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中国古建筑:沿着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足迹

寻踪中国古建筑:沿着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足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炳时,林爱梅 著
图书标签:
  • 古建筑
  • 梁思成
  • 林徽因
  • 中国建筑史
  • 建筑遗产
  • 文化遗产
  • 寻踪
  • 历史
  • 建筑学
  • 民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436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98629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0
字数:2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寻踪中国古建筑:沿着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足迹》记录了作者赵炳时、林爱梅追寻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先生足迹,探访中国古建筑的学习心得。通过今昔对比,梳理了梁、林两位先生寻访研究古建筑的著作;用丰富的图片、简明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古建筑浑厚的文化底蕴和优雅的艺术气质进行了再诠释。

作者简介

  赵炳时,1988~1994年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席。著有《城市规划原理》等教材,《国之瑰宝》系列图书主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林爱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注册一级建筑师。完成国家各部委委托规划、建筑设计及科研项目多项,曾主持中国驻印尼雅加达大使馆、大使官邸、北京亚运会体院体育馆的建筑设计。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平郊创步:蓟县独乐寺-正定隆兴寺
1-1 蓟县独乐寺及白塔
1-2 宝坻广济寺
1-3 正定隆兴寺
1-4 正定天宁寺木塔
1-5 正定广惠寺华塔
1-6 正定临济寺青塔
1-7 正定开元寺砖塔及钟楼
1-8 正定县文庙
1-9 赵州安济桥
1-10 赵州永通桥
1-11 赵州陀罗尼经幢
1-12 赵州柏林寺
1-13 沧州铁狮子
1-14 定兴义慈惠石柱
1-15 北京卧佛寺

第2章 晋鲁实测:大同华严寺-曲阜孔庙
2-1 大同上华严寺
2-2 大同下华严寺
2-3 大同善化寺
2-4 大同云冈石窟
2-5 大同九龙壁
2-6 浑源悬空寺
2-7 朔州崇福寺
2-8 曲阜孔庙
2-9 曲阜孔林
2-10 曲阜孔府
2-11 历城四门塔
2-12 泰安岱庙
2一13 长清灵岩寺

第3章 国宝发现:五台佛光寺-应县木塔
3-1 五台山佛光寺
3-2 五台山寺院
3-3 五台山南禅寺
3-4 应县佛宫寺木塔

第4章 著史兴学:中国建筑史-清华营建系
4-1 李庄-清华
4-2 宜宾李庄
4-3 宜宾文昌宫及白塔
4-4 《中国建筑史》
4-5 清华大学营建系
4-6 《营造法式注释(卷上)》
4-7 《清式营造则例》
4-8 《中国雕塑史》

第5章 设计留笔:国徽-纪念碑-鉴真堂
5-1 联合国大厦
5-2 国旗
5-3 国徽
5-4 人民英雄纪念碑
5-5 个人纪念碑及墓碑设计
5-6 学校和公建设计
5-7 扬州鉴真纪念堂
5-8 日本奈良、京都
5-9 容县真武阁
5-10 水彩及速写

