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有机合成新技术(第二版)

现代有机合成新技术(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纪顺俊 著
图书标签:
  • 有机合成
  • 现代有机合成
  • 合成方法
  • 有机化学
  • 新技术
  • 第二版
  • 化学
  • 合成反应
  • 药物合成
  • 精细化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91878
版次:2
商品编码:113998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页数:27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现代有机合成新技术(第二版)内容总结了目前常用的有机合成技术与策略,以及目前人们关注度比较高的碳氢键活化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反应实例,向读者展示了合成技术的关键点以及其广泛的应用。作为一本教材,本书有一定的系统性,同时也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大量的参考文献可以方便读者进一步深入学习。本书适合学校开展有机合成专业教学的本科生专业课教材和研究生教材,同时对于从事有机合成的广大研究人员,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书中精美的编排版式也是目前科技图书的一大亮点。

内容简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有机合成技术和合成策略不断涌现,这些新技术和新策略在有机合成研究领域和工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书较为全面而简明扼要地介绍现代有机合成的新技术与策略,包括相转移催化反应、非传统溶剂中的有机合成、无溶剂有机合成、超声波化学合成、微波化学合成、多组分反应、碳-氢键的活化。并通过大量的反应实例来反应学科前沿的一些新理论和最新的科研成果。
本书适合作为有机化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适合有机合成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纪顺俊,苏州大学教授,苏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方向为有机光化学反应和合成研究以及应用有机反应和合成方法学(微波和超声波作用下的水相反应,离子液体反应等)研究。现担任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有机化学国家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化学化工学院院长等职。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有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科协主席。

史达清,苏州大学教授,苏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际期刊J. Heterocycl. Chem.杂志编委,为Chem. Rev., J. Org. Chem., Org. Lett., Green Chem.等30余种国际化学专业期刊特约审稿人。在 Org. Lett.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2004年获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选、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目录

