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写法与注译

石门颂写法与注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滕西奇 著
图书标签:
  • 石门颂
  • 书法
  • 碑帖
  • 古文字学
  • 汉魏六朝
  • 文学
  • 历史
  • 研究
  • 注译
  • 碑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303472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432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石门颂写法与注译》是东汉隶书,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它古厚淳朴,宽博雄强,气格宏大,圆劲挺秀,率真自然,是“隶中草书”,是圆笔放纵的典范。
   《石门颂写法与注译》主要介绍了《石门颂写法与注译》的用笔,《石门颂写法与注译》的笔画写法与常见笔病,《石门颂写法与注译》的结体,《石门颂写法与注译》的章法等有关内容。

作者简介

滕西奇,山东省莱州市人,196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在执教于济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系济南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从事高校中文和书法教学二十余年,主编和参编了《新编写作学》等九部著作。书法方面有《隶书写法与汉碑注释》、《中国书法史简编》、《怎样学习隶书》、《张迁碑写法与注译》等专著。
滕西奇先生自幼习颜,书涉篆、隶、行、草,尤淫汉隶。所书隶书,以汉碑为体,融以简书笔意,笔力生辣灵动,结体别致,内涵丰富,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先生有“结体美,有功力”的评赞。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认为,滕西奇先生的隶书,多用汉人笔法,大气昂然,将传统隶书写出新意,在当代隶书中极为少见,成为当代写隶书的佼佼者。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出,三次获金奖。隶书《望岳》被全国人大征集,陈列在全国人大办公楼内。于济南千佛山公园题写的巨匾“观音园”、为泰山药王庙题写的横匾“溥佑苍生”和对联“造物犹资五色石,回生独普四时春”,饮誉齐鲁。其他作品还被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礼赠联合国及二十多个国家。
滕西奇先生被中国文联等单位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石门颂》概述

第二章 《石门颂》的用笔
一、起笔和收笔
二、提笔和按笔
三、圆笔和方笔
四、中锋和侧锋
五、疾笔和涩笔

第三章 《石门颂》的笔画写法与常见笔病
一、点画的写法
二、平画的写法
三、竖画的写法
四、波画的写法
五、捺画的写法
六、钩画的写法
七、撇画的写法
八、折画的写法
九、提画的写法
十、隶书常见笔病

第四章 《石门颂》的偏旁写法
一、乙字旁
二、单人旁
三、人字头
五、右耳旁
四、左耳旁
六、立刀旁
七、力字旁
八、厂字旁
九、卩字旁
十、匚字旁
十一、廴字旁
十三、提手旁
十四、草字头
十五、口字旁
十六、口字旁
十七、山字旁
十八、巾字旁
十九、双人旁
二十、广字旁
二十一、三点水
二十二、竖心旁
二十三、宝盖头
二十四、走之旁
二十五、弓字旁
二十六、子字旁
二十七、女字旁
二十八、尸字旁
二十九、反犬旁
三十、木字旁
三十一、止字旁
三十二、欠字旁
三十三、戈字旁
三十四、日字旁
三十五、牛字旁
三十六、反文旁
三十七、斤字旁
三十八、月字旁
三十九、火字旁
四十、下四点
四十一、心字底
四十二、尤字旁
四十三、歹字旁
四十四、牙字旁
四十五、示字旁
四十六、玉字旁
四十七、立字旁
四十八、禾字旁
四十九、绞丝旁
五十、穴字旁
五十一、矢字旁
五十二、皿字旁
五十三、石字旁
五十四、龙字旁
五十五、母字旁
五十六、虫字旁
五十七、耳字旁
五十八、竹字旁
五十九、虍字旁
六十、皿字旁
六十一、酉字旁
六十二、贝字旁
六十三、言字旁
六十四、足字旁
六十五、走字旁
六十六、车字旁
六十七、臣字旁
六十八、辛字旁
六十九、角字旁
七十、隶字旁
七十一、雨字旁
七十二、隹字旁
七十三、食字旁
七十四、金字旁
七十五、页字旁
七十六、马字旁
七十七、鹿字旁
七十八、鱼字旁

第五章 《石门颂》的结体
一、主笔突出,次笔避让,主次分明,搭配灵巧
二、左右开张,横向取势,宽博奔放,气势恢宏
三、自然豪放,真率自如,灵活多变,有“隶中草书”之誉
四、字形多变,参差错落,险象环生,跌宕生姿
五、特长垂笔,不拘绳墨,力贯上下,气足神完

