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与共存的历史认识:日中关系150年

对立与共存的历史认识:日中关系150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杰,川岛真 编,韦平和,徐丽媛 译
图书标签:
  • 日中关系
  • 历史
  • 对立
  • 共存
  • 国际关系
  • 东亚
  • 近代史
  • 政治
  • 文化
  • 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04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02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页数:516
字数:4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对立与共存的历史认识:日中关系150年》主要讨论了在历史和文化上渊源至深的中国和日本对对方的认识,特别是认识中的误解和分歧;研究了试图在中日关系中既保障本国的“国家利益”,又使两国“共存”的政治家、外交官、军人和知识分子等的各种活动;关注在中日两国漫长的对立和断交时期仍然存在的多重交流渠道和谈判场合中,两国政治家、外交官、企业家和民间人士如何利用各自人脉参与中日关系,以及他们的活动给两国关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作者简介

  刘杰,男,日本早稻田大学中日关系史教授。1982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读完博士后留校任教,主讲日本近现代史、近代中日关系史。1962年生。199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科学研究科,文学博士。曾任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系专职讲师、副教授,从2003年起担任现职务。

  川岛真,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准教授。1968年生。1997年获得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研究科博士课程学分后退学。文学博士。曾担任北海道大学法学系副教授,从2006年起担任现职务。

  韦平和,译有《日中关系40年史(1972-2012)(全四卷)》《日中领土争端的起源——从历史档案看钓鱼岛问题》等。

目录

第一部 想象与逻辑/1
1880年前后日中报刊的论争——吞并琉球、亚洲及相互印象【盐出浩之】
导言/5
一 19世纪下半叶东亚的报纸与舆论/6
二 日中报刊围绕日本吞并琉球问题的“论争”/13
三 日中报刊“论争”中的相互印象/26
结语/32
晚清驻日使团的日本研究及其认识(1877~1894)【戴东阳】
导言/37
一 琉球问题研究/38
二 朝鲜问题研究/45
三 修约问题研究/55
结语/59
亡国 亡省 亡人——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王奇生】
一 危机:亡国、亡省、亡人/63
二 动员:事件、运动、革命/64
三 主导、参与群体/66
四 组织化程度/70
五 中心口号/74
六 集体行动的物质基础/78
结语/80
战火下的影像和人生——中日全面战争时期的重庆电影与电影人【汪朝光】
一 重庆电影的官营特质/82
二 重庆电影的主流趋向/88
三 重庆电影的受众影响/92
四 战时影人的处境与抉择/95
第二部 权益与共存/101
中国青年将校的日本陆军留学体验——以蒋介石的高田留学时代为例【川岛真】
导言/105
一 军人蒋介石——风貌、成绩、晋升/108
