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以载道:软件过程改进实践指南

术以载道:软件过程改进实践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甲林 著
图书标签:
  • 软件工程
  • 软件过程改进
  • CMMI
  • 软件质量
  • 项目管理
  • 软件开发
  • 最佳实践
  • 过程改进
  • 软件成熟度
  • 软件工程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39713
版次:01
商品编码:11444580
品牌:异步图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页数:44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软件过程改进(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SPI)是指帮助软件企业建立过程管理、识别改进点、持续优化过程体系。CMMI表示Capabi lity Maturity Mode Integration(能力成热度集成模型),提供了一个指导企业实施过程改进的框架,CMMI是实现过程改进标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
  《术以载道——软件过程改进实践指南》是作者软件工程经验、过程改进经验与CMMI咨询经验的总结,从实践者的角度出发,涉及到了实施CMMI的方方面面,包括CMMI实施精要、敏捷方法实践、过程体系建立、软件项目的策划、跟踪和控制、需求工程、软件设计与实现、测试和同行评审、质量保证和配置管理、量化项目管理和人员管理等重要话题。
  《术以载道——软件过程改进实践指南》作者具有20年的软件工程经验和13年的质量管理改进经验,创立了麦哲思科技咨询公司,以其实效咨询的风格,在CMMI咨询业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术以载道——软件过程改进实践指南》记录了作者工作中的所做、所思、所见与所闻,给出了70多个实际案例,对于从事软件过程改进、软件企业管理咨询、软件项目管理的读者具有较高的阅读和参考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目 录

第1章 CMMI实施精要 1
1.1 对CMMI的基本认识 1
1.1.1 CMMI是什么 1
1.1.2 CMMI里有什么 3
1.1.3 CMMI的构件 6
1.1.4 CMMI的表示方法 9
1.1.5 CMMI成熟度等级的比较 11
1.1.6 如何学习CMMI 16
1.2 EPG的工作指南 19
1.2.1 EPG成员选择四要素 20
1.2.2 EPG的工作指南 21
1.2.3 EPG如何应对企业政治 22
1.2.4 EPG常犯的10种错误 23
1.2.5 识别过程改进点的9种手段 27
1.3 如何实施CMMI 29
1.3.1 实施CMMI时必须解决的7个认识问题 29
1.3.2 软件过程改进的11条成功策略 35
1.3.3 CMMI实施的4个重大失误 46
1.3.4 CMMI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9
1.3.5 Infosys公司过程改进的18条经验 50
1.4 CMMI实施的难点与对策 51
1.4.1 CMMI 2级的难点 51
1.4.2 CMMI 2级难点之对策 53
1.4.3 二级的实效体现在哪里 54
1.4.4 CMMI 3级的难点 57
1.4.5 CMMI 4级的难点 58
1.4.6 为什么难以达到高成熟度 59

第2章 敏捷方法实践精要 61
2.1 Scrum敏捷项目管理 62
2.1.1 Scrum 的3个角色 63
2.1.2 Scrum的3个文档 67
2.1.3 4种会议 73
2.1.4 如何开每日站立会议 84
2.2 XP极限编程的12条实践 87
2.3 时间箱管理 89
2.4 策划扑克法 90
2.5 敏捷度量 91
2.6 关于敏捷方法的典型问题 92
2.6.1 什么是敏捷方法的“神” 92
2.6.2 如何建立团队文化 93
2.6.3 如何运用敏捷实践解决其他问题 94
2.6.4 如何理解平稳的开发速度 94
2.7 敏捷始于客户 95
2.8 软件工程7原则与敏捷实践 95