第1章 相转移催化反应 1
1.1 概述 1
1.1.1 相转移催化作用 2
1.1.2 相转移催化反应体系 6
1.2 相转移催化剂的分类及性质 11
1.2.1 相转移催化剂分类 11
1.2.2 相转移催化剂的性质 14
1.3 相转移催化反应原理 17
1.4 相转移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
的应用 18
1.4.1 取代反应 18
1.4.2 烷基化反应 19
1.4.3 氧化反应 23
1.4.4 还原反应 25
1.4.5 Michael加成反应 25
1.4.6 其他反应 27
参考文献 29
第2章 非传统溶剂中的有机
合成 33
2.1 引言 33
2.2 水介质中的有机合成 33
2.2.1 缩合反应 33
2.2.2 亲核加成反应 37
2.2.3 取代反应 39
2.2.4 周环反应 40
2.2.5 金属参与的Barbier反应 42
2.2.6 偶联反应 44
2.2.7 氧化、还原反应 46
2.2.8 多组分反应 47
2.3 离子液体作介质的有机合成 49
2.3.1 离子液体的历史 49
2.3.2 离子液体的结构和分类 50
2.3.3 离子液体的制备 51
2.3.4 离子液体的物理性质 54
2.3.5 离子液体中的有机合成 57
2.3.6 功能化离子液体 71
2.3.7 手性离子液体 76
2.4 超临界流体中的有机合成 82
2.4.1 超临界流体的基本性质 82
2.4.2 超临界二氧化碳在有机
合成中的应用 84
2.4.3 超(近)临界水中的有机
合成反应 92
参考文献 98
第3章 无溶剂有机合成 105
3.1 引言 105
3.2 固相反应中的分子运动及其
影响因素 105
3.3 固相热反应 107
3.3.1 氧化反应 107
3.3.2 还原反应 109
3.3.3 加成反应 111
3.3.4 消除反应 117
3.3.5 偶联反应 118
3.3.6 取代反应 121
3.3.7 重排反应 124
3.3.8 缩合反应 126
3.3.9 多组分反应 130
3.4 固相光化学反应 135
3.4.1 光化学的基本原理 135
3.4.2 固相光化学反应 137
参考文献 139
第4章 超声波促进的有机合成 144
4.1 超声作用原理 144
4.2 有机声化学合成技术 145
4.2.1 超声波声源 145
4.2.2 声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 146
4.2.3 声化学反应器 146
4.3 超声波促进下的有机反应 147
4.3.1 氧化反应 147
4.3.2 还原反应 149
4.3.3 取代反应 152
4.3.4 加成反应 156
4.3.5 缩合反应 159
4.3.6 偶联反应 162
4.3.7 多组分反应 164
参考文献 166
第5章 微波促进的有机合成 170
5.1 微波及其特性 170
5.2 微波对有机化学反应的影响 171
5.3 微波反应器 172
5.3.1 微波炉装置 172
5.3.2 反应容器 173
5.4 微波技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73
5.4.1 酯化反应 173
5.4.2 Diels-Alder反应 175
5.4.3 缩合反应 176
5.4.4 重排反应 177
5.4.5 亲核取代反应 178
5.4.6 Michael加成反应 180
5.4.7 Friedel-Crafts反应 183
5.4.8 偶联反应 185
5.4.9 烯烃复分解反应 189
5.4.10 微波在杂环化合物合成
中的应用 192
参考文献 208
第6章 多组分反应 214
6.1 引言 214
6.2 多组分反应的历史回顾 215
6.3 异腈参与的多组分反应 216
6.3.1 Passerini反应 216
6.3.2 Ugi反应 218
6.3.3 Groebke反应 223
6.3.4 活性亚甲基化合物与醛、
异腈的反应 225
6.4 丙二腈参与的多组分反应 226
6.4.1 缩合反应 226
6.4.2 Michael加成反应 230
6.5 周环反应参与的多组分反应 232
6.5.1 通过[4+2]环加成参与的
多组分反应 232
6.5.2 通过[3+2]环加成参与的
多组分反应 234
6.6 金属催化的多组分反应 235
6.6.1 钯催化的多组分反应 236
6.6.2 镍催化的多组分反应 237
6.6.3 其他金属催化的多组分
反应 239
6.7 不对称多组分反应 239
6.7.1 基于对亚胺亲核加成的
不对称多组分反应 240
6.7.2 基于异腈的不对称多组分
反应 241
6.7.3 基于环加成参与的不对称
多组分反应 244
6.7.4 基于Michael加成反应的
不对称多组分反应 245
6.8 多组分反应在天然产物合成
中的应用 246
参考文献 247
第7章 碳-氢键活化反应 254
7.1 引言 254
7.1.1 碳-氢键活化反应的研究
历史与意义 254
7.1.2 碳-氢键活化反应的问题与
发展前景 255
7.2 钯催化的碳-氢键活化反应 255
7.2.1 芳基化反应 255
7.2.2 烷基化反应 257
7.2.3 烯基化反应 257
7.2.4 碳-氮成键反应 258
7.2.5 碳-氧成键反应 259
7.2.6 氟化反应 260
7.3 钯催化烯基碳-氢键活化反应 260
7.3.1 氧化芳基自偶联反应 261
7.3.2 氧化芳基交叉偶联反应 261
7.4 钌催化的碳-氢键活化反应 262
7.4.1 氢化芳化反应 262
7.4.2 从硼试剂出发的芳基化
反应 263
7.4.3 卤素化合物出发的芳基化
反应 263
7.5 铑催化碳-氢键活化反应 265
7.5.1 金属试剂出发的芳基化
反应 265
7.5.2 从卤素化合物出发的芳基化
反应 266
7.5.3 从其他化合物出发的芳基化
反应 268
7.6 铜催化碳-氢键活化反应 268
7.6.1 芳基化反应 268
7.6.2 烷基化反应 269
7.6.3 氟化反应 270
7.7 其他金属催化碳-氢键活化反应 270
7.7.1 钴催化碳-氢键活化反应 270
7.7.2 铁催化碳-氢键活化反应 271
7.7.3 金催化的碳-氢键活化反应 272
参考文献 272