二 身为野战炮兵的蒋介石的军人生活与活动/112
三 回忆中的日本体验/116
结语/120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后”构想——议和准备委员会与币原喜重郎【加藤阳子】
导言/137
一 时代背景/143
二 会议记录分析/145
三 以什么样的论据夺取权益?/152
结语/159
日本在华统治与中国顾问——以“关东州”和刘心田为例【松重充浩】
一 本文的问题意识和课题设定/163
二 中国人在“关东州”的法律地位和本文使用的基本史料/166
三 裁定内容的依据与中国顾问刘心田/173
四 关于日中间案件的裁定内容及其特点/178
结语/183
相反的日本宪政观——以美浓部达吉和张知本为中心【中村元哉】
导言/187
一 民国媒体界与日文书籍的翻译/192
二 民国时期的宪政思潮与日本——美浓部学说的接受/198
三 张知本的《宪法论》与日本宪政观/203
结语/208
20世纪50年代的战争记忆与浅层的历史和解
——以日本前军人访华团为中心【杨大庆】
一 日本前军人访华的背景/212
二 访华的经过和结束/220
三 围绕历史观的讨论/230
结语/238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大平正芳——以第一次日元贷款为中心【王新生】
一 中国政府转变外资政策/245
二 日本政府决定对华提供日元贷款/251
三 大平正芳的中国观/259
第三部 构想与交涉/267
日中关系中的“中国通”外交官——芳泽谦吉、有吉明的时期【刘 杰】
导言/271
一 “中国通”外交官的人脉/272
二 “中国通”外交官的“外交力量”所驱动的日中关系
——芳泽谦吉与币原外交/285
三 力争夺回“外交”主导权——有吉明与“广田外交”/292
结语/300
日中战争初期中国的对日方针——以陶德曼调停中孔祥熙的活动为中心【岩谷将】
导言/303
一 卢沟桥事件的爆发/305
二 第二次上海事变与第三国调停/307
三 九国公约会议/312
四 德国调停方案的重新讨论/316
五 苏联的动向/318
六 南京陷落与“班乃岛”号事件/320
七 德国再次调停/322
八 对美国调停的期待/324
九 中方的答复/326
结语/330
周恩来与日本——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对日外交的开展【李恩民】
一 构建人与人交流的机制/335
二 从失败的日本留学中所学到的(1917~1919)/340
三 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摸索与挫折(1949~1958)/344
四 竭力推动民间外交与构建核战略(1958~1971)/350
五 走向正常的国家关系的外交战略大转变(1971~1976)/354
六 周恩来的外交遗产/360
高碕达之助与战后日中关系——日本外交从“政治”向“经济”的转变【加藤圣文】
导言/375
一 在满洲取得的经验与经济合理主义/377
二 从实业家到政治家/383
三 日苏谈判与日中谈判/390
结语/396
廖承志与中国的对日民间外交【王雪萍】
导言/399
一 廖承志在新中国建立前的经历/403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日外交方针/404
三 中央决定由廖承志负责对日工作/409
四 廖承志与中国对日工作机制的变迁(1949~1972)/411
五 民间力量与对日友好活动的开展/424
结语/428
“红色贵族”的民间外交——西园寺公一的角色和作用【马场公彦】
导言:关于断交期间日中外交的分析视角/435
一 西园寺到北京赴任/437
二 促进日中间的人员和贸易往来/441
三 与居住在北京的日本人之间的消息收集和传递/447
四 中国政府的对日宣传/451
五 “文化大革命”让他失去了作用/454
结语:“西园寺机构”的成就与局限/458
后 记/467

