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著作系列:痛苦的奥秘

路易斯著作系列:痛苦的奥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C.S.路易斯 著,林菡 译
图书标签:
  • C
  • S
  • 路易斯
  • 基督教
  • 神学
  • 哲学
  • 灵修
  • 信仰
  • 护教
  • 经典
  • 文学
  • 启示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105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486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路易斯著作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路易斯著作系列:痛苦的奥秘》既然上帝存在,为什么人还会遭遇痛苦?无论你持有什么样的人性哲学,当你经受痛苦时,你的人生哲学必将经受考验。C.S.路易斯用饱含同情的笔触和丰富的洞见来论述这个谜题。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充满了希望、智慧和对人性的真实认识。
  路易斯在《路易斯著作系列:痛苦的奥秘》中,谈及有关痛苦的知性方面的问题,阐明了痛苦的与生俱来,面对此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耐心和神的关爱。

作者简介

  C.S.路易斯(1898-1963),是20世纪英国的天才作家。他26岁即登牛津大学教席,被当代人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1954年,他被剑桥大学聘为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文学教授,这个头衔保持到他退休。
  他的一生完成了三类很不相同的事业,被称为“三个C.S.路易斯”:一是杰出的牛津剑桥大学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代表作包括《牛津英国文学史·16世纪卷》。二是深受欢迎的科幻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包括“《太空》三部曲”和“《纳尼亚传奇》七部曲”。三是通俗的基督教神学家和演说家,代表作包括《返璞归真》、《四种爱》、《天路回归》、《魔鬼家书》(亦作《地狱来信》)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上帝的全能
第二章 上帝的良善
第三章 人类的邪恶
第四章 人类的堕落
第五章 人类的痛苦
第六章 人类的痛苦(续篇)
第七章 地狱
第八章 动物的痛苦
第九章 天堂
附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人类的痛苦
  在上一章,我试图说明在这个人来人往的世界,痛苦的可能性是内在的。当人堕落败坏,他们必然利用这种可能性彼此伤害;或许,人类五分之四的痛苦都是由此造成的。发明肢刑架、鞭子、监狱、奴隶制度、枪械、刺刀和炸弹的是人类,而不是上帝;我们之所以困苦穷乏、劬劳奔命,并不是由于自然的暴虐,而是由于人自身的贪婪和愚蠢。当然,还有一些痛苦的确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如果所有的痛苦都是人为的,我们应该弄清原因,为什么上帝会许可那些败坏之极的人去折磨同类。也许最好说恶劣之极的“生物”。我绝不是要否认由于疾病导致的“直接原因”或者某些疾病本身可能生成非人的生物(参见第八章)。根据《圣经》记载,撒旦曾经加给约伯疾病,参见《路加福音》13:16;《哥林多前书》5:5,以及《提摩太前书》1:20(可能相关)。在目前的论述中,上帝许可所有受造之物随从自我意志苦待同类,这里所说的受造之物是否为人类并不重要。 我们在上一章讲过,照我们眼下的情况,归回良善意味着悔过自新、洗心革面,其实,这个答案并不完全。并非所有良药皆苦口:果真苦口的话,那也是一个令人不快的事实,而我们应该了解这个事实背后的原因。