第六章 《石门颂》的章法
一、正文
二、款文
三、钤印

第七章 学隶三步曲
一、第一步,夯实基础
二、第二步,拓宽加深
三、第三步,创新求变的桥梁

第八章 《石门颂》的注释与翻译
一、《石门颂》碑文及注释
二、《石门颂》碑文翻译
附图 修补本《石门颂》
后记

前言/序言


《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论的巍峨丰碑 一书定乾坤:汉魏风骨,六朝气象,尽蕴此间 本书并非对任何特定书籍的介绍,而是致力于深度剖析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式巨著——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这部鸿篇巨制,以其恢弘的格局、精微的思辨和博大的视野,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深刻影响了此后近一千五百年的中国文学批评与创作实践。 《文心雕龙》,顾名思义,意指雕琢文采,熔铸心灵。《文心雕龙》全书共十卷,五十篇,涵盖了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从宏观的文学哲学、文体源流,到微观的章法结构、词采运用,无不穷尽其理。它不仅是对前代文学成就的总结与梳理,更是对未来文学发展方向的指引与期许。 结构之宏大:开篇立意,总揽全局 全书的开篇之作,如“原道”、“诠经”、“批辖”,便展现了刘勰作为一位顶尖思想家的气度。他将文学的起源追溯至“道”与“文”的辩证统一,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缘情讲理”,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与审美价值。他洞察到不同文体(如诗、赋、颂、碑、诔等)的产生背景与内在精神差异,为后世研究文体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是对“道”的阐释,刘勰并未将其局限于空泛的哲学思辨,而是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文辞表达上,要求“文以载道”,这成为了贯穿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 文体之精微:百川汇流,细致入微 《文心雕龙》的精髓之一,在于其对中国古典文体分类的详尽梳理与辨析。书中专门开辟了诸如“明诗”、“相和”、“辨骚”、“咏史”、“宗经”、“箴诫”等篇章,对不同文体的创作规范、表现手法、历史演变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扫描。 例如,在“明诗”篇中,刘勰对《诗经》的“风”、“雅”、“颂”的风格进行了精妙区分,并考察了屈原“骚体”的浪漫主义传统如何与汉魏的五言诗、辞赋相互影响。他不仅描述了不同文体的外在形式,更深入挖掘了其内在的“神韵”与“气格”,指出“辞采”与“意理”的平衡至关重要。 创作之法度:心手相应,技艺并重 对于文学创作的技巧层面,《文心雕龙》同样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和深刻的剖析。诸如“丽辞”、“比兴”、“夸饰”、“比喻”等篇章,实质上是一部精妙的修辞学教程。 刘勰极为重视“结构”与“章法”。他强调文章布局的谋篇之道,指出好的文章如同建筑,必须“骨干分明,脉络贯通”。在“起伏”一篇中,他论述了如何运用节奏变化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使文章跌宕有致,引人入胜。这种对写作过程的系统性解构,展现了刘勰超前的文学工程学思维。 品评之标准:情理交融,格调高远 在文学批评领域,《文心雕龙》树立了一套严苛而公允的标准。他不仅批评了当时文坛盛行的浮靡之风,如“雕虫”的弊端,更提出了“神思”与“风骨”的审美高度。 “风骨”二字,是评价文章气势与精神的关键。风,指其神韵、气象;骨,指其筋骨、结构。刘勰认为,脱离了时代精神和真情实感的文字,即使辞藻华美,也终究是“绮靡”、“薄弱”。 书中对前代作家的评价,如对曹植的推崇、对谢灵运的审视,都体现了他基于理论体系的客观判断,而非仅仅基于个人喜好。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批评,使得《文心雕龙》的评论具有超越时代的洞察力。 历史之地位:开创文论先河 《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批评从零散的序跋、小品评论,走向了系统化、理论化的里程碑。它首次将文学视为一个独立于史学、哲学之外的专门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刘勰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以近乎科学的严谨态度,梳理了自先秦至梁代近千年的文学流变,成功地将文学批评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 这部著作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必读之作,更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重要钥匙。它所蕴含的对文字的敬畏、对真情的追求以及对艺术形式的极致探索,至今仍散发着不朽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也远超出了书法技巧本身。对于《石门颂》这样具有极高历史地位的摩崖石刻,其背后的政治、文化意涵是无法回避的。《石门颂写法与注译》在注译部分做得非常扎实,引用的史料典籍相互印证,考据严谨而不失可读性。我特别留意了它对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的描述,这些内容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为何吴天德会采用如此雄强、奇特的笔法来完成这篇颂文。它没有将艺术创作割裂开来,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洪流之中,让人能更全面地理解“碑”的意义。对于非书法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也是一本极好的补充读物,它用艺术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这段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解读框架。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处理,非常值得称赞,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