相关人物介绍/469
相关年表(1840~2012)/477
索 引/485
执笔者介绍/497

前言/序言

  序  言
  刘杰 川岛真

  在满洲事变之后的日中危机中,王芸生在《大公报》开设了题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连载专栏,回顾了自1871年日中两国签订《日中修好条规》以后的日中关系史。1932年4月,大公报社将此前的连载文稿汇集成册出版。此书后来还被翻译成日文,对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的日中关系史的书写一直产生重大的影响。
  《大公报》的张季鸾在为该书撰写的序文中指出满洲事变以后中国面临的危机:“中日危局,不自今始,纯由国防武力之观点言,则自日俄战后,日本固随时可以侵占中国领土之一大部分。”进而警告“国家之可危可耻,百年以来,未有如今日之甚者也”,并强调“救国之道,必须国民全体先真耻真奋”。该书发行人的目的是,在日本侵略和中国抵抗这样的构图下,勾画《日中修好条规》订立以后的近代日中关系。
  张季鸾阐述的满洲事变之后的历史认识,后来被公认为中国对日中关系史的基本看法,为后人所继承。1957年6月,周恩来劝说王芸生整理和重新出版该书,这也许是因为在重新构建日中关系时,有必要重新确认历史认识。尽管中国对同年2月成立的岸信介内阁的对华政策保持警惕,但仍然欢迎浅沼稻次郎率领的社会党访华代表团,正式开始摸索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可能性。两国的人员交流也逐渐复苏。1950年,日本完全没有访华人员,而1956年首次突破1000人,达到1182人。中国为了迎接日中关系的新时代,必须抓紧对以往的日中关系史进行总结。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几乎没有开展近代日中关系史研究,因此能够依靠的就只有20多年前开始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的王芸生的著作。
  经过“文化大革命”等政治混乱,由8卷组成的新版《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直到1982年才全部出齐。该书的新版在有关事实的记述上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加入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史观的价值判断,更加鲜明地突出了张季鸾提出的“侵略和抵抗”的构图。23年后的2005年,这部著作由三联书店再版,至今仍然广泛传播。
  在197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之前,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1871~1894年为第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双方签订对等的条约,建立了近代的国家关系,但是两国都一边警惕对方,一边不断刺探对方的内心。经过围绕“琉球处分”的对立之后,两国之间由于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又不断地发生摩擦,以致最终决一死战。日清战争爆发之前的这一时期,可以称为“摸索时期”。
  自日清战争以后至1937年日中两国爆发全面战争为止的大约40年,为第二个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重大的社会变革,日中两国也围绕日本在中国大陆的权益而不断地发生冲突。始于1937年的日中战争,将这种危机转变成了决定性的对立。
  日中战争是第三个时期的开始。即使经过1945年日本战败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日本与中国大陆的对立仍然没有消除,直到197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两国才建立起以共存为基调的新的国家关系。
  回顾历史,在日中邦交正常化之前的100年中,日本列岛与中国大陆一直不断发生对立和纠纷。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中,有许多人一直维系着日中两国的关系,不停地为恢复两国关系而奔走。通过他们的活动,我们可以确认的一点是:近代日中关系,既不能仅仅用对立,也不能仅仅用某种友好而一概而论,它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毋庸置疑,这些人对对方国家的想象、对日中关系的设想、他们进行的谈判和对话,都构成日中关系史的重要部分。从这个角度重新探讨日中关系,对思考日中关系史乃至今日的日中关系,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是正值两国关系发生危机的时候进行的与过去的对话。但1972年以后,随着共存关系不断加深,两国逐渐开始从新的角度与过去对话,并且日中双方都开始发表通过这些对话所获得的成果。新的研究还开始把目光投向被以往“侵略和抵抗”这样的历史记述所忽略的历史的各个侧面。以往忽略的许多事实再次被记载到历史书中。本书在目前为止的两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通过“人物”来验证:对立与共存的历史如何影响了两国的历史认识,以及历史事实和历史认识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也许通过追寻那些驱动历史的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能够给《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所叙述的故事增添新的要素。
  第一部的主要内容是,两国抱有的对对方的想象和由此产生的对日中关系的认识。作为邻国的日本和中国,在历史和文化上相互影响至深,因此往往过分相信自己心目中所描绘的对对方的印象。在这种影响下,经常会发生误解对方意图的现象。超越想象的障碍,建立信任关系,对于两国来说,是一项格外困难的工作。那么,个人和集体的行动是如何引起互不信任的连锁反应的呢?另外,国家间的猜疑和对立给两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国内问题呢?本书将从19世纪70年代的琉球问题开始,阐述这种相互认识的分歧。