精彩书摘

  大多数化学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在溶液中,反应物分子能均匀分散,稳定地交换能量,而且,溶剂的性质及溶液的浓度不同,反应结果不同。因此,一个化学反应与其所在的介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人们充分认识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化学家们对固相中的有机反应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它不仅是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没有溶剂化学反应是不能发生的”学说进行了挑战,更主要的是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着与有机固体反应相关的事实。鉴于此,人们开始研究了无溶剂及固体状态下的化学反应。结果发现,在固态下能够进行的有机反应大多数较溶液中表现出高的反应效率和选择性。早在1918年,Kohlschutter就曾对固体反应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固体反应的最小移动规则的理论,即在固体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分子或原子保持最小距离的移动,且固体反应的方式及产物的结构都受到晶体三维结构的严格控制。然而有机固体反应是在人们对有机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
  在固体中,反应物分子处于受限状态,分子构象相对固定,而且,可利用形成包结化合物、混晶、基激复合物、分子晶体等手段控制反应物的分子构型,尤其是通过与光学活性的主体化合物形成包结物控制反应物分子构型,实现了对映选择性的固态不对称合成。另一方面,固态有机反应操作简便,加热、振荡、研磨及超声辐射都可以加速固态反应,是一种较理想的合成方法,而且可避免因使用溶剂而造成的高能耗、环境污染、毒害性及爆炸性等。因此,研究固态有机反应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近几年来,在实际利用固体反应进行有机合成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有多篇文献[1~3]对固体有机反应作了详细的综述,一些常见的有机反应均能在固相条件下进行,如重排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羟醛缩合反应、偶联反应、Wittig反应等。
3.2 固相反应中的分子运动及其影响因素[3]
  20世纪60年代初,Schmit和Cohen[4]等通过对肉桂酸的晶体结构及其光产物的立体构型进行系统的分析,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①分子本身的性质对反应的影响不及周围分子的排列方式重要;②分子间距离、分子的相对取向及空间对称性对反应结果至关重要;③在固相中分子参加化学反应很难改变其排列方式。从而证实了Kohlschutter的理论,并提出了固相光化学反应的拓扑化学控制(Topochemical control)原理,即①晶体结构决定了反应能否发生或者如何发生;②涉及分子结合的反应,反应物移动距离保持最小。这一原理为固相化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固相光反应一般是晶体中相邻分子间的反应,由X射线晶体衍射及产物的立体构型很容易研究晶体中反应物分子的排列方式,可相当准确地推测反应机理[5]。
  根据“拓扑”化学原理,固态反应通常被认为分四步进行[6]:
  (1) 分子松动 在初始状态,固态反应以一个或多个核晶点开始,然后传播通过晶体,这些点能以许多方式产生,如在晶体中制造机械变形成缺陷,这些变形可导致分子松动。
  (2) 分子改变 反应剂中化学键旧键断裂、新键生成,得到新的产品,这一步和溶液中的反应相似。
  (3) 固体溶液形成 在固态反应中得到的少量产品在原始晶体中迅速形成固体溶液。
  (4) 产品分离 当产品浓度在最初晶格达到最易值时,它将会结晶。如果反应速率用化学方法通过测量反应剂或产品的浓度变化决定,这一步不会影响反应速率。
  通过对各类反应的讨论,可以总结影响固相反应反应性的几个因素[6,7]:
  (1) 结晶水的影响 在分子固体的反应中,有些反应物含有结晶水一类的晶格成分,在反应过程中这些晶格成分会被释放出来,在反应物表面形成液膜,并使部分反应物溶解。但这些微量溶剂的存在并不改变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相反却会起到加速反应和降低反应温度的作用。
  (2) 研磨的作用 外力通过摩擦生热和以下两个效应使反应体系的总自由能增加而使体系活化:①表面自由能增加,这是因为固体在外力作用下破碎,颗粒减小;②储存的弹性张力能,这是因为粒子反应的静力剪切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形变。
  这种活化将通过能量的不同形式之间的转换和耗散,例如,通过固体的破碎、聚集、无定形化、同质多晶转变以及化学分解或合成等的过程。因此,力学化学必须包括力的作用。分子固体的化学反应可以在无外力存在的情况下进行,虽然在研磨时反应的确可以较快的速度进行,即反应也可受力活化。