评分

每次翻阅此书,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这或许就是经典碑刻作品本身所蕴含的魅力,而这本书恰好成功地将这种魅力“翻译”了出来。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系统地学习一门传统艺术,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自然,用词考究,但又不失现代学术规范,读起来毫无阅读障碍,反而能引导读者进入一种专注的状态。我特别喜欢它在注释中对某些生僻字的引申义的解释,这不仅有助于理解颂文内容,也拓宽了我们对汉字演变脉络的认知。总的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授如何写字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两千年前文人墨客的胸襟与风骨,是一次非常愉悦且富有成效的阅读体验,绝对是值得长期置于案头时常翻阅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为不同水平的学习者量身打造的。对于初学者,它提供的“分解教学”步骤非常清晰,从基础的点画结构到复杂的结字规律,都有详尽的示范和解析。我让一位刚开始练习书法的晚辈试读了其中关于起笔和收笔的章节,他反馈说,以前总觉得碑刻的笔画像刀刻一样僵硬,但看了书里的解释后,才明白如何用毛笔去模仿那种“力度”和“方向感”。而对于资深的书法家而言,书中对碑文细微之处的辨析,如墨色的深浅变化在拓片上留下的痕迹如何影响对笔势的判断,又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这种兼顾广度与深度的内容设置,使得这本书的受众范围非常广,无论你是为了陶冶情操还是为了学术钻研,都能从中汲取到营养。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

评分

这本《石门颂写法与注译》的装帧设计,我得说,相当有品位。封面那种古朴的色调,配上那种略带沧桑感的字体,一下就抓住了我这个书法爱好者的眼球。拿到手里,厚实感和纸张的质感都让人感到制作的用心。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留出的空白恰到好处,使得临摹时眼睛不会感到疲惫。尤其是那些释文和注释部分的字体选择,既清晰易读,又没有完全失去古籍的味道,这对于我们这些既想深入研究又怕被晦涩文字劝退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它在篇章结构上的处理,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将不同时期的拓本对比、历史背景的梳理融入其中,让读者在学习书写技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法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让人愿意反复摩挲、细细品味。它那种“传世”的气质,让人觉得手中捧着的不是普通的学习资料,而是连接古今的桥梁。

评分

我接触书法多年,也买了不少碑帖,但说实话,很多所谓的“权威”版本,读起来总觉得枯燥乏味,像是学术报告而不是一本指导书。但这本《石门颂写法与注译》的处理方式,真的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停留在简单地描摹字形,而是深入挖掘了《石门颂》在用笔上的“险绝”之美。作者似乎花了很多心血去解析那些看似随意却蕴含深意的提按顿挫,特别是对于那些“飞白”和“波磔”的处理,讲解得深入浅出,逻辑性极强。我尝试着用书中的讲解去临摹,惊喜地发现,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难点,在结合了文字解析后,突然间就有了“顿悟”的感觉。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手把手地教你如何理解古人的心境,而不是冷冰冰地告诉你“这个笔画要这样写”。这种充满温度和启发性的讲解,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让我对“魏碑”的书写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评分

滕西奇先生被中国文联等单位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石门颂写法与注译》是东汉隶书的极品,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它古厚淳朴,宽博雄强,气格宏大,圆劲挺秀,率真自然,是“隶中草书”,是圆笔放纵的典范。

评分

滕西奇,山东省莱州市人,196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在执教于济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系济南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从事高校中文和书法教学二十余年,主编和参编了《新编写作学》等九部著作。书法方面有《隶书写法与汉碑注释》、《中国书法史简编》、《怎样学习隶书》、《张迁碑写法与注译》等专著。

评分

书是真的好,值得好好研读。

评分

滕西奇先生自幼习颜,书涉篆、隶、行、草,尤淫汉隶。所书隶书,以汉碑为体,融以简书笔意,笔力生辣灵动,结体别致,内涵丰富,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先生有“结体美,有功力”的评赞。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认为,滕西奇先生的隶书,多用汉人笔法,大气昂然,将传统隶书写出新意,在当代隶书中极为少见,成为当代写隶书的佼佼者。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出,三次获金奖。隶书《望岳》被全国人大征集,陈列在全国人大办公楼内。于济南千佛山公园题写的巨匾“观音园”、为泰山药王庙题写的横匾“溥佑苍生”和对联“造物犹资五色石,回生独普四时春”,饮誉齐鲁。其他作品还被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礼赠联合国及二十多个国家。

评分

写得很好,很受用,加强理论知识~

评分

滕西奇先生被中国文联等单位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石门颂写法与注译》是东汉隶书的极品,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它古厚淳朴,宽博雄强,气格宏大,圆劲挺秀,率真自然,是“隶中草书”,是圆笔放纵的典范。

评分

好好?很好好?

评分

没有塑封,有点旧,不是太满意

评分

滕西奇先生自幼习颜,书涉篆、隶、行、草,尤淫汉隶。所书隶书,以汉碑为体,融以简书笔意,笔力生辣灵动,结体别致,内涵丰富,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先生有“结体美,有功力”的评赞。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认为,滕西奇先生的隶书,多用汉人笔法,大气昂然,将传统隶书写出新意,在当代隶书中极为少见,成为当代写隶书的佼佼者。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出,三次获金奖。隶书《望岳》被全国人大征集,陈列在全国人大办公楼内。于济南千佛山公园题写的巨匾“观音园”、为泰山药王庙题写的横匾“溥佑苍生”和对联“造物犹资五色石,回生独普四时春”,饮誉齐鲁。其他作品还被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礼赠联合国及二十多个国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