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爱乐丛书·时光回转:来自音乐之旅的几个片断

京师爱乐丛书·时光回转:来自音乐之旅的几个片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峥 著,刘雪枫 编
图书标签:
  • 音乐
  • 回忆
  • 散文
  • 游记
  • 文化
  • 艺术
  • 京师爱乐丛书
  • 古典音乐
  • 旅行
  • 随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740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29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京师爱乐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页数:286
字数:15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内乐评人整体亮相

  在经典与旅行中感受音乐之美

  旧乡愁和流亡者的殇歌

  书写中国当代音乐大师跌宕起伏的命运

内容简介

  

  收录8位当代中国音乐评论家近年来发表于三联《爱乐》杂志、《看电影》和诸多文学杂志网站等的爱乐聆听文字和古典音乐随笔,交织着经典细读与欧洲音乐之都的旅行,更有着对于83年代音乐狂热的深情回眸,拉近了我们和西方音乐历史的联系,呈献给读者以心灵史的阅读体验,感情奔放,生机盎然。

作者简介

  刘雪枫,音乐评论家,文化学者,影视策划人,三联《爱乐》主编,《人民音乐》主编、《交响世界》主编,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文化顾问。

  曹利群,1953年出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系。古典音乐评论家。2000年9月师从于南开大学周立群教授,于2003年7月获博士学位。从事古典音乐评论多年。在中国交响乐团做过艺术策划,曾任古典音乐评论杂导《爱乐》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副总编辑。发表过多篇与古典音乐有关的文章,已出版著作有:《缪斯的琴弦——西方音乐史话》、《永远的珍藏——唱片评价》、音乐论文《历史旁的花园》、音乐散文杂文《五音不全》,以及译著《梅纽因访谈录》、、在出版业从事近二十年的编辑工作,也参与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音乐节目策划。目前供职于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贺秋帆,著名乐评人、影评人,自1997年起给北京三联《爱乐》丛刊撰稿,至今累计发表西方古典音乐评论40万字;2009年起给《看电影》、《午夜场》撰稿,累计发表影评60余万字,并独立承担“历史的人质———《教父》40周年”、“陈凯歌,不合时宜的歌唱”、“海派的腔调———上译厂回顾系列”等大型专题,参与撰述“派拉蒙100周年”和“环球100周年”等深度纪念专题。