  在继续论述以前,我必须重提第一章中谈到的一点。在第一章当中,我曾经讲过,人对那些低于一定强度的痛苦,不仅不反感,甚至可以说喜欢。也许你会说“那样的痛苦根本算不上痛苦”,你可能是对的。不过,事实上,“痛苦”一词有两层含义,必须区分清楚。“痛苦”的第一层含义是指由特定神经纤维传导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当事人能够感受到的,无论当事人喜欢与否(例如,我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四肢微微酸痛,尽管我并不讨厌这种感觉)。第二层含义是指当事人所不喜欢的任何生理或者心理体验。有一点必须注意,一旦超过了一定强度,任何第一层含义上的痛苦都会变成第二层含义上的痛苦,不过,第二层含义上的痛苦不一定是第一层含义上的痛苦。实际上,第二层含义上的痛苦是“苦楚”、“苦恼”、“苦难”、“困苦”、“困难”的同义词,痛苦的产生正是基于第二层含义。本书后面几章会对第二层含义上的痛苦进行探讨,因为,它涵盖了痛苦的所有形式,至于第一层含义在本书中不会做更深入的研究。
  既然人里面应有的良善要求他顺服他的造物主——从智慧、意志和情感上去服从他和造物主之间的关系,人类受造这一事实本身就确立了这种关系。如果人甘心顺服,他就会变得良善和快乐。这种良善远远超越了受造之物的水准,因为,上帝降世为人,以“子”的身份顺服上帝,将生命永远交给上帝,而这个生命是上帝出于父爱赐给独生爱子的。这种关系正是人类应该效法的——伊甸乐园里面的人也的确效法了。人以喜乐和对喜乐的顺服将造物主恩赐的意志交还给造物主,他在哪里如此行,哪里就成为天堂,成为圣灵掌权的所在。今天,身处这个世界,我们晓得,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恢复这种顺服。我们是并不完美、有待净化的受造之物,不仅如此,在纽曼眼中,我们还是应当放下武器的背叛者。为什么我们的医治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个问题的第一个答案便是:我们一直认为意志属于自己,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只要我们把意志交还给上帝,就会感到刺痛。我想,即使在伊甸乐园里,人也需要克服一点点自我固执,当然,这种克服和顺服是无比喜乐的。然而,要把多年来膨胀的自我意志从自己的侵占中交还给上帝,意味着向己死。我们都记得自我意志如何在我们的孩提时代作怪:每每受到挫败,便心怀怨恨苦毒,久久不平,大哭大闹,生出恶魔式的黑色愿望,发誓要杀掉别人或者结束生命,绝不肯做出半点让步。因此,有些老派保姆和家长认为,教育的第一步便是“打破孩子的愿望”,这是完全正确的。他们采取的方法往往不当,不过,这种观点十分必要,我认为,忽视其必要性等于把自己拒于属灵律法门之外。如果说我们成年后不再动辄嚎哭、跺脚,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我们的长者从小就注意打破或者遏制我们的自我意志,另一个原因是这种歇斯底里的情感变得更加微妙,更加狡猾,不想死掉,而是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能的“补偿措施”。因此,“向己死”的必要性每天都存在:我们总认为已经打破了这个背叛的自我,实际上,它依然活着。完成上述过程不可能不经历痛苦,实际上,“苦修”(Mortification)一词从产生那天起就充分见证了这一点。
  不过, 人将“己”据为私有,而向己死所引发的内在痛苦(intrinsic pain)或者死亡并不是全部。向己死本身是一种痛苦,然而,比起作为其发生条件的痛苦来,它是微不足道的。我认为,以下三点能够说明这种情况。
  只要人的灵喜欢自我意志,就绝不肯把它交托给上帝。既然罪和过犯拥有这种特权,那么,它们埋藏得越深,受害者就越不易觉察其存在;它们是带了面具的邪恶。而痛苦是不带面具、不会被误认的邪恶;一旦受到伤害,每个人都会意识到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性受虐狂也是如此。性施虐狂按照现代的趋势,人们给“性施虐狂恶行”的定义是“极端的恶行”或者作家笔下痛斥的恶行,这样的定义于事无补。和性受虐狂分别对正常性激情当中的某个“时刻”或者某个“方面”进行孤立和夸张。性施虐狂片面夸大了俘虏、占有的一面,以至于变态施爱者通过虐待被爱者来获得满足——比如,他会说:“我真成了主人,甚至可以折磨你。”性受虐狂则片面夸大了与之互补的、相反的一面,宣称“我太着迷了,即使你带给我痛苦,我也愿意接受”。除非性施虐者意识到这种痛苦是邪恶的,是一种完全占有对方的暴行,他才会停止从这种恶行当中寻求性刺激。痛苦不仅是可以立刻觉察的邪恶,还是不容忽视的邪恶。我们可以心满意足地赖在自己的罪恶和愚蠢上面不动;好比一个贪食的人对着一桌美味珍馐,只顾狼吞虎咽,根本搞不清自己在吃什么,任何人见到这幅图景都得承认:我们甚至会忽视乐趣。然而,痛苦绝对不容忽视。当我们沉迷在享乐之中,上帝会对我们耳语;当我们良心发现,上帝会对我们讲话;当我们陷入痛苦,上帝会对我们疾呼:痛苦是上帝的扬声器,用来唤醒这个昏聩的世界。一个恶人如果感到快乐,那么,他的行为便没有“回应”(answer)宇宙的规律,也就是说,跟宇宙的规律不相符。
