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分析化学/高等学校环境类教材

环境分析化学/高等学校环境类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蔓莉,张崇淼 等 著
图书标签:
  • 环境化学
  • 分析化学
  • 环境科学
  • 环境工程
  • 高等学校教材
  • 环境监测
  • 化学分析
  • 污染分析
  • 环境质量
  • 环境工程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472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2146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学校环境类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9
字数:4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环境分析化学/高等学校环境类教材》是根据近年来环境样品分析的需求和实际教学情况,结合编著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完成的。全书共17章,包括容量法中的滴定法、重量法,光学分析法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和发射光谱法、分子发光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电化学分析法中的电导法、电位法、电解法、极谱分析法,色谱法中的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对环境样品分析中常用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四大波谱分析法(紫外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的综合利用等也作了详细介绍。《环境分析化学/高等学校环境类教材》对常量样品分析作了简要介绍,重点介绍仪器分析部分。在介绍各种分析方法的同时突出了各种分析方法在环境样品测定中的实际应用。
  《环境分析化学/高等学校环境类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相关科技人员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环境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1.2.1 化学分析方法
1.2.2 仪器分析方法
1.3 环境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第1篇 化学分析方法
第2章 滴定分析方法
2.1 酸碱滴定法及其在环境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2.1.1 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
2.1.2 酸碱指示剂
2.1.3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2.1.4 酸碱滴定法在环境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2.2 配位滴定法及其在环境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2.2.1 配位反应及配合物稳定常数
2.2.2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及其稳定性
2.2.3 pH对配位滴定的影响
2.2.4 水的硬度及其测定
2.3 沉淀滴定法及其在环境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2.3.1 莫尔法及其在环境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2.3.2 佛尔哈德法及其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
2.3.3 法扬司法及其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
2.4 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其在环境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2.4.1 高锰酸钾法
2.4.2 重铬酸钾法
2.4.3 碘量法
2.4.4 溴酸钾法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重量分析方法
3.1 重量分析方法简介
3.1.1 沉淀法
3.1.2 气化法
3.1.3 电解法
3.1.4 萃取法
3.1.5 滤膜阻留法
3.2 重量分析法在环境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3.2.1 水中残渣的测定
3.2.2 矿化度的测定
3.2.3 矿物油的测定
3.2.4 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
3.2.5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3.2.6 大气中PM10和PM2.5的测定
思考题

