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八卷:革命、战争与澳门

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八卷:革命、战争与澳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志良,娄胜华,何伟杰 著,张宪文,张玉法 编
图书标签:
  • 中华民国史
  • 澳门史
  • 近代史
  • 革命史
  • 战争史
  • 政治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历史研究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474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283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华民国专题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0
字数:2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世纪以来的近百年澳门史研究更是成果稀疏。因此,加强现、当代澳门史研究已经成为澳门历史学界的基本共识之一。而《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八卷:革命、战争与澳门》讲述的1911年至1949年38年澳门史就是属于尚待深入开拓与耕耘的现代澳门历史时段。澳门或许并无民国时期的划分,因为中华民国时期的澳门由葡萄牙管治,而葡萄牙本土虽然在1910年结束了布拉甘萨(Braganea)王朝统治,建立共和体制,却并没有改变澳门作为其殖民地的政治地位,也没有放弃管治澳门的殖民总督制度,相反,葡萄牙还一度强化对澳门的中央集权统治,所以,就澳门内部管治来说,澳门并无所谓的“民国时期”。尽管如此,澳门自开埠以来的历史是连续的,同时,也始终无法割断澳门与中国历史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纵然未必一定要将1912年至1949年的澳门史称作“民国时期的澳门”,却不能无视澳门在其间所经历的特殊历史进程,以及期间澳门历史细节与中华民族命运的同构共振关系,还有与那段革命、战争两大主题相互交织的世界历史之密切联系。正因此,《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八卷:革命、战争与澳门》以“革命与战争影响下的澳门”来叙述、概括那段澳门历史上令人难忘的曲折岁月。

内容简介

  1911年至1949年的澳门史属于尚待深入开拓与研究的现代澳门历史时段,《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八卷:革命、战争与澳门》在参考并引用大量历史档案文献的基础上重点对澳门在期间所经历的特殊历史进程,期间澳门历史细节与中华民族命运同构共振的关系,以及与那段革命、战争两大主题相互交织的世界历史之密切关系进行了严谨细致的研究,客观真实地叙述了这段澳门历史上令人难忘的曲折岁月。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自治”实验及其转折:殖民管治的变迁
第一节 自治规章的制定与完善
一、1917年《澳门省组织章程》与1926年的调整
二、1933年“新体制”与强化澳门管治
三、澳葡政府的架构及其演变
第二节 华人社会的管治
一、澳葡政府沿用晚清形成的华人社会管治措施
二、华人社会的自治:从镜湖医院到中华总商会
三、澳门华人命运同祖国紧密相连

第二章 国民革命与澳门
第一节 孙中山及革命党人在澳门的活动
一、同盟会创立和港粤澳主盟人
二、同盟会香港分会与冯自由、李自重
三、乐群书室:同盟会在澳门的首个革命机关
第二节 从澳门到光复石岐、进军广州西关
一、澳门和起义者的角色
二、石岐的官军、团练和土匪
三、从小榄、前山到石岐兵变
四、起义后的香山县政、防卫和进军广州西关
第三节 “五二九”工运与省港大罢工
一、冲突的导火线
二、省港罢工潮中的澳门

第三章 界址争执与中葡交涉
第一节 中葡新政权澳门勘界交涉
一、清代谈判的接续
二、葡人侵略行径
三、激起民愤
第二节 《中葡友好通商条约的签订》
一、《中葡友好通商条约》
二、中葡新约后的交涉

第四章 “中立”时期的救亡赈难运动
第一节 日本侵华与澳葡“中立”
一、澳葡“中立”政策的确立及其执行
二、澳葡政府对救亡赈难活动的态度
第二节 结社蜂起与救亡运动
一、结社蜂起
二、救亡运动
第三节 难民涌人与赈难救济
一、难民涌入
二、筹募活动
三、难民救助

第五章 国、共在澳门的活动及其影响
第一节 国民党在澳门的活动与发展
一、同盟分会及中华革命党在澳门的活动
二、澳门国民党组织的初创
三、抗战时期澳门国民党组织的发展
四、澳门国民党组织的公开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在澳门的隐蔽活动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在澳门的组织及活动
二、抗战时期中共在澳门的救亡工作
三、国共争夺全国政权时期的澳门中共组织

