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與天主教進入中國史

耶穌會與天主教進入中國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利瑪竇(Matteo Ricci) 著,文錚 譯
圖書標籤:
  • 耶穌會
  • 天主教
  • 中國曆史
  • 傳教士
  • 文化交流
  • 宗教史
  • 明清史
  • 利瑪竇
  • 中西文化
  • 曆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84529
版次:1
商品編碼:11444376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2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耶穌會與天主教進入中國史》為著名傳教士利瑪竇一行來中國傳教過程中所見、所聞的記錄手稿翻譯譯著。利瑪竇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1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為西學東漸及中西文化交流作齣瞭重要貢獻和影響。
  《耶穌會與天主教進入中國史》記錄瞭利瑪竇從準備進入中國直至其在中國去世前的所見所聞。此前中華書局曾以《中國劄記》為名齣版。本書相比《中國劄記》的優越性在於使用底本為意大利文原版,經過譯者和審校者的精心譯製,力求以接近利瑪竇原著的方式將那段曆史呈現給讀者。

作者簡介

  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學者。明朝萬曆年間來到中國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譯為瑪提歐·利奇,利瑪竇是他的中文名字,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王應麟所撰《利子碑記》上說:“萬曆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瑪竇,號西泰,友輩數人,航海九萬裏,觀光中國。”

目錄

第一捲緒論:中國和中國人

第一章撰寫這部史書的原因及寫作方法

第二章關於中國的名稱、麵積和位置

第三章中國大地的物産

第四章中國的製造工藝

第五章關於中國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中國的學位

第六章中國的政府機構

第七章中國的禮法

第八章關於中國人的相貌、穿著打扮及其他風俗

第九章中國的迷信與其他陋習

第十章中國的宗教派彆

第二捲肇慶的寓所

[1583年9月、10月一1589年8月上旬

第一章我們當初如何決定進入中國

[1552—1582

第二章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神父們三次進入中國,但都未能立足

[1582年3月9日一1583年8月10日(約)

第三章神父們是如何被召到肇慶,最終獲得許可證和一塊供修建寓所的土地而在中國定居的

[1583年8月15日(約)一1583年9月底

第四章神父們逐漸開始與中國人談論天主教

[1583年10月一1584年11月25—29日(約)

第五章羅明堅神父去澳門,利瑪竇神父肇慶遇險;把鐵鍾和譯成中文的地圖作為禮物送給知府

[1583年12月一1584年10月

第六章神父們獲得許可讓西班牙國王的使節來中國;卡普拉萊神父抵達肇慶

[1584年5月2日一11月26日(約)

第七章為促進傳教事業,又有兩位神父從印度來華:一位是孟三德神父——中國傳教事務的負責人——

他獲得許可來到肇慶;另一位是麥安東神父,後來與羅明堅神父前往浙江省

[1585年4月1日一1586年4月

第八章羅、麥二神父返迴肇慶;羅神父又赴廣西;此間發生的其他事情

[1586年7月一1587年7月

第九章嶺西道害怕神父們留在肇慶,於是編造理由,迫使孟三德神父返迴澳門;這一事件後神父們又遇到一個大麻煩

[1587年7月27日一12月

第十章羅明堅神父迴到澳門並留在那裏;孟三德神父來肇慶,當地百姓又給寓所帶來麻煩

[1588年1月一7月

第十一章範禮安神父派羅明堅神父去羅馬,請求教宗派神父們作為他的

使節去覲見中國皇帝;範神父派麥安東神父來肇慶;肇慶又起風波

[1588年8月一12月

第十二章神父們在肇慶寓所取得的成果

[1583年9月、10月一1589年8月上旬

第十三章神父們在肇慶寓所中經受到的最後挫摺;都堂劉節齋把神父們逐齣肇慶

[1589年4月一8月初

第三捲

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九章)韶州的寓所

[1589年8月26日1595年4月18日

第二部分(第十章至第十四章)南昌的寓所

[1595年6月28日一1598年6月25日

第一章如何建立韶州的寓所;中國的傳教事業又一次從頭開始

[1598年8月1日一10月1日

……

第四捲

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十章)南京的寓所

[1597年7月20日—1600年5月21日]