第3章 如何建立过程体系 98
3.1 过程的基本概念 98
3.2 过程体系的建立基础 101
3.3 建立过程体系时的注意事项 102
3.4 过程体系建立的步骤 103
3.5 定义公司的过程大纲 103
3.6 确定项目的类型 104
3.7 确定描述规范 105
3.7.1 ETVX过程描述模式 106
3.7.2 过程描述的12个属性 109
3.8 定义质量方针 111
3.8.1 先定义方针,再定义过程 111
3.8.2 定义方针的原则 112
3.9 定义过程 114
3.10 如何定义文档模板 116
3.10.1 模板定义的要点 116
3.10.2 控制模板数量的基本原则 116
3.11 如何定义检查单 117
3.12 如何定义裁剪指南 119
3.13 如何执行过程体系的评审 120
3.14 常被忽略的过程 121
3.15 小型项目的管理策略 122
3.16 维护类项目的管理策略 125
3.17 如何将过程敏捷化 126

第4章 项目策划 129
4.1 项目策划的9个基本要点 129
4.2 过程设计的4个层次 132
4.3 软件项目的目标管理 133
4.4 过程体系的裁剪步骤 134
4.5 WBS分解指南 137
4.5.1 WBS的基本概念 137
4.5.2 WBS分解方法 137
4.5.3 表示方法 139
4.5.4 分解方式 140
4.5.5 分解原则 143
4.5.6 分解步骤 145
4.5.7 WBS中容易遗忘的任务 147
4.6 白话软件估计 147
4.7 做好软件估计的六个原则 149
4.8 为什么要做规模估计 151
4.9 COSMIC-FFP规模估算方法 152
4.9.1 功能点度量方法简介 152
4.9.2 COSMIC-FFP方法的基本原理 153
4.9.3 COSMIC-FFP的估算过程 154
4.9.4 COSMIC-FFP中的基本概念 156
4.9.5 COSMIC-FFP的规则 158
4.9.6 COSMIC-FFP的实践综述 163
4.10 Pert Sizing估算方法 163
4.11 宽带Delphi估计方法指南 165
4.12 软件项目工作量估算指南 170
4.12.1 估算时机 170
4.12.2 可能的估算输入 170
4.12.3 估算对象 171
4.12.4 估算方法 171
4.12.5 生产率的含义 173
4.12.6 多种场景下的估算步骤 174
4.13 风险策划 180
4.13.1 风险来源与风险分类 180
4.13.2 如何识别风险 182
4.13.3 风险计划与跟踪 188
4.14 项目计划评审的检查点 189
4.15 项目计划书中的内容 190

第5章 项目跟踪与控制 193
5.1 软件项目管理的实战原则 193
5.2 为什么要记录日志 198
5.3 如何保证日志的准确性 199
5.4 如何开会 200
5.5 如何开项目组的周例会 202
5.5.1 周例会准备活动 202
5.5.2 召开周例会活动 203
5.5.3 编写与发布会议纪要 203
5.6 里程碑评审指南 204
5.7 如何做项目总结 206
5.8 组织级的项目管理例会的汇报要点 207
5.9 高层经理监控项目的11种思维模式 208
5.10 挣值管理 211

第6章 需求工程 213
6.1 需求获取方法 213
6.1.1 需求获取原则 213
6.1.2 需求调研的步骤 214
6.1.3 需求获取的重点 217
6.1.4 需求获取的注意事项 218
6.2 需求分析的思维方式 219
6.3 需求描述方法 221
6.3.1 需求必须文档化 221
6.3.2 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描述方法 222
6.3.3 需求与设计的界线 232
6.3.4 需求文档与设计文档的区别 233
6.4 需求评审 236
6.4.1 软件需求评审之道 236
6.4.2 同行评审培训练习点评 242
6.5 需求管理 243
6.5.1 需求管理的基本原则 243
6.5.2 需求控制组的构成 245
6.5.3 需求变更的深入分析 247
6.5.4 需求跟踪矩阵的常见疑问 249
6.5.5 需求管理过程域的要点 251
6.6 需求工程的12条最佳实践 254

