垂统,宜以礼示天下。”皇帝起身,改容称谢。自此,皇帝面对臣下,未尝不冠带。他以身垂范,于无言中昭告天下,只有暴君,才会不持仪节,不矜细行,将粗鄙作潇洒,视臣民为无物,此种行径,明君不为。
赵匡胤一笑:“则平兄!”
赵普急忙跪下:“不敢!不敢!”
赵匡胤“哎”的一声:“又来了!又来了!今晚破除陈规旧例,就地铺垫子,烤肉煮酒如何?哦,朕约好光义……”
话音未落地,庭前已喧呼:“开封尹赵大人到!”
眨眼间,赵光义已到跟前:“皇兄!丞相!我来晚了!”
相府家人早已设茵燃炉,招呼入座,林氏夫人亲为斟酒……
“嫂子辛苦了……”
林氏一听,酒壶差点掉地,她扑通跪下:“陛下不能,不能……”
“听则平兄说过,当年通清流关那条小路还是你找到的?”
“陛下忘了,还是她带的路。”赵普话锋一转,不聊家常,“陛下约皇弟雪夜亲临寒舍,必有大事。”
“嗯,睡不着呀!”
“睡不着?”赵光义未明就里。
“是睡不着,一榻之外,都是别人家!”
赵普心里明白八九成了,他还是希望赵光义先说话,他看着开封尹。
赵光义没什么顾虑:“皇兄,齐国平天下,正当其时呀!”
赵匡胤点点头。
“南征北伐,不知陛下成算所向?”赵普试探着问。
赵匡胤站起身来:“取太原!”
赵普沉吟半晌,脑袋瓜有如田螺壳,早转过九九八十一道弯儿,他倒地叩拜:“陛下百龙之智,机变如神,微臣鲁钝,不得知。”
“太原?北汉?”赵光义反顾丞相。
“则平兄,当今四围之敌,数北汉最为强悍,孤意先难而后易,先北而后南,一旦拿下太原,南边那些小朝廷,金陵、成都、番禺什么的,全都不在话下!你说呢?”
赵普觉得不能再装聋作哑了,便细谨地建言:“陛下,容愚臣填补一二,未知可否垂听?”
赵匡胤熟知丞相的秉性,便微笑着点头。
“陛下,北汉横亘在契丹与大宋之间,乃缓冲之地,一旦灭了北汉,契丹与我眼睑相对,边患我朝独当,恐无宁日!”
赵光义点点头。
“你的意思?”
“莫若暂留太原一些时日,等到削平南边诸国,再来收拾不迟……”
语未终,赵匡胤哈哈大笑:“则平兄,孤意正是这样!”
“前面的话是试探?”赵光义亦狡黠一笑。
赵皇帝只顾张罗:“来来来,上酒!上肉!噢,有劳林嫂了!”
气氛顿时活跃,炉火更旺,寒意尽消,大碗酒,大块肉,大快朵颐。
赵普不嗜酒,只略略沾唇,他近前轻声一问:“先打哪一国?”
好像煮饺子,一锅滚开的水,饺子翻腾着,忽然加了一瓢凉水,饺子沉了下去,等待着二回开锅。
开封尹再追问:“南唐还是西蜀?”
……
自序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经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有关李煜的史料,也写过论文与剧本。一个体会是:广泛阅读,尽可能地占有资料,尤应认真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处理好真实性、现实性与文学性之间的关系,力图在思想上、艺术上有所作为。
今番写作李煜的文学传记,我决心尽去旧樊篱,重建新构架。思考有二:其一,再度阅读使我有了新的发现,不但获有若干新资料,而且加深了对王国维、吴梅、顾随、俞陛云、唐圭璋、詹安泰、夏承焘、王季思、俞平伯、龙榆生等大学者的论述之认识,我辈后学为文,必先心存敬畏,而后逾越创新;其二,传记不同于其他体裁,有其自身规律,而载体转换,叙述方式必多变化,况且已有前贤蕃然立传在先,也逼使我辈必须别出机杼,创意造言,力求在新的写作上有新的突破。
千百年来,南唐李煜一直是个物议纷纷的人物。作为帝王,他政治上的短视和无能、生活上的放纵与奢侈,固然受到指责,就连他为人方面的仁厚谦和以及私人感情经历,也受到诸多非议。然而,作为词人,他那些充分展现文学才华的词章,却受到文史学家乃至一般读者一致的推崇,不仅降宋以后沉郁哀婉的名篇,即便此前的宫词艳语也无人否认其精深的造诣,曰“虽寄情声色,而笔意自成馨逸”(吴梅语),学问家咸称李煜词“皆直抒胸臆”,摆脱花间窠臼而开启北宋一代词风,境界由兹恢弘,诚如俞陛云语:“传李唐之薪火,为赵宋之先河。”甚至李煜的不谙世事也为人所同情,且受到褒奖,王国维说过:“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一方面是亡国之君,一方面是杰出词人,看起来恍如冰炭的矛盾却又水乳也似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这是一个多么特殊的人物,一种多么鲜明的个性,一例多么耐人寻味的人文现象!
