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彭城:唐代淮上军民抗争史(763-899)

咆哮彭城:唐代淮上军民抗争史(763-89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卢建荣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史
  • 淮上
  • 军民抗争
  • 彭城
  • 地方史
  • 社会史
  • 军事史
  • 叛乱
  • 藩镇
  • 中世纪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342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39606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无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法学和历史学的学生、教师、人文阅读爱好者
第八、九世纪的大唐帝国,内外有藩镇跋扈和吐蕃、南诏边患。为解决边患,调动三千名徐州军至安南服役三年。但三年的约期没有兑现,归乡之路遥遥无期。其中八百位戍守桂林的家眷获知消息后,发动请人代写家书,让前线的丈夫不要傻等。这八百封信遂促成了士兵杀掉队长、敌前逃亡、私自返乡的大规模行动。他们回到徐州后与城内军眷里应外合,最后攻陷徐州并叛乱年余,帝国几乎束手无策。

往前追溯,徐州和唐廷过去百余年来都有深层的不稳定关系,包括政治、社会、经济、财税四大问题,在这百余年中有四十年成功夺取自治权,七十年不断抗争而驱逐和杀害朝廷节度史七次。最后唐帝国要耗费二十几万的大军才能平服这次叛乱,本书即为叙述并剖析这个故事的始末。共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在讲不同的政治体制所予准北居民优劣不同的感受,是激起抗争集体行动渊源所自。外篇着重在讲抗争集体行动背后其经济的、以及社会的结构因素为何,以及如何汇聚而产生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台湾地区著名的法制史学者卢建荣先生广受赞誉的一部作品,全书以类似《万历十五年》的故事讲述方式回顾了唐代安史之乱后在徐州发生的一起叛乱事件,作者以小说的方式还原了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过程后,再从法制史的角度解剖了唐代末期在中央集权势弱与地方势力兴起、自治需求提升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意图对"一个庞大的帝国为何会出现叛乱"做出解释。全书史实精细、叙述流畅、发论幽微,是一本具有很强阅读价值的法制史著作。

作者简介

卢建荣,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系博士。曾服务于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北大学历史系,现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所教授、麦田出版社历史文化丛书编辑,著名法制史专家。