第7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259
7.1 白话软件架构与架构师 259
7.2 设计模式 262
7.2.1 如何学习设计模式 262
7.2.2 3种工厂模式的比较 263
7.2.3 设计模式复杂度排名 264
7.3 设计评审检查单 267
7.4 程序设计风格 268
7.5 代码评审 279
7.5.1 代码评审的意义 279
7.5.2 代码评审常见问题与最佳实践 279
7.5.3 代码评审的检查要点 280
7.5.4 代码评审检查单 282
7.5.5 代码走查改进案例 283
7.6 持续集成环境的构建 285
7.6.1 Java环境下的持续集成平台 285
7.6.2 .Net环境下的持续集成平台 286
7.6.3 C++环境下的持续集成平台 286
7.7 一次典型的重构 287
7.8 改进代码质量 293

第8章 测试与同行评审 295
8.1 质量管理的西药与中药 295
8.2 4种测试层次的比较 296
8.3 集成测试用例的案例 297
8.4 单元测试 298
8.4.1 如何推广单元测试 298
8.4.2 单元测试培训练习总结 302
8.4.3 Checkstyle试用案例 304
8.4.4 测试驱动开发案例 316
8.5 性能测试策略的案例 320
8.6 不可重现缺陷的应对策略 321
8.7 同行评审策略 323
8.8 同行评审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324
8.9 如何分析同行评审的度量数据 328
8.10 软件开发的质量红线 331
8.11 产品的内部质量与外部质量 332

第9章 质量保证 334
9.1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区别 334
9.2 质量保证的价值 336
9.3 质量保证人员与项目经理的质量责任 337
9.4 质量保证人员与过程改进人员的责任融合 337
9.5 质量保证的组织结构形式 338
9.6 质量保证工作的8个原则 339
9.7 质量保证人员的工作内容 340
9.8 质量保证例会的6个问题 341
9.9 如何消除对质量保证的抵触情绪 342
9.10 质量保证人员配备 344
9.11 质量保证人员的知识体系 345

第10章 配置管理 347
10.1 配置管理的基本概念 347
10.2 数据管理与配置管理的区别 348
10.3 如何组建CCB 350
10.4 纳入基线管理的一般原则 351
10.5 配置控制的3个等级 352
10.6 配置管理的三库 354
10.7 配置管理员的职责定义 355
10.8 配置审计的种类与区别 356

第11章 量化项目管理 360
11.1 如何识别度量元 360
11.2 如何设计数据的指示器 365
11.3 如何定义指示器与度量元 368
11.4 度量数据分析的3个层次 370
11.5 过程性能基线 372
11.5.1 什么是过程性能基线 372
11.5.2 应该建立哪些PPB 373
11.5.3 如何建立PPB 373
11.5.4 建立PPB的注意事项 374
11.5.5 证明过程稳定需要的样本个数 376
11.5.6 何时重新计算PPB 377
11.5.7 如何判定PPB的可用性 377
11.5.8 项目级的PPB 377
11.6 控制图在软件管理中的应用 378
11.6.1 控制图的含义 378
11.6.2 什么是“特殊原因” 378
11.6.3 异常点的识别规则 379
11.6.4 异常点的删除方法 380
11.6.5 控制图典型错误案例一 380
11.6.6 控制图典型错误案例二 383
11.7 箱线图在软件管理中的应用 387
11.8 软件过程性能模型 391
11.8.1 什么是过程性能模型 391
11.8.2 如何建立过程性能模型 392
11.8.3 过程性能模型的实例 394
11.8.4 为什么无法建立过程性能模型 396
11.9 为什么建立了性能基线还需要建立性能模型 399
11.10 如何度量项目的进度与进展 401
11.11 TSP中的10个量化法则 401

第12章 CMMI的评估 403
12.1 如何选择参评项目个数 403
12.2 SCAMPI V1.3的证据覆盖规则 406
12.3 评估组员的资质要求 408
12.4 如何准备评估计划 409
12.5 如何执行就绪检查 410
12.6 被访谈人员注意事项 412
12.7 高成熟度评估时常发现的问题 414
12.8 评估之后的CMMI怪相分析 415