  这个道理隐藏在所有人的一种认识背后:那就是认为恶人应该遭受痛苦。我们不必因为这是最起码的道理就对它嗤之以鼻。在轻度层面上,它唤起了每个人的正义感。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哥哥和我坐在同一张桌子边画画,我捅了他的胳膊肘一下,结果他的画上出现了一道横穿而过的不相干的线条;这件事最终得以在友好气氛中平息,因为我答应哥哥也在我的画上画一条同样长度的线。在这个小插曲当中,“换位思考”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自己的粗心大意。在深度层面上,这个道理阐述了“因果报应”、“罪有应得”的原则。有些开明人士喜欢把因果报应之说从他们的惩罚理论当中排除掉,一味强调作恶的人妨害了他人,或者强调对犯罪者本人的改造。他们不晓得,他们这种说法令一切惩罚失去了公正性。如果我不是“罪有应得”,只因为我妨害了他人,就让我遭受痛苦,还有比这更不道德的事吗?如果我“罪有应得”,你就等于承认了“因果报应”之说。除非我“活该”,否则,凭什么不经过我本人同意就抓住我,让我去接受令人讨厌的道德改造,还有比这更离谱的事吗?在第三个层面上,我们怀有报复心态——渴望复仇。当然,这种心态本身是邪恶的,是基督教明确禁止的。不过,在我们刚才讨论性施虐狂和性受虐狂的时候,似乎涉及到了报复心态,人的本性当中最丑陋的东西就是去扭曲原本良善、无邪的事物。报复心是一种扭曲心理,不过,根据霍布斯霍布斯对“报复心”清晰无比的定义,它倒也有一样好处;霍布斯认为,“报复心”是“一种通过伤害对方促使其谴责自身某些行为的愿望”。报复在实施过程中是盲目的,不过其目的似乎也不全是坏的——它让恶人也尝到他的邪恶所带给别人的那种痛苦。有一个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那就是,复仇者不只是要有罪的一方遭受痛苦,还要让他在自己手中遭受痛苦,并且要他明白他受苦的原因何在。因此,在复仇的时刻,人往往有要奚落犯罪者的冲动;因此,人会自然而然地吐出这样的话——“我倒想看看如果别人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他会怎么样”,或者“我要教训教训他”,等等。同理,当我们想要羞辱一个人,我们会说“让他知道知道我们是怎么看他的”。
  当我们的祖先把痛苦和忧伤视作上帝对罪的“报复”,他们并不是指上帝拥有邪恶的特质;他们认为,上帝的惩罚其实有好的一面。痛苦能让一个恶人看到自身存在中明白确凿的邪恶,只有这样,他才不会继续活在错觉里。一旦受到痛苦的刺激,他便会晓得自己一定以某种方式“违反”了宇宙实体的规律:在他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选择背叛(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样做可能导致更加明显的错误,进而是更加深刻的悔过);要么选择调整自我,这意味着他可能会转而寻求宗教信仰。两种选择的结果都不可确定,因为,经过了漫长的历史,上帝(以及神灵)的存在才广为人知,不过,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人们还是在不断认识上帝。甚至像哈代哈代和豪斯曼这样叛逆的思想家都曾表达过对上帝的愤怒,尽管他们并不承认上帝的存在;其他人,例如赫胥黎先生被痛苦推动,提出了人类生存的整体问题,并且想方设法证明他的论点,对一个非基督徒而言,他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比那些浑浑噩噩、荒唐度日之徒强胜百倍了。作为上帝的扬声器,痛苦无疑是一件可怕的工具;它可能导致不思悔改的终极背叛。不过,它同时也给了恶人唯一的改正机会。它撕掉了一切面纱;它在背叛灵魂的城堡里插下真理的旗帜。
  ……