第2篇 仪器分析方法
第4章 仪器分析方法概述
4.1 仪器性能及其表征
4.1.1 精密度
4.1.2 准确度
4.1.3 灵敏度
4.1.4 检出限
4.1.5 信噪比
4.1.6 线性范围
4.1.7 选择性
4.2 仪器分析的校正方法
4.2.1 标准曲线法
4.2.2 标准加入法
4.2.3 内标法
4.3 分析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果的表达
4.3.1 可疑数据的取舍
4.3.2 方法准确度的检验-t检验
4.3.3 组间精密度的判断-F检验
4.3.4 分析结果的表达
思考题
习题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与您提到的《环境分析化学/高等学校环境类教材》内容不重叠: --- 图书名称:《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理论、实践与案例分析》 图书定位: 本书旨在为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水资源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本系统、深入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性的专业教材与参考手册。 图书概述: 在当前全球水资源日益紧缺、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核心环节。本书全面覆盖了从传统水处理工艺到前沿膜技术、高级氧化技术以及非常规水源(如再生水、海水)利用的完整技术体系。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的设计与操作,并结合大量的工程案例,旨在培养读者解决实际水环境问题的综合能力。 核心内容与章节要点: 第一部分:水质特征与水处理基础 水化学基础与水质参数: 深入探讨水体中主要无机物、有机物、胶体颗粒的化学性质及其对处理工艺的影响。重点解析pH、碱度、硬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Eh)等关键参数的测定与意义。 微生物学基础: 介绍水体中微生物的生态学、代谢途径及其在生物处理中的作用。包括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和病毒的特性,为生物处理工艺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撑。 水处理流程设计原则: 阐述水厂规划、初步处理、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的系统化设计思路,强调多介质协同作用的优化配置。 第二部分:传统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混凝与絮凝: 详述混凝的机理(电中和、吸附架桥),不同混凝剂(PAC、硫酸铝、聚合铁等)的选择标准、投加控制及最佳pH范围。深入分析絮凝过程的动力学与沉降性能。 沉淀与澄清: 阐述固液分离的基本原理,包括重力沉降、斜板/斜管沉淀池的设计参数(沉降面积、水力停留时间)及其在颗粒物去除中的效率分析。 过滤技术: 重点介绍快滤、慢滤、压力过滤的工艺特点及滤料选择(石英砂、无烟煤、锰砂)。详细论述滤池的运行、反冲洗技术及滤后水质控制。 气浮技术: 探讨溶气气浮(DAF)和电解气浮的原理,重点分析气泡尺寸、释放效率与污染物粘附性能的关系,适用于低密度污染物去除。 第三部分:生物处理技术与污泥处置 活性污泥法及其衍生工艺: 详细解析活性污泥法的基本组成、物质迁移路径、污泥龄(SRT)和泥龄比(F/M)对系统运行的影响。深入介绍A/O、A2/O、BARD等脱氮除磷组合工艺的耦合机理和控制策略。 生物膜反应器: 涵盖接触氧化、滴滤池、MBBR(多面生物载体反应器)和MBR(膜生物反应器)的结构、优势与局限性。重点剖析生物膜的生长、代谢与剥落过程。 厌氧消化技术: 阐述有机物厌氧降解的四个阶段(水解、酸化、产酸、产甲烷)及其关键微生物群落。重点讲解厌氧反应器的类型(UASB、IC)和污泥颗粒化现象。 污泥稳定化与处置: 讲解污泥的浓缩、脱水(板框压滤机、离心机)及稳定化(好氧、厌氧、石灰法)技术,并探讨污泥的资源化利用路径(土地利用、能源化)。 第四部分:深度处理与水回用技术 膜分离技术: 这是本书的重点和难点。系统阐述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和反渗透(RO)的膜分离机理、膜污染的类型(有机、无机、生物污染)及应对策略(清洗、预处理)。详细分析膜通量衰减与长期运行的优化。 高级氧化技术(AOPs): 聚焦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内分泌干扰物的去除。深入讲解臭氧氧化、芬顿/类芬顿反应、紫外光/过氧化氢催化体系的反应活性位点和自由基的生成机制。 吸附技术: 重点研究活性炭(粉末炭PAC与颗粒炭GAC)的吸附机理、平衡容量与动力学模型。探讨新型吸附材料(如沸石、生物炭)的应用潜力。 再生水回用标准与安全风险: 依据国家及国际标准,详细界定不同回用水质(杂用水、景观用水、饮用水回用)的技术要求。特别关注病原微生物的灭活技术(如氯化消毒、UV消毒)及其消毒副产物(DBPs)的控制。 第五部分:特定水源处理与工程实践 高盐工业废水处理: 针对高盐废水处理中的渗透抑制、微生物失活等问题,介绍强制循环蒸发(MVR)技术、反渗透浓缩及盐分离技术。 饮用水深度处理与消毒控制: 侧重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包括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组合工艺在口感、色度及微污染物控制中的应用。 海水淡化技术: 简要介绍多效蒸馏(MED)和反渗透(SWRO)在海水脱盐中的能耗特点、预处理的严格要求及浓盐水的环境影响。 本书特色: 1. 理论与工程的深度融合: 每章在阐述基础理论的同时,均配有详尽的工程设计参数、典型工艺流程图和操作控制图表。 2. 案例驱动学习: 嵌入了国内外多个大型市政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及城市杂用水回用工程的实例分析,展示了技术选择的逻辑和实际运行中的难点解决。 3. 前沿技术追踪: 充分涵盖了近年来快速发展的MBR、AOPs、人工湿地以及AI辅助的智能水厂控制等新兴领域。 4. 计算与模拟指导: 部分章节提供关键参数的计算示例,并指导读者利用专业软件(如Aspen Plus, BioWin)进行模拟辅助设计。 通过系统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全面掌握水处理与回用的核心技术,并具备独立进行工艺选择、设备选型和系统优化的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现代水环境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展现了极高的成熟度,它成功地将“分析”这个行为置于“环境”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而不是将其孤立成一门纯粹的分析技术手册。它反复强调的是,每一次成功的测量背后,都承载着重要的环境决策依据。例如,在讲解痕量有机污染物检测时,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如何优化色谱条件,而是深入讨论了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的设定如何直接影响到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合规性,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使得读者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培养了环境科学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操作仪器,而是如何像一位环境科学家那样去思考:我测得的数据代表了什么?它对生态系统有什么潜在影响?这种价值观的塑造,才是任何一本优秀专业教材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可以说是教科书中的一股清流,它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公式堆砌的传统理工科教材的写法。相反,作者似乎更倾向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入复杂的概念。比如,在介绍水体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制时,作者没有直接抛出速率方程,而是先描绘了一个典型的河流生态系统,将污染物想象成一个在环境中不断“旅行”的实体,阐述它如何与水生生物、沉积物发生相互作用,这种拟人化的叙述手法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畏难情绪。语言风格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充满了洞察力,偶尔还会穿插一些历史性的典故,比如某个重要分析方法的发现过程中的曲折和天才的瞬间,这些细节的加入,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和探索的乐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一个巧妙的比喻而会心一笑,这在严肃的专业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体验。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深度对话,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