必须探求此中的奥秘!作者似应把目光集中在李煜人性纠结处的真性情上。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才子帝王,不事韬略,不识干戈,惟有一片天真,无论在位时弦歌管乐之际,还是沦亡后凄风苦雨之中,他都不失其真性情。这种真性情,既体现在李煜的感情生活上,也体现在李煜的写诗填词中。如果说爱情生活上是以灵与肉的交融来表达真性情,那么在写诗填词中表达出来的真性情则多属精神层面上的蕴涵。特别是“归为臣虏”以后,在“日夕只以泪洗面”的悲苦岁月里,除了小周后相濡以沫,李煜所能寻求的便只有诗词的慰藉了。因此,若做进一步探求,欲写好李煜独特的真性情,就必须将其真性情置于极度的磨难之中,或曰,写出人性与权位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
与此同时,我把思考锁定在一种存之永恒的不完满的人生。前辈学者多人说过,作为词人,是李煜的大幸;作为帝王,是李煜的大不幸。然而,令人深思的是作为词人的大幸,恰恰导致帝王的大不幸;而作为帝王的大不幸,又恰恰造就词人的大幸!一如赵翼所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煜是个向背互补、否泰相成的统一体,他的内在矛盾冲突十分激烈,他始终处在痛苦的“二律背反”之中。前辈学者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修订版)中呛声:“(李煜)所写之愁和恨,是大地主阶级统治者的愁和恨,因此他的词得到了封建文人的普遍赏识,尤其他那种感伤没落的情调,特别引起清末遗老遗少的赞叹。”刘大杰对李煜的“定位”实在欠缺公允。我一直认为,李煜从本原、本真、本质上讲是一位文人,在现代语境里判作知识分子,而李煜的悲剧命运则折射出千古文人人生的错位。
作为传记文学,此书的体例与作法似应有别于以往的传记,是故,拟以编年为经,以史实为纬,辅以文学笔法,做到详略有度、虚实两宜。翔实处若《史记》鸿门宴之举手投足栩栩如生,可有心理描写,可用多套笔墨,直面史书之暧昧或语焉不详,亦可作后人评赞;而简略处则须一笔带过,甚或阙如。其然乎?岭南郭启宏书以为序。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经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有关李煜的史料,也写过论文与剧本。一个体会是:广泛阅读,尽可能地占有资料,尤应认真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处理好真实性、现实性与文学性之间的关系,力图在思想上、艺术上有所作为。
今番写作李煜的文学传记,我决心尽去旧樊篱,重建新构架。思考有二:其一,再度阅读使我有了新的发现,不但获有若干新资料,而且加深了对王国维、吴梅、顾随、俞陛云、唐圭璋、詹安泰、夏承焘、王季思、俞平伯、龙榆生等大学者的论述之认识,我辈后学为文,必先心存敬畏,而后逾越创新;其二,传记不同于其他体裁,有其自身规律,而载体转换,叙述方式必多变化,况且已有前贤蕃然立传在先,也逼使我辈必须别出机杼,创意造言,力求在新的写作上有新的突破。
千百年来,南唐李煜一直是个物议纷纷的人物。作为帝王,他政治上的短视和无能、生活上的放纵与奢侈,固然受到指责,就连他为人方面的仁厚谦和以及私人感情经历,也受到诸多非议。然而,作为词人,他那些充分展现文学才华的词章,却受到文史学家乃至一般读者一致的推崇,不仅降宋以后沉郁哀婉的名篇,即便此前的宫词艳语也无人否认其精深的造诣,曰“虽寄情声色,而笔意自成馨逸”(吴梅语),学问家咸称李煜词“皆直抒胸臆”,摆脱花间窠臼而开启北宋一代词风,境界由兹恢弘,诚如俞陛云语:“传李唐之薪火,为赵宋之先河。”甚至李煜的不谙世事也为人所同情,且受到褒奖,王国维说过:“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一方面是亡国之君,一方面是杰出词人,看起来恍如冰炭的矛盾却又水乳也似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这是一个多么特殊的人物,一种多么鲜明的个性,一例多么耐人寻味的人文现象!