  (3) 分子尺寸和几何学的影响 平面的和小体积的分子扩散速度快。
  (4) 颗粒尺寸的影响 在固相条件下,化学反应的速率通常由反应剂的表面积控制。反应通常被引发在反应剂之间接触表面面积控制区域。这可能是反应剂颗粒尺寸影响固态反应速率的原因。
  (5) 杂质的作用 杂质以两种方式影响固态反应的动力学。首先,杂质能影响还原剂的缺陷结构,可以改变反应速率。其次,因低共熔点的降低,液体出现,这时反应速率会加快。然而,如果低共熔点不低于反应温度,杂质对动力学影响不大。
  (6) 晶格空隙的作用 固体中不规则结晶的存在,将会出现高能量区。因而,此规则排列的晶格,总自由能高。高能区对于形成一种新相是较好的位置。通常排列混乱是核晶过程的中心。
  (7) 辐射的作用 高能量辐射会在固体中产生缺陷,这些缺陷会影响固体的各种形状。
  (8) 分子包结作用 通过分子包结作用,使分子定向排列,得到所希望的产品。
  (9) 同质多晶形现象的影响 同质多晶形转变需要晶格单元的松动和重排,通常会使反应速率有显著的提高。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微观结构、性能与应用》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现代有机合成新技术(第二版)》的内容。 --- 图书简介:《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微观结构、性能与应用》 概述:面向未来的材料科学基石 在二十一世纪,材料科学与工程已经成为驱动技术革新、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从可穿戴电子设备到深空探索,从清洁能源存储到生物医学植入,新材料的发现、设计与优化是实现前沿应用的关键所在。《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微观结构、性能与应用》正是这样一本集大成之作,它系统、深入地探讨了现代工程材料的内部结构、宏观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表征手段来调控这些特性,以满足极端和复杂工况下的应用需求。 本书旨在为材料科学、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领域的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以及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习平台。它不仅强调基础理论的扎实性,更注重当前工业界和学术界最前沿的研究热点和工程实践案例。 核心内容深度解析 本书的结构设计遵循“从微观到宏观,从原理到应用”的逻辑主线,共分为六大部分,涵盖了现代材料科学的各个关键维度: 第一部分:材料的微观世界与基本热力学 本部分奠定了材料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我们将从原子、分子和晶体结构层面入手,深入解析晶格缺陷理论(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如何决定材料的力学、电学和光学性质。重点介绍了晶体生长动力学和相图解析,使读者能够理解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材料如何形成其独特的微观组织。此外,本书详尽论述了材料的热力学驱动力,包括吉布斯自由能、化学势在材料相变过程中的作用,这是理解材料稳定性和反应性的基础。 第二部分:金属材料的先进加工与性能调控 金属依然是工程结构的首选材料,但现代需求要求金属具备更高的强度、更优的韧性或特殊功能。本部分着重介绍先进塑性加工技术,如高精度挤压、轧制和增材制造(3D打印)中的晶粒细化机制。我们详细分析了位错运动与强化机制,对比了传统合金(如高熵合金、形状记忆合金)与新型纳米晶金属在疲劳寿命、蠕变行为上的差异。特别关注了表面工程技术,如PVD/CVD涂层、离子注入,如何显著提升金属部件在腐蚀和磨损环境下的耐久性。 第三部分:高分子与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关联 高分子材料以其轻质、易加工和可设计性著称。本部分探讨了高分子链的构象、拓扑结构与宏观粘弹性、玻璃化转变温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对于复合材料,本书超越了简单的混合规则,深入分析了纤维增强、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在各向异性加载下的应力传递机制。详细讨论了纳米填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如何通过界面相互作用,大幅提升聚合物基体的机械、导热和阻燃性能,是实现轻量化结构和功能集成设计的重要方向。 第四部分:陶瓷与能源材料的电化学行为 先进陶瓷在高温、高压、强腐蚀环境下的应用至关重要。本书侧重于结构陶瓷(如氮化硅、碳化硅)的增韧技术和功能陶瓷(如铁电体、压电体)的介电响应机制。更具前瞻性的是,本部分详细剖析了能源存储材料的微观特性,包括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晶格结构稳定性、电解质的离子迁移率,以及固态电池界面反应动力学,为下一代高密度储能技术提供了材料层面的解决方案。 第五部分:材料的表征与计算模拟 要理解材料,必须能“看见”和“预测”它们。