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剑桥世界历史文库:大西洋史 [The Atlantic]

东方·剑桥世界历史文库:大西洋史 [The Atlantic]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保罗·布特尔 著,刘明周 译
图书标签:
  • 世界历史
  • 大西洋史
  • 欧洲史
  • 美洲史
  • 殖民主义
  • 贸易
  • 航海
  • 近代史
  • 全球史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78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665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方·剑桥世界历史文库
外文名称:The Atlantic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游学者,旅行者,学生,教师,医生,律师,工程师,艺术家

  《剑桥世界历史文库》有图有内容,游学优选书,让全世界中国人一起来执书看世界!!!
  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简称CUP)隶属于英国剑桥大学,成立于1514年,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是世界上很大的教育和学术出版社之一。
  东方出版中心(Oriental Publishing Center,简称OPC)隶属于中国出版集团,成立于1976年。出版《世界历史文库》40种 ,《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化苦旅》(余秋雨)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1945-1991》12卷(沈志华主编)、《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8卷本(沈志华、杨奎松)、《中国馆藏满铁资料联合目录》30卷。
  剑桥大学出版社为什么选择我们东方出版中心?
  1)因为剑桥看中我们有《世界历史文库》40种丛书五年制作、营销经验!!!
  2)因为剑桥看中我们有强大的电商京东的支撑!!!
  《剑桥世界历史文库》由剑桥大学出版社提供版权,东方出版中心组织整理,翻译,编辑来共同出版,可以说此套图书的出版将会在东方出版中心已出版的40种《世界历史文库》的
  基础上大幅再增加《日本史》、《新西兰史》、《苏格兰史》、《尼泊尔史》、《中亚史》、《东亚史》、《意大利史》、《英格兰史》、《巴西史》、《南非史》、《埃及史》、
  《毛里塔尼亚史》、《印度洋史》、《瑞士史》、《威尔士史》、《撒哈拉以南非州史》、《印度尼西亚史》、《缅甸史》、《罗马帝国史》、《斯洛伐克史》、《墨西哥史》、
  《加勒比海史》、《玻利维亚史》等等等等。

内容简介

  《东方·剑桥世界历史文库:大西洋史》以伊比利亚人发现大西洋之前的传说与现实开篇,既描述了冒险家们在大西洋上的经历,又叙述了各强国在大西洋上的贸易和争夺;既有大西洋上港口的描写,也有发生在大西洋的重要历史事件的记述,还全面分析了海上民族的命运改变等。