必须探求此中的奥秘!作者似应把目光集中在李煜人性纠结处的真性情上。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才子帝王,不事韬略,不识干戈,惟有一片天真,无论在位时弦歌管乐之际,还是沦亡后凄风苦雨之中,他都不失其真性情。这种真性情,既体现在李煜的感情生活上,也体现在李煜的写诗填词中。如果说爱情生活上是以灵与肉的交融来表达真性情,那么在写诗填词中表达出来的真性情则多属精神层面上的蕴涵。特别是“归为臣虏”以后,在“日夕只以泪洗面”的悲苦岁月里,除了小周后相濡以沫,李煜所能寻求的便只有诗词的慰藉了。因此,若做进一步探求,欲写好李煜独特的真性情,就必须将其真性情置于极度的磨难之中,或曰,写出人性与权位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
与此同时,我把思考锁定在一种存之永恒的不完满的人生。前辈学者多人说过,作为词人,是李煜的大幸;作为帝王,是李煜的大不幸。然而,令人深思的是作为词人的大幸,恰恰导致帝王的大不幸;而作为帝王的大不幸,又恰恰造就词人的大幸!一如赵翼所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煜是个向背互补、否泰相成的统一体,他的内在矛盾冲突十分激烈,他始终处在痛苦的“二律背反”之中。前辈学者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修订版)中呛声:“(李煜)所写之愁和恨,是大地主阶级统治者的愁和恨,因此他的词得到了封建文人的普遍赏识,尤其他那种感伤没落的情调,特别引起清末遗老遗少的赞叹。”刘大杰对李煜的“定位”实在欠缺公允。我一直认为,李煜从本原、本真、本质上讲是一位文人,在现代语境里判作知识分子,而李煜的悲剧命运则折射出千古文人人生的错位。
作为传记文学,此书的体例与作法似应有别于以往的传记,是故,拟以编年为经,以史实为纬,辅以文学笔法,做到详略有度、虚实两宜。翔实处若《史记》鸿门宴之举手投足栩栩如生,可有心理描写,可用多套笔墨,直面史书之暧昧或语焉不详,亦可作后人评赞;而简略处则须一笔带过,甚或阙如。其然乎?岭南郭启宏书以为序。
这本《千秋词主:李煜传》的书名,一听就让人心生好奇。千秋,何其悠远,词主,又何其尊贵。然而,历史上的李煜,似乎与“词主”的荣光并不完全匹配,他的一生,更多地被王朝更迭的悲凉、故国难忘的愁绪所笼罩。我拿到这本书时,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个手持毛笔,在案前写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亡国之君,而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词主”。这种反差,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这本书会如何去解读“千秋词主”这个词呢?是聚焦于他词作的艺术成就,将其定位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星辰,还是会深入挖掘他作为“词主”背后的权力游戏和政治斗争?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否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捕捉到李煜作为一个个体,在命运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他的人生,从金陵的繁华帝都到北国的阶下囚,这巨大的落差,足以让任何一个读者为之动容。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出,一个被历史定格的帝王,在词赋的世界里,是如何寻找到自我,如何用字句编织出永恒的哀愁与不朽的美丽。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驾驭这样一位复杂而矛盾的人物,如何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与他精妙绝伦的词作,融为一体,呈现给读者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李煜。
评分《千秋词主:李煜传》这个书名,对我来说,就像一道邀请,邀请我走进一段被时光掩埋却又熠熠生辉的人生。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那个被贴上“亡国之君”标签的悲情人物,而是一个试图在历史洪流中找到自己位置的复杂个体。这个“词主”的身份,让我好奇他是否在词作中找到了宣泄,找到了慰藉,甚至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王国。我设想,这本书的开篇,或许不会直接切入他被俘后的悲惨境遇,而是会从他那个时代南唐的繁华景象开始,细致描绘那时的文化氛围,宫廷生活,以及作为一位帝王,他所肩负的责任和所拥有的权力。然后,循序渐进地展现他如何一步步走向命运的转折点,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词作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陪衬?是记录?还是最后的救赎?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宏大的视角,讲述李煜从一个帝王到一位“词主”的蜕变,揭示出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情感的波澜。我想知道,在那些华美词句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怎样的血泪,怎样的不甘。