目录

序曲1
内篇
第一部 白头将军话当年
第一章 徐方夜话
第二章 白发忆往
第三章 徐府变调
第四章 中兴筹码
第五章 又见自治
第二部 徐方子弟老禁垣
第六章 京华永夜
第七章 徐军抗争
第八章 民赋增重
第九章 三角关系
第十章 朝廷用人
第三部 天生史才难自弃
第十一章 抗争增温
第十二章 民怨沸腾
第十三章 水深火热
第十四章 最后自治
第十五章 帝国黄昏
外篇
第一部 昔日桑田今钱海
第一章 市镇兴起
第二章 工商勃兴
第三章 水运便捷
第二部 刘郎气沮徐军狂
第四章 刘氏兴衰
第五章 危哉徐幕
第六章 徐军所自
尾曲
徐宿道地方与中央政治关系大事记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咆哮彭城:唐代淮上军民抗争史(763-899)》的图书简介: 《咆哮彭城:唐代淮上军民抗争史(763-899)》 导言:大唐的裂痕与淮上的烽烟 公元8世纪中叶,安史之乱的余波尚未散尽,大唐王朝的中央集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藩镇割据的阴影在广袤的土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尤其是在富庶而重要的淮河流域。本书聚焦于唐代中晚期(763年至899年)间,发生在彭城(今徐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复杂历史图景。这段时期,淮上地区不仅仅是大唐帝国维持其统治的经济命脉,更是军事对抗、地方豪强崛起与百姓生存挣扎的缩影。 我们深入探讨了在中央权力衰微的背景下,彭城如何成为一个兵家必争之地。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军事史,而是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个维度,对淮上军民抗争史的全面考察。这里的“抗争”,既包括地方军阀为争夺地盘而进行的武装冲突,也涵盖了普通百姓在战乱、赋税重压和地方割据政权更迭中求生存、求尊严的复杂历程。 第一部分:藩镇的崛起与淮上的角力(763-815) 本书的第一部分,首先描绘了唐朝中央政府在平定安史之乱后,为巩固统治而在淮上地区设置的军事防区。这些防区,特别是节度使的设立,本意是加强边防,却很快演变成了事实上的地方王国。 我们详述了早期淮上节度使的权力构建与内部斗争。彭城作为重要的战略支点,其军事部署和行政权力分配,直接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重点分析了唐朝廷与地方藩镇之间的微妙关系——从最初的合作与制衡,到逐渐演变为公开的矛盾与冲突。这一阶段的抗争,更多体现为地方军事力量对中央政策的阳奉阴违和对地方资源的垄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部分对当时淮上地区的经济结构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淮河漕运是国家经济的生命线,而彭城正是漕运枢纽之一。藩镇对漕运的控制,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经济上的扼杀。我们通过分析当时的税收记录、漕运流程和粮食调配,揭示了地方势力如何利用经济杠杆来对抗中央权威。 第二部分:黄巢起义的浪潮与彭城的命运(875-884) 唐末的黄巢起义,如同海啸般席卷了整个大唐帝国,淮上地区首当其冲。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重心转移到这一决定性的历史转折点。 我们详细梳理了黄巢起义军进军淮上,攻占彭城的全过程。这不仅是一场军事攻防战,更是社会矛盾总爆发的体现。起义军的构成、口号以及他们对地方豪强和腐败官僚的打击,都在彭城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然而,黄巢的到来并非历史的终结,而是另一轮抗争的开始。本书深入分析了地方藩镇与唐朝残余势力在彭城周边为“剿灭”黄巢而进行的复杂合作与相互猜忌。这一时期,彭城百姓的命运如同浮萍,他们既是起义的参与者,也是战乱的受害者。我们利用地方志和碑刻资料,还原了普通民众在流离失所、饥荒肆虐中的挣扎与反抗。 第三部分:军阀混战与地方势力的固化(885-899) 黄巢起义被镇压后,大唐帝国已是名存实亡。淮上地区迅速陷入了更为混乱的军阀混战阶段。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这一“过渡时期”,即从唐朝廷试图重建秩序到地方军阀彻底做大的过程。 彭城作为四战之地,成为了各路军阀角逐的焦点。朱温(后梁太祖)、时溥等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衰,都与彭城周边的军事行动紧密相关。本书分析了这些地方势力是如何利用前朝留下的军事遗产,通过兼并、联姻和背叛等手段,巩固其在淮上的统治。 更重要的是,我们关注了在军阀混战的大背景下,淮上士绅、地方豪强以及底层民众所采取的生存策略。他们如何与不同的统治者周旋?如何在权力更迭中保护家族利益和地方的稳定?本书认为,这一时期的“抗争”,更多地转向了对地方自治权和文化认同的维护,为后来的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割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彭城的遗产 《咆哮彭城》通过对763年至899年间淮上军民抗争史的梳理,旨在揭示一个核心观点:在中央权威衰落的时代,地方的命运不再由京城决定,而是由地方的军事力量、经济基础以及民众的韧性共同塑造。彭城,这座古老的城市,见证了帝国霸权的崩溃和地方力量的崛起,其历史轨迹为我们理解唐末的社会变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书不仅为研究藩镇史和黄巢起义提供了新的史料整合与分析框架,也为理解中国历史上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威的动态博弈提供了深刻的鉴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刻感受是,历史的“韧性”与“变异”。在朝廷的控制力逐渐式微时,淮上地区的社会肌体是如何在剧烈的动荡中保持基本运转,甚至催生出新的组织形态和权力结构?作者显然没有将这些军民的抗争视为单纯的“叛乱”或“反抗”,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去理解。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些地方性的军事和政治实践,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世的制度构建和权力格局的。这种对历史连续性与断裂性的探讨,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地方史”范畴,上升到了对整个唐宋过渡期社会转型进行深度解读的高度。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历史的全新视角,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历史往往发生在权力中心之外的广袤地域。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引言部分,我立刻被作者对史料选择的独到眼光所折服。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仅仅罗列官方文书,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碑刻、地方志甚至是诗歌中的隐晦记载,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场景。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鲜活度。我尤其对作者如何平衡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感到好奇。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普通士兵、乡绅士族乃至普通百姓的生活轨迹是如何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和塑造的?书中是否能呈现出那些鲜活的个体面孔,而不是冰冷的数字和名词?从已读的篇章来看,作者在描述军事行动的背景时,非常注重地理环境对战略布局的影响,这种将自然环境纳入历史考量的做法,显得尤为老道和成熟。这并非一本纯粹的军事史,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特定区域如何在权力真空期自我重塑的社会生态报告。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泼墨般的笔触和深沉的色调,仿佛能让人立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文,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部分,那种扑面而来的史料感和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就足够吸引人。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梳理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脉络的,尤其是对于地方军事力量的崛起与中央的博弈,这总是历史研究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从结构上看,作者似乎采用了时间线索与事件剖析相结合的方式,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我期待着能在书中看到对当时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乃至民间信仰的深入剖析,毕竟,任何一场重大的历史变动,都不是孤立的军事冲突,而是社会深层矛盾的集中爆发。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动态感,“咆哮”二字精准地捕捉了那个动荡年代的精神面貌,让我对它所呈现的淮上地区的独特命运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评分

