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宫内幕:苏联的神话与现实

克宫内幕:苏联的神话与现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述弢 著
图书标签:
  • 克宫
  • 苏联史
  • 冷战
  • 政治
  • 历史
  • 回忆录
  • 内幕
  • 斯大林
  • 赫鲁晓夫
  • 苏联解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06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76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们的邻邦、曾经坚如磐石的第1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于1991年以和平的方式解体。这一变故有如晴天霹雳,令世人目瞪口呆。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克宫内幕:苏联的神话与现实》所收文章,从多方面、多角度介绍苏联的政治经济情况,其中关于农业集体化、苏联政治演变等方面的文章,更对苏联解体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简介

  述弢,1938年生于四川邛崃。多年从事翻译工作,译作有: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著《雾霭·俄罗斯百年忧思录》,《赫鲁晓夫回忆录》(选编本),罗伊·梅德韦杰夫著《赫鲁晓夫政治生涯》,谢尔盖·赫鲁晓夫著《赫鲁晓夫下台内幕》,安德烈·格拉乔夫著《戈尔巴乔夫之谜》等。另有随笔、散文多篇。

目录


神话的破灭
赫鲁晓夫一语道破天机
盖达尔的盛世危言
苏联农业集体化:迟到80年的现场报道
中苏交恶之由来与发展
克里姆林宫医生案件
斯大林之死
斯大林与阿利卢耶娃
1941年夏天苏联军队惨遭败绩的不解之谜
斯大林长子雅科夫的悲剧人生
贝利亚遭遇“滑铁卢”
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出台的前前后后
苏共二十大与列昂尼德的失踪
1956年匈牙利事件始末
新切尔卡斯克的噩梦
赫鲁晓夫与尼克松的“厨房辩论”
十三天——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赫鲁晓夫遭遇“宫廷政变”
赫鲁晓夫回忆录的命运
赫鲁晓夫之死
卫士眼中的赫鲁晓夫
苏联内部书趣谈
戈尔巴乔夫机遇
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的来龙去脉
戈尔巴乔夫:从中央书记到总书记
1991年苏联八·一九事件始末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遇害始末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普京
且看苏俄领导人如何“为国操劳”
鲜为人知的“克里姆林宫第一夫人”
克里姆林宫的公主