前言/序言

  当艾希利·桑普森先生建议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要求他允许我署笔名,因为,如果要论述我对痛苦的真实看法,恐怕我不得不讲一些看似坚韧无比的话,那样一来,一旦有人知道说这话的是谁,他们可能会做出荒唐事。署笔名的提议遭到拒绝,因为跟整套丛书不一致;不过,桑普森先生指出,我可以在序言中解释一句——我没有能实践自己提出的原则!这实在是振奋人心的提议,我正在执行不误!让我立即坦白一件事,借用善良的沃尔特·希尔顿的话,透过整本书,“我觉得我跟自己讲出的真实感受距离那么远,我只能呼求上帝的怜悯,然后一心盼望得到这怜悯”。《完美之梯》,I,xvi。不过,正因为如此,有一种批评是我不该承担的。没有人能说“他是没有伤疤不知痛”,因为,每时每刻,哪怕只是想到那些至深至切的痛苦,都令我的心沉浸在难以忍受的煎熬之中。如果说有人得以远离低估苦难的危险,那个人就是我。有一点需要补充,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解决由痛苦引起的思想问题;当然,更高一层的目的是教导读者如何获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不过,在这一点上,我从未愚蠢地认为自己具备资格,对于我的读者们,除了阐明痛苦与生俱来之外,我别无他言,微小的勇气胜过丰厚的知识,些许同情胜过豪勇,神的一丝关爱胜过一切。
  读罢这本书,任何一位真正的神学家都会轻而易举地发现:作者是个平信徒,并非专业神学人士。我承认,最后两章的某些内容具有推想的色彩,除此之外,我相信自己忠实阐述了古老而正统的教义信条。如果这本书含有“原创”之笔,即标新立异、非正统之说,也绝非出自我的本意,乃因疏忽所致。当然,我是以英国国教会平信徒身份写作这本书的:不过,我尽力确保本书能够为普天之下受过洗礼、彼此交通的基督徒所接受。
  这不是一部博学之作,因此,对于那些显而易见的观点和引言,我没有费力注释其出处。任何神学家都很容易看出我阅读的相关资料是何等寡少。
  C.S.路易斯



