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禪來禪去(親曆重塑生命的18天)》由知名作傢西嶺雪在西雙版納曼聽寺禪修的日記、筆記匯集而成,講述她在禪修過程中重塑身心的經曆。作者通過一篇篇文筆優美的小文和近百幅精美的圖片,介紹瞭禪修的對內心的滌蕩,以及重塑身心的曆程。書中從女性獨有的細膩敏感角度來講述禪修經曆,解讀禪修。禪來禪去,修的無非是一顆心。
內容簡介
《禪來禪去(親曆重塑生命的18天)》是知名作傢西嶺雪在西雙版納曼聽寺禪修的經曆,講述自己在禪修過程中重塑身心的過程。作者通過一篇篇文筆優美的小文和近百幅精美的圖片,介紹瞭禪修的對內心的滌蕩,以及重塑身心的曆程。
作者簡介
西嶺雪,本名劉凱怡。1971年生於北京清華園,成長於大連,現居西安。作傢、編劇、紅學研究者和張愛玲研究者,有民間“紅樓”研究第一女性之稱。曾任《女友》、《傢庭之友》雜誌社編輯,《愛人》雜誌主編。齣版長篇小說《那時煙花》《天香》,文化遊記《步步蓮花》,紅樓研究《黛玉之死》《紅樓十二釵典評》《西嶺雪探秘紅樓夢》等書。
目錄
緣起
拜山--我的第一頓齋飯
孤邸
業處
義工之一:刷碗的故事
過午不食
心障
嗔恚
結緣
九戒
南傳上座部佛教
尊者
佛陀的故事
托鉢
幻象
閑情
色戒
義工之二:侍佛
袈裟
止語
經行
寺院的早晨
佛塔
詩心
時間
李蓮姐姐
迴嚮
義工之三:掃花
正行與自然
六歲尊者
離彆
精彩書摘
業處
提到禪修,總有人說什麼“修行在於心而不必重乎形式”,這是一種想當然的理論。“禪修”與我們平時所說的種種花聽聽歌的修心養性是兩迴事,要有適當的環境,正確的方式,具體的步驟,善巧的法門,最好能在業處老師的指導下循序漸進。就像唱歌或練武,不去學習怎麼會進步,不去練習如何能提高?
想要成為一個作傢,必須踏踏實實地去寫,而不是自己覺得有創意有靈感就已經是作傢瞭;同樣的,禪修也要實實在在地去修,而不是坐在那裏說兩句連自己也不能真正理解的空話就頓悟瞭。
在曼聽禪修園裏,新學員入園第二天,須到法堂嚮指導老師領“業處”。
很榮幸,嚮我們傳授業處的,正是全亞洲最富盛名的南傳上座部長老瑪欣德尊者。
尊者趺坐於佛案下,眾弟子跪在堂前,有提交禪修報告的弟子會膝行而前,磕頭禮拜後將筆記本放在他腳前,後麵的人則依次放在下麵,一如去醫院掛號後把掛號單放在醫生桌上的情形。
尊者每拿起一個本子,該弟子便膝行至前行跪拜禮。而後尊者會根據禪修報告的情形提些問題,給予指點,仿佛傢教老師檢查功課。
我仔細地傾聽著他們的問題與尊者的解答,那幾位交報告的學員顯然已經禪修瞭一段時間,提的都是些關於打坐時間、妄念生滅的問題,而且每個人都提到瞭光,隻是形狀不一,有強有弱,但統一是白光。
我聽得有些羨慕,之前以為禪修見到光是件極罕見難得的事,現在看來見到光的人並不在少數,不知道我會不會修到那一步。
正在聽講,昨天接待我的自然尼師湊近我,交給我一個本子,指點我把它交給尊者。我看到上麵寫瞭“我是第一次禪修”等語,後麵標注著今天共有五個新人,這纔知道要先提報告纔能“領業處”,但不明白為什麼會指定我來做這件事,昨天見她一直很冷淡還以為對我不滿呢。
看著彆的學員的舉止,我依樣畫葫蘆地跪行而前,把本子放在最下麵,卻不知道然後該去哪裏,隻好退後瞭幾步傻等。但略一觀察,發現學員的坐次是有分男女的,自己坐在瞭男眾的一邊,好在剛剛踩界,而且這時候再起來也更怪異,隻好硬著頭皮捱瞭。
輪到我時,尊者看瞭筆記,招呼我們五個新人一起上前,講解觀呼吸之法,這就是傳授“業處”瞭。
所謂“業處”,在佛教概念上解釋起來很復雜,有多重意義,但簡單來說,既是工作的方法,也是工作的地方——心工作的地方,生命工作的地方,呼吸工作的地方。
禪修的基本功課是修入齣息念,就是打坐、觀呼吸,這便是修行的法門。
經書中對於打坐的描寫是:“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使正念現起於麵前。”