结语 风云变幻中尴尬图存
一、政府管治:“自治”与集权
二、经济民生:赈难与“繁荣”
三、文化教育:发展与奠基
四、对外关系:平衡与自保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八卷:革命、战争与澳门》:
  第二节 周边战事与澳门的被动应对
  一、 抗日战争时期之“中立”政策
  日本从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步形成军国主义,频频发动对朝鲜、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侵略战争。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逐渐恶化,日本国内矛盾也日益尖锐。为了转移民众视线,日本大肆鼓吹“大东亚共荣圈”,伺机占领整个东亚地区,当然也包括中国在内。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国内混乱的局面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随之吞并东三省。中国国内抗战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面对中日之间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葡萄牙外长费尔南多·阿乌古斯托·布朗克(Fernando Augusto BranCo)根据海牙第13号公约的规定于1932年3月5日在日内瓦国联总部正式发表对中日冲突事件持中立立场的声明,宣称葡萄牙是中日世代的朋友,由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中立国的法律地位。澳门作为葡萄牙殖民地,亦在国际法层面取得不受占领的法律地位。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中国政府随即对日宣战,标志着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地区的开始。
  1939年9月,德国以闪电战入侵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后英国立即对德宣战,但没有要求葡萄牙援助,因此,葡萄牙政府宣布,只要葡萄牙的权利受到尊重,它就保持中立。然而,澳葡政府这种所谓的“中立”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中立,而是在澳门(也可以说是葡萄牙)在没有军事实力对抗日本的骚扰和进攻时,采取的一种对日妥协和积极努力地与日本保持良好关系的“自保”策略。故而,有学者称其为“随风倒”政策。1938年10月,日本开始入侵华南地区。由于港英政府对日本采取了不合作态度,而澳门却允许人员和物资自由移动,并对日本持友好态度,于是,日本就把澳门作为其战略物资中转站,日本商社利用澳门进行的进出口贸易随之增加。10月21日,广州沦陷。香港与广州、江门及西江各埠交通断绝,大批货物自香港运往澳门,然后通过民船、舢板及汽车转运内地,自此,战时澳门地位日益重要起来。12月29日,面对广州沦陷的事实,为保存澳门,澳门警察厅长葛古诺(Carlosde Sousa Gorgulbo)上尉乘“澳门”号炮舰前往广州造访时任日本占领军总司令的日本陆军大将安藤利吉(あんとぅりきち)。也就在同一天,日本在广州建立的伪临时政府派其空军少校为使者代表安藤利吉拜访澳葡总督巴波沙(Artur Tamagninide Sousa Barbosa),由此而开始了葡日间的接触。
  1939年2月中旬,葛古诺受澳督巴波沙差遣前往东京,访问日本军事当局,就与澳门有重大关系的若干问题试探日本当局的态度,包括:(1)释放几艘在日军占领广州时扣留的葡萄牙船只,其时珠江遭遇封锁,无法出来;(2)要求对上年1月30日日本人轰炸肇庆天主教会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3)关闭两三个位于葡萄牙领水内的中国税厂;(4)澳门界址及有争议的边线,争取占领对面山及大小横琴。鉴于葛古诺曾在澳门对日本施以援手,日方安藤司令许下诺言,会设法使中国政府接受葡萄牙的观点。日方回应称:一旦对面山的中国非正规军溃散,日本军方将下令将目前驻扎在该岛的日本正规军撤退,同时要求葡萄牙及澳葡政府:(1)不要以再出口中国货物的方式为日本的敌人提供协助;(2)澳葡政府对拱北海关施加压力,令其接受一名日本关长,且整个华南的海关均由日本人出任关长;(3)禁止在澳门境内的华人报纸上刊登反对南京政府的文章。
  事后,葡萄牙及澳葡政府对日本方面做出正式答复:(1)葡萄牙政府在中日冲突间保持最严格的中立,双方之间无需向(像)其他国家那样需要同日本签订特别条例;(2)葡萄牙政府下令澳门当局禁止向中国再出口军用物资,铁路、飞机、卡车器材或汽油,且上述物资从未经过葡萄牙领水;(3)澳葡政府决定对当地刊物进行最严格的新闻检查,无不愉快事情发生;(4)至于拱北中国海关之事,亟待日本当局与其关长直接谈判,以寻求解决办法,葡萄牙政府目前以不介入为宜。