第6章 京城抒情:赞颂-困惑-期望
6-1 都市计划的杰作
6-2 建城历程
6-3 中轴线
6-4 古都城墙
6-5 国子监、雍和宫
6-6 街道、胡同、四合院
6-7 皇家园林
6-8 京郊寺院
6-9 永远的纪念
6-10 大师的期望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寻踪中国古建筑:一部穿越时空的对话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建筑不仅是凝固的艺术,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当我们漫步于飞檐斗拱之间,驻足于雕梁画栋之际,我们仿佛能听见岁月的低语,触摸到先人的智慧与情感。《寻踪中国古建筑:沿着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足迹》这本书,便是一次深入其中,与古老文明进行对话的绝佳契机。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一场充满人文关怀与探索精神的旅程,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古建筑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回溯初心:追随巨匠的足迹 本书的灵魂,在于其“寻踪”的行动。它以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两位巨人——梁思成与林徽因先生为引,勾勒出一条饱含深情的探寻之路。梁思成先生,被誉为“中国古建筑之父”,他以毕生的精力,奔走于全国各地,用脚步丈量古建筑的恢宏;林徽因先生,则以其敏锐的艺术感知和深厚的学养,为这些古老建筑注入了生命的温度。他们的研究,不仅是科学的勘测与记录,更是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沉热爱与守护。 本书正是试图重温他们当年的足迹,感受他们发现的喜悦,体会他们守护的艰辛。每一页都可能翻开一张泛黄的旧照片,一封 handwritten 的信件,一份细致入微的测绘图。我们跟随梁林先生的脚步,穿越时空的迷雾,去亲眼见证那些曾经在他们的笔下鲜活起来的建筑。这是一种“亲临其境”的体验,仿佛与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之下,共同仰望着同一座古塔,触摸着同一块斑驳的石砖。 穿越时空的对话:从数据到灵魂 中国古建筑之所以令人着迷,不仅仅在于其精巧的结构和宏伟的体量,更在于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梁思成先生的测绘,如同为古建筑注入了科学的灵魂,严谨的数据、精确的尺寸,让我们得以窥见其内部的逻辑与秩序。而林徽因先生的文字,则赋予了这些冰冷的结构以温度与诗意,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建筑的韵味,解读其文化内涵,让冰冷的砖石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本书将带领读者,不仅仅是去“看”古建筑,更是去“读”它们。我们将在书中读到关于斗拱的精巧,解读其承重与装饰的双重意义;我们将领略到藻井的繁复,感受其天空的幻化与神灵的寄托;我们将品味到园林的曲径通幽,体会中国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观。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数据堆砌,而是通过梁林先生的视角,穿越历史的尘埃,与古人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 不止于记录:唤醒沉睡的记忆 《寻踪中国古建筑:沿着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足迹》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古建筑的记录与研究。它更是一次对民族文化记忆的唤醒。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有时会忽略那些沉睡在角落里的瑰宝。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这些被遗忘的角落,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到中国古建筑的价值,以及它们对于我们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意义。 书中可能包含的,是对那些在历史变迁中被损毁或消失的建筑的追溯,是对那些幸存下来的古建筑,在现代社会如何得以保护与传承的思考。它可能让我们反思,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是否也丢弃了一些宝贵的东西?如何才能在发展与传承之间找到平衡?这些问题,都将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 丰富的视角:多维度解读建筑之美 一本好的图书,必然拥有丰富的视角。《寻踪中国古建筑:沿着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足迹》不可能仅仅停留在建筑学本身。它将可能深入到以下几个维度,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古建筑世界: 历史的视角: 追溯每一座建筑的历史渊源,它在哪个朝代兴建,经历过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见证了怎样的社会变迁。了解建筑的“前世今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其文化内涵。 文化的视角: 探究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的紧密联系。例如,寺庙建筑中佛教的意象,宫殿建筑中皇权的象征,民居建筑中家族伦理的体现。 艺术的视角: 从美学角度解读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包括其平面布局、空间组织、色彩运用、装饰纹样等。分析其独到的审美取向,以及如何体现了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理想。 技术的视角: 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古建筑的营造技艺,如榫卯结构、木构架体系、夯土技术等。让读者惊叹于古人智慧的结晶,以及其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高超技艺。 人文的视角: 关注建筑背后的人的故事。可能是建造者的匠心独运,可能是居住者的生活片段,也可能是像梁思成、林徽因先生这样,为守护它们而奔走呼号的守护者们。 地域的视角: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建筑风格迥异。本书可能会带领读者领略不同地域的建筑特色,如北方皇城大气磅礴的宫殿,江南水乡灵动婉约的民居,西南少数民族古朴粗犷的吊脚楼等等。 当代的视角: 探讨古建筑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包括旅游开发、文化遗产保护、新建筑设计对传统元素的借鉴等。引发读者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让古建筑焕发新的生命力。 不仅仅是阅读,更是启迪 《寻踪中国古建筑:沿着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足迹》将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它会让你对脚下的土地生出更多的敬意,对民族的文化产生更深的认同。当你下次再见到一座古老的建筑,你不再仅仅是匆匆一瞥,你可能会开始思考它的故事,它的建造者,它的历史。你会被激发去了解更多,去发现更多,去守护更多。 这本书,或许会让你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世界,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它会让你明白,历史并非遥不可及,文化并非曲高和寡,它们就蕴藏在那些古老的砖瓦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倾听,去发现,去传承。它是一封写给过去的情书,也是一束照亮未来的光芒,引领我们沿着先人的足迹,走向一个更加深邃而美好的文化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立意实在是太妙了,它不只是带我们看那些宏伟的殿宇和精巧的斗拱,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一直对古建筑有一种敬畏感,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像是只能欣赏其表面的华丽。然而,作者似乎有种魔力,能把那些冰冷的砖石木料赋予了灵魂。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宋代木料特有的那种温润气息,能感受到工匠们在榫卯结构中倾注的心血与智慧。特别是书中对于地域差异的描述,比如南方园林的含蓄婉转与北方宫殿的开阔大气,那种对比和衔接处理得极其自然,让人不仅记住了建筑的样式,更理解了它背后的文化土壤和生活哲学。它不是一本干巴巴的图录,更像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行走笔记,每走一步,都踩在了历史的脉搏上。作者的文笔细腻入微,对细节的捕捉能力让人叹服,让你不得不慢下来,去体会那种“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和视角之广,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局限于主流的、人尽皆知的名胜古迹,而是巧妙地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历史遗忘的角落,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肌理中的传统构建方式。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写作策略,让整部作品的格局瞬间打开。它不再仅仅关乎建筑本身,而是在探讨一种“文化的地貌”。作者对于不同历史时期风格演变的梳理,清晰有力,逻辑链条完整,让读者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古代建筑精神内核的流变轨迹。这种体系化的构建能力,使得这本书具备了很高的参考价值,即使是不以寻访为目的的阅读,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审美、结构与历史传承的深刻洞见,收获良多。