目录

童真的宇宙 1

――聆听克拉姆

理性与疯狂之平衡 28

――聆听施托克豪森

谐谑中的真实 44

――我所认识的普罗科菲耶夫及其作品收集

不和谐时代的不和谐之声 71

――我所认识的巴托克及其作品收集

印象派的反面 97

――从萨蒂到“六人团”的法国音乐

乐趣中的点点滴滴 134

――发掘德彪西与拉威尔的鲜见室内乐作品

犹太风格的体现 150

――发掘布洛赫的稀有之作

两种不同的音画 158

――《图画展览会》的钢琴版与乐队版

举重若轻的深度 174

――库特?马舒尔指挥的门德尔松两部清唱剧

古典与浪漫之间 182

――韦伯的器乐作品

走出浪漫的阴霾 195

――欣赏哈根四重奏组的演奏艺术

重归古典的纯净 210

――古乐版海顿的魅力

愉悦身心的戏居0 226

――吕利和拉莫的三部法国巴洛克歌剧名作DVD

尘世之天国 238

――古乐版亨德尔声乐作品的诱惑

本真的世界 257

――聆听键盘上的古乐大师莱昂哈特

前言/序言

  总序音乐因你而动听
  以音乐为职业的是少数音乐家,而与音乐有这样或那样联系的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清晨去广场观看升旗仪式,还是傍晚在家中聆听新闻联播;无论是出席国家的盛大庆典,还是参加个人的生日派对;无论是出席生者的婚礼,还是参加死者的葬礼……音乐总是环绕在我们耳边,激荡在我们胸中。《婚礼进行曲》让我们热爱生活,《葬礼进行曲》使我们珍惜生命;斯美塔那的交响曲《我的祖国》让我们感动,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芬兰颂》使我们震撼;一首《马赛曲》让我们想起了法兰西民族的历史,透视出“自由引导人民”的壮阔历史画卷,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使我们想起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透视出中国人民从东南西北悲壮奋起的宏大历史场面……“没有音乐,国家无法生存”(莫里哀语);“没有音乐,人生是一个错误”(尼采语)。音乐使最深刻的情感和最严谨的思想这两个极端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情感的鼓舞和思想的力量,从而“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贝多芬语)。
  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一部音乐史,实际上就是声乐和器乐此起彼伏、相互影响以至相互交融的历史。从亨德尔的清唱剧、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到莫扎特、威尔第、瓦格纳的歌剧;从巴赫的协奏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到德彪西的前奏曲、勋伯格的变奏曲;从帕勒斯特里那创造复调合唱、蒙特威尔创造管弦乐队,到贝多芬创造声乐与器乐高度融合的《第九交响曲》;从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音乐、伯恩斯坦的电影配乐,到施特劳斯根据尼采的哲学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创造的交响诗,再到戴留斯同样根据尼采的哲学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创造的歌剧……音乐的不断发展体现着音乐家对人的声音与物的器乐如何在空气中振动的不断理解和创造,体现着音乐家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不断发现和建树。“每个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建树,却又人人不同;每个人都是一个星座,又各有自己的天地。在音乐中,巴赫发现了永恒,亨德尔发现了光辉,海顿发现了自然,格鲁克发现了英雄,莫扎特发现了天堂,贝多芬发现了悲痛和胜利”(海涅语)。
  哲学家黑格尔断定:“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并认为“灵魂中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怅惘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情绪都属于音乐表现所特有的领域”。音乐是“心情的艺术”,与音乐家个人的“内心生活”密切相关,但音乐不仅仅是音乐家个人的“心情”,不仅仅是音乐家个人“内心生活”的体现,更不是仅仅出自音乐家个人内心的“纯粹声响”。从根本上说,音乐是主观创造性和客观描摹性的统一。音乐家个人“心情”的背后是社会“表情”,音乐家个人“内心生活”的背后是社会生活。无论是宗教音乐,还是世俗音乐;无论是尼德兰音乐,还是巴洛克音乐;无论是印象派音乐,还是第二维也纳派音乐;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新古典音乐;无论是浪漫主义音乐,还是后浪漫主义音乐……都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和升华,体现的是人类的发展、社会的演变和时代的风云变幻。
  透过“格里高利圣咏”、帕勒斯特里那的《教皇玛切尔弥撒曲》、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我们可以体会到宗教的威严及其强大的渗透力,可以看到中世纪演变的脉络;透过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我们可以听到法兰西民族急促的呼吸,可以看到惊心动魄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摧枯拉朽、无所畏惧;透过吕其明的《红旗颂》,我们可以听到中华民族粗犷的呼吸,可以看到波澜壮阔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前仆后继、赴汤蹈火;在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出他个人的痛苦的心情,而且能领悟出那个时代的痛苦的呻吟,领悟出俄罗斯最黑暗年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和内心挣扎;在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中,我们可以透视出苏联卫国战争的惨烈、悲壮、崇高,不仅能看到肖斯塔科维奇个人的“孤魂”,而且能看到战争中的“所有亡魂”,不仅能体会出肖斯塔科维奇个人的悲伤之情,而且能体会出整个苏联人民的燃烧的激情……“音乐展示给我们的,是在表面的死亡之下生命的延续,是在世界的废墟之中一种永恒精神的绽放。”(罗曼?罗兰语)如果说哲学是为历史留下的理论的反思,那么,音乐就是为历史留下的声音的注解。在我看来,音乐是人类的“心情”,是社会的“表情”和历史的回声。