第13章 人员管理 420
13.1 软件企业以人为本的16项措施 420
13.2 如何选择与使用项目经理 421
13.3 职业程序员培养之道 424
13.4 职业程序员与业余程序员的区别 429
13.5 程序员敬业精神的具体表现 430
13.6 采用“师徒制”培养新员工 430
13.7 研发人员考核的10项基本原则 432
13.8 以人为本的People CMM 434

后记 440
参考文献 441

前言/序言


启航新篇:探索科学的深度与广度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具体技术细节或某个狭窄领域的著作。它更像是一次宏大的思想之旅,一次对人类认知边界的深入探索,旨在揭示科学方法论的核心价值,以及其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展现出的共性与独特魅力。我们将一同审视科学精神的演进,理解那些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关键理论突破,并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在复杂世界中做出明智决策提供坚实的认知基础。 第一部分:科学之光——思维的基石 在本篇中,我们将回溯科学思想的源头。从古希腊哲学家对自然现象的朴素观察与理性思考,到文艺复兴时期对经验主义的重新发掘,再到启蒙运动中科学方法的系统化构建,我们将梳理科学精神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孕育、发展并最终成为现代文明的支柱。 理性与怀疑的碰撞: 探究科学的出发点——对已知世界的质疑与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我们将分析苏格拉底式的诘问如何打破教条,培根的归纳法如何构建经验的桥梁,以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如何确立了理性主体。理解科学并非一味地接受,而是建立在严谨的逻辑推演和可证伪的假设之上。 观察、实验与模型的构建: 深入理解科学研究的实践环节。我们将以伽利略的落体实验为例,阐述观察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以拉瓦锡的燃烧实验为例,解析实验设计如何能够精确验证或否定理论;以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为例,说明模型如何将零散的观察数据整合成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理论框架。我们将强调数据收集的严谨性、实验的可重复性以及模型构建的简洁性原则。 科学范式的演进: 借鉴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我们将探讨科学知识并非直线式发展,而是经历着“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的交替。通过分析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如何颠覆地心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如何挑战牛顿经典力学,我们将理解范式转移带来的认知革新,以及新理论如何在旧理论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 科学的局限性与伦理考量: 承认科学并非万能。我们将探讨科学在解决某些哲学问题、伦理困境或主观体验时的局限性。同时,深入讨论科学研究的伦理边界,例如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发展等领域所带来的挑战,以及科学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部分:理论的殿堂——思想的辉煌 本篇将聚焦于人类历史上那些划时代的科学理论。我们不求逐一详述其数学推导或技术细节,而是着力于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对当时认知体系的颠覆性影响,以及其如何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从宇宙的秩序到时间的维度: 穿越古代占星术的迷雾,我们看到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如何一点点描绘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进而,牛顿力学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统一性解释了天体的运动和地球上的物体运动,构建了一个机械的、确定性的宇宙观。我们将探讨这种宏大叙事如何塑造了人类对宇宙的最初认知。 生命的奥秘与进化的脉络: 从细胞的发现到DNA的双螺旋结构,我们将追溯生命科学的脉络。重点解读达尔文进化论的革命性意义,它如何将生命从神创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揭示了物种多样性背后深刻的演化机制。理解自然选择、适应与变异等概念,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理解生物世界的基础。 能量的转化与物质的构成: 走进物理学的微观世界。我们将概述热力学定律如何揭示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规律,并最终催生了工业革命。而原子论的提出,从道尔顿到卢瑟福,再到玻尔原子模型,标志着我们对物质基本构成单元的认识不断深化。量子力学的诞生如何彻底颠覆了经典物理的图像,引入了概率和不确定性,开启了全新的物理学时代。 