路易斯著作系列:痛苦的奥秘 引言: 在人类浩瀚的思想长河中,总有一些不朽的篇章,它们以其深刻的洞察和直击人心的力量,穿越时空,触及我们内心最隐秘的角落。路易斯,一位在哲学、神学、文学以及对人类精神本质探索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印记的思想家,他的作品集,宛如一座座灯塔,照亮了那些我们常常避而不谈,却又无处不在的生命体验。而在这个系列中,我们聚焦于一个尤为复杂、却又至关重要的主题——痛苦。 “痛苦的奥秘”并非仅仅是对一种负面情绪的简单描绘,它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旅程,一次对生命本质的审视。路易斯以其独特的视角,将痛苦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存在的框架下进行解读。他并非以一种冷漠的旁观者姿态来审视苦难,而是以一种充满同情心和智慧的姿态,引导读者去理解痛苦的根源、形态、以及它在我们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这套著作,将带领我们剥离那些表面的、习以为常的对于痛苦的看法,去探寻其深层、往往被忽视的意义。 第一卷:苦难的根源:从禁欲到存在的裂痕 本卷深入探讨痛苦的起源,追溯至人类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路易斯首先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古老的哲学和宗教传统,分析它们如何试图解释苦难的出现。他考察了各种关于“原罪”的理论,并非以教条化的方式,而是从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那一刻起,个体与世界、与他人、与自身产生的疏离感入手。这种疏离感,是导致内心冲突和外在痛苦的潜在根源。 他进一步阐释了“存在之链”的理念,并分析了当个体试图超越自身在自然界和宇宙中的位置时,所可能产生的虚幻与失落。这种僭越,往往源于一种对完美和永恒的渴望,而当这种渴望遭遇现实的局限时,便转化为深切的痛苦。路易斯将这种痛苦的根源,比喻为一种“存在之裂痕”,它渗透在人类的心理、社会结构以及个体与宇宙的关系之中。 此外,本卷也触及了关于“自由意志”的讨论,以及它与痛苦之间的复杂联系。当个体被赋予选择的自由,但又必须面对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时,失败、遗憾、失落等情绪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伴随物。路易斯以一种 nuanced 的方式,探讨了自由带来的喜悦与自由所催生的痛苦是如何共存的。他鼓励读者,不是去逃避自由,而是去理解自由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承担其伴随的责任。 第二卷:痛苦的多重面貌:从个人的悲伤到集体的创伤 在本卷中,路易斯将痛苦的视野从抽象的概念延伸到具体的生活体验,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痛苦的各种形态。他首先关注了个体层面的悲伤、失落、疾病、衰老和死亡等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他以一种富有同情心和洞察力的笔触,描述了这些经历如何折磨着人的心灵,带来难以言喻的煎熬。路易斯并不回避这些令人痛苦的现实,而是邀请读者直面它们,认识到它们是生命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后,他将视角转向了集体层面的痛苦。他探讨了历史上的战争、迫害、饥荒、社会不公等造成的广泛而深重的创伤。路易斯深刻分析了这些集体痛苦如何塑造社会结构、影响文化传承,以及代代相传地在个体心中留下烙印。他强调,理解集体痛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社会问题根源的洞察。 本卷还深入剖析了那些更为隐蔽的痛苦,例如存在的空虚感、人际关系的疏离、理想破灭的失落、以及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焦虑。路易斯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揭示了这些“无声的痛苦”如何悄悄地侵蚀着现代人的心灵,带来一种不易察觉却又深刻的煎熬。他鼓励读者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识别并理解这些被忽视的痛苦信号。 第三卷:痛苦的超越:从沉沦到升华的可能性 如果说前两卷是对痛苦的深层挖掘和多维度呈现,那么本卷则将重点放在了如何面对、理解、并最终超越痛苦的道路上。路易斯并非宣扬一种虚无的乐观主义,而是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基于生命体验的超越之道。 他首先强调了“接受”的重要性。这不是一种被动的屈服,而是一种积极的、有意识的选择,去认识到痛苦的存在,并与其共处。路易斯认为,抗拒和否认痛苦往往会加剧痛苦,而接纳则为理解和转化带来了可能。他探讨了“哀悼”的过程,以及如何在失去中找到新的意义。 随后,他将目光投向了“意义的追寻”。路易斯认为,痛苦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它能够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当我们面对生命中的重大挑战时,我们被驱使去思考我们真正珍视的是什么,以及我们为何而活。他鼓励读者在痛苦的经历中,寻找那些能够赋予生命深刻含义的价值和目标。 本卷也深刻探讨了“爱”在超越痛苦中的作用。路易斯将爱视为一种最强大的治愈力量,它能够化解隔阂,抚慰创伤,并赋予生命以温暖和力量。他分析了不同形式的爱,从个体间的深情到对他人的普遍关怀,以及它们如何能够成为我们在苦难中前行的动力。 最后,路易斯提出了“恩典”的概念,并将其与痛苦的超越联系起来。他认为,在最黑暗的时刻,总有一种超越我们理解的力量,能够给予我们安慰和指引。这种恩典,并非某种超自然的干预,而是隐藏在生命本身,隐藏在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隐藏在对超越自我的追求之中。通过对痛苦的深刻理解和积极转化,个体能够体验到一种更深层次的存在,一种从沉沦到升华的生命可能。 结论: “路易斯著作系列:痛苦的奥秘”,是一次深刻的、发人深省的生命探索。它不是提供廉价的安慰,也不是回避现实的苦难。相反,它邀请读者以一种坦诚、智慧的态度,去面对生命中最普遍、最深刻的挑战。路易斯以其卓越的洞察力,将痛苦从一种令人畏惧的敌人,转化成了一位严峻却又充满启示的老师。通过对痛苦根源的追溯、对形态的多维呈现、以及对超越可能性的探索,这套著作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更勇敢地面对生命的挑战,并最终在苦难的淬炼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更加丰富而深刻的生命意义。它是一部引导我们穿越阴影,走向光明的智慧之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真让人感到震撼,作者对人类情感的剖析简直入木三分。我读到其中关于“存在之重”的那部分时,简直无法呼吸,那种压抑感和无力感,就像亲身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没有尽头的迷宫探险。他笔下的人物,没有一个可以被简单定义为“好”或“坏”,每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枷锁,在道德的灰色地带挣扎求生。尤其是对“遗忘”与“记忆”之间那种微妙关系的探讨,简直是神来之笔。我们总是试图埋葬那些痛苦的片段,但作者却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外科医生,将那些伤口重新翻开,让我们直视其下的血肉模糊。那种直白的、不加修饰的描绘,初看可能会让人心生抗拒,但一旦沉浸其中,便会发现这是一种极其深刻的治愈——因为它承认了痛苦的真实性。整部作品的叙事节奏如同缓慢凝固的琥珀,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的推敲都充满了重量感,读完后劲十足,会让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看世界的眼神都带上了一种不易察觉的、略微沉重的底色。