第二部分(第十一章至第二十章)北京的寓所

[1601年1月21日—1602年9月21日]

第五捲傳教事業的逐步發展以及各地教務情況

[1603年2月—1610年5月lO日-1611年11月1日]



《明清之際的社會變遷與士人階層》 一、 引言:曆史的斷裂與連續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明末清初這一中國曆史上最為劇烈的轉型時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如何重塑瞭士人階層的政治倫理、學術範式與社會角色。這是一個舊的王朝秩序瓦解、新的統治結構艱難建構的時代,也是傳統儒傢思想體係麵臨巨大挑戰與重塑的時期。我們關注的焦點並非宏大的政治敘事,而是置於具體社會肌理之中的知識精英——士人,他們如何在國傢權力真空、意識形態重構與經濟格局變化的多重壓力下,完成自身的身份認同與價值取嚮的調整。 二、 時代的背景:權力重組與社會動蕩 明朝覆滅與清朝入關帶來瞭權力核心的徹底更迭。對於世代以“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士人而言,這種變動意味著傳統的上升通道被阻斷,原有的政治理想無處安放。 2.1 政治忠誠的睏境與選擇 清朝的統治策略,如“剃發易服”等民族政策,極大地考驗瞭漢族士人的政治忠誠。本書將細緻考察不同群體(如降清、隱退、抗爭)的士人所麵臨的道德睏境及其選擇的復雜性。這不僅僅是簡單的“降”與“不降”的問題,更涉及對“天下”概念的重新定義——“天下”是延續於漢族血脈的王朝,還是超越族群的、由賢能治理的理想社會秩序?我們通過分析大量傳記、書信與日記,揭示士人如何在生存壓力與道德堅守之間進行艱難的權衡與辯護。 2.2 經濟基礎的動搖與士紳階層的分化 明清之際,區域經濟格局發生顯著變化,白銀貨幣化深入,商品經濟空前發展。這種經濟基礎的鬆動,直接影響瞭以土地和功名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士紳階層。本書將探討以下幾個方麵: 科舉中斷與士人經濟來源的轉型: 長期科舉的停滯使得部分失意的士人不得不轉嚮商業經營、地方教化或地方事務管理,這種轉嚮如何改變瞭他們與傳統宗族的關係,以及他們對“士”與“商”的傳統分野的態度。 地域社會的重構: 在中央權力相對薄弱的背景下,地方士紳在宗族、水利、義倉等事務中扮演瞭更重要的角色。本書將通過考察特定地域(如江南的徽州、江右的贛南)的社會結構,展示士人如何從國傢治理的邊緣迴歸到地方生活的核心,從而塑造瞭新的社會影響力。 三、 學術範式的重塑:義理、考據與心性的迴歸 政治上的挫摺與社會角色的轉變,直接催生瞭學術思想的深刻變革。士人不再將學術視為通往仕途的階梯,而是將其內化為安身立命、重建精神傢園的途徑。 3.1 經學領域的“返本開新” 清初經學呈現齣兩個主要方嚮: “義理”的重估與深化: 以顧炎武、黃宗羲等為代錶的“實學”思潮,是對明末空談心性、脫離實際的學風的反撥。他們強調“經世緻用”,將對經典的研究與對國傢典章製度、民生疾苦的關懷緊密結閤。本書將分析他們如何從儒傢經典中發掘齣批判現實、關注民生的思想資源。 “考據”的興盛與規範化: 閻若璩、鬍渭庸等學者將考據推嚮極緻,力求迴到經典文本的“原貌”。這種對“證據”的執著,一方麵是對明代以來流於空泛學風的矯正,另一方麵也體現瞭一種麵對動蕩時代,試圖通過確立堅實、不可動搖的知識基礎來尋求確定性的心理需求。 3.2 心學傳統的餘波與轉嚮 雖然陽明心學在明代占據主導地位,但清初的學者對心學進行瞭深刻的反思。本書將分析,在政治理想破滅後,士人如何重新審視“內聖之學”,是將其徹底拋棄,還是將其改造為更具實踐性、更側重於個人道德修養的哲學體係,以應對外部世界的變遷。 四、 文化的轉嚮:地方誌、詩歌與個體書寫 當宏大的政治敘事失語後,士人的關注點自然下移至日常生活、地方風物與個體情感的錶達。 4.1 地方文獻的整理與“鄉土意識”的萌芽 清初大量士人投入到地方誌、譜牒、山水遊記的編纂中。這不僅是學術任務,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與身份的確認。通過對這些地方文獻的梳理,本書揭示瞭士人如何在“天下”概念崩塌後,通過對“一方水土”的細緻書寫,重建其文化共同體與精神歸屬感。 4.2 個人情感的凸顯:日記與尺牘 相較於明代偏重於言誌的詩歌,清初士人的詩文更富含對個人命運的感傷、對友人的深厚情誼以及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摹。通過對大量私人信劄和日記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士人個體心靈世界的復雜性、隱秘的掙紮與堅持,這標誌著中國知識分子“主體性”意識的初步覺醒與深化。 五、 結論:士人階層的新定位 明清之際的社會變遷迫使士人階層完成瞭艱難的身份重塑。他們從直接參與國傢政治的精英,逐步轉化為維護社會秩序、傳承文化道統、並最終影響晚清變革的關鍵力量。他們的學術探索,無論是對實學的提倡,還是對考據的精研,都為後世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轉型,提供瞭深厚的思想資源與文化韌性。本書試圖描繪的,正是這一群體在曆史巨變麵前,如何以知識和道德為錨,錨定自身,並最終塑造瞭新的時代精神。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曆史著作的敘事功力著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工,將紛繁復雜的曆史綫索編織成一張既嚴謹又引人入勝的巨幅掛毯。從開篇對早期傳教士個體命運的細膩刻畫,到中後期對教廷策略在東方水土不服的掙紮與調整,文本的張力始終保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重大曆史轉摺點時所展現齣的剋製與洞察力。例如,在描述某位重量級人物被接納或排斥的過程中,作者並未簡單地貼上“好人”或“壞人”的標簽,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權力結構、文化誤解以及時代局限性。這種多維度的解讀,使得即便是對這段曆史已有初步瞭解的讀者,也能從中發現新的層次。閱讀體驗是一種持續的探索,你總能期待下一頁會揭示齣某種先前未曾察覺的微妙互動,這遠超一般教科書式的平鋪直敘,更像是一場深度的文化考古,引人深思,讓人願意一氣嗬成地讀完,並久久迴味其間錯綜復雜的人性與信仰的較量。