  在东京期间,日方谈判团皆为清一色高级大臣,包括海军部大臣、外交部次长、参谋部副总长和海军部次长山本五十六。日方对葛古诺提出的有关澳门问题不感兴趣,反而提出葡萄牙提供帝汶岛作为日军军事基地的要求,立即遭到葛古诺上尉的断然拒绝。不过,日方还是为了扭转其因侵占满洲而遭到国际社会和国联疏离、谴责的被动局面,故意制造谎言,称葡萄牙承认伪满洲国并答应日本在澳门开设领事馆。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的图书简介,旨在避免与您提供的书名《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八卷:革命、战争与澳门》产生任何关联,并力求详尽和自然: --- 图书名称: 《星际文明的兴衰:跨越光年的社会演变》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跨越数个星系的先进文明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兴衰起伏,聚焦于权力结构的重塑、技术伦理的冲突,以及文明在面对宇宙尺度挑战时的适应性。全书以宏大的叙事视角,结合详尽的考古学、社会学和宇宙政治学分析,描绘了一幅由数个主要星际联盟构成的复杂历史图景。 第一部分:初次接触与黄金时代 本部分追溯了多个星际文明在“大融合纪元”初期的接触与互动。重点分析了“赛弗隆联邦”如何通过对零点能源的垄断,迅速崛起为区域霸主。我们详尽考察了这一时期在技术、文化和哲学领域取得的突破,例如“思维同步网络”的发明如何彻底改变了信息传递和社会组织形式。同时,本书并未回避这一看似辉煌的时代所蕴含的隐忧。我们揭示了早期殖民扩张背后隐藏的资源掠夺模式,以及在绝对的物质丰裕下,社会阶层固化如何通过更精密的生物工程手段得以维持。对“奥里恩共同体”在哲学思辨上的侧重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其内部精英阶层对技术乌托邦愿景的反思与挣扎。 第二部分:意识形态的裂痕与内部冲突 随着文明的膨胀,核心的意识形态差异开始显现。本书详细剖析了导致“第一次星际冷战”的深层原因,远非简单的资源分配不均,而是关乎“生命定义权”的根本性哲学冲突——一方主张有机生命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则大力推行高级人工智能的公民化。我们调阅了大量解密的早期战争档案,特别是关于“边境星域”的游击战和信息渗透行动的细节。通过分析“曼陀罗议会”的内部会议记录,揭示了决策者在面对意识形态极端化时所采取的绥靖政策及其长期负面效应。这一部分的叙述着重于军事行动对社会结构造成的永久性创伤,例如“记忆剥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战后重建,引发了关于历史真实性的深刻辩论。 第三部分:生态崩溃与文明的迁徙 本书的中间部分转向对环境危机的关注。在对多个恒星系统进行长期监测的报告基础上,我们构建了“超级黑洞扰动”理论对周边星系生态稳定性的影响模型。描述了“泰坦星系团”在数个世纪内,因恒星衰变加速而引发的大规模生态灾难。面对家园的不可逆转的消亡,文明不得不启动了前所未有的“代际迁徙计划”。这不仅是一场后勤上的噩梦,更是对既有社会契约的极端考验。书中细致描绘了流亡者社会内部为争夺有限的“冬眠舱位”而爆发的激烈斗争,以及在新发现的、充满未知的“苍穹外域”建立临时定居点的艰难过程。 第四部分:后稀缺时代的治理难题 在成功建立新的跨星系连接后,文明进入了“后稀缺时代”——物质生产不再是主要矛盾。然而,新的治理难题浮现:如何在绝对的自由中维持社会秩序?本书分析了“新亚特兰蒂斯联盟”如何试图通过“情感算法”来调节公民的幸福指数,并探讨了这种精细化社会工程对个体创造力的压抑。我们引入了历史学家“卡兰•杜瓦尔”的观点,他认为,当生存压力消失后,对意义的追求会演变成更具破坏性的内部冲突。最后,本书聚焦于如何处理“非对称知识鸿沟”——即掌握了超维理论的少数派与大众之间的认知差异,这被认为是可能导致下一次重大社会动荡的根源。 结论:永恒的循环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这数千年历史所揭示的关于文明本质的深刻规律:技术进步并非线性向善,权力结构总是倾向于自我巩固,而真正的挑战往往源于对“人性”与“存在意义”的不断重新定义。作者认为,尽管星系在更迭,形态在演变,但文明面对熵增和内部矛盾的斗争,构成了一部永恒的、跨越时空的循环史诗。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者五】 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角度来看,“专题史”的价值在于它能打破传统断代史的僵硬界限,深入挖掘特定主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轨迹。针对“革命、战争与澳门”这个组合,我最感兴趣的是“澳门”在“革命”和“战争”这两个高强度事件背景下,它自身的“稳定性”和“变异性”是如何体现的。它是否成为了一个相对的庇护所,吸引了不同政治派系的流亡者?它的经济结构在面对革命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战争带来的物资短缺时,其韧性究竟如何?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够跳出纯粹的政治史叙事,将经济史、社会史乃至文化交流史的视角融入进来,以期描绘出一个更立体、更具层次感的历史图景。一部优秀的专题史著作,理应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问题和方法论上的启发,而不是仅仅复述已知的史实。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出这种前沿探索的勇气和学术上的扎实基础。

