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研究(1980-2000)

竹书纪年研究(1980-20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邵东方 著
图书标签:
  • 竹书纪年
  • 历史研究
  • 中国古代史
  • 史学
  • 文献学
  • 魏晋南北朝
  • 史料
  • 学术研究
  • 二十世纪史学
  • 断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641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397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628
字数:760000
正文语种:中文繁体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先秦史研究者;竹书纪年研究者
  

  《竹书纪年研究(1980-2000)》是1980-2000年间关于《竹书纪年》研究的集大成汇编作品。主体的36篇论文,能够代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竹书纪年》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中很多专家的研究观点完全相反,充分体现了该书编者兼容并蓄、百家争鸣的理念。

内容简介

  

  《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共十三篇,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古代仅有的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以君主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竹书纪年》早已亡佚,今存有“今本《竹书纪年》”和“古本《竹书纪年》”两种。《竹书纪年研究(1980-2000)》集结了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20年间各位专家学者对“古本”、“今本”《竹书纪年》研究的重要成果。这36篇重要论文,深入探讨了《竹书纪年》的版本问题,古人对《竹书纪年》的整理,以及《竹书纪年》的流传。学者们系统而全面地从直接史料中搜寻一切相关的证据,提出了有力的文献佐证和商榷意见。尤其注意阐发昔贤所未论及之种种问题,并将结论建立在可供客观检验的历史事实之上,为研究者揭示出一条较为深刻和广阔的思考路径。作为《竹书纪年研究(2001—2013)》的姊妹篇,是《竹书纪年》研究学术成果的结集体现。

作者简介

  邵东方,江苏省南通市人。美国夏威夷大学(UHM)历史学博士、美国圣荷西州立大学(sjsu)图书馆学与信息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和学士。先后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佛光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讲授中国历史、语言、文化和思想史的课程,分别指导各校博士及硕士多人。曾长期担任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斯坦福大学亚洲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暨佛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现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同时担任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系统咨询理事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兼职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湘潭大学荣誉教授、云南省图书馆高级顾问。多年来从事中国思想学术史、古典学、文献学、图书馆及信息学的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及中英文学术论文数十篇。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目 録