本部分系统介绍了先进的材料表征技术,包括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对原子尺度的成像、X射线衍射(XRD)对晶体结构的精确分析,以及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在表面形貌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本书强调计算材料学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密度泛函理论(DFT)在预测材料电子结构和反应能垒中的应用,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MD)在模拟材料动态过程(如扩散、断裂)中的实用方法。 第六部分:环境友好与智能响应材料 面向可持续发展,本书最后关注了两个新兴领域。环境友好材料部分涵盖了可降解聚合物的设计原理、生物相容性材料的界面生物学以及材料的循环回收技术。智能响应材料则聚焦于那些能感知外界刺激(光、热、电、磁)并作出可逆响应的材料,如形状记忆聚合物、电活性聚合物,以及在柔性电子和自修复系统中的前沿应用。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1. 深度融合微观与宏观: 紧密连接材料的原子排列与宏观工程性能,拒绝脱离实际的纯理论堆砌。 2. 强调跨学科视角: 整合了物理化学、固体物理、工程力学和计算科学的最新成果。 3. 丰富案例驱动学习: 提供了大量来自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真实工程案例,增强知识的实用性。 4. 前沿内容覆盖: 确保了读者能够接触到如高熵合金、二维材料、增材制造中的材料科学等最新研究热点。 通过对这些关键领域的深入探讨,《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微观结构、性能与应用》旨在培养新一代材料科学家和工程师,使他们不仅能理解现有材料的局限,更能创造出解决未来挑战的新一代工程物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业余的有机化学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科普类的书籍,对化学充满好奇。偶然间接触到了《现代有机合成新技术(第二版)》,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专业,但读起来却意外地引人入胜。这本书并没有让我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我进入有机合成的奇妙世界。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许多复杂的概念,比如各种官能团的转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穿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例子,比如如何合成某种具有特殊功能的分子,这些例子让我觉得有机合成不再是实验室里高高在上的学问,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创造过程。我了解到,原来我们身上穿的衣服、用的药品,甚至吃的食物,很多都离不开有机合成技术的支持。这本书激发了我对化学的更大兴趣,让我开始尝试理解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甚至在家里动手做一些安全的实验,这真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学习体验。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是一名刚刚起步的研究生,在有机合成领域探索,总觉得基础知识虽然扎实,但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反应、新催化剂时,总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翻开《现代有机合成新技术(第二版)》,首先就被它清晰的脉络和循序渐进的编排所吸引。它并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高深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新概念、新方法入手,比如催化剂的最新进展,从金属催化到有机小分子催化,再到光催化,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特别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关键反应机理的讲解,配以精美的三维模型图,简直是我的福音!以往看文献,对于一些复杂的机理总是理解得云里雾里,但这本书的图示化讲解,让我豁然开朗。而且,它不仅仅是理论的罗列,还穿插了大量近几年的代表性研究实例,这些实例不仅展示了新技术是如何被应用的,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这些新方法解决实际合成难题的强大潜力。我还在学习如何设计一条新的合成路线,这本书无疑给我提供了无数的灵感和思路。它让我对有机合成这个学科的理解,从“会做”提升到了“懂做”,再到“巧做”。