从排版和注释的质量来看,这部著作无疑是投入了巨大心力的。大量的注释不仅标注了引文出处,更包含了作者对某些史料的辨析和补充说明,这对于希望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我留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存疑史料时的审慎态度,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选择权交还给读者,这种治学上的谦逊非常值得称赞。特别是关于那场决定性的战役的描述,作者似乎采用了多方位的证据链进行交叉验证,力求还原出最接近真实的历史面貌。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正是优秀历史著作的标志。它不仅仅是叙事,更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严肃追问,让人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论点背后所付出的心血和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仿佛置身于唐末那个充满张力和不安的时代。作者的语言风格介于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流畅之间,避免了枯燥的“学术腔”,却又不失历史的庄重感。在对某个关键转折点的分析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观点,即淮上军民的反抗并非一蹴而就的统一行动,而是基于地方利益的复杂联盟与解构过程。这种细致入微的层次分析,让我重新审视了以往对“地方割据”的简单化理解。我猜想,后续章节在论述中央集权衰弱时,必然会深入探讨地方士族在其中扮演的“缓冲器”或“加速器”角色。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特定地理区域的历史,提升到了探讨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的普遍命题的高度。它让人思考,在王朝更迭的缝隙中,地方权力是如何野蛮生长,并最终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的。

评分

很好的一部书,观点独到,装帧细致。京东的快递也很给力,满意的一次购物体验

评分

好书、寻觅许久,终于买到,开心,认真阅读。

评分

短评:

评分

往前追溯,徐州和唐廷过去百余年来都有深层的不稳定关系,包括政治、社会、经济、财税四大问题,在这百余年中有四十年成功夺取自治权,七十年不断抗争而驱逐和杀害朝廷节度史七次。最后唐帝国要耗费二十几万的大军才能平服这次叛乱,本书即为叙述并剖析这个故事的始末。共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在讲不同的政治体制所予准北居民优劣不同的感受,是激起抗争集体行动渊源所自。外篇着重在讲抗争集体行动背后其经济的、以及社会的结构因素为何,以及如何汇聚而产生作用。

评分

不错的书。本书是台 湾地区著名的法制史学者卢建荣先生广受赞誉的一部作品,全书以类似《万历十五年》的故事讲述方式回顾了唐代安史之乱后在徐州发生的一起叛乱事件,作者以小说的方式还原了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过程后,再从法制史的角度解剖了唐代末期在中央集权势弱与地方势力兴起、自治需求提升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意图对"一个庞大的帝国为何会出现叛乱"做出解释。全书史实精细、叙述流畅、发论幽微,是一本具有很强阅读价值的法制史著作。

评分

卢建荣的著作,优缺点都很明显

评分

书给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生活,把我带到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天地。[SM]书是知识的源泉,里面有我的一方净土。[ZZ]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看书是我的一大爱好,看书是我的一大爱好,我爱读书。每当我打开一本书的时候,就会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那里面充满了喜怒哀乐,充满了悲欢离合。书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书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

评分

很不错,搞活动时候买的!

评分

《咆哮彭城》在某种程度上可说与《飞燕惊龙记》互为表里,彭城人士在追求自治的过程中,除了能在帝国中央集权势弱之际获取相对的空间之外,亦与唐廷与河北间的紧张程度相关。帝国若势压河北,徐府的自治空间则相对减少;反之,若唐廷对於河北的压制力有限甚至战争失败,无力兼及徐州之时,则变相获得自治空间,王智兴便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崛起。有趣的是,徐州乃是唐廷用以看紧河北反抗势力的所在地之一,令徐宿道控有大运河汴水的南半部,但这样一来不仅使得经济获利可转变为自治行动的资本,更时常出现监守自盗的情形,使得唐廷头痛不已。此外,徐府与河北同样受到帝国的文化宰制,由於徐军时常与唐廷作对,因此同样与河北三镇被视为是麻烦制造者,文士官僚集团同样将徐军塑造成蛮不讲理的异文化者。然这也使得优秀的文官视入仕徐幕为畏途,吸引不到优秀人才的後果,反使徐幕应付不了徐军军官团。这些一体两面的事例使得唐廷、河北和徐府间存在诸多微妙的关系,值得读者细细去体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