精彩书摘

  【精彩篇章】
  集体化成了地地道道的针对农民的种族灭绝,而且受害者是农村的最优秀部分,即最富裕、最富首创精神、最能干和子女最多的农民。布尔什维克的政策首先使俄罗斯民族的遗传基质遭到无法弥补的损失。农民这个世世代代形成的特殊的俄国农村居民类型,从此彻底绝迹。代之而起的是集体农庄庄员,这种人对自己的劳动毫无兴趣,像农奴一样从属于集体农庄。
  集体化前和集体化后的苏联农村,俨然两个世界。原本丰衣足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颇有“君子国”之风;后来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偷盗成风,世风日下,甚至饿殍遍地,惨不忍睹。
  对于集体化引起的消极后果,高层不可能全然不知,为何还要一意孤行?自有其深意存焉。因为只要消灭了经济上独立的农民,就实际上去除了任何民间反抗、尤其是1918年以来那些让布尔什维克十分恼火的暴动的根子。此外,集体化还解决了令当局感到非常头痛的交公粮问题。集体农庄成了以强制的超经济手段“解决粮食问题”的工具,实际上就是无偿夺走粮食的工具。也不必利用经济杠杆去促进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流了,一切都变得更加简单:集体农庄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交公粮计划,以及交售五花八门的产品和原料。
  斯大林在集体化运动中不把人当人,把农民当成会说话的工具,剥夺了他们的一切权利,包括生存权;把真正的庄稼把式、种田能手斩尽杀绝,而那些对农业生产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则成了集体农庄的当家人,他们只知对上级唯命是从,充当剥夺农民的帮凶,想指靠他们来振兴农业,无异于缘木求鱼。事情发展到了连种粮人自己都吃不饱肚子甚至活活饿死的地步,还谈何养活整个国家?这种完全违背客观规律的倒行逆施,给苏联农业以至苏联经济埋下了祸根。
  斯大林去世后留下的烂摊子,只有靠继任者来收拾。1953年农业产量仅为1940年水平的104%,而城市居民则比1940年要多得多,且必须增加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粮食。尚未复兴的农业生产则正在迅速崩溃,两三年内就会引发实实在在的粮食危机和全国性的饥荒。
  赫鲁晓夫已经意识到苏联存在“没有社会主义——有土豆;社会主义建成——没有土豆”这样的怪圈。上台执政之初,他雄心勃勃,试图根本扭转农业的落后状态。以大大降低农民家庭副业的税负为突破口,并辅之以其他有力措施,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农民负担减轻,收入增加,干劲倍增。再加上开垦荒地,扩大播种面积,全国粮食产量从1953年的近8000万吨猛增到1958年的近13600万吨。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局限性,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始终在所谓社会主义的框架内进行,不敢越雷池一步,无法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改革也半途而废。1958—1962年农产品增长率仅为6��6%。1963年收成不好,苏联首次动用宝贵的黄金储备到国外购买粮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1972年爆发了比1963年更为严重的农业危机。这一年,苏联到国外采购粮食将近3000万吨,一举打破世界的粮食平衡。这次采购导致美国的粮食、农产品、饲料和肉类的价格大幅上涨,并且引发美国国民的不满和全球粮食价格上涨。曾几何时,世纪之初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已经沦落为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作为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大、发展农业和出口农产品的条件也最好的国家,不但不出口粮食,反而要靠进口粮食来养活本国人民,这本身就是对所谓“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绝妙讽刺,同时也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农业政策的彻底破产。有论者认为,社会主义是短缺经济。说得准确点,苏联式社会主义才是短缺经济。
  好在苏联国土辽阔,资源丰富,上个世纪60年代在西伯利亚又发现了多处大型石油天然气产区。于是出口石油天然气赚取外汇,再用这笔钱在国外购买粮食,便成为苏联此后若干年解决国内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苏联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快速增长,石油价格高企,尚可勉强维持。讵料后来油价狂跌,用石油换粮食也渐渐难以为继。80年代中期苏联遭遇严重的收支平衡和财政体系危机,进而发展为全面经济危机。至1991年春天,何处可以搞到购买粮食的外汇几乎已成为苏联总统的第一要务。时任苏联总统助手的切尔尼亚耶夫,就曾有过开着轿车跑遍莫斯科大大小小的面包店、最终空手而归的经历。同年12月,曾经辉煌70年的苏联宣告解体。
  历史真会作弄人:明明是老大哥已经走过的弯路,偏偏有后来者几乎是亦步亦趋地又走了一遍。1949年以后的中国,原本也是欣欣向荣,国泰民安。土地改革之后的农村更是一派升平气象:“辛勤愉快地耕种着政府分给的十多亩水田,秋收后交了两鸡公车公粮后,剩下的谷子装了几拌桶,新粮盖旧粮,年年吃不完。过年了,家中还杀年猪,全家都缝新衣、做新鞋。”(与新中国同龄的四川崇州市何学嘉语)
  然而性急的领导人并不满足于“巩固新民主主义的秩序”,决心带领全国人民快马加鞭,奔向社会主义;迫不及待地把农民组织起来,从互助组再到初级社、高级社,短短几年就完成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那么,集体化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呢?中国的农业集体化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相比,究竟孰优孰劣?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还没有来得及归纳总结,领导人又“高瞻远瞩”,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大炼钢铁,大修水利,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仿佛共产主义就在眼前了。谁知这样的“大手笔”竟造成了大灾难,全国农村非正常死亡人数高达八位数。此后多年农村“左祸”肆虐,为害甚烈。请看当年农村状况的生动写照:“汉阴有个太平村,穷在山腰少人问,劳力日值六分钱,半数人家短油盐。”(陕西汉阴县太平村李家富语)
  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以农村改革作为突破口。80年代初农村土地承包后,“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但不知道咋冒出那么多粮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了农民的救星。”(李家富语)我国也从此逐渐告别了短缺经济。
  ……