评分

这本书在概念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平衡点。它对基础理论的阐述,比如原子吸收光谱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做到了极其透彻和严谨,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清晰可见,没有任何跳跃性的步骤,确保了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化学基础。但更出色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将这些基础知识迅速拓展到了前沿应用领域。比如,在讨论环境样品的前处理技术时,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溶剂萃取和固相萃取,还详细介绍了微波消解、顶空进样等新兴技术在实际复杂基质(如土壤、生物组织)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这种“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的结构设计,使得读者在掌握了“内功心法”之后,能够立即看到如何运用这些技能去解决真实的监测难题,极大地提升了教材的实用价值和前瞻性,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评分

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和辅助学习工具的设计是其超越一般教材的亮点之一。我特别喜欢书中设置的那些“案例分析”模块,它们不是凭空捏造的虚拟场景,而是选取了历史上真实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然后引导读者运用书中学到的分析化学方法来重现污染源的追踪和浓度的定量,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远胜于单纯的习题练习。此外,书后附带的附录部分也非常实用,包含了大量常用的标准方法指南(例如一些国际公认的分析流程缩写和快速参考表),这对于未来需要进入实验室工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唾手可得的宝贵资料。而且,听说在线平台还提供了额外的练习题库和可视化模拟工具,虽然我没有深入使用,但光是这种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就显示出作者和出版社对学习者体验的极致关注,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对多模态学习的支持,让自学也变得有章可循。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精美,封面采用了哑光质感,触摸起来很舒服,色彩搭配也颇具匠心,虽然内容是严谨的科学知识,但视觉上却给人一种平静而专业的感受。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无可挑剔,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化学结构图和光谱数据,也呈现得井井有条,毫无模糊之感。排版布局方面,作者显然下了不少功夫,字里行间留白得当,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大量使用的插图和图表,不仅仅是知识的辅助,更像是精心绘制的艺术品,它们用最直观的方式解释了晦涩的原理,比如那些关于大气颗粒物扩散的模型图,那种三维的透视感极强,瞬间就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而且,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每部分内容的过渡都非常自然流畅,让人感觉仿佛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序渐进地探索这个领域,而不是被一堆零散的知识点轰炸。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这对于一本专业教材来说,无疑是加分项,它让学习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