  第二部主要关注的是在本国的“国家利益”和日中“共存”之间苦恼的两国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家、外交官、军人、知识分子等的各种活动。在两国关系处于危机和对立的时期,有许多人强烈意识到对方的存在,追求“国家利益”,同时摸索“共存”的可能性。但是,从“近代性”的立场来看,日中两国的差距确实存在,在帝国主义国家观支配许多人的思维方式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利益”和“共存”同时成立并不容易。通过那些处于危机和对立中的人物的情况以及战后剧变中的人们的应对,我们应该能够确认日中关系所具有的复杂的多面性。
  第三部关注的是现场的“谈判”。在进入共存时期之前,日本和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对立与断交的时期。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时期,两国之间仍然存在多种交流的渠道,设有各种各样的谈判场合。政治家、外交官、企业家以及民间人士实际上使用了什么样的人脉,如何从各自的立场参与了日中关系?而且,他们的参与对日中关系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给以后的两国关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可以说,日中两国之间内容深刻的谈判史,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
  本书由笹川和平财团日中友好基金资助,是于2001年开始启动的“日中青年历史学术会议”成果的一部分。2006年和2009年,出版了《超越国境的历史认识》和《1945年的历史认识》(均由东京大学出版会出版),旨在双方共有历史事实和史料,同时探讨造成双方认识分歧的文化、历史和政治因素。在围绕“国家利益”的日中对立日趋尖锐的今天,我们殷切期望本书的各种论述会成为思考近代以后的日中关系,以及现在和未来的日中关系的一个契机。
《海潮与岛屿:东方文明千年交织的画卷》 内容简介: 本书宏阔地铺展了一幅跨越千年的东方文明交流图景,以“海潮”喻指文明的流动与碰撞,“岛屿”则象征着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影响的文化实体。我们并非聚焦于单一国度的历史轨迹,而是深入探讨了地理上的近邻,文化上的渊源,以及在漫长岁月中,这些文明如何相互映照、彼此塑造。本书旨在描绘一幅充满动态的东方文明版图,其中既有借鉴与吸收的和谐乐章,也有观念与实践的深刻碰撞,共同构筑了我们今日所见的丰富多元的东方文化景观。 第一章:潮起东方——文明的曙光与早期交汇 在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东亚大陆的广袤沃土与环绕其间的岛屿,孕育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基因。本书的开篇,将引领读者回到那个远古的时代,探寻这些早期文明的孕育与萌芽。我们追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孕育的灿烂文化,考察其在天文、历法、农耕、冶金等方面的早期成就。同时,我们也会审视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上,那些在地理隔绝中艰难崛起的部族文明,它们如何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发展出各自的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和艺术表达。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此阶段便开始审视那些不期而遇的“潮汐”。通过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蛛丝马迹,我们将勾勒出早期人类迁徙、贸易与文化传播的初步图景。这些“潮汐”可能并不波澜壮阔,却为日后更深层的文明交融埋下了伏笔。它们可能是零星的物品交换,可能是模糊的神话传说,也可能是远古歌谣中隐约的记忆。我们不预设任何明确的国家界限,而是着眼于更广阔的“文明圈”概念,考察这些古老文明在地理相近的条件下,如何不可避免地开始相互感知,哪怕只是朦胧的触碰。 本章将重点关注技术传播,例如早期金属冶炼技术的扩散,以及对稻作农业的认识和传播。同时,我们将考察早期宗教信仰和神话体系的相互影响,例如某些图腾崇拜或祖先祭祀的相似性。通过对这些早期现象的细致梳理,本书将揭示,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所谓“独立发展”的论调,往往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叙事。文明的种子,即使在最孤立的土地上,也可能被无形的“潮汐”偶然播撒。 第二章:东亚轴心——思想的洪流与文化的激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整合,东亚文明进入了一个更为活跃的交流时期。本章将聚焦于“东亚轴心时代”的形成,即以中华文明为核心,向周边辐射的思想与文化浪潮。我们将深入探讨儒家思想、道家学说、佛教传入等对东亚地区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些思想体系的传播,并非简单的概念搬运,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在地化”过程,与当地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民间信仰发生碰撞,最终演化出各自独特的形态。 我们不仅分析这些思想的理论框架,更着眼于它们在不同社会层面的实际应用与变迁。例如,儒家思想如何在不同国家转化为不同的政治伦理和教育模式;佛教如何与本土宗教融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佛教流派;道家思想又如何在养生、哲学、艺术等领域留下印记。这些思想洪流的激荡,深刻地改变了东亚各国的社会风貌,塑造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为后世的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同时,本章也将探讨技术与艺术的传播。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伟大发明,如同巨浪般冲刷着东亚的每一个角落,极大地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社会的发展。精美的瓷器、绘画、建筑风格,也在这股交流的洪流中相互借鉴,形成了各具特色又相互辉映的艺术景象。我们不回避交流中的摩擦与张力,而是呈现文明在碰撞中相互启发的真实过程。例如,佛教艺术如何与本土的雕塑、绘画传统融合,创造出新的审美范式。 第三章:舟楫与风帆——物质的流通与观念的渗透 当陆地上的文明交流达到一定深度,大海便成为连接东方岛屿与大陆的更直接的通道。本章将聚焦于古代海上贸易的兴盛,以及由此带来的物质与观念的双重流通。