  从表面上看,哲学与音乐互不相干,实际上,二者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哲学“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冯友兰语),而“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歌德语);哲学的目标是使人追求并“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黑格尔语),而音乐的“目的是使人高尚起来”(亨德尔语)。“德国人是一个哲学民族”(马克思语),如果说社会变革在英国首先表现为经济运动,在法国首先表现为政治活动,那么,在德国则首先表现为哲学运动,而“音乐是德国的语言”,“德国的最高表现,也许只有通过音乐才能鲜明地表达出来”(雨果语)。
  历史上,黑格尔用哲学为法国大革命摇旗呐喊,贝多芬用音乐为法国大革命热情讴歌。黑格尔专门研究过音乐的性质和“特殊定性”,其哲学思想不仅具有“巨大的历史感”,而且具有“最深刻的亲切情感”,贝多芬专门到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其交响乐不仅具有“最深刻的亲切情感”,而且具有抽象的哲学意义;不仅体现着贝多芬的“乐思”,而且体现着他的“反思”。如果说舒伯特是“音乐的诗人”,那么,贝多芬则是“音乐的哲人”。
  在现代,施特劳斯根据尼采深奥的“超人”哲学创造出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力图运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去演绎抽象的哲学形式;克尔凯郭尔在莫扎特的音乐中发现了“本真的自我”,所以,克尔凯郭尔关心莫扎特的“荣耀”甚于他自己的“幸福”,关心莫扎特的“不朽”甚于他自己的“存在”;布洛赫根据对音乐的研究写出了《音乐哲学》,力图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中发现超时空的精神;阿多诺则根据对勋伯格音乐的研究写下了《新音乐哲学》,从音乐的社会内涵和思想倾向中发现了音乐的社会责任和政治功能,如此等等。
  我的职业、专业和事业都是哲学。哲学的本义就是“爱智慧”,我当然“爱智慧”,但我也“爱乐”。我没有实现母亲的愿景——成为一个音乐家,但我也成为一名爱乐者。一首手风琴独奏曲《马刀舞》,不仅使我感受到手风琴的“风采”,而且体会出哈萨克民族的奔放;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不仅使我感受到小提琴的“华丽”,而且领略到天山景色的美丽;一首大提琴协奏曲《走西口》,不仅使我感受到大提琴的“深沉”,而且领略到陕北风光的苍凉;莫扎特的奏鸣曲使我享受安宁,贝多芬的交响乐使我感受激情;在莫扎特的音乐中,苦难已经被揉碎,融化为一种“天使般的抚慰”(傅雷语),升华为美丽的“天堂”,在贝多芬的音乐中,苦难已经被碾碎,转化为一种钢铁般的意志,升华为崇高的境界。“谁能理解我的音乐的意义,谁就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根拔的苦难”(贝多芬语)……如果说哲学给了我智慧和信念,那么,音乐则给了我意志和信心。
  在生活中,“爱智慧”,使我“看破”人的感性世界,“爱乐”,使我“看透”人的感情世界。尽管在人的感性世界中存在着“天生”般的矛盾,在人的感情世界中充满着“天问”般的苦楚,但在我的生活世界中已无惊心动魄的震荡,我已是“波澜不惊”、“荣辱不惊”。我深知,在感性世界,人往往“身不由己”,在感情世界,人常常“心不由己”。哲学和音乐已经融入我的生命活动之中,渗透我的血液之中。离开哲学和音乐,我既不知如何生存,也不知如何生活。如果说哲学是我“安身立命”之根,那么,音乐就是我的“安心立命”之本。
  无论是“爱”智慧,还是“爱”乐,“爱”都需要培养。“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语)。因此,我们向读者献上这套《京师爱乐丛书》。
  从这些著作的作者看,他们都是历经数十年“爱乐”岁月积淀的“行家里手”,都是至今仍活跃于音乐界、媒体界和出版界的“赏乐高手”。这里,既有西方主流乐评界的资深主笔,也有见证香港古典音乐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活化石”;既有资深的音乐媒体人、卓有成就的海外艺术大师,也有“爱乐”爱到深处的经济学者、企业经理人、剧院管理者、国家公务员。这是一个具有深厚的音乐造诣、值得信任的作者群。
  从这些著作的内容看,这是中国的音乐学者、爱乐者对西方音乐的深度思考,或侧重于乐史钩沉,解读经典;或沿着音乐发展的轨迹周游列国,寄情音乐的山水故园;或驻足沉思,书斋神游,与大师对话,寄语音乐的精神家园……从而以不同的行文风格、迥异的音乐趣味、独一无二的赏乐感受,为我们全方位并立体化地呈现音乐的宽幅画卷及其无穷魅力。其意义不仅在于梳理和解读音乐经典,更在于能够将作者的情真意切、锲而不舍的爱乐情感、经验、知识传递出去,撒播开来,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向爱乐者的行列。
  读着这些著作,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肖邦、瓦格纳、威尔第、勃拉姆斯、马勒、布鲁克纳、勋伯格、肖斯塔科维奇、布里顿、德彪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勃兰登堡协奏曲》、《哈利路亚大合唱》、《费加罗的婚礼》、《唐璜》、《朱庇特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欢乐颂交响曲》、《自由射手》、《幻想交响曲》、《理想交响诗》、《仲夏夜之梦》、《C小调圆舞曲》、《尼伯龙根的指环》、《卡门》、《茶花女》、《悲怆交响曲》、《自新大陆交响曲》、《牧童午后》……这是一个斑斓五彩的画面,它的斑斓五彩不能不在这一方面或那一点上促发起你爱乐的激情。深度的音乐欣赏需要高度的理性修养,从而形成一种“理性的激情”;当你具有这种“理性的激情”时,你就会感到音乐是为你而奏响,因你而动听。
  “爱乐”使我结识了《京师爱乐丛书》的主编刘雪枫先生;也正是因为“爱乐”,使我自不量力,又情不自禁地接受了刘雪枫先生的邀请,为《京师爱乐丛书》写下了这篇序言。
  杨耕