前言/序言

unll
《铁幕下的迷雾:一个时代的真实回响》 引言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宏大的叙事与真实的个体生命交织,形成复杂而引人入胜的画卷。苏联,这个曾经矗立在世界舞台中央的庞大国家,以其独特的意识形态、磅礴的工业化进程、以及笼罩在神秘面纱下的政治运作,深深地吸引着无数探究者。然而,关于这个时代,我们所知的往往是经过层层过滤的官方宣传,或是带有鲜明立场的二手解读。本文旨在剥离那些厚重的意识形态外衣,深入挖掘隐藏在宏大叙事之下的个体经验与社会肌理,力图呈现一个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更加真实、更加有血有肉的苏联。我们不执着于某个单一的“真相”,而是试图通过多角度的审视,编织出一个更接近现实的时代肖像。 第一章:革命的回声与旧世界的崩塌 1917年的十月革命,如同划破长夜的闪电,瞬间改变了俄罗斯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格局。在探讨革命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之余,我们更关注这场巨变的直接冲击力。它如何在旧有的社会结构中掀起滔天巨浪?贵族、地主、资产阶级,这些曾经掌握权力与财富的阶层,他们的生活如何在顷刻间颠覆?从奢华的宫殿到简陋的地下室,从精致的下午茶到艰苦的口粮配给,这种剧烈的物质与精神落差,构成了革命初期最直观的图景。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革命的光明面——它许诺给被压迫者的解放与平等。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工人、妇女,他们如何看待这场革命?他们是否真的获得了期盼的自由与权利?工农联盟是否如宣传所描绘的那般牢不可破?在革命的狂潮中,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一步步巩固其统治的?这其中涉及到哪些政治博弈、权力斗争,以及最初的理想主义是如何在现实的泥沼中逐渐变形的?我们将审视那些最初的革命者,他们的激情、理想,以及在残酷现实面前的挣扎与妥协。 第二章:理想的殿堂与生存的窘迫——早期苏联社会生活 革命的硝烟散去,一个全新的社会模式开始构建。新经济政策(NEP)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市场经济的存在,为社会带来了一丝活力,也催生了新的社会群体——“耐普曼”。他们的出现,既是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利用,也与传统的革命理念产生了微妙的张力。这一时期,城市的街头巷尾,人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公共服务、教育、医疗,这些曾经是特权阶层的象征,如今是否真正普及到每一个角落? 然而,随着斯大林时代的到来,集体化与工业化的狂潮席卷而来。农民被强制剥夺土地,农村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自给自足的个体农户到统一管理的集体农庄,这种模式的转变,对农民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生产力的飞跃,还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毁灭?在工业化的高歌猛进中,城市迅速膨胀,无数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成为工厂的螺丝钉。他们的生活条件如何?集体宿舍、工厂食堂、有限的工资,构成了他们日常的全部。在巨大的工业化成就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个体辛劳与牺牲? 我们也将关注女性在这一时期的地位变化。革命初期,女性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利,鼓励参与公共生活。然而,在现实的社会结构中,她们是否真正摆脱了父权制的束缚?在家庭与工作之间,她们扮演着怎样的双重角色?计划经济下的商品短缺,也直接影响着普通民众的生活。排队购买必需品,成为那个时代最经典的画面之一。这种普遍的物质匮乏,是如何塑造人们的消费习惯、心理状态,以及人际关系的? 第三章:铁幕下的思想囚笼与心灵回响 “铁幕”不仅仅是一道地理上的界限,更是一道思想上的围墙。苏联的宣传机器高效运转,塑造着全民统一的思想体系。从学校的教科书到报纸的头条,从电影的镜头到广场的演讲,无处不在的意识形态渗透,试图将所有个体都纳入到集体的轨道之中。这种单一的思想灌输,对个体思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人们是如何在公开场合与私下场合区分言行的? 在官方高压的宣传之下,是否存在着被压抑的、私密的思想空间?禁书、地下刊物、悄声的交谈,这些“非官方”的信息渠道,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并悄然传递着不同于主流叙事的声音?艺术家、作家、科学家,他们在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下,如何创作?是主动拥抱,还是被动迎合,抑或是暗中反抗?我们试图挖掘那些在压抑环境中依然闪耀的思想火花,以及那些在官方赞歌背后,个体内心深处的困惑、质疑与挣扎。 政治运动与清洗,是苏联历史上绕不开的沉重篇章。大清洗时期,无数的无辜者被卷入政治漩涡,身败名裂,甚至失去生命。我们不只是罗列数字,而是试图通过幸存者的回忆、受害者的家属的讲述,去理解这场政治风暴对个体家庭、社会关系造成的深远创伤。那些被“敌人”化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如何被一夜之间颠覆?