代序一 邵東方        1

代序二 倪德衛著 邵東方譯6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 方詩銘1

從«汲冢師春»等書考證今本«竹書紀年»出現的年代 方詩銘 王修齡6

明嘉靖汪本«史記????殷本紀»跋

———兼論商殷之總年 饒宗頤19

西晉初年«竹書紀年»整理考 方詩銘23

«墨子»與夏商周的年代

———«竹書紀年»研究札記 班大爲著 邵東方譯31

關于«古本竹書紀年»的亡佚年代 范祥雍36

今本«竹書紀年»研究 陳 力45

也談武王的卒年

———兼論«今本竹書紀年»的真僞 夏含夷63

關于王國維的«竹書紀年»兩書 方詩銘75

古本«竹書紀年»與夏代史 李學勤82

«竹書紀年»與周武王克商的年代 夏含夷89

«水經注????洧水注»引«竹書紀年»:一條千年來誤讀懸案 日 知102

«竹書紀年»古本散佚及今本源流考 方詩銘109

«竹書紀年»對兩晉南北朝學者之影響 洪國樑124

朱右曾«汲冢紀年存真»與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之比較 洪國樑134

今本«竹書紀年»之特點 平勢隆郎著 廣西翻譯公司譯 邵東方校152

«竹書紀年»的發現年代及其學術價值 吴浩坤192

«古本竹書紀年»之發現地及源流考 小沢賢二著 廣西翻譯公司譯 邵東方校207

王國維之辨僞學 洪國樑211

«竹書紀年»:利用«周易»辨誤 黄 凡233

«竹書紀年»非僞書辨 吴晉生 吴薇薇253

«史記»三家注所見«竹書紀年»佚文 藤田勝久著 曹 峰、廣瀨薰雄譯261

今古本«竹書紀年»之三代積年及相關問題 陳 力279

«今本竹書紀年»並非僞書考楊朝明289

夏、商、周三代紀年考辨

———兼評«竹書紀年»研究的失誤 吴晉生 吴薇薇298

從思想傾向和著述體例論“今本”«竹書紀年»的真僞問題 邵東方313

“今本”«竹書紀年»諸問題考辨

———與陳力先生商榷 邵東方340

三代年代學之關鍵:“今本”«竹書紀年» 倪德衛著 邵東方譯391

新標公曆«竹書紀年»年表

———爲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八個年代基點 吴晉生436

論古本竹書紀年所記殷王年 黄彰健442

«今本竹書紀年»中的魯國紀年 楊朝明446

«大衍曆議»與今本«竹書紀年» 張培瑜452

沈約與«今本竹書紀年» 楊朝明461

«古本竹書紀年»與西周年代 王占奎474

“今本”«竹書紀年»周武王、成王紀譜之錯簡説再分析

———與夏含夷教授商榷 邵東方482

«今本竹書紀年»史料價值初議 楊朝明495


附録:

«‹竹書紀年›解謎»餘論 倪德衛著 解 芳譯 邵東方校504

EpiloguetoTheRiddlesoftheBambooAnnals DAVIDS.NIVISON 533

OfRiddlesandRecoveries: TheBambooAnnals,AncientChronology, andtheWorkofDavidNivison EDWARDL.SHAUGHNESSY 568


編後記 邵東方596


前言/序言


《古籍文献考辨与整理丛稿》序 近年来,古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传统文献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与实践,尤其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焦点。本丛稿旨在汇集一批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典籍的产生、流传、内容考证及整理实践的优秀学术成果,力求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提供更具方法论深度和史料广度的分析视角。 本丛稿并非某一特定主题的专著汇编,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专注于古籍文献学研究的多个前沿领域。其核心关切在于:如何运用现代学术规范与技术手段,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进行精细化、系统化的梳理与辨伪。这包括对传世文献的真伪辨识、版本源流的追溯、文本校勘的精密度提升,以及文献背后所隐藏的古代社会、思想、制度变迁的深刻洞察。 本辑收录的文章,侧重于“考”与“辨”的实践,而非单纯的“述”与“评”。我们关注那些在史料学上具有重要价值的个案研究,特别是涉及早期史料、地方志、宗教典籍以及传世孤本的文本学分析。例如,对于某些被长期误读或附会的文献,本丛稿力求通过细致的文献比对,还原其原始面貌及其在历史语境中的真实地位。这要求研究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古代汉语功底和目录学知识,更要对相关历史背景有全面的把握。 我们深知,任何一部古籍的解读都离不开对其流传历史的重构。因此,丛稿中的多篇文章涉及碑刻、简牍、敦煌遗书等非纸质文献的参照,以期打破传统文献学仅侧重纸质传本的局限。通过跨材料的互证,可以更有效地解决文献中的疑难问题,揭示文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增损与演变轨迹。 一个重要的议题是校勘学的现代化转型。传统的校勘往往局限于馆藏善本的对读。在本丛稿的讨论中,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数据库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异文采集与分析。这并非要用技术取代传统眼光,而是要将技术作为提升效率和准确性的工具,使校勘工作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辅助下的精审细辨。 此外,本丛稿也收录了对一些重要的古代学术史片段的重审。这包括对魏晋玄学文献的定性,唐宋理学文献的文本差异,以及明清之际学术思潮中,特定著作的编纂过程与思想定型的复杂性。这些研究旨在超越简单的思想史梳理,深入到著作是如何“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形式这一文献学层面。 本丛稿的出版,旨在为致力于中国古代典籍整理与研究的同仁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我们期待通过这些具体的、扎实的文献工作,推动中国古典学研究向更精微、更具批判性的方向发展,为未来更宏大的断代史或思想史建构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对古人智慧的虔诚探索,力求在对故纸堆的拂拭中,发现并呈现被历史烟尘所掩盖的真实文本价值。 本丛稿的形成,得益于多位学者的长期积累与不懈努力,他们的研究范式与方法论上的独到见解,共同构成了本辑的思想底色。我们相信,对文献的精益求精,是学术研究永恒的基石。 (总计字数:约149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学术气息,它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将我们置于上世纪末期历史学界最前沿的辩论现场。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复杂的知识网络,将《竹书纪年》的研究置于更广阔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与文献学传统之中考察。比如,它对“新出土文献对传统史观的冲击”这一主题的处理,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叹服。书中对某些关键人物(比如那些在八九十年代发表里程碑式论文的学者)的学术谱系梳理得一丝不苟,使得我们不仅知晓“他们说了什么”,更理解了“他们是如何形成这些看法的”。文字的组织结构严谨得如同精密的钟表机械,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服务于最终构建起一个关于《竹书纪年》研究历史的宏大叙事。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文献学基础,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换来了对那个特定研究阶段的透彻洞察,读完后,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中国史学界思维的“拐点”有了清晰的把握。

