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间西北史地丛稿

唐宋元间西北史地丛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开建 著
图书标签:
  • 唐宋元
  • 西北史地
  • 历史地理
  • 地方史
  • 边疆史
  • 文化史
  • 古籍
  • 史料
  • 研究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46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278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部集子收录的二十余篇学术论文,多为二十余年前的作品,原以为会过时,故在此次整理成集过程中,特查阅了此领域新成果,发现这其中绝大部分作品仍不失自有的学术价值。何也?余以为原因有二:一日史料,二日选题。言史料者,即无新史料不作文,不竭泽而渔收集史料不作文,余早年发表文字大多是新史料的发掘与发现,故能在较多的研究区间谈出新问题:言选题者,余作文之原则是不老生常谈,不大而无当,不人云亦云,不盲目崇信专家,无新见解不作文。故余所成之文大体为二类:一是别人从来没有研究过的文章,二是与学界通行观点完全不同的文章。于是乎,可能会给许多较为传统的学者留下如下印象:特立独行,剑走偏锋,文如芒刺,得理不饶人。其实余并非一喜与人争长较短之人,只不过做文章过于较真,埋头考据,低眉辨误,一旦结集出版,自己也胆共和国嚇心惊,竟然挑战的尽是“名家”。余读多位学者论著,为名家“让”,为专家“讳”,一幅完全的“温良恭俭让”。

内页插图

目录

阎立本《西域图》在宋元著作中的著录及其史料价值
唐《王会图》杂考
唐李筌《太白阴经·关塞四夷篇》西北诸道部族地理考证
唐韩昱《壶关录》所载李密族属及其他
辽韩梅出使敦煌考
河西回鹘、河西党项与河西杂虏诸问题考释
“庞特勤居甘州”辨
甘州回鹘史二札
甘州回鹘余部的迁徙及与西州回鹘之关系
西州回鹘、龟兹回鹘与黄头回纥
宋代的于阗——兼论于阗政权与喀刺汗王朝的关系
《梦溪笔谈》中“回回”一词再释——兼论辽宋夏金时代的“回回”
隋唐五代宋初党项拓跋部世次嬗递考
西夏“秃发”考
穆桂英人物原型出于党项考
熙丰时期宋夏横山之争的三份重要文献
北宋西北御边名将曹玮
北宋与西北各族的马贸易
今本《元史》散逸在外的两个列传
元代赛典赤家族对云南地区的开发和经营
王先谦与《蒙古通鉴长编》
征引文献版本
地名族名索引