评分

【读者一】 这本书的书名就让人对内容充满了好奇与期待,那种横跨了“革命”、“战争”与“澳门”这几个关键词的叙事张力,似乎预示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个人对于近现代亚洲史,尤其是涉及地缘政治变动的时期尤为关注,而“中华民国专题史”这个宏大的框架本身就说明了其资料的详实与研究的深度。想象一下,当笔触触及到那些风云变幻的年代,如何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与后续的军事冲突交织在一起,同时又将一个特殊的、与多方势力拉扯的城市——澳门——纳入进来,这无疑是一个极其精妙的结构。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不同历史叙事间的张力,比如,在描绘革命者浴血奋战的同时,如何细腻地展现澳门作为一个复杂的中转站和观察哨所,其内部社会经济结构所经历的微妙变化。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角度,才算得上是真正有血有肉的历史解读,而不是干巴巴的年代罗列。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全新的、整合性的视角来审视那个充满矛盾与希望的时代。

评分

【读者四】 我对历史著作的要求,往往侧重于其叙事的节奏感和语言的张力。这部作品的结构听起来就极具史诗气质。如果叙述平铺直叙,再好的材料也会变得索然无味。我期待作者能像一个高明的电影导演一样,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进行适当的“景深”处理。比如,在描写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时,应当将笔触放大到具体人物的决策层面,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交织的复杂性。而到了澳门部分,则需要切换到一种更具观察者视角的冷静与克制,去描摹殖民地生活的日常与暗流涌动。这种叙事风格的转换,是对作者驾驭复杂史料能力的终极考验。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读起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是一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能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历史的重量与呼吸。它应该能够成功地超越传统的年代记述,成为一部具有思想穿透力的史学力作。

评分

【读者二】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吸引我的不是“专题史”的严谨性,而是它所暗示的那种戏剧性冲突。革命的激情、战争的残酷,这都是历史书里常见的主题,但把澳门这个充满殖民色彩和独特地方文化的载体放进去,就让整个叙事瞬间鲜活了起来。我总觉得,研究历史不能只盯着权力中心,那些边缘地带、那些被夹在强权缝隙中的地方,往往能折射出最真实的人性与社会肌理。我尤其希望看到书中能对澳门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经济命脉、社会阶层流动,以及文化认同的复杂性有所着墨。它是否成为了某种秘密资金的流动点?它内部的士绅阶层是如何应对大陆风云变幻的?这种细节,才是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如果只是泛泛而谈宏大叙事,那未免失之偏颇。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在宏大叙事和微观历史之间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让读者仿佛能嗅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海风与硝烟混合的气味。

评分

【读者三】 我是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阅读这类“专题史”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寻找那些被主流教科书忽略的“灰色地带”的解释。这部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三个核心要素,意味着它必然要处理复杂的因果关系。我更关注“战争”与“革命”之间,那种断裂与延续性。革命是如何从思想的萌芽转化为大规模武装冲突的?而随后的战争,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革命成果的最终形态?在这一点上,我希望作者能运用扎实的档案资料,而非仅仅是二手解读,来还原事件的现场感。更重要的是,澳门的角色在这里绝非配角,它像一面镜子,反射出帝国主义势力在东亚的衰落与调整。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构建逻辑链条,将澳门的特殊地位与中国内陆的政治动荡联系起来,这需要极高的史学功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否则很容易写成两段不相关的历史拼贴。这本书如果能提供清晰的脉络梳理和深入的论证,对我理解近代中国的转型期将是极大的助益。

评分

中华民国专题史

评分

“其中,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就是国共关系,国共关系对错不好说,所以我跟张宪文先生商定的一个原则,就是基本上不论谁对谁错,只是说谁做了什么事情,把它写出来。”张玉法坦言,两岸研究民国史的学者,这些年来对国共关系以外的题目,基本上都是凭史料说话,大多没有什么分歧。(完)中华民国专题史编辑

评分

中华民国专题史

评分

目录

评分

“其中,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就是国共关系,国共关系对错不好说,所以我跟张宪文先生商定的一个原则,就是基本上不论谁对谁错,只是说谁做了什么事情,把它写出来。”张玉法坦言,两岸研究民国史的学者,这些年来对国共关系以外的题目,基本上都是凭史料说话,大多没有什么分歧。(完)中华民国专题史编辑

评分

参考资料

评分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评分

谈起这套书,张宪文先生感慨颇深,“虽然编著中还有一些分歧,但不影响双方的学术合作,仍可以在合作中求同化异,求同存异”,他表示,将真实的历史展现给两岸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学者的时代责任。

评分

谈起这套书,张宪文先生感慨颇深,“虽然编著中还有一些分歧,但不影响双方的学术合作,仍可以在合作中求同化异,求同存异”,他表示,将真实的历史展现给两岸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学者的时代责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