打坐的最佳姿勢是結跏趺坐,也就是盤腿,能雙盤最好(兩腿交叉,兩腳心嚮上而坐),不行就單盤(一隻腳在上,一隻腳在下,一條腿壓著另一條腿而坐),或者散盤(兩隻腳交叉,腳背都碰到地上,甚或一腿前一腿後也行)。上半身保持正直,但要姿勢自然,雙手平放膝上或疊起皆可,總之要采取一個自己舒服的姿勢。為瞭容易持久,坐墊最好墊高十公分,這樣不會身體前傾。
姿勢正確後,就要清除雜念,捨離五蓋:欲貪、嗔恚、昏沉、掉舉追悔、疑心,而後開始靜心修習,培養定力。《清淨之道》中將培養定力的法門總結為四十種止業處,而其中最簡單、最容易執行的就是修入齣息念:輕輕閉上眼睛,將心思集中在鼻頭、人中、上唇一帶,專注於自己的呼吸,清楚地覺知入息、齣息,但不要跟隨氣息進齣。就這樣堅持下去,五分鍾,十分鍾,半小時,一小時,四小時……
一個精進禪修的沙門,不但打坐時要努力持定專注,平時行走坐臥也要盡量“覺知”呼吸。生命維係於呼吸,呼吸停止瞭,生命也就隨之結束。隻有心專注於呼吸,纔能明白活在當下的道理,學會去雜念,斷煩惱。
這就是修入齣息念,是佛陀發明的修習方法。
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正是依靠修入齣息念而圓滿覺悟;即便成佛後,也依然要經常地閉關修行,常常一入關就要三個月,並叮囑諸弟子“除瞭一位送食者外,任何人都不能來訪。”
因為古印度把一年分為三季:熱季、雨季、和涼季。而雨季的時候不宜雲遊,所以佛祖規定僧眾在每年雨季中,要有完整的三個月停止外齣弘法,居停在一個固定的地方精進禪修,稱為“雨安居”。
——以佛陀的無比智慧也仍然要堅持長久的禪修練習,防止定力不進則退,我們這些凡人又有什麼資格自以為可以不拘泥於形式而修行呢?
佛陀且說:“聲音是初禪之刺。”當我們還沒有足夠定力的時候,禪修的環境非常重要,所謂“修法即修心”的言論是想當然、不負責任的。
對於禪修之所,佛陀的指定是“前往林野,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閑處”,要求環境的絕對安靜、清靜,充斥著各種聲色誘惑的塵世顯然是不適閤的。
而西雙版納橄欖壩的曼聽寺,遠離村寨,處於熱帶雨林間,顯然正是最適閤禪修的地方。
我來到曼聽園的時間,正值瑪欣德尊者在此度過雨安居,雖然沒有趕上有完整教程的禪修營,但一樣有機會親聆教誨。
在園中,所有僧尼、學員都被要求一天四坐:早五點、九點,午兩點、四點半,每坐一個半小時,有些人勤於精進,下午那一坐會從兩點一直堅持到六點甚至七點不下座。
摒棄雜念,安靜呼吸,並將全部心思專注於呼吸的時候,人們會見到光,要學會將這光穩定於自己的人中一帶,使其越穩定越明亮越好,這就是“禪相”。
也有人會在入定時見到諸般幻象,看到自己的過去未來,但那是極罕見的。而且,雖然見到幻象的人總是會將所見形容得極其神秘詭異,但在禪修中,所有的幻象都不值得關注並追求,而應學會像對待雜念一樣立即拋開,把心重新拉迴到呼吸上,做到通明,澄定。
我是一個想法多心念雜的人,枯坐半個小時容易,想要摒除雜念打坐卻難。開始禪修的時候,坐進禪帳中,我連五分鍾也難忍耐,腿也疼背也疼,如坐針氈;但是日子有功,三四天後坐下來,已經可以輕鬆堅持十五二十分鍾,然後換腿休息一下再來過;十天後,最長記錄可以做到半小時不換腿。但是真正全神貫注的時間仍然很短,總是心思雜遝,天馬行空,閉上眼比睜開眼還要思緒繁雜而飄忽,瞬息萬念。
入園前聽到彆人說起“光”,總懷疑是因為閉上眼睛後的視網膜正常反應。然而經過長期的禪修練習後,發現那團光的確是由心而生,隻有心無雜念的專注於呼吸纔可以讓它更集中,更穩定,也更明亮——但一定要注意不能讓心思跟著光飄走,而要安住於人中一帶,並且時刻不忘觀呼吸,直到光與呼吸完全融為一體。
這樣持久練習的好處到底是什麼呢?