邻里之间的猜忌、告密,又如何侵蚀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求生的本能与良知的拷问,是如何在人们心中交织? 第四章:冷战的阴影与民族主义的暗流 冷战的铁幕,不仅隔绝了东西方世界,也深刻地影响着苏联国内的社会心态。在外部敌对势力的威胁论下,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被进一步强化。苏联人民在一种高度紧张、时刻警惕的氛围中生活。这种外部压力,是如何被转化为内部凝聚力,又是如何成为压制异见的工具? 在苏联庞大的版图下,各民族的文化与认同,是如何在被同化的进程中挣扎?官方推行的“苏维埃人”概念,试图消弭民族差异,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语言、习俗,又是否真的被彻底抹去?在某些历史节点,民族主义的情绪是如何被激发,又如何导致了地区性的冲突与分离倾向?我们关注那些在集体主义洪流中,依然努力保存自身文化身份的个体与群体。 第五章:解冻的时代与破碎的理想 赫鲁晓夫时期,被称为“解冻”的时代。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以及一些社会政策的松动,为苏联社会带来了新的气息。人们开始对过去的反思,对未来的憧憬。这种“解冻”究竟触及了多深的层面?是表面上的改良,还是深层次的变革?在公开的讨论中,人们是如何试探着思想的边界? 勃列日涅夫时期,则陷入了“停滞”的泥沼。经济增长放缓,社会活力减弱,官僚体制日益僵化。在这种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潜藏着怎样的社会矛盾与不满?“地下文化”的兴盛,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作家、艺术家、音乐家,他们在官方的审查制度下,通过非官方的渠道创作和传播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了那个时代真实而深刻的记录。 苏联社会内部的裂痕,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终于显现出来。经济改革的滞后,政治开放的失控,以及民族主义的抬头,共同将这个庞大的国家推向了分裂的边缘。从“公开性”到“新思维”,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在打破旧有秩序的同时,也未能有效构建起新的稳定。最终,1991年的苏联解体,宣告了一个时代的落幕。 结语 《铁幕下的迷雾:一个时代的真实回响》,并非旨在提供一个简单是非判断,而是希望以一种更开放、更具同情心的视角,去理解那个复杂而矛盾的时代。我们关注宏大历史叙事下被遮蔽的个体命运,探究理想主义在现实冲击中的变形,理解思想控制与心灵反抗的较量,以及民族认同在集体主义洪流中的挣扎。通过梳理那些被遗忘的细节,聆听那些被淹没的声音,我们力图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苏联,一个值得我们反复回味与深刻反思的时代。这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次探索,对理想与现实、自由与秩序、个体与集体之间永恒张力的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回到了那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年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娓娓道来。我尤其被书中对斯大林时期那些充满压迫和恐怖的细节描述所震撼,那些被扭曲的真相,那些被掩盖的苦难,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的普通人感到心痛。然而,书中所展现的也并非只有黑暗,它也描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理想与追求,以及在重重困境中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那些关于文化、艺术、科技的篇章,也让我看到了苏联在某些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与我们通常认知中单一的、压抑的苏联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解读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复杂性才是其最真实的写照。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历史读物那样按部就班地讲述,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段,将读者一步步带入克里姆林宫的核心。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他仿佛能够洞察到那些历史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矛盾,让他们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解读,也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对赫鲁晓夫时期的“解冻”政策充满好奇,这本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让我对那个短暂的开放时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历史著作,它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对苏联历史感到好奇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