评分初翻开《千秋词主:李煜传》,我脑海中预设的,大概率是一个关于帝王沉溺于风花雪月的软弱形象,亦或是亡国后饮恨吞声的悲情诗篇。然而,这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宏大的野心:“千秋词主”。这暗示着,作者并不打算止步于李煜作为南唐后主的那个单一身份,而是要将他的艺术生命,置于一个更辽阔的维度去审视。我想象着,书中或许会从更早的时期开始,描绘李煜如何在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宫廷中成长,他的少年时代,他的政治启蒙,甚至是他与他那些才华横溢的臣子们之间的互动,都可能成为铺垫。毕竟,一个人的艺术造诣,往往与他的成长环境、人生阅历息息相关。我很期待,作者能否在这本书中,展现出李煜在登上皇位之前,可能存在的另一面——一个可能有着雄心壮志,或是对国家治理有着自己想法的年轻人。他的词作,那些缠绵悱恻,又饱含深情的句子,并非凭空而生,它们必然是他对生活、对人生、对故国、对亲情、对爱情的种种复杂情感的提炼与升华。这本书,也许会试图去解构,那些流传千古的词句,究竟是怎样在他的人生轨迹中,被一点点地孕育、雕琢,最终绽放出如此耀眼的光芒。
评分拿到《千秋词主:李煜传》这本书,我内心涌现的第一感觉便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以及对一位被历史浓墨重彩渲染过的帝王的好奇。这个书名,“千秋词主”,仿佛在为我们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不再仅仅局限于他亡国后的悲情,而是更侧重于他作为一个“词主”的身份,他的艺术成就,以及他对中国词史的深远影响。我脑海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更立体、更丰满的李煜。这本书会不会从他登基之初,意气风发的模样讲起,描绘他如何在一个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周旋?又或者,它会深入探讨南唐的宫廷文化,以及李煜如何在这种文化熏陶下,孕育出他独特的词风?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否在叙述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遇的同时,敏锐地捕捉到他内心的情感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转化为他笔下那些千古绝唱。例如,他在盛世时的词作,和亡国后的词作,在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上会有怎样的差异?这本书,是否会带我走进他那个时代,去感受他的人生,去理解他的词,去品味他作为“千秋词主”的独特魅力。
评分拿到《千秋词主:李煜传》,我最先好奇的,便是这个“词主”的称谓。我们都知道李煜是“千古词帝”,但“词主”,似乎带有一种更深层的意味,仿佛不仅仅是称赞他的词艺高超,更暗示着他在词坛上的某种主导地位,甚至是一种精神上的引领。这让我联想到,或许这本书并不只是单纯的传记,而更可能是一部融合了文学评论和历史考证的作品。作者会不会花大量的篇幅去分析李煜的词作,从他的用词、意境、情感表达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解读他为何能够达到如此艺术高度?又或者,他会不会将李煜的词作放在当时整个文学大环境下进行比较,分析他的创新之处和对后世的影响?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关于李煜词作的全新视角,让我不仅仅是欣赏他词句的优美,更能理解他词作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艺术价值。毕竟,一个“千秋词主”,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他留下了多少传世佳作,更在于他的词,是否能穿越时空,触动后人的灵魂,引发共鸣。这本身就是一种“千秋”的价值所在。
评分好
评分他的词打动我 很久很久
评分这套书还行,有看头,值得拥有的
评分很期待这本书的内容,慢慢看
评分书包装很精美,送货速度很快,一次愉快的购物。
评分物美价廉,值得收藏
评分老师建议读历史书,多看总是有利的
评分很好的书
评分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全面了解李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