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哲學史有各種的寫法。有的專講狹義的哲學,有的著重講哲學傢的身世及其所處的政治社會環境,有的著重講哲學傢的性格。“各有韆鞦”,不必盡求一緻。我生在舊邦新命之際,體會到一個哲學傢的政治社會環境對於他的哲學思想的發展、變化有很大的影響。我本人就是一個例子,因此在《當代中國學術精品哲學:中國哲學史新編(套裝全三冊)》裏邊,除瞭說明一個哲學傢的哲學體係外,也講瞭一些他所處的政治社會環境。這樣作可能失於蕪雜。但如果做得比較好,這部《新編》也可能成為一部以哲學史為中心而又對於中國文化有所闡述的曆史。如果真是那樣,那倒是我求之不得的。
內頁插圖
目錄
《中國哲學史新編(上)》:
自序
全書緒論
第一節 本來的曆史和寫的曆史
第二節 邏輯和曆史的統
第三節 寫的曆史和史料
第四節 什麼是哲學
第五節 理論思維和形象思維
第六節 哲學與世界觀
第七節 哲學中的主要派彆
第八節 哲學和哲學史
第九節 研究中國哲學史的特殊任務
第十節 階級觀點和民族觀點
第十一節 中國哲學史的分期
第一冊
緒論
第一章 商、周奴隸社會的興盛與衰微——商代和西周時期(前16世紀至前8世紀)宗教天道觀的變化和古代
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
第一節 商代奴隸和勞動人民的生産鬥爭科學知識和技術工藝的進步
第二節 商代的階級對立及奴隸主階級專政的精神工具——宗教
第三節 商末階級鬥爭及商周民族鬥爭的激化
第四節 周公旦鞏固奴隸製的措施
第五節 周公旦對於奴隸主的天命論的補充
第六節 古代素樸唯物主義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的萌芽
第七節 西周奴隸製的衰落及宗教神權的動搖
第二章 春鞦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轉變由奴隸製嚮封建製的過渡
第一節 大轉變時期社會生産力的提高
第二節 大轉變時期新的生産關係的齣現
第三節 大轉變時期——奴隸反對奴隸主的鬥爭和奴隸身份的解放
第四節 大轉變時期新興地主階級與沒落奴隸主貴族奪權與反奪權的鬥爭
第五節 春鞦時期意識形態方麵的鬥爭——無神論和唯物主義思想的初步發展
《中國哲學史新編(中)》:
第三冊
緒論
第一節 “過秦”
第二節 “宣漢”
第二十五章 漢初黃老之學
第一節 曹參的黃老政治
第二節 汲黯的黃老政治
第三節 司馬遷父子的黃老之言
第二十六章 漢初最大的政論傢和哲學傢——賈誼
第一節 陸賈的“逆取順守”的策略
第二節 賈誼對於秦朝所以滅亡的分析及其對付農民的策略
第三節 賈誼對於地主階級的忠告
第四節 賈誼恢復瞭關於“禮”、“法”的爭論
第五節 賈誼對於鞏固地主階級政權的一些建議
第六節 賈誼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第二十七章 董仲舒公羊學和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築
第一節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漢武帝和董仲舒
第二節 董仲舒和公羊春鞦
第三節 公羊春鞦和漢朝的政策
第四節 董仲舒所講的《春鞦》的“微言大義
第五節 董仲舒的政治綱領
第六節 董仲舒關於“天”的宗教化思想
第七節 董仲舒關於氣和陰陽五行的學說
第八節 董仲舒的神秘主義的天人感應論
第九節 董仲舒的人性論
第十節 董仲舒的封建主義的社會和倫理思想
第十一節 董仲舒的曆史觀
第十二節 董仲舒的邏輯思想
第十三節 春鞦公羊學和中國社會的兩次大轉變
第二十八章 《禮記》與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築
第一節 《禮記》其書
第二節 關於冠禮和婚禮的“義”
第三節 關於喪、祭禮的“義”
……
《中國哲學史新編(下)》
精彩書摘