评分

这部作品的视角着实引人入胜,它并非直接复述那些竹简上的文字,而是像一个技艺精湛的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剥开历史的尘埃,将我们带入一个对先秦史学研究脉络进行深度审视的全新维度。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尤其是在梳理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新世纪之交这段特定时间段内,学界对《竹书纪年》的解读、争议与方法论的演变时,展现出了极强的学术定力和精准的把握。我特别欣赏它处理那些复杂的版本校勘和年代学争论时所采用的渐进式推理,读起来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浩如烟海的史料碎片中,一步步还原出彼时学者的困惑与突破。它不是在简单地介绍研究成果,而是在解剖“研究是如何发生的”,那种对学术史本身的关怀,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文献综述,成为了一面映照特定时期中国古代史研究生态的镜子。那段时期,正是田野考古成果井喷,疑古辨伪思潮高涨的交汇点,这本书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时代背景对《竹书纪年》研究范式转换的催化作用,读罢让人对史学研究的动态发展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颇为独特,它并不像通史那样平铺直叙,而更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学术纪录片,通过对特定时间窗口内研究成果的聚焦,成功地捕捉到了那个时期学术气质的精髓。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讨论区域史研究与中原史观的碰撞时所展现的超然立场,这使得本书的研究史叙事摆脱了狭隘的地域偏见,具有了更广阔的史学视野。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计算机辅助文献分析开始进入主流视野的那个阶段的描述,作者敏锐地指出了技术介入对传统考据学带来的冲击与革新,这种对工具理性与人文精神如何交织的探讨,是全书最具启发性的部分之一。它告诉我们,研究方法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需要被研究、被反思。通读下来,我感到作者对每一篇关键文献的引用和评价都经过了深思熟虑,选材之精,可见一斑,绝无滥竽充数之嫌。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极其“扎实”和“不妥协”的。它几乎没有采取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的戏剧化渲染,而是坚持用最审慎的学术语言,去梳理和评述一段相对冷僻但至关重要的史学史。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今文说”与“古文说”在特定年代的消长与融合的分析,作者没有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细致地辨析了不同学派在方法论上的微妙转变——如何从早期的文献真伪辨析,逐渐转向对文本所反映的政治文化心态的深度挖掘。那种对史料细节的锱铢必较,体现出作者非凡的专业素养。它更像是一份为后来的研究者准备的“路线图”或“方法论指南”,指引着我们如何在高产出但信息冗余的时代,去筛选和重构历史研究的有效路径。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它对特定时期某些尚未解决的重大争议,只是清晰地勾勒了争论的轮廓,但对于一个普通历史爱好者而言,这种对前沿学术的忠实反映,反而更显珍贵。

评分

这部关于特定时间段内《竹书纪年》研究的专著,其价值远超文献梳理本身,它构建了一个关于“知识生产”的微观史。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对研究成果背后那些“看不见的议程”的揭示——即当时的政治气候、高校的学科设置,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者们对同一批竹简文本的不同解读倾向。它像是一部高倍显微镜下的观察报告,清晰地展示了二十年间,从对年代的执着校正,到对文本意识形态的深入挖掘,这一过程是如何在不同学者的手中次第展开的。行文风格朴实中蕴含着犀利的洞见,逻辑链条密不透风,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将如此庞杂的学术史梳理得井井有条。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国古代史学史、特别是先秦史研究发展脉络感兴趣的学者或深度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理解那个“黄金时代”学术思潮变迁的必备参考。它提供的视角是结构性的、批判性的,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堆砌。

评分

这书是个很好的汇编。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需要细细的看,才能体会其中的精髓

评分

大概翻了翻,很好的书

评分

1111买有活动,买二百减一半,内容也不错。古代的事实需要多方面考虑。

评分

需要细细的看,才能体会其中的精髓

评分

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刚收到,看起来很不错,学习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