暮色挽歌:二十世纪欧洲文化与社会变迁录 一部深入二十世纪欧洲思想、艺术与社会风暴核心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的艺术形式或某个特定的人物群像,而是以一种全景式的、侧重于文化脉络交织与冲突的视角,描绘了二十世纪欧洲大陆从维多利亚时代的黄昏,穿越两次世界大战的炼狱,直至冷战格局初定时期的复杂面貌。作者摒弃了传统的线性编年史写法,转而采取“文化节点”串联的方式,探讨了在社会剧烈动荡中,欧洲知识分子、艺术家与普通民众如何理解、反思并塑造了那个“激进的世纪”。 第一部:黄金时代的裂痕与现代性的萌芽(约1900-1914) 本部分首先审视了“美好年代”光鲜外表下潜藏的焦虑与异化。德彪西的音乐如何挣脱了瓦格纳式的宏大叙事,转向对光影、瞬间和内心幽微情感的捕捉?在彼得堡和巴黎的沙龙中,尼采的“上帝已死”如何被新一代哲学家和艺术家吸收,并转化为对既有道德与美学标准的彻底颠覆? 我们将深入探讨弗洛伊德对人类潜意识的挖掘,以及这种心理学革命如何悄然渗透进绘画(表现主义的兴起)、文学(意识流的探索)乃至社会治理的讨论中。例如,探讨维也会(Wiener Werkstätte)的设计理念,如何试图将艺术带入日常生活,对抗工业化带来的粗糙与批量化,实则是对失去的整体性的一种无望挽回。 此外,书中细致考察了民族主义思潮在巴尔干半岛及中欧地区的激化,这不是简单的政治事件回顾,而是分析了民族身份构建过程中,文化精英如何利用民间传说、语言纯粹性等文化符号,为即将到来的军事冲突播下思想的火种。 第二部:废墟之上的重建与虚无的辩证(约1918-1933) 一战结束后,欧洲文化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断裂”。本书用相当的篇幅探讨了两次战间期中,欧洲文化如何努力消化战争带来的创伤。 在文学领域,我们考察了“迷惘的一代”的集体心理创伤,以及他们对传统叙事结构和语言的背弃。他们不再相信宏大叙事,转而追求碎片化、多重视角的表达,如乔伊斯的后期作品对语言极限的挑战,以及卡夫卡笔下永恒的荒谬与疏离感,正是对战后官僚机器和个体无能为力的深刻写照。 建筑学方面,包豪斯(Bauhaus)的理性主义与功能至上原则,被视为一种对旧世界过度装饰的反动。但作者也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当艺术被极致地简化为功能时,它是否也失去了灵魂深处对超越性的诉求?书中对比了莱特与密斯·凡德罗在理念上的细微差异,揭示了现代主义内部的张力。 同时,对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剖析,重点不在于其表面的离经叛道,而在于它们如何利用非理性、梦境和偶然性,作为抵抗日益增长的极权主义思维的文化武器。 第三部:意识形态的铁幕与文化流亡(约1933-1950) 纳粹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崛起,对欧洲文化构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本书将重点放在文化“净化”的机制及其对知识分子造成的物理与精神上的双重流亡。 详细分析了在柏林和莫斯科,何谓“被容许的艺术”与“堕落的艺术”。我们探讨了流亡知识分子(如阿多诺、本雅明、魏玛的文化精英)在伦敦、纽约等地建立的“精神避难所”。本雅明的《说书人》等理论,正是在流亡途中,对传统口述文化与现代性疏离的反思与挽歌。 更重要的是,本书关注了那些选择留下,并在极权阴影下进行“内部抵抗”的艺术家和作家。他们如何使用隐喻、寓言或对古典形式的回归,来规避审查,同时保持批判的声音?这种“沉默的抵抗”在战后的文化遗产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第四部:战后的形而上学困境与新的转向(约1950-1960年代初) 二战结束并未带来预期的和谐。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战后欧洲在物质重建的同时,精神层面陷入的空虚。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在原子弹阴影下达到了高潮,它不再是早期的反抗姿态,而成为一种对人类境遇基本无意义的哲学确认。 在音乐领域,序列主义和十二音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被视为是对传统和谐法则的彻底告别,一种寻求绝对客观结构、以对抗主观情感泛滥的努力。 本书结尾处,将目光投向了“欧洲的希望与幻灭”的交汇点——1968年的学生运动。这场运动的文化根源,可以追溯到前几十年对理性、权威和父权社会结构的不断质疑。然而,运动自身的爆发与随后的挫败,也预示着欧洲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具后现代特征的、对宏大叙事彻底祛魅的阶段。 总结: 《暮色挽歌》力图展示二十世纪欧洲文化如同一条湍急的河流,其支流和暗流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理解“现代性”的复杂框架。它关乎艺术家的挣扎、思想的重量,以及在一个被技术和意识形态撕裂的时代中,个体对意义的永恒追问。这不是一部轻松的读物,它要求读者直面一个世纪的辉煌、恐怖与深刻的形而上学困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音乐随笔集,不同于枯燥的音乐史论,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个人的温度。作者用一种非常轻松、随性的笔调,记录了他与音乐相遇的点点滴滴。书中的片段,有的像是偶然拾到的乐谱碎片,有的像是咖啡馆里一段即兴的交谈,有的又像是深夜里的一次灵光乍现。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音乐与旅行”的章节,作者将旅途中的风土人情与当地的音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读来趣味盎然。他描绘了在异国他乡,因为一段旋律而驻足,因为一次演出而感动,这些经历都让我感到无比亲切。仿佛他就是我身边的朋友,在分享着他最真实的音乐体验。阅读这本书,不需要具备深厚的音乐理论知识,只需要一颗对音乐怀有好奇和热爱的心。它像是一杯醇厚的红酒,越品越有味道,让我对音乐有了更丰富、更立体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期待下一次的音乐之旅。