评分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有机合成化学家,每天都在与各种复杂的分子打交道,寻找更高效、更绿色的合成方法一直是我的追求。《现代有机合成新技术(第二版)》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印象深刻。它对各种新型催化体系的介绍,比如一些我之前不太熟悉的过渡金属催化领域,如C-H键活化、不对称催化等,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且对这些催化剂的设计原理、催化活性以及适用范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书中还涵盖了流体化学、微波合成等新兴技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这些技术不仅可以显著缩短反应时间,提高产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溶剂的使用,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这正是我所在实验室一直努力的方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前沿研究领域的展望,比如人工智能在合成路线设计中的应用,虽然目前尚处于萌芽阶段,但书中对这一方向的探讨,让我看到了未来有机合成发展的巨大潜力。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的介绍,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促使我们不断突破传统,拥抱创新。

评分

长期以来,我在有机合成的实际操作中,常常遇到一些瓶颈,比如反应的效率不高,副产物太多,或者某些目标分子很难通过常规方法获得。《现代有机合成新技术(第二版)》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些突破性的解决方案。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各种新型偶联反应的深入介绍,例如Suzuki偶联、Heck反应等,以及作者对这些反应机理的细致分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反应的本质,并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反应条件。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合成的讨论,比如如何使用环境友好的催化剂,如何减少溶剂的使用,以及如何提高原子经济性。这些内容不仅符合当前化学发展的趋势,也为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来解决合成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特别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书中对一些最新发展的催化剂,如MOFs(金属有机骨架)和COFs(共价有机框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利用多孔材料进行催化反应的巨大潜力。

评分

刚拿到《现代有机合成新技术(第二版)》时,我以为它会是一本纯粹的教科书,充斥着枯燥的公式和反应式。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大错特错了。这本书的编写风格非常独特,它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故事书”,每一章都讲述着有机合成领域一段精彩的“进化史”。它从基础的概念出发,层层递进,引入了许多现代有机合成中最具代表性的新进展。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立体化学控制的章节,书中不仅仅介绍了传统的立体选择性合成方法,还着重讲解了如何利用新型的手性催化剂实现高对映选择性的合成,这对于药物研发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一些“不可能”反应的实现,比如直接将饱和碳氢键进行官能团化,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在讲解这些复杂的技术时,并没有回避其中的挑战和难点,而是坦诚地分析了问题的所在,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这种严谨而又富有启发性的写作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有机合成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不错

评分

质量非常棒质量非常棒

评分

2f46 f本书适合作为有机化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适合有机合成领域的科s研人员参考。纪p顺俊,苏州大学教授r,苏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方向为有机光化学反应和合成研究以及应y用有机反应和合成方法学(微波和超C声波作用下的水相反应,E离子液体反应等F)研究。现担任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主N任P、江苏省有机化学国P家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化学化工学院S院长等职。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c有机化学专业c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科协主席。

评分

2f46 f本书适合作为有机化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适合有机合成领域的科s研人员参考。纪p顺俊,苏州大学教授r,苏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方向为有机光化学反应和合成研究以及应y用有机反应和合成方法学(微波和超C声波作用下的水相反应,E离子液体反应等F)研究。现担任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主N任P、江苏省有机化学国P家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化学化工学院S院长等职。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c有机化学专业c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科协主席。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2f46 f本书适合作为有机化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适合有机合成领域的科s研人员参考。纪p顺俊,苏州大学教授r,苏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方向为有机光化学反应和合成研究以及应y用有机反应和合成方法学(微波和超C声波作用下的水相反应,E离子液体反应等F)研究。现担任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主N任P、江苏省有机化学国P家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化学化工学院S院长等职。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c有机化学专业c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科协主席。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