劉嚮《說苑》記載說:“子貢問孔子:死人有知?無知也?孔子日: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而不葬也。賜,欲知死人有知將無知也,死徐自知之,猶未晚也。”(《辨物》)照這段所說的,子貢問孔丘,死的人還有沒有知覺?孔丘迴答說,怎麼說呢?我想說死的人有知覺,我又恐怕孝順的子孫們妨礙他們的生活以埋葬他們的死去的先人。我想說死的人沒有知覺,我又恐怕那些不孝的子孫們就不埋葬他們的死去的先人。孔丘叫著子貢的名字說,賜!你要想知道死人有知或無知,不必著急,等你死瞭以後,你自己就會知道,到那時候還不算晚。這裏所說的子貢所提齣的問題,也就是《論語》所說的子路所提齣的問題。照《論語》所說的,孔丘迴避瞭這個問題。在這裏所說的,孔丘也迴避瞭這個問題,但也說齣瞭他為什麼迴避的道理。、
《說苑》的這段記載,也說明瞭孔丘為什麼對於鬼神的問題采取模棱兩可、含糊其辭、迴避問題的態度。他認為,這一類的問題,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現實的問題。他要考慮這一類問題的迴答的現實意義和影響。
孔丘的學生曾參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曾參的這句話,閤乎孔丘的精神。“慎終”說的是喪禮,“追遠”說的是祭禮。照曾參說,著重這些禮,為的是要使“民德歸厚”。這就是儒傢所認為的喪祭之禮的現實意義。“民德歸厚”就是說,要使人民都知道儒傢所說的孝悌之道,並發展之以至於仁。
綜閤孔丘所說的話看起來,他是認為在個人的生活中,有一部分事情,是他的力量所能支配的;有一部分事情是他的力量所不能支配的。就這後一部分說,好像有一個不是個人所能控製的力量,在那裏支配著。這種力量好像是有意誌的,又好像是沒有意誌的;好像是可以理解的,又好像是不可以理解的。從其好像有意誌,可以理解這方麵說,這個力量就叫做“天”。從其好像沒有意誌又不可以理解這方麵說,這個力量就叫做“命”。在傳統的宗教中,“天”和“命”是連接在一起的。“天命”就是上帝的命令。孔丘也講“天命”。但在孔丘的談話中,“天”和“命”也經常分開來說,有些地方可以互易,有些地方不可以互易。例如子夏說:“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顔淵》)在這裏,“天”和“命”兩個字是可以互易的。如果說,生死在天,富貴有命,也未嘗不可。其所以可以互易,因為這裏所說的“天”和“命”都是泛指那個不是個人所能支配的力量。又譬如孔丘說:“吾誰欺,欺天平!”(《子罕》)又說:“知我者,其天平!”(《憲問》)這兩個“天”字不能換為“命”字。不能說:“吾誰欺,欺命乎!”也不能說:“知我者,其命乎!”在這些地方,“天”和“命”不能互易。其所以不能互易,因為在這些地方,孔丘所說的“天”是著重在那個力量的似乎有意誌,似乎可以理解這一方麵。
在個人的生活中,隻有自己的道德行為是可以自己支配的。在革命的時代,一個革命傢的革命行為,是道德行為。他的行為可以成功,也可以失敗。但失敗並不減少他的行為的道德價值,而且還可以增加他的行為的道德價值。
這是孔丘對於傳統宗教的反思的主要內容。他基本上保持瞭傳統宗教的信仰,但也革去一些宗教迷信。
後來的墨傢批評瞭孔丘對於宗教的態度。他們站在傳統宗教的立場,認為孔丘的錯誤是“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這十個字卻是閤乎事實。孔丘並不是從根本上否認意誌之天的存在,但他確切否認,天能“福善禍淫”。這就是“以天為不明”。孔丘沒有明確地否認鬼神的存在;但他認為,鬼神不能“賞善罰暴”。這就是“以鬼為不神”。至於墨傢的“非命”,認為孔丘所說的“命”,是一種命定論,以為個人的成敗、禍福都是在他未生以前預先決定的。這是可以說的(參看本書第七章第八節)。
……
《中國哲學史新編》(套裝全三冊)是一套緻力於係統梳理和深入研究中國哲學悠久發展脈絡的學術巨著。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曆代哲學傢的思想,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野,精細的學術分析,對中國哲學從萌芽、形成、發展、演變到當代的新氣象,進行瞭全方位的考察和闡釋。 第一捲:上古哲學與早期思想的奠基 本捲將讀者帶迴中國哲學的源頭,探尋中華文明早期孕育的智慧火花。從先秦諸子百傢的爭鳴,到早期思想傢對宇宙、人生、社會等根本問題的初步追問,本捲力求呈現一個生動而復雜的思想圖景。 神話與早期信仰: 追溯中國哲學起源之前,先民們對自然、祖先、神靈的認知,以及這些原始信仰如何為後來的哲學思考提供土壤。例如,對天地生成、生命起源的樸素理解,對祭祀、占蔔等社會習俗的考察,揭示瞭早期中國人集體意識的萌芽。 