作者简介

  保罗·布特尔,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以研究海洋史为主。

目录

前言
致谢
绪论
第一章 伊比利亚人发现大西洋之前的传说与现实
传奇的大西洋
古代的现实情况
北大西洋的爱尔兰人与维京人
第二章 新大西洋:15—16世纪初
新的地中海大西洋
向非洲大西洋探险
西部海洋与伊比利亚人的新世界
欧洲人与北大西洋
第三章 大西洋与伊比利亚人:16—17世纪
哥伦布的美洲梦与现实
西印度的卡雷拉:贸易与港口
西印度的卡雷拉和大西洋经济
伊比利亚大西洋向外国开放
第四章 大西洋与海洋大国的成长:17世纪
荷兰野心的提前发育与范围
荷兰1609—1621年参与到伊比利亚人的大西洋
荷兰西印度公司与大西洋的宏伟计划
新的大西洋时代:安的列斯地区的种植园
英国人出现在大西洋
来自法国的挑战:从纽芬兰岛到安的列斯地区
第五章 大西洋殖民的黄金时期:18世纪
英格兰与法国:两大巨人的竞争
扩张的市场
第六章 大西洋的人口与强国:17—18世纪
大西洋的主导极
人潮如涌
大西洋列强
第七章 19世纪的大西洋:传统与变革
历史悠久但总在变化的跨大西洋贸易
19世纪初期英国的优势与美国的成功
大西洋的新航班——纽约与利物浦
跨越大洋的欧洲人:新世界的移民
第八章 20世纪的大西洋
1914—1939年间大西洋的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大西洋的新时代
第九章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东方·剑桥世界历史文库:大西洋史 [The Atlantic] 之外的宏伟叙事:一部全球视角的文明演进史 这部文库的广阔视野远超单一海域的界限,它致力于构建一部跨越地理、文化与时代的全球性人类文明演进史。我们聚焦于那些塑造了现代世界格局、却往往被传统史学忽略的关键节点与深层动力。 第一卷:文明的曙光与早期互动——欧亚大陆的轴心时代与早期海洋文明的萌芽 本卷着眼于公元前数百年至公元初期的全球性思想与社会结构变革。我们首先深入探讨了欧亚大陆上几乎同步出现的“轴心时代”思潮。在古希腊的城邦民主与哲学思辨之间,探寻其与东方圣贤(如孔子、老子)在人类普遍困境上的异同。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早期海洋文明的独特发展轨迹。这并非大西洋沿岸的叙事,而是聚焦于印度洋贸易网络的早期形态。从红海到南亚次大陆,再到东南亚群岛,古代的季风系统如何催生了跨越数千公里的物种、技术与宗教的早期传播。我们详细考察了罗马帝国对香料与丝绸的贪求如何驱动了其海上贸易的延伸,以及这些早期全球化尝试对地中海以外世界的反向影响。重点分析了早期班达群岛(Banda Islands)的香料贸易如何作为一种“前现代全球化”的缩影。 第二卷:中世纪的张力与连接——欧亚大陆腹地与跨越太平洋的文明接触 本卷的主题是“连接性”与“隔绝性”的辩证统一。我们摒弃欧洲中世纪的传统框架,转而审视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的功能转变。在陆权不断强盛的背景下,帖木儿帝国兴起前的欧亚腹地如何维持着商品、信息与瘟疫的交流。 一个核心章节将聚焦于伊斯兰黄金时代对科学、数学和医学的贡献。这些知识体系如何通过中亚与北非的学术中心,间接影响了更远地区的知识生产。我们深入研究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贸易帝国,如加纳、马里和桑海,它们通过跨撒哈拉贸易积累的财富与权力结构,及其与地中海世界和印度洋的间接联系。 同时,本卷也将首次系统性地论述前哥伦布时期太平洋的航行活动。通过对新西兰毛利人、复活节岛拉帕努伊文明以及波利尼西亚群岛的考古学和语言学研究,我们探讨了在没有金属工具和大型帆船的情况下,人类如何进行史诗般的跨洋迁徙和生态适应。这提供了一个与大西洋探索截然不同的海洋文明模型。 第三卷:全球化前夜的权力重组——“全球发现”的真正序幕 本卷将“发现时代”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全球权力转移的背景下考察。我们认为,15世纪末的欧洲航行只是全球系统重组的一个触发点,而非全部原因。 中国的郑和下西洋被置于核心位置进行重新评估。我们不仅分析其政治目的,更关注其庞大的船队对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国家在贸易习惯和政治平衡上的短期影响。郑和舰队的退缩,与欧洲在资源驱动下持续探索的差异,揭示了两种不同帝国模式的冲突。 此外,我们将详细剖析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如何改变了欧亚间的贸易格局,迫使欧洲寻求替代路线。这并非单纯的军事史,而是对帝国行政能力与资源调配的比较分析。 在美洲部分,本卷避免了纯粹的征服叙事,而是深入研究了阿兹特克与印加文明在其巅峰时期的社会组织、农业技术与宇宙观。我们探讨了美洲文明在面对突然到来的外部冲击时,其内在的脆弱性与强大的适应潜力。 第四卷:19世纪的结构性转型——工业革命的非西方动力与现代性边缘 工业革命被普遍视为欧洲的专利,本卷则着力于工业化进程的全球结构性需求。我们分析了新兴工业对原材料的渴求如何重塑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生产关系。 核心案例分析包括: 1. 印度棉纺织业的衰落与英国工业的崛起:探讨殖民地经济结构如何被系统性地改造,以服务于宗主国的生产模式。 2. 东南亚的橡胶与锡矿开发:分析欧洲资本如何嵌入当地社会,催生新的土地关系和劳工制度。 3. 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在逻辑:将其视为非西方世界对全球工业化挑战做出的主动性、内生性回应,而非简单的模仿。 我们特别关注能源的地理政治学在这一时期的形成,包括煤炭在工业扩张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对特定区域(如英格兰、宾夕法尼亚)的集中依赖。 第五卷:20世纪的碎片化与新的联结——意识形态冲突与后殖民世界的构建 本卷审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旧的全球秩序如何瓦解,以及新兴的意识形态如何尝试重塑世界。 我们深入探讨了非殖民化运动的复杂性。这不仅仅是民族主义的胜利,更是不同发展路径选择的博弈。对于非洲和亚洲的新生国家而言,它们如何平衡来自美苏两大阵营的压力,并在冷战的夹缝中寻求不结盟运动的独立空间。 此外,本卷将对技术传播与全球信息流进行细致考察。无线电、航空技术以及后来的卫星通信,是如何在意识形态的控制下,反而加速了全球文化观念的渗透与碰撞。