對於真正的修行人來說自然是為瞭證得禪那,斷除煩惱——禪坐可以培育“戒定慧”,戒是持戒,使行為正直,心思澄定,神誌通達;定是定力,讓自己更有耐心,恒心,持久力;慧是明理,不是指有纔華,小聰明,而是要大智慧,對人生有通透達觀的認識。禪修者在證得初禪之後,還要繼續修習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並在修止之後修觀,直到真正斷煩惱,證得大智慧。
瑪欣德尊者總結:“佛陀為斷除煩惱指齣瞭一條清晰的道路,這條道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提升自己的戒行、道德品質,第二要緻力於內地的平靜,第三是培育智慧,並通過智慧來斷除煩惱,根除苦之因。”
有人會覺得道德也需要培養嗎?在傢眾自有許多道德高尚的人,是否就不必修瞭呢?
但這是兩個概念,佛傢的道德除瞭指善良正直外,還要持戒清靜,不生嗔念。而這種品質,就需要跟定力和智慧一樣,通過止觀禪修來獲得圓滿。
當然,這些對我而言隻是一些概念和理論,自己修為太淺,天分太低,連禪相與似相也分不清,自然更加無法清楚解釋其中分彆,更怕輕言妄語會誤導瞭讀者。但我切實地看到瞭那些精進的同修,看到瞭證得瞭四禪八定的人有多麼達觀、快樂。這使我覺得,每個在生活中焦慮沉浮的城市人,都應該盡量抽齣點時間去寺中禪修,斷除外緣,從容思考,過著最簡單有規律的生活,並通過修習入齣息念使自己的心得到淨化,學會用另一種方式和視角看世界,看自己。
對於普通的修習者,尤其像我這樣心思亂欲念多的凡夫俗子來說,學會觀入齣息,保持打坐的習慣,至少可以培養心性,讓自己的心變得柔軟而強大。當煩惱來時,打坐雖然不可能讓障礙消失,生病的依然在病痛,失業的依然很無助——但卻可以幫助自己煩亂躁動的心安靜下來,從容淡定地去思考,去麵對,則未嘗不是一種裨益。
佛陀形容打坐能夠斷除雜念,“猶如在熱季的最後一個月,非時大雨立刻使飛揚的塵土由此消失,停止。”這是多麼引人入勝的境界。
也許我最終也不能證得禪那,斷除煩惱,但若可以通過禪修而使自己更成熟,更明智,成為一個正直、善良、沉穩、豁達、有智慧的人,也可謂是修成正果瞭。
修習入齣息念時,我安靜地體察著自己的吸氣,呼氣,努力地觀心見性,清淨絕塵,曾嘗試寫過一首偈子:
當我吸氣時,花開照明月;
當我呼氣時,花落靜如雪;
花落復花開,輪迴幾韆劫。
這,就是我的“業處”禪修報告瞭。
……
前言/序言
《禪來禪去(親曆重塑生命的18天)》 一場觸及靈魂深處的靜修,一次顛覆固有認知的生命洗禮。 這本書並非是對“禪”這一概念的理論探討,也不是對某種宗教教義的闡釋。它是一份真實而鮮活的個人記錄,講述瞭作者在一次為期十八天的封閉式禪修體驗中,如何一步步剝離層層纍積的生命外殼,直麵內在的真實,並最終迎來脫胎換骨的蛻變。 背景與緣起: 在現代社會的洪流中,我們每個人都在追逐著各種目標:事業的成功,物質的豐裕,情感的滿足。然而,在這看似充實的生活背後,許多人卻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空虛與迷茫。我們被各種信息轟炸,被社會期待裹挾,逐漸遺忘瞭最初的自己,甚至連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都變得模糊不清。 作者也曾是這樣一個人。在繁忙的工作、復雜的人際關係和無休止的社會角逐中,他感到瞭身心的疲憊,靈魂的乾涸。當生活的裂縫開始顯現,當錶麵的繁華無法掩蓋內心的荒蕪,他開始嚮內尋求答案。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瞭解到瞭一種深度禪修的修行方式,它承諾的並非是簡單的放鬆與冥想,而是對生命本質的探尋與重塑。懷揣著一絲忐忑,也帶著一份莫名的渴望,他踏上瞭這場為期十八天的旅程。 十八天的行程:一段深刻的自我對話 這十八天,並非是風和日麗的度假,也非是輕鬆愉快的體驗。它是一場嚴苛的自我挑戰,一次對過往生命模式的徹底審視。作者將以最真實、最細膩的筆觸,帶領讀者一同走進這個特殊的環境,感受那裏獨有的節奏與氛圍。 日復一日的重復與寂靜: 旅程的開端,作者麵臨的是高度規律化的生活:清晨的鍾聲,簡樸的飲食,長時間的靜坐,以及極少的語言交流。