评分

我很少读到能让人产生如此强烈代入感的非虚构作品。这本书的笔触有一种独特的温暖和韧性,既有对逝去辉煌的缅怀,又不乏对现实中保护现状的关切。作者在描述那些被时间侵蚀的断壁残垣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既敬畏又惋惜的情感,非常真挚动人。它不像教科书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带着你穿梭在古老的巷陌之间,分享着只有亲历者才能感受到的细微之处。读完后,我立马开始规划自己的下一次旅行,迫不及待地想去亲自触摸那些文字中描绘的斑驳墙面,去验证书中所述的那些光影和角度的奇妙变化。这种激发行动力的能力,证明了这本书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是一种活生生的精神召唤。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赘,反而有一种探案的乐趣。作者似乎深谙如何设置悬念和引导读者的好奇心。当我们跟随文字的指引,从一处看似寻常的民居走向一座气势磅礴的寺庙时,你会发现,那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其实都遵循着一套内在的、隐秘的逻辑运行着。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介绍结构细节时,那种将复杂的力学原理用极其生活化的语言描述出来的方式,完全没有晦涩感。这使得即便是对建筑学一窍不通的读者,也能心领神会那些千年不倒的秘诀所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体验的重构,仿佛作者在为你亲自绘制一张独家的寻宝地图,每发现一处“宝藏”,都带来巨大的满足感。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书名中“寻踪”二字吸引的,期待能看到一些新鲜的视角,结果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停留在对古代建筑技艺的简单赞美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建筑与社会变迁、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互动。每一处遗址、每一扇窗棂的背后,都隐藏着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取向和生存智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比如,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古建筑如何艰难地保持其原有的语境和生命力。这种思考深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文化普及读物,它更像是一份对我们传统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望和坚守宣言。阅读过程中,我的思绪常常在历史的尘烟和当下的反思之间来回穿梭,这种思维的张力感,正是好书的标志。

评分

古都北京——无以伦比的都市杰作。人们在纵情欢庆久违了的和平岁月,要将一座旧的古代帝王都市变成由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新首都。……但是渐渐的,在“把首都建设成生产城市”的总纲领指导下,妨碍这一目标的一切事物,都面临去留存废的抉择。梁思成说,“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评分

借梁、林两位先生之名而已,内容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除了纸质和印刷

评分

追随着大师的足迹,能对我们祖国的历史瑰宝有更加深厚的了解,看了书以后再去看实物更有针对性,包装很好,塑料薄膜包着的

评分

就是游记,文笔还一般,配图也一般

评分

搞建筑的人员放心的买吧,非常好

评分

1946年7月底,结束九年流亡生涯,梁家终于回到北平。此时的林徽因已无力站着和朋友合影。在梁思成的建议下,战后的清华大学开办了建筑系。清华建筑系燕子衔泥般地创办起来……作为世界瞩目的建筑史学家,梁思成重返美国,他是第一位在世界舞台上系统宣讲中国建筑历史的中国学者,这一年,还有更多的荣誉在等待着他。历经八年战乱,和平日子的一草一木都分外美丽。然而,中国人的不幸远未结束,内战炮火声中,梁思成回到祖国。

评分

是很不错,值得收藏和阅读。

评分

一般般的随读书籍,像期刊一样,看看还是可以的。

评分

挺好,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