评分

这部作品展现了一种罕见的、近乎病态的对细节的关注,尤其是对感官体验的描摹,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他描写寒冷的方式,不是简单地说“很冷”,而是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寒意是如何沿着骨骼蔓延、如何让空气在喉咙里结晶、如何让光线变得尖锐刺眼。这种极端的感官放大,使得痛苦不仅仅停留在心理层面,而是具象化、物质化了。我甚至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感到口干舌燥或者肌肉紧绷。我个人认为,作者在处理叙事视角切换时采取了一种非常大胆的手法,他经常让一个角色在进行理性分析的同时,另一个角色的原始情感冲动又在同一段落内爆发出来,形成一种内在的对话与撕扯。这种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张力和不可预测性。它不是一本让你看完后能轻松合上的书,它更像是你必须带走的一块沉重石头,必须时时掂量其分量,体会那种无法轻易摆脱的持续影响。

评分

读这本书时,我经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但这种共鸣不是因为我经历过书中描述的那些极端事件,而是因为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现代人那种被异化、被边缘化的感觉。他描绘了一种“在人群中孤独”的极致状态。特别是关于“身份的消解”那几章,角色们似乎都在不断地试图扮演一个“别人眼中的自己”,却在扮演的过程中彻底迷失了本真。这种对社会角色与自我真实性的悖论的探讨,非常具有当代意义。与很多专注于宏大叙事的文学作品不同,这本书的焦点始终放在“个体内部的微观战争”上。他的句子结构有时非常冗长、复杂,充满了从句和插入语,这使得阅读体验更像是在参与一场艰苦的、但却极其有价值的哲学辩论。它要求读者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去解构每一个看似随意的比喻,因为每一个比喻背后似乎都隐藏着对某种哲学命题的深刻见解。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简直是鬼斧神工,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更像是一组相互交织的意识流碎片,充满了跳跃性和非线性叙事。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随机的传送,把你扔进另一个角色破碎的梦境或清醒时的幻觉之中。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适应这种叙事模式,因为你必须学会放弃对传统情节逻辑的依赖。真正吸引我的是作者对于“罪与罚”这一永恒主题的颠覆性解读。他没有提供一个清晰的道德审判台,而是将审判者的角色交给了时间本身,以及角色对自身行为的无尽回溯。这种“时间审判”的设定,使得整部作品弥漫着一种宿命般的悲剧色彩。而且,书中的环境描写极其出色,那些阴冷、潮湿、似乎永远笼罩在薄雾中的城市景观,与其说是背景,不如说是人物内心状态的外化。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在那个永不放晴的城市里待了好几个月,那种物理上的压迫感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不愉快的,但这种“不愉快”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不是那种提供即时慰藉的读物,相反,它像一面冰冷的镜子,反射出我们内心深处最不愿意面对的阴影。书中对“荒谬”的刻画,特别是那种源于日常琐事累积而成的巨大虚无感,让我联想到了加缪的一些早期哲学思考,但表达方式更为细腻和诗意。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精确度,来描述那些微小的不安是如何一步步侵蚀掉一个人的精神防线的。我特别欣赏他对于语言本身局限性的反思,很多时候,那些最深的感受是无法用词汇来精确捕捉的,而作者恰恰是试图用最晦涩、最隐喻的方式去触碰那些“不可言说之物”。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需要不断地停下来,回溯前文,试图拼凑出他破碎而又完整的意象。对于追求轻松阅读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场噩梦,但对于渴求思想深度和文学实验的探索者来说,它无疑是一座需要仔细攀登的文学高峰。

评分

或以为只有小人物才可以从心所欲写回忆录,其实真正的“小”人物没有声音,苍生默默,余欲无言。

评分

路易斯系列之作,赞。

评分

路易斯在《路易斯著作系列:痛苦的奥秘》中,谈及有关痛苦的知性方面的问题,阐明了痛苦的与生俱来,面对此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耐心和神的关爱。

评分

不错,今天要开始读

评分

感恩感恩感恩123456

评分

1111122221

评分

超级棒的书,看完了再买来送朋友,非常值得看。

评分

“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诗人痖弦的名句。白云苍狗,变幻无常而有常,否则如何能下“苍狗”二字?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