信息、计算与认知边界的拓展: 探讨信息科学的兴起对我们理解世界的影响。从图灵机到香农的信息论,再到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我们将看到信息如何成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抽象世界的桥梁。我们将思考信息熵、算法复杂性等概念如何帮助我们分析数据、理解系统,并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铺平道路。 第三部分:方法的融汇——智慧的实践 在本篇中,我们将超越具体的学科界限,关注那些在不同领域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科学方法论和思维模式。本书将强调如何将这些方法融会贯通,应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并提升我们的决策能力。 系统性思维与复杂性分析: 认识到许多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我们将介绍系统动力学、网络科学等概念,帮助读者理解系统中的反馈机制、涌现现象和非线性关系。例如,我们将分析气候变化、金融危机或疾病传播等社会现象,展示系统性思维如何帮助我们洞察问题的根源,并设计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概率思维与不确定性管理: 在信息不完全或充满随机性的环境中,概率思维成为做出理性决策的关键。我们将探讨贝叶斯定理、统计推断等工具,以及如何量化不确定性,评估风险。通过案例分析,例如医疗诊断、投资组合管理或天气预报,理解如何利用概率思维规避盲目乐观或悲观。 跨学科的视角与知识的整合: 鼓励读者打破学科壁垒,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问题。我们将强调,伟大的发现往往出现在学科交叉点,例如生物物理、计算社会学等。理解如何从不同学科借鉴思想和方法,将看似无关的知识碎片整合成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批判性思维与认知偏误的识别: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识别并克服人类固有的认知偏误。我们将介绍常见的偏误,如确认偏误、锚定效应、从众心理等,并提供相应的反思方法。强调科学精神中的怀疑态度是如何帮助我们避免被错误信息误导,做出更客观、更理性的判断。 科学的实践智慧与人生哲学: 将科学方法论的精神升华,应用于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我们探讨如何借鉴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开放性和探索精神,来规划个人学习路径、提升工作效率、应对生活挑战。最终,本书旨在启发读者,将科学的深度与广度内化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力量。 本书并非要成为一本百科全书,也非一本操作手册。它的目标是引领读者进行一场智识的冒险,激发对未知的好奇,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并最终赋予读者一种更深刻、更系统、更具洞察力的世界观。无论您是学生、研究者、从业者,还是仅仅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探索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份宝贵的启迪,帮助您在知识的海洋中 navigat,在思维的殿堂中翱翔。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简直太惊喜了!一直以来,我都在软件开发领域摸爬滚打,虽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总感觉少了些体系,遇到了很多瓶颈。特别是团队协作、项目管理以及如何不断优化我们的开发流程,这些方面常常让我感到头疼。市面上相关的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讲的都是些零散的技巧,很难真正落地。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 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底蕴。“术以载道”四个字,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软件开发的“术”,更是在探索“道”,也就是那些支撑着优秀软件过程的根本原则和哲学。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成功的软件工程方法论,比如敏捷开发、DevOps等等,但不是简单地介绍概念,而是能挖掘出它们背后的逻辑,以及如何在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团队中灵活运用。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方法,比如如何建立有效的反馈回路,如何量化和评估改进的效果,以及如何在组织内部推广和践行这些改进。 我对书中关于“道”的解读充满了好奇。软件开发的“道”是什么?是追求代码的优雅与高效?是构建稳健可靠的系统?还是以客户为中心,快速响应变化?我希望作者能在这本书中分享他在这条道路上的深刻见解。尤其是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科技浪流中,软件过程的改进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存和发展的命脉。