我们考察从汉唐时期开始,日益活跃的东海、南海航线,分析其贸易商品的多样性,包括丝绸、瓷器、茶叶、香料,以及金属制品等。这些物质的流通,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着生产者、生产者所在地的文化习俗、技术工艺,以及生产者对世界的理解。 海上交通的便利,使得人员的往来也更加频繁。商船、僧侣、使节、学者,他们带着各自的知识、信仰、生活方式,在不同地域之间穿梭。这种人员的流动,是观念渗透的最直接途径。例如,佛教僧侣的长途跋涉,将佛经、教义、修行方法带到远方;儒家学者通过著作的传播,影响着东亚各国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同时,来自异域的服饰、饮食、音乐、舞蹈,也悄然融入当地的生活,成为文化交融的生动注脚。 本章将侧重于对“软性”文化传播的考察。我们分析那些不易察觉的观念渗透,例如对特定节庆习俗的采纳,对某种生活美学的追求,以及对某些神灵的崇拜。我们也将审视技术传播在海上贸易中的作用,例如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发展如何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繁荣。海上的舟楫与风帆,不仅仅是物质运输的工具,更是连接不同文明的精神桥梁,它们承载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第四章:回响与变奏——近世变革中的互动与重塑 进入近现代,全球格局发生剧烈变化,东亚文明的互动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本章将探讨在西方文明强势崛起和冲击的背景下,东亚各国的应对策略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互动。我们考察西方列强的殖民与贸易扩张,对东亚各国传统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造成的巨大冲击。在此过程中,各国如何一方面抵抗外来侵略,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吸收西方先进的技术、制度和思想。 这种互动并非单向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选择的过程。我们分析各国在引进西方文明元素时所经历的本土化努力,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思潮和变革。例如,维新变法、明治维新等,都是在借鉴西方文明的同时,力图保留和发展自身传统文化的尝试。我们也考察东亚各国之间,在这一时期所产生的新的关系。它们既是共同抵御西方侵略的潜在盟友,也可能因为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等因素而产生新的竞争与摩擦。 本章将重点分析“全盘西化”与“保守复古”两种极端思潮之间的辩论,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的艰难探索。我们考察教育体系的改革、法律制度的借鉴、以及民族主义的兴起,这些都标志着东亚各国在新的世界秩序中,努力寻找自身定位和发展道路。同时,我们也关注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在这一时期所发生的深刻变革,它们既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元素,又融入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表达。 第五章:镜鉴与对话——当下东亚文明的互鉴与挑战 步入二十世纪,东亚文明的互动更加复杂与多元。本章将聚焦于当下的东亚格局,审视各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地缘政治变动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分析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与竞争,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与差异,以及在处理历史问题、领土争端等敏感议题时所面临的挑战。 本章将重点探讨“镜鉴”与“对话”的重要性。所谓“镜鉴”,是指各国如何从彼此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反思自身的得失。例如,从他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获得启示,或者从他国在处理社会问题时遇到的困境中吸取经验。所谓“对话”,则是强调通过坦诚的沟通与交流,增进理解,化解分歧。这包括政治层面的高层对话,经济层面的合作机制,以及文化层面的民间交流。 我们不回避当下东亚文明互动中存在的现实挑战,例如历史认知的分歧、民族情感的碰撞、以及地缘政治的博弈。然而,本书的着眼点在于,即使存在这些挑战,东亚文明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现实依然牢固。我们分析跨国公司、学术机构、文化团体在促进理解与合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我们也探讨数字技术如何重塑东亚文明的交流模式,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但也可能加剧误解与偏见。 本书的结尾,并非为东亚文明的互动画上句点,而是强调这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理解东亚文明的千年交织,不是为了总结过去的辉煌或陈述当下的矛盾,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当下,更负责任地展望未来。我们希望通过对这场宏大历史画卷的描绘,能够激发读者对东亚文明未来的深入思考,以及对构建更加和谐、繁荣的东方新篇章的积极探索。 结语: 《海潮与岛屿:东方文明千年交织的画卷》不拘泥于单一国家或时段的历史叙事,而是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洞察,描绘出一幅动感而生动的东方文明交流史。它揭示了文明的流动性,阐释了文化的韧性,并强调了在相互影响中孕育新生的力量。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种看待东方文明的全新视角,理解那些看似独立存在的文化实体,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潮水般相互激荡,如岛屿般彼此映照,共同谱写着东方文明波澜壮阔的千年交响。