先秦諸子: 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思想高潮。本捲將深入解讀儒傢、道傢、墨傢、法傢、名傢、陰陽傢等主要學派的核心思想。 儒傢: 重點分析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思想體係,如“仁”、“禮”、“義”、“孝”、“忠”等核心概念的提齣與發展,對“天命”、“中庸”、“為政以德”等政治倫理思想的闡釋,以及其對後世中國社會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 道傢: 深入剖析老子《道德經》和莊子《莊子》的思想精髓。“道”的本體論、宇宙論解釋,對“無為而治”、“順應自然”、“返璞歸真”等人生智慧的解讀,以及其對中國藝術、文學、養生等領域的影響。 墨傢: 關注墨子及其學派的“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等主張,分析其嚴密的邏輯論證方式和鮮明的實踐精神,探討其在當時社會扮演的角色及其曆史局限性。 法傢: 探討商鞅、申不害、韓非子等人的法治思想,分析其“君權神授”、“法、術、勢”等政治理論,揭示其對國傢統一和製度建設的貢獻,以及其可能帶來的專製隱患。 其他學派: 對名傢“白馬非馬”的邏輯思辨,陰陽傢對宇宙運行規律的探索,以及其他一些重要但相對邊緣的學派思想,也將進行恰當的介紹和評價。 思想的融閤與發展: 在介紹各學派獨立思想的同時,本捲還將考察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批判與吸收,以及在秦漢之際思想由“百傢爭鳴”走嚮“一傢獨尊”(儒術)的演變過程。例如,漢代對儒學的官方確立,但同時又如何吸納瞭黃老之學、陰陽五行等元素,形成“大一統”的思想格局。 早期哲學著作的解讀: 對《論語》、《孟子》、《道德經》、《莊子》、《墨子》、《韓非子》等經典文獻進行深入的文本分析,挖掘其思想的深度與廣度。 第二捲:中古與近古哲學的演進與重塑 本捲將時間推移至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明等重要時期,重點考察中國哲學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如何吸收外來思想,如何進行自身的理論重塑,以及如何在政治、社會、文化變遷中展現齣新的活力。 魏晉玄學: 深入分析“竹林七賢”等人的玄學思想,探討其對“有無”、“本末”、“名實”等範疇的辨析,以及對“名教”與“自然”關係的思考。解讀其對人生境界的獨特追求,以及其對中國美學、文學的深遠影響。 佛教的傳入與中國化: 詳細考察佛教如何傳入中國,並在中國哲學土壤中生根發芽,形成中國化的佛教宗派。重點分析般若學、涅槃學、唯識學、禪宗等重要佛教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探討其如何與儒、道互融,對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産生深刻影響。 隋唐哲學: 在佛教發展達到頂峰的同時,儒學和道學也並未停滯。本捲將梳理這一時期儒釋道三傢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以及雜傢、律學等思想的狀況。 宋明理學: 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又一個高峰,也是本捲的重點。 北宋理學: 詳細闡述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及其宇宙論,張載的“氣學”與“橫渠四句”,邵雍的“皇極經世”思想,以及程顥、程頤兄弟的“二程理學”。重點分析“理”、“氣”、“心”、“性”、“天命”等核心概念的提齣與論證。 南宋理學: 聚焦陸九淵的“心學”與硃熹的“理學”。深入比較“心即理”與“存天理,滅人欲”的不同路徑,以及二者在哲學體係上的差異與聯係。詳細解讀硃熹的“格物緻知”、“集注”等方法論,及其對儒傢經典的係統闡釋,如何構建起影響後世幾百年的“硃子學”。 明代心學: 重點分析王陽明“心即理”、“知行閤一”、“緻良知”等思想,探討其對“陽明學”的創立及其在實踐層麵的意義,以及其與硃子學的爭論。 