这本书能否帮助我构建一套真正能够适应变化的、具有韧性的软件开发体系?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案例,让我看到这些“道”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 这本书的内容,我尤其关注其中的“实践指南”部分。理论讲得再好,如果没有可操作的步骤和清晰的指导,也很难真正应用到日常工作中。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从流程的识别、问题的诊断,到改进方案的设计、实施和持续跟踪,都有详细的说明。例如,对于如何识别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瓶颈,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分析工具或思维模型?在制定改进计划时,如何平衡短期收益和长期投入?在推广改进方案时,又该如何克服团队的抵触心理,建立共同的愿景?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 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手中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一份指引我不断前进的灯塔。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在我迷茫时给予方向,在我遇到困难时提供解决方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以及我的团队,在软件开发之路上走得更远,做得更好,真正实现“术以载道”的境界,打造出既有技术深度,又有商业价值的优秀软件产品。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踏实和专业。书名“术以载道:软件过程改进实践指南”中的“实践指南”这几个字,直接击中了我的痛点。在日常的软件开发工作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效率不高、质量堪忧的环节,虽然知道需要改进,但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或者尝试了一些方法后效果不明显。市面上有很多关于软件工程的书籍,但很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只是一些零散的技巧分享,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系统的软件过程改进的框架。这个框架应该能够帮助我识别当前开发流程中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并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在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方法来提高需求的可理解性和完整性,从而减少后期返工?在编码和测试阶段,又该如何保证代码质量,提高测试覆盖率,减少缺陷?在部署和运维阶段,是否会有关于如何实现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的详细指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行动路线图,让我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改进。 “术以载道”这个理念,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理解,“术”是指具体的开发技术和方法,“道”则是支撑这些“术”的更深层次的原理和哲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软件过程改进的“道”,例如,如何构建一个鼓励学习和创新的团队文化?如何平衡快速迭代和长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技术选型和架构设计中体现出“道”的思想?我期待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关于软件工程的哲学思考,这些思考能够帮助我理解改进的本质,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我对书中“实践”二字的理解,不仅仅是理论的搬用,更是经验的沉淀。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应该来自真实的软件开发项目,能够展示出改进前后的对比效果,并详细分析改进的成功因素和潜在的风险。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我能够从别人的经验中汲取教训,避免走弯路,更快地找到适合自己团队的改进之路。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可量化的改进指标,例如如何衡量代码质量、项目交付效率、团队满意度等,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指标来指导和评估改进工作。 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工具箱里的一件利器,一份可靠的指南。它不仅能教会我“怎么做”,更能让我明白“为什么这么做”,最终帮助我构建一个高效、稳定、充满活力的软件开发团队,成为一名更优秀的软件工程师。