我们考察了后殖民知识分子如何批判性地继承和改造西方理论,构建自身的历史叙事。 最后,本卷的收尾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化加速的当代,但焦点在于全球治理结构的演变,以及在金融资本和信息技术驱动下,地理距离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再次被重新定义。 --- 这部文库拒绝将大西洋视为历史的中心舞台,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节点,置于一个更加宏大、多中心的全球互动网络之中。它旨在揭示,人类文明的进程是无数次跨越山海的交流、冲突与共享的结果,其驱动力远比单一的海域扩张所能解释的更为复杂和深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深得我心,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尤其喜欢封面上的字体排版,虽然是介绍一个宏大叙事的主题,但整体视觉上却有一种克制的精致,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对内容充满期待。我是一个特别注重阅读体验的人,纸张的质感、油墨的清晰度,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我常常在周末的午后,泡上一杯红茶,然后沉浸在这些图文并茂的历史叙事中。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通常喜欢把这种书放在客厅的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它不仅能彰显主人的品味,也能随时吸引到访的朋友驻足翻阅,引发一番关于历史和文明的探讨。这种对于实体书的偏爱,是冰冷的电子屏幕永远无法替代的。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特定的经济学模型和早期地理学概念的论述时,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但这正是我喜欢它的原因——它提供了一种真正的智力挑战,而不是廉价的知识快餐。每一次攻克一个复杂的论点,都有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它就像一座需要精心攀登的山峰,过程虽然艰辛,但登顶后所见的视野是无与伦比的。对于那些真正对深度历史研究抱有热情,不满足于碎片化信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宝藏,值得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品味和消化,绝非读完一遍就能完全吸收的类型。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学术的骨架上,填充了非常生动的人文关怀。比如,书中穿插了大量与历史事件相关的人物侧写,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往往比那些帝王将相的功过更让我动容。我记得有一段描写一位远航水手的日记片段,记录了他们面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故乡的思念,寥寥数语,却极富感染力。这种对个体命运在历史大潮中挣扎的关注,使得整部作品的温度大大提升。它提醒我们,历史不仅仅是权力更迭和经济博弈,更是无数普通人生活选择和情感寄托的总和,这种细节的捕捉,是任何宏大理论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读完其中关于殖民扩张后文化重塑的那几个章节,我陷入了长久的沉思。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供读者思考。它展现了“历史”并非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充满了岔路口、循环和断裂的迷宫。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边界”概念的解构,无论是地理上的疆域,还是身份认同的界限,都在历史的洪流中被不断地定义、模糊,乃至重塑。这种批判性的思维训练,对于我们理解当下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简直是醍醐灌顶。它迫使我跳出自己狭隘的文化舒适区,去理解“他者”的历史经验和认知框架,这是一种极其宝贵的智力锻炼。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才算初步领略了这部作品的冰山一角,它展现出的那种宏观视角和细致入微的分析能力,实在令人惊叹。作者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探讨非常到位,没有那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而是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的冷静笔触,去剖析不同文明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互动与碰撞。特别是在描述早期航海时代,不同信仰体系和商业逻辑的交锋时,那种张力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我感觉自己仿佛化身为那个时代的观察者,穿梭于里斯本的码头和东方的港口之间,亲眼目睹那些改变世界的贸易路线和思想传播。这种叙事手法,使得原本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戏剧张力,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致谢

评分

京东正版全新京东正版全新

评分

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

评分

伊比利亚大西洋向外国开放

评分

第六章  大西洋的人口与强国:17—18世纪

评分

19世纪初期英国的优势与美国的成功

评分

传奇的大西洋

评分

绪论

评分

第一章  伊比利亚人发现大西洋之前的传说与现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