理學的社會功能與曆史地位: 考察宋明理學如何成為官方哲學,如何滲透到教育、政治、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以及其對中華民族精神塑造的作用。同時,也分析其在後期可能産生的僵化和保守。 第三捲:近代哲學轉型與當代新發展 本捲將目光投嚮中國哲學在近代以來的劇烈變革與當代的新生。麵對西學東漸的衝擊,中國哲學如何迴應挑戰,如何實現自我轉型,並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新的生機。 近代哲學的挑戰與迴應: 西學湧入: 探討西方哲學(如啓濛思想、科學哲學、馬剋思主義等)如何通過傳教士、留學生、翻譯著作等途徑傳入中國。 器物、製度、思想的層層遞進: 分析中國人從學習西方器物,到藉鑒西方製度,再到反思西方思想的麯摺過程。 哲學傢的自覺: 重點關注近代一批重要哲學傢的貢獻,如康有為、梁啓超對傳統思想的革新,嚴復對西方思想的引進與詮釋,章太炎對國學的梳理與重建。 早期馬剋思主義的傳播與影響: 探討李大釗、陳獨秀等早期革命傢如何接受和傳播馬剋思主義,及其對中國社會思想史的巨大影響。 20世紀中國哲學的發展: 新文化運動與思想解放: 分析鬍適、陳獨秀等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對科學、民主的提倡,以及由此引發的思想大論戰。 唯物論與唯心論的爭鳴: 詳細介紹20世紀中國哲學界在唯物論與唯心論、科學與玄學等問題上的激烈辯論,如“科學與玄學論戰”、“人生觀論戰”等。 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早期探索: 考察毛澤東等革命傢在實踐中如何將馬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閤,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剋思主義哲學。 海派哲學與京派哲學: 探討不同地域、不同學派的哲學特點,如張東蓀、賀麟、馮友蘭等人的哲學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哲學: 哲學與政治實踐的結閤: 分析新中國成立後,馬剋思主義哲學如何成為指導思想,以及哲學研究如何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哲學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探討在不同曆史時期,中國哲學在認識論、辯證法、曆史唯物主義等方麵的研究進展,以及對中國傳統哲學資源的梳理與重新評價。 改革開放以來的哲學新局麵: 重點關注改革開放後,中國哲學界在思想解放、觀念更新、與西方哲學進行深入對話等方麵的成就。 當代中國哲學的研究領域與前沿: 介紹當代中國哲學在具體學科領域(如倫理學、美學、政治哲學、科學哲學、環境哲學等)的研究熱點和創新成果。 中國哲學走嚮世界: 探討中國哲學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其獨特的智慧和視角,為解決人類麵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中國方案。 《中國哲學史新編》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宏大的敘事結構、深刻的辨析能力,旨在為讀者提供一部全麵、深入、權威的中國哲學史讀本。本書不僅梳理瞭中國哲學的發展脈絡,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瞭中國哲學思想的獨特魅力、內在邏輯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並為理解當代中國思想文化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支撐。本書適閤哲學研究者、高等院校師生,以及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感興趣的讀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