评分

这次购书,我主要看中的是它“实践指南”这四个字。我深知,在软件开发的领域,光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取得切实的成效。我一直致力于提升自己和团队的开发效率和质量,也尝试过各种方法,但总感觉有些零散,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框架。特别是当项目变得越来越复杂,团队规模越来越大时,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改进软件开发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清晰、可落地的方法论。比如说,在代码审查方面,书中是否会讲解如何设计高效的审查流程,如何避免审查流失,以及如何利用自动化工具来辅助审查?在项目管理方面,除了大家熟知的敏捷方法,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更深层次的实践,例如如何进行有效的需求管理,如何进行风险预估和规避,以及如何构建强大的团队协作文化?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模板、检查清单,甚至是现成的脚本和工具推荐,这样我就可以直接套用到我的工作环境中,快速看到改进的效果。 另外,我对书中关于“术以载道”的理念很感兴趣,虽然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哲学,但我更希望它能够引申出一些关于“道”的理解,即那些能够支撑软件过程持续改进的根本性原则。“道”可以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价值观,一种长远的愿景。我希望书中能够阐述,在快速变化的软件行业中,我们应该秉持怎样的“道”,才能让我们的软件过程不仅仅是满足当前需求,更能适应未来的挑战。这或许涉及到如何培养团队的学习能力,如何建立一种持续创新的文化,以及如何将技术进步与业务发展紧密结合。 书中关于“软件过程改进”的实践性,我寄予厚望。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经过验证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能够真实地反映软件过程改进在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团队中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例如,书中是否会介绍某个团队如何通过引入某个改进措施,在短短几个月内将Bug率降低X%,将交付周期缩短Y%?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衡量指标和评估方法,帮助我了解改进的实际效果,并能够以此来驱动更进一步的改进。 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提升软件开发能力的一本“武功秘籍”。它不仅要讲“招式”,更要讲“内功”,让我能够融会贯通,内外兼修,最终成为一名能够引领团队走向卓越的软件工程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软件过程的理解和实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我一直对如何构建高效、可持续的软件开发流程充满了热情。在多年的开发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一个优秀的软件过程,不仅仅是代码写得好,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和精细化的管理。“术以载道:软件过程改进实践指南”这个书名,恰恰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它似乎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技巧的罗列,更是关于一种哲学层面的追求,一种将“术”与“道”融为一体的智慧。 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软件过程改进的“道”的部分。在快速变化的科技浪潮中,什么才是支撑我们不断前进的根本原则?是持续学习的能力?是拥抱变化的心态?还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观?我期待作者能够分享他在这条道路上的深刻洞察,帮助我理解,如何将这些抽象的“道”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如何在团队中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不断优化的文化。这对我来说,比单纯的技术分享更有价值。 而“实践指南”这四个字,则直接命中了我的“痛点”。我渴望能够获得一套系统、可操作的方法论,来指导我进行软件过程的改进。例如,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用于识别和分析开发流程中瓶颈的工具或框架?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测试策略,以最大化代码的可靠性?如何利用自动化工具,来提高开发、测试、部署的效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为我提供清晰的步骤、实用的技巧,甚至是一些可以直接套用的模板。 我更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来自真实世界的案例分析。理论讲得再好,如果没有实际的验证,也很难让人信服。我期待看到一些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团队,是如何通过实施软件过程改进,取得了显著成效的。这些案例应该详细描述改进的过程、遇到的挑战、以及最终的结果,并且最好能够提供一些量化的数据,来证明改进的有效性。通过学习这些鲜活的案例,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中提出的理念,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本“秘籍”,一本能够帮助我不断提升自我、优化团队、打造卓越软件产品的宝典。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软件过程的理解和实践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拿到这本书,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涌上心头。“术以载道:软件过程改进实践指南”,这个书名就充满了哲学意味和实操性,完美契合了我一直在探索的领域。作为一名在软件开发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开发者,我深知一个高效、健康的软件开发过程对于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然而,现实往往是,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修复bug、处理延期、以及团队沟通的内耗上,而真正的过程改进却常常被搁置。 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软件开发过程中那些“看不见”的陷阱和“隐藏”的成本。例如,书中是否会讲解如何通过代码的可维护性来降低长期维护成本?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机制来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错误?如何通过自动化测试来提高代码的可靠性,从而减少部署风险?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量化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评估当前过程的效率和成本,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术以载道”的提法,让我联想到,真正的软件过程改进,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优化,更是一种思维模式和价值导向的转变。我希望书中能够阐述,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应该秉持怎样的“道”来指导软件开发过程。这可能涉及到如何平衡创新与稳定,如何将敏捷的理念融入到更广泛的项目管理中,以及如何构建一种持续学习和反馈的文化。我期待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关于软件工程哲学的见解,帮助我从更高的维度去理解和实践过程改进。 “实践指南”这部分内容,更是我所急切需要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步骤和方法。例如,对于一个全新的项目,应该如何设计其开发流程?对于一个老旧的项目,又该如何逐步引入改进措施?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常用的工具和模板,例如项目管理看板、代码审查清单、自动化部署脚本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操作手册”,让我拿到就能用,用了就能看到效果。 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提升软件开发能力的“内功心法”和“实战招式”。它不仅能帮助我理解软件过程改进的“道”,更能教会我“术”,最终让我能够带领团队,走出低效和混乱,迈向卓越的软件开发之路。

评分

不错错!!!!!!!!!不错错!!!!!!!!!不错错!!!!!!!!!

评分

书不错,一直在京东买书,性价比高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写的一般吧,做CMMI的水平都不怎么样

评分

饿饿饿饿饿饿饿饿饿饿

评分

自己老板的书

评分

写的一般吧,做CMMI的水平都不怎么样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已经在看了,写得简单易懂

评分

物超所值,货品不错,正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