用户评价

评分

刚翻开这本书,就被它庞大而细致的史料搜集所震撼。作者在梳理150年日中关系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错综复杂的互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对立”与“共存”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反复咀嚼和多维度解读。它不仅仅是战争与和平的简单二分,而是涵盖了意识形态的碰撞、经济利益的博弈、民族情感的起伏,甚至是社会观念的悄然演变。例如,书中对甲午战争后日本的民族主义思潮的分析,以及中国在遭受侵略后民族意识的觉醒,都描述得鞭辟入里。同时,作者也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两国在特定时期,即便在政治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民间交流、文化传播甚至经济合作是如何悄然生长的,这种“共存”的韧性,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尤为珍贵。书中引用的史料非常丰富,既有官方文献,也有大量的私人信函、日记、报刊文章,这使得叙述更加立体和生动,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不同声音。虽然我才刚刚开始阅读,但已经能预感到,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入理解这两个重要邻国之间复杂关系的绝佳机会。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思辨色彩。作者在叙述150年日中关系时,并没有采取冷冰冰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更加温和、更具感染力的方式来呈现历史。他关注的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博弈,更是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两国知识分子群体在历史转型时期的思想变迁的描绘,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对未来道路的探索,以及在复杂局势下的彷徨与坚守,都写得非常动人。书中关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探讨也十分精彩,作者不仅仅是列举文化现象,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文化交流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这些交流如何塑造了双方的民族认同。例如,他对中国近代受日本启蒙思想影响的分析,以及日本在近代发展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这本书读起来仿佛是在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也引发了我对当前两国关系的深入思考。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作者并没有将日中关系简单地看作是两国政府之间的互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他深入探讨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两国知识分子、艺术家、商人乃至普通民众是如何看待彼此的,这些民间认知又是如何影响甚至塑造了官方政策的。书中对于“他者”认知的演变,例如中国在近代历史上如何从“东亚病夫”的形象逐渐转向一个拥有独立自主意识的民族国家,以及日本如何从对中国的仰视转为一种复杂的俯视与戒备,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文化交流的部分印象深刻,比如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吸收与改造,以及中国在20世纪初对日本进步思想和制度的借鉴。这些看似“温和”的交流,却在潜移默化中为两国未来的关系埋下了复杂的伏笔。作者在处理这些敏感话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克制和客观性,避免了简单的情绪化判断,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肌理。读完这本书,我对日中关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政治事件的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更深层的文化基因和心理认知。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逻辑严谨和论证充分所折服。作者在梳理150年日中关系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并没有回避那些敏感和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事件,而是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去深入剖析。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互构性”的强调,即日中关系并非单方面的影响,而是双方相互塑造、相互定义的过程。例如,书中对中国近代以来对日本的认识变化,以及日本如何根据自身利益和国际环境来调整对华政策,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作者在分析历史事件时,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动因,包括但不限于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意识形态差异以及民族情感等。他巧妙地将宏观的历史趋势与微观的个体经历相结合,使得整个叙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书中大量的史料引用和详实的注释,也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探究的可能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日中关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碎片化的认知,而是一个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认知框架。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宏大叙事和精微分析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在构建150年日中关系的大图景时,并没有忽视那些细节处的闪光点。他巧妙地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节点,比如近代开埠、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改革开放以及新世纪的挑战,围绕这些节点展开深入的解读。在解读的同时,他又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不同时期两国社会内部的细微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与外部互动产生联动。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经济关系的部分,作者不仅仅是描述贸易额的增减,而是分析了双方经济合作背后的深层逻辑,以及这种合作如何受到政治气候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政治决策。例如,书中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引进日本技术和资本的细致描述,以及当时中国社会对此的复杂心态,都让我对那个变革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作者还善于运用类比和比喻,将复杂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使是对于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地理解日中关系的历史演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