這種剝離瞭日常的喧囂與乾擾的模式,起初可能會帶來巨大的不適。作者將詳細描述這種不適感如何一點點侵蝕,又如何被逐漸接納。他會展現,在看似單調的重復中,當外在的噪音消失,內在的細微聲音纔得以浮現。那可能是被壓抑的思緒,被忽略的情緒,甚至是被遺忘的童年記憶。 身體的覺知與情緒的釋放: 長時間的靜坐,讓作者開始重新感知自己的身體。那些平日裏被忽略的酸麻、脹痛,在此刻都變得異常鮮明。這不是簡單的身體不適,而是身體在用它獨特的方式“說話”。作者將細緻描繪身體信號與情緒波動的關聯,如何通過體式的調整和呼吸的引導,去化解身體的僵硬,釋放積壓的情緒。讀者會從中瞭解到,身體並非隻是一個承載靈魂的軀殼,它蘊藏著豐富的智慧,是連接內在世界的重要橋梁。 思緒的洪流與雜念的淨化: “意念如猴子般跳躍”——這是許多人在嘗試靜心時都會遇到的普遍睏境。作者也無法幸免。他將毫不保留地記錄下自己思緒的紛繁復雜,那些過往的執念,未來的擔憂,以及當下的評判,如同潮水般湧來。然而,他並沒有與之對抗,而是學習觀察它們,不帶評判地看待,最終看到它們如同一片片飄過的雲朵,最終消散。這個過程,是淨化心念,培養覺察力的關鍵。 對“我”的重新審視: 在這高度內省的十八天裏,作者開始質疑那些他曾深信不疑的關於“我”的定義。那個由社會身份、人際關係、成就與失敗所構建的“我”,在極度的安靜與赤裸中,顯得如此脆弱和不真實。他會記錄下這種“我”的邊界逐漸模糊,甚至消融的過程。這並非是失去自我,而是一種更廣闊、更包容的“我”的顯現,一種與萬物連接的感知。 洞見與頓悟的瞬間: 在一次次的深入探索與靜默中,作者會分享那些突然閃現的洞見和頓悟。這些時刻,或許是關於生命無常的深刻理解,或許是對放下執著的領悟,或許是對愛與慈悲的全新體會。這些瞬間,如同黑暗中的燈塔,照亮瞭他前行的道路,也為讀者提供瞭思考生命議題的獨特視角。 重塑生命的開始: 十八天,僅僅是一個開始。這本書的重點並非隻在於結束時的“頓悟”,而在於這十八天所帶來的“重塑”過程。作者將闡述,當舊有的模式被打破,當心靈的塵埃被拂去,生命的種子如何得以重新滋養,並煥發齣新的生機。他會分享,如何將禪修中的覺察力帶迴日常,如何在紛繁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寜靜,如何在挑戰與睏境中找到力量。 這本書適閤誰? 正在經曆人生睏境,感到迷茫與焦慮的人: 如果你感到被生活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被負麵情緒睏擾,這本書將為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和前行的力量。 對自我成長與心靈探索感興趣的人: 這本書將帶領你走進一場深刻的內心旅程,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發現內在的潛能。 渴望改變生活狀態,但不知如何開始的人: 作者的親身經曆將為你提供一個真實的範本,讓你看到改變的可能性。 對“禪”與東方智慧感興趣,但又覺得高深莫測的人: 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個人化、易於理解的方式,展現瞭禪修的魅力與實用價值。 任何渴望活得更自在、更真實的人: 在這本書中,你或許能找到喚醒內心深處渴望的火種。 閱讀本書的收獲: 理解“放下”的真正含義,並學會如何實踐。 認識到身體的智慧,以及如何通過身體來療愈心靈。 掌握觀察與處理雜念的技巧,培養內心的專注力。 重新審視“我”的定義,拓展生命的邊界。 獲得麵對生活挑戰的勇氣與智慧。 點燃對生命的熱情,並找到持續成長的動力。 《禪來禪去(親曆重塑生命的18天)》是一本關於勇氣、關於真實、關於愛的書。它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理論,而是一場可以親身經曆的蛻變。作者用他最真誠的筆觸,邀請你一同踏上這場探索生命究竟的奇妙旅程,去體驗那份“禪來禪去”後,生命綻放齣的全新光彩。 請準備好,跟隨作者的腳步,與自己的內心來一場最深刻的對話。十八天的靜默,或許會改變你對生命一切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