评分

这本书有一种奇妙的魔力,能够轻易地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音乐国度。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却又极其引人共鸣的方式,讲述了他在音乐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书中的每一个“片断”都像是一颗颗闪烁的星辰,点亮了对音乐的无限遐想。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某位神秘作曲家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直接揭露他的身份,而是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对他生活痕迹的描绘,一点点勾勒出这位艺术家模糊而又深刻的轮廓。这种留白的处理,反而激发了我更强烈的探索欲,让我忍不住去搜寻他更多的信息,去聆听他遗留下的乐章。文字的流淌仿佛带着旋律,时而舒缓,时而激越,仿佛与书中的音乐同频共振。读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去寻找书中提到的那些音乐作品,在聆听中,我仿佛能看到作者笔下的场景,感受到他想要传达的情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音乐读物,更像是一场私人的音乐启蒙,它教会我如何去“听”音乐,如何去感受音乐背后的故事和灵魂。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惊喜的书,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乐趣。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解读了他与音乐世界的每一次“碰撞”。书中的片段,有的是对经典乐曲的独到见解,有的是对新兴音乐的敏锐捕捉,还有的则是他对音乐在现代社会中扮演角色的思考。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音乐的治愈力量”的论述,作者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音乐如何在他人生低谷时给予他力量,如何成为他心灵的避风港。这种真诚的分享,极具感染力,让我感同身受。他并没有将音乐神化,而是将其还原为一种贴近生活、滋养心灵的艺术形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与作者一同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音乐的认识更加深入,也更加珍视音乐在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本能够触动灵魂的书,值得反复品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带来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独特的。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穿梭于音乐的浩瀚星海,但他的方式却并非是刻板的讲解,而是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呈现了音乐旅途中那些稍纵即逝却又意味深长的瞬间。书中关于“音乐与记忆”的探讨,让我深思。很多时候,一首熟悉的旋律就能勾起一段尘封的往事,书中的例子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它让我意识到,音乐早已渗透进我们生活的肌理,成为我们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的语言极具画面感,读到某个段落时,我甚至能“听”到书中所描绘的音乐,感受到作者描述的那种情感冲击。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其他音乐书籍中是很少见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音乐本身的介绍,更是关于音乐如何影响我们,如何塑造我们,如何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沉浸在音乐世界里的书,翻开扉页,仿佛就能听到悠扬的旋律在耳边回荡。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对音乐的理解更是入木三分,他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关于音乐的画卷。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音乐厅,感受着交响乐磅礴的气势;又仿佛漫步在街头,聆听着街头艺人略带沧桑的吉他弹唱。书中的故事,有的充满温情,有的激昂澎湃,有的则带着淡淡的忧伤,但无一不触动心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段关于巴赫的描述,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巴赫的生平事迹,更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巴赫在创作时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狂喜,那种天才的孤独与荣耀,跃然纸上。读完这本书,我对音乐的理解似乎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不再仅仅是耳朵的享受,更是心灵的交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音乐在生活中的意义,原来,音乐不仅仅是背景的衬托,更是情感的寄托,是灵魂的慰藉。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与我分享着关于音乐的秘密,让我受益匪浅,久久不能忘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