評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也展現齣瞭超越一般學術論著的文學氣質。行文流暢自然,邏輯推演嚴密,但其錶達方式卻極富韻味。作者似乎深諳曆史的悲劇性與荒誕性。在描述某些曆史高潮時,語言會自然地拔高,帶著一種史詩般的凝重感;而在處理日常的交流與誤解時,筆調又變得幽默而富有洞察力,偶爾還能品齣一種跨越時空的諷刺意味。這種靈活多變的文風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使得那些復雜的教義之爭和宮廷政治鬥爭,都能以清晰明瞭的敘述方式呈現齣來。它成功地將嚴肅的曆史研究和引人入勝的故事講述融閤在瞭一起,對於那些既追求知識深度又享受閱讀愉悅的讀者來說,絕對是極佳的選擇。它證明瞭嚴謹的曆史寫作不必是冰冷的,它可以是飽含深情和智慧的藝術品。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毋庸置疑,但真正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敘事視角的新穎和廣闊。它跳齣瞭傳統“西方中心論”的窠臼,緻力於構建一個更加平衡的觀察場域。作者似乎有一種罕見的敏感性,能夠捕捉到中國士大夫階層在麵對全新知識體係時的那種內在的、悄無聲息的觀念地震。不僅僅是記錄瞭哪些教義被接受或拒絕,而是細緻描繪瞭文化衝突的“物理反應”——比如,當西方的數學或天文知識與本土儒學經典發生碰撞時,知識精英們內部産生的細微裂痕與融閤的嘗試。文字的密度很高,但絕非晦澀難懂,而是充滿瞭紮實的文獻支撐,卻又以一種近乎散文的筆觸呈現齣來。每一次引用和分析都像是在精密解剖一個曆史標本,讓人清晰地看到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是如何被更宏大的社會動力所驅動。對於想探究思想史如何與政治實踐交織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座寶庫,提供瞭理解晚期帝國社會變遷的全新鑰匙。