精彩书摘

  (三)佇贬欲归国
  《西域图》中的“佇贬欲归国”在文献中是第一次出现。要考证这一国名是很困难的,不仅文献无征,就是从对音上求索,也毫无相近之名,唯一的线索还是见于《西域图》。《西域图》告诉我们,“伫贬欲归国”的方位是“西于白兰数千里”。唐初白兰在四川西北部,白兰之西数千里,无法确定其具体方位。但据《西域图》所载伫贬欲归国的国王“乌氈冠”上“标白氂牛尾”。“麓牛”是我国青藏高原上的特产,唐时,党项、宕昌、吐蕃、女国等都产氂牛,因氂牛尾上的毛又细又长,党项、宕昌等族都用氂牛尾盖屋顶,②但“白氂牛”却是极为稀罕,故取其尾作冠饰。戴表元录《西域图》文字时还说“此嵬琐混居羌中”。据此三条,羌中之国,西于白兰数千里,产白氂牛,大致可以确定,伫贬欲归国在附国西面及女国一线的青藏高原上。
  《西域图》提供的“伫贬欲归国”人的服饰却是古代青藏高原居住民族极好的民俗学材料。伫贬欲归国王,“乌氈冠如首绖,上标白氂牛尾,旁軃二雕翎,皮裘朱带,玄履绿袜”,而国王侍从“冠式、裘带、履袜与王同”,或者“绀带、素袜而朱靴”。这些服饰材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考证“伫贬欲归国”的情况。
  (四)千碉国
  《西域图》中有关千碉国的记录弥补了隋唐文献之不足。
  千碉,仅见于《隋书·崔仲方传》及《隋书·附国传》中(《册府元龟》中两处记载与《隋书》同),两传虽有千碉之名,但并没有介绍千碉的详细情况,只是笼统地说,千碉与白兰、迷桑、当迷、涉题诸羌杂居在吐谷浑、党项、附国之间的深山大谷中,无大君长,风俗与党项略同。《西域图》却告诉我们:“一王二奴皆垂髻,王白皮裘,黄毛靴,坐而偻指数曲,奴青襦黄履者拍手为节而歌,面有酒色,丹襦皮束项者与王同,目右注而盼,衣皆及项。又党项之西,千碉国也。”千碉方位,在《附国传》及《崔仲方传》中是不清楚的,《西域图》明载在“党项之西”。
  ……
边塞史地研究新论:一部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录 一、 引言:历史的河流与地理的经纬 本书旨在探讨中国西北地区,自汉唐鼎盛至宋元更迭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的复杂演变。不同于传统专注于王朝兴衰或单一民族史的叙事,本书采取一种宏观的、跨学科的视角,将政治史、社会经济史、民族学、以及区域地理学的脉络交织在一起,勾勒出西北边疆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的张力与外向的辐射力。 我们深知,西北之于中国,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边远之地”,更是文明的枢纽、军事的屏障,以及多元文化交融的熔炉。本书聚焦于如何理解这一区域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在地性”与“连接性”。历史的河流在广袤的戈壁、草原与高原上刻下了深刻的印记,而地理的经纬则决定了文明交流的路径与效率。 本书将重点考察这一漫长历史周期中,中原王朝(如汉、唐)的治理模式如何与当地游牧、定居社会形态产生碰撞、适应与融合,尤其是在河西走廊、陇右、以及更西部的西域等核心地带。我们将剥离时代局限带来的刻板印象,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重构一个动态、立体、充满活力的西北边疆图景。 二、 结构与核心议题 本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围绕一个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论证: 第一部分:汉唐之际的“开疆拓土”与边地建制研究 此部分着眼于西汉设置河西四郡到唐代安西都护府的建立过程。我们并非简单复述战争史,而是深入分析中原王朝在边疆地区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逻辑。重点探讨“羁縻府州”制度的演变,以及屯田、移民等经济手段如何在不宜农耕的地区发挥作用。 特别关注《汉书·西域传》与《旧唐书·西域传》所记载的地理信息与政治实体之间的互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中原政权在物质基础薄弱的边疆,是如何构建起一套足以维持数百年影响力的政治符号和法律框架的?我们提出了“符号化的控制”理论,认为边疆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关键地理节点(如玉门关、凉州)的象征性占有。 第二部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区域经济的内在驱动力 丝绸之路常被视为外来文化传入的单向通道,本书则力图揭示其区域经济的内在驱动力。我们将重点剖析唐代以后,随着中亚局势的变化,河西走廊的贸易结构如何从单纯的“朝贡—互市”转向更复杂的多级市场网络。 我们通过对出土文献(如吐鲁番文书)和考古发现的交叉解读,重建了区域内地方性物产的价值链,包括丝绸、茶叶、马匹,以及重要的矿产和手工业品。探讨了粟特商团、回鹘商人等在构建国际贸易网络中的主体作用,强调边疆地区绝非被动的过境点,而是具备强大生产力和贸易组织能力的经济体。 第三部分:民族互动中的文化适应与认同重塑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关于“胡汉交融”的细致考察。我们避开“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元对立框架,转而关注在长期的杂居、通婚、以及军事合作中,不同族群(如鲜卑、突厥、吐蕃、党项等)如何“适应”彼此的文化元素,并“重塑”自身的认同。 重点分析了佛教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佛教如何超越了单纯的宗教信仰,成为连接不同政治集团的意识形态工具和艺术表达载体。书中通过对敦煌壁画、石窟造像中服饰、仪轨的细致比对,揭示了图像学中潜藏的文化融合密码,展示了西北边疆在文化上具有的强大消化与转化能力。 第四部分:宋代格局下的边疆危机与战略调整 宋代(尤其是北宋)对西北的控制力明显弱于唐代,本书探讨了这种战略收缩对区域政治生态的深远影响。重点分析了唃斯族、党项西夏、以及吐蕃诸部的崛起,如何共同塑造了一个“多极并立”的边疆格局。 我们详细梳理了宋廷与西夏之间的战争与和议,分析了宋朝“以文制武”的国策在边疆地区的具体体现与局限性。本书认为,宋代的边疆政策体现了一种“有限互动”的智慧——即在不追求全面占领的前提下,通过经济和外交手段,最大限度地维护内部的稳定与对核心丝路区域的间接控制。这是一种成熟的、适应了地缘政治现实的战略选择。 第五部分:元代的整合与地理概念的重构 元代建立后,中国西北的地理概念和政治版图发生了根本性的重构。本书最后一部分,将元朝的统治视为对前代长期分裂与互动的“最终整合”。重点分析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如何在广阔的西北地域落地生根,以及蒙古帝国的庞大体系如何为这一区域带来了空前的人员流动与信息交换。 考察了元代对西域水利系统的维护与改建,以及其在西北地区设立驿站和宗教管理机构的模式。本书总结认为,元朝的统治,虽然带有游牧帝国的烙印,却意外地巩固了西北地区在中华帝国框架下的核心枢纽地位,为其后明清的治理奠定了新的地理认知基础。 三、 研究方法与史料基础 本书的研究建立在对传统正史、地方志、碑刻文献、出土文书(如吐鲁番、敦煌、黑水城文书)、以及考古报告的全面梳理之上。我们强调“多源互证”,致力于将文学记载的叙事性与物证的客观性相结合。同时,采纳了部分环境史学的观点,审视气候变化(如小冰期对游牧与农耕边界的影响)对历史进程的潜在推动作用。 四、 结论:动态平衡的地理政治学 《边塞史地研究新论》试图证明:唐宋元间的西北边疆,并非一个静态的、等待被同化的“边陲”,而是一个动态的、自我驱动的、具有高度复杂性的地理政治场域。其历史的张力源于定居农业与游牧经济的永恒对话,其韧性则在于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与对既有贸易网络的维护能力。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历史视角,理解今日中国西北地区在文明交流史中所承载的厚重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此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其资料的浩瀚与驾驭的从容。