评分

我一直对苏联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非常感兴趣,但很多时候,关于这些的讨论都显得过于宏大和抽象。这本书却做到了将宏大的叙事与微观的视角相结合,通过对一些具体事件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苏联制度是如何在现实中运作的,以及它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对于信息控制、宣传机器的运作方式的描写,更是让我深刻理解了“话语权”在国家构建和维持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回避苏联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经济体制的弊端、社会矛盾的激化等等,这些都使得书中对“现实”的描绘更加真实可信。它不是一本歌颂或批判的书,而是一本努力去理解和解释的书,试图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看到苏联历史背后真实的运作逻辑。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解开一个巨大的谜题。我原以为自己对苏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浅薄和片面。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并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对苏联的神话和现实进行了细致的辨析。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以及对那些被有意无意掩盖的历史真相的挖掘。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国家,一个时代,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不被表面的宣传所迷惑,而是要去追寻事物本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苏联历史的书,它更是一堂关于如何学习历史、如何认识世界的课程。它鼓励我们独立思考,保持求知欲,并不断地去探索和理解那些复杂而多维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神秘感,暗红色的背景搭配着泛黄的旧照片,隐约可见克里姆林宫的轮廓,光是看封面就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苏联这个国家,就像一个巨大的谜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传说和争议。很多人对苏联的印象都停留在铁幕、阅兵、以及冷战时期的紧张氛围,但我想知道的远不止这些。我想了解,在那些高高在上的政治舞台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那些曾经被誉为“伟大”的领袖们,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他们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又对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名字《克宫内幕:苏联的神话与现实》恰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它似乎承诺要揭开那些被光环笼罩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真实、更复杂、或许也更令人唏嘘的苏联。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那个时代,用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还原一个我从未真正了解过的苏联。

评分

集体化成了地地道道的针对农民的种族灭绝,而且受害者是农村的最优秀部分,即最富裕、最富首创精神、最能干和子女最多的农民。布尔什维克的政策首先使俄罗斯民族的遗传基质遭到无法弥补的损失。农民这个世世代代形成的特殊的俄国农村居民类型,从此彻底绝迹。代之而起的是集体农庄庄员,这种人对自己的劳动毫无兴趣,像农奴一样从属于集体农庄。

评分

东西挺不错的,价格也还算公道。

评分

商品给力

评分

苏联题材的可以看看,就是这本书太薄而贵了!

评分

集体化成了地地道道的针对农民的种族灭绝,而且受害者是农村的最优秀部分,即最富裕、最富首创精神、最能干和子女最多的农民。布尔什维克的政策首先使俄罗斯民族的遗传基质遭到无法弥补的损失。农民这个世世代代形成的特殊的俄国农村居民类型,从此彻底绝迹。代之而起的是集体农庄庄员,这种人对自己的劳动毫无兴趣,像农奴一样从属于集体农庄。

评分

斯大林在集体化运动中不把人当人,把农民当成会说话的工具,剥夺了他们的一切权利,包括生存权;把真正的庄稼把式、种田能手斩尽杀绝,而那些对农业生产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则成了集体农庄的当家人,他们只知对上级唯命是从,充当剥夺农民的帮凶,想指靠他们来振兴农业,无异于缘木求鱼。事情发展到了连种粮人自己都吃不饱肚子甚至活活饿死的地步,还谈何养活整个国家?这种完全违背客观规律的倒行逆施,给苏联农业以至苏联经济埋下了祸根。

评分

对于集体化引起的消极后果,高层不可能全然不知,为何还要一意孤行?自有其深意存焉。因为只要消灭了经济上独立的农民,就实际上去除了任何民间反抗、尤其是1918年以来那些让布尔什维克十分恼火的暴动的根子。此外,集体化还解决了令当局感到非常头痛的交公粮问题。集体农庄成了以强制的超经济手段“解决粮食问题”的工具,实际上就是无偿夺走粮食的工具。也不必利用经济杠杆去促进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流了,一切都变得更加简单:集体农庄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交公粮计划,以及交售五花八门的产品和原料。

评分

斯大林去世后留下的烂摊子,只有靠继任者来收拾。1953年农业产量仅为1940年水平的104%,而城市居民则比1940年要多得多,且必须增加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粮食。尚未复兴的农业生产则正在迅速崩溃,两三年内就会引发实实在在的粮食危机和全国性的饥荒。

评分

中国的倒影:胡赳赳说中国 中国的倒影:胡赳赳说中国 中国的倒影:胡赳赳说中国 中国的倒影:胡赳赳说中国 中国的倒影:胡赳赳说中国 中国的倒影:胡赳赳说中国 中国的倒影:胡赳赳说中国 中国的倒影:胡赳赳说中国 中国的倒影:胡赳赳说中国 中国的倒影:胡赳赳说中国 中国的倒影:胡赳赳说中国 中国的倒影:胡赳赳说中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