評分

坦率地說,起初我擔心這會是一本枯燥的教條復述,但很快我就發現自己完全被帶入瞭那個充滿張力的曆史現場。作者對細節的關注達到瞭近乎偏執的程度,這反而成就瞭極佳的閱讀代入感。我仿佛能聞到當時傳教士們在炎炎夏日下宣講時的汗味,能感受到地方官員在做齣關鍵決策時內心的權衡與壓力。書中的人物塑造極為立體,他們不是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行動者,他們的信仰、野心、恐懼和對故土的思念,都被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麵前。特彆是關於教規與中國傳統禮儀之間那種微妙的、時而劍拔弩張的拉鋸戰,描寫得極為精彩。這種對“情境感”的極緻追求,使得曆史不再是遙遠的過去,而是可以觸摸、可以感知的鮮活過程。讀罷全書,我對“文化適應”這一概念有瞭遠比以往深刻的理解,它絕非簡單的取捨,而是一場涉及靈魂深處的、漫長而痛苦的重塑。

評分

這部曆史著作最可貴之處,或許在於其對“接觸點”的精妙捕捉和分析。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傳教活動的時間錶,而是專注於探究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體係在特定曆史斷麵上如何發生“化學反應”。作者對當時的社會結構、官方意識形態、民間信仰體係的描摹都極其到位,使得傳教士們的每一個行動、每一次成功或失敗,都有瞭堅實的社會背景依托。讀到最後,我能清晰地看到,這場跨越歐亞大陸的文化交流,其影響遠遠超齣瞭宗教本身,它觸及瞭中國社會肌理深處的權力分配、知識權威的重構,乃至個體對“世界觀”的認知。這種宏大敘事的視野與對微觀史實的精準把握的結閤,讓本書的價值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它不僅僅是講述瞭一個“如何進來”的故事,更是深刻地揭示瞭“如何影響”和“如何被影響”的復雜辯證關係,留給讀者的是對近代中國轉型期更深層的思考。

評分

基督教史研究的必讀書目

評分

瞭虎攬勝的紀錄!?在這種地方官員

評分

好書推薦給大傢

評分

“雖然...已經享有很長時期的和平瞭,政府仍花錢維持著百萬人以上的軍隊服役。” (P8)

評分

價格優惠,正版超值,繼續好評!

評分

比書店便宜,送貨快,質量不錯。

評分

利瑪竇的《耶穌會與天主教進入中國史》極有參考意義。

評分

外文書名:The Children of The Sky叢書名:世界科幻大師叢書商品編碼:11351733作者:[美] 弗諾·文奇(Vernor Vinge) 著 姚海軍 編 硃佳文 譯 齣版社:四川科學技術齣版社版次:1裝幀:精裝紙張:膠版紙印刷時間:2013-09-01印次:1頁數:698正文語種:中文開本:32開

評分

《耶穌會與天主教進入中國史》記錄瞭利瑪竇從準備進入中國直至其在中國去世前的所見所聞。此前中華書局曾以《中國劄記》為名齣版。本書相比《中國劄記》的優越性在於使用底本為意大利文原版,經過譯者和審校者的精心譯製,力求以最接近利瑪竇原著的方式將那段曆史呈現給讀者。《耶穌會與天主教進入中國史》為著名傳教士利瑪竇一行來中國傳教過程中所見、所聞的記錄手稿翻譯譯著。利瑪竇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為西學東漸及中西文化交流作齣瞭重要貢獻和影響。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