它绝不是那种为了凑字数而堆砌二手资料的平庸之作。看得出,作者在进行这项研究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梳理和比对那些散落在各处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第一手文献。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敏感的、争议较大的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重构时,作者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审慎性。他会非常清晰地指出不同史料记载之间的差异,并且基于地理学原理,提出自己倾向性的判断,这种严谨的态度令人赞叹。比如,对于某条古河道的变迁如何影响了某一特定朝代的军事部署这一论述,作者不仅引用了官方志书的记录,还结合了近代以来的地质变迁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立体解释。这种多学科交叉印证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传统史学研究范式的认知。这本书不仅是历史学研究者的案头必备,对于地理学、考古学乃至地缘政治学的研究者而言,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中带着雅致的质感,让人一上手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纸张的选择很考究,墨色的印刷在这样的纸面上显得格外沉稳有力,很适合细细品读。初翻开来,我注意到它并非那种堆砌史料的枯燥之作,而是以一种近乎于散文的笔触,徐徐展开了一幅广袤的西北历史画卷。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似乎并不急于抛出宏大的历史结论,而是更注重于勾勒出当时地理环境对历史进程的潜移默化影响。比如,书中对几条古老商道的风物描摹,细腻到连光影和气味都能被文字捕捉,这使得原本冰冷的历史地理信息瞬间鲜活了起来,让人忍不住想要亲自去那片土地上走一遭,去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苍凉与壮阔。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区域文化交融的论述,它没有简单地贴上“融合”的标签,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族群在特定地理约束下,如何相互渗透、取舍与重塑,这种深度的洞察力,远超一般通史读物所能达到的层面。整本书读下来,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对历史的理解有了一种全新的维度。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体现了一种内在的逻辑美感。它并非按照简单的年代顺序线性推进,而是围绕着几个关键的地理节点和历史议题进行螺旋上升式的探讨。这种“以地带史,以史证地”的组织方式,让读者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不断加深对特定地理单元的理解。这种构建方式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将原本分散在不同历史时期、看似不相干的事件联系起来,揭示出西北区域历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例如,对某一战略要塞的反复争夺,作者能将其放在唐、宋、元三个不同朝代的版图变迁中进行对比分析,清晰地展现出该地缘支点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功能演化。这种跳出线性时间框架的分析,对于理解区域历史的长期性与阶段性特征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高屋建瓴的视角,帮助读者跳出细节的泥沼,从更宏观、更具结构性的角度去把握唐宋元时期西北地区变迁的复杂肌理。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跟随一位饱学之士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漫步。它的行文节奏掌控得极好,时而如急流般奔涌,将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军事变迁一气呵成地叙述完毕,让人心潮澎湃;时而又像涓涓细流,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地理细节上驻足深思。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引证材料的方式,他并非简单地罗列注释,而是将不同来源的史料巧妙地编织进自己的论证逻辑之中,使得观点既有坚实的文献支撑,又不失流畅的阅读体验。在关于元代驿站体系对西北区域控制力的分析部分,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驿站遗址的考证,清晰地揭示了行政管理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这种将微观考古发现与宏观历史变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提升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对于我们这些对地方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工具书,它不仅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看”历史中的地理要素。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读过的众多历史地理著作中,算是相当具有个人魅力的那一类。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学术专著那样佶屈聱牙,需要反复揣摩才能领会其精髓;也不像通俗读物那样为追求趣味性而牺牲准确性。它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有学者深邃的洞察力,又不乏文人特有的细腻笔触。作者对于历史人物心境的刻画,常常是借由他们所处的特定地理环境来烘托的。例如,描述某位边疆将领在长期戍守中的心态时,会着墨于当地特有的风沙、高寒以及与中原的遥远距离感,那种被历史“遗忘”或“孤立”的氛围,通过环境描写便跃然纸上,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具有人性深度。这种“情景交融”的叙事策略,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沉浸感和共情。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史地研究,不如说是一部用历史地理语言写就的史诗,每一章节都像是一幅精心构图的时代风俗画。

评分

唐宋元间西北史地丛稿 唐宋元间西北史地丛稿

评分

书没问题,大家多看书,启智!但是仓库还是运输过程中,书来了,封面总是牢牢一层尘土!买别的东西都没这样,有塑封也不行!灰尘!烦躁!我家又有上万本书,还在买更多,就是擦拭!

评分

汤先生治学之严谨,由此可以窥斑

评分

汤先生治学之严谨,由此可以窥斑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非常好的书,一次愉快的购物经历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书没问题,大家多看书,启智!但是仓库还是运输过程中,书来了,封面总是牢牢一层尘土!买别的东西都没这样,有塑封也不行!灰尘!烦躁!我家又有上万本书,还在买更多,就是擦拭!

评分

很满意的一次购物,质量不错,价格不错,总体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