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名著:济阴纲目》中医妇产科专著,为明未著名医家武之望所著。本书初刊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原为5卷,清康熙四年(1665年)由汪淇评注重订为14卷本,为今之通行本。书中分调经、经闭、血崩、赤白带下、虚劳、积聚癥瘕、求子、浮肿等13门,每门又分列多种病证,以病为纲,首论病因病机,引诸家之说,次列脉证,后附方药,共收方1’700余首。《济阴纲目》”集百家之精华”,汇集了我国明代及明以前妇产科学的主要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对当今的临床实践仍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本次整理,是以清康熙四年汪氏刊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咸,可供中医科研、教学、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学生、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卷之一
调经
论经主冲任二脉
论心脾为经血主统
论脾胃生血
论经不调由风邪客于胞中
论三月一来为居经
论师尼寡妇异乎妻妾之治
论调经当抑气
论调经先去病
论调经大法
论经水异色
论经候愆期
论月水多少
论月水不利
论月水不断
论过期不止
论经痛
论经病发热
论往来寒热
论热人血室
论经行泄泻
脉法
调经通用诸方
四物汤 治妇人冲任虚损,月水前后不调,或脐腹腰足疼痛,胎产前后一切等证。
《简易》 当归散 治经脉不匀不行,或一月再至,腰腿疼痛。
增损四物汤 治月事不调,心腹疼痛。
大温经汤 治月候或来多,或过期,或崩,或瘀,小腹急痛。
严氏抑气散 治气盛于血,头晕胸满。
四制香附丸 治妇女经候不调。
十味香附丸 治经候不调。
九味香附丸 治妇人百病。
艾附暖宫丸 治经不调,小腹时痛,赤白带下,子宫寒冷。
百子归附丸 调经种子安胎。
人参养血丸 治女禀弱,气血虚损,常服调经。
当归地黄丸 治血气不和,月事不调,腰腿疼痛。
治经候先期
先期汤 先期而来,宜凉血固经。
《金匮》 土瓜才艮散 治带下,经不利,小腹满痛,一月再来。
治经候过期
过期饮 过期不行,宜补血行气。
滋血汤 治心肺虚损,月水过期。
治经水过多
当归饮 抑阳助阴,治月水过多,无他证者。
胶艾汤 治劳伤气血,月水过多,淋漓不止,又能安胎。
丹溪方 治禀弱,气不能摄血,经水来多。
治经水涩少
七沸汤 治经水愆期,或多或少,腹痛。
四物加葵花汤 治经水涩少。
四物汤加熱地黄当归汤 治少而色和。
治月水不利
牛膝散 治月水不利,脐腹弓j腰痛,气攻胸膈。
牡丹散 治月水不利,脐腹疼痛,不欲食。
养荣汤 治血虚,恍惚惊悸,发热,经候不利。
玄归散 治月经壅滞,脐腹疗痛。
归漆丸 治月水不利,脐下逆气胀满。
治月水不断
止经汤 治困倦多睡,少食,经水淋漓,或片,或赤白黄水,面青黄,头眩目花,四肢酸。
蒲黄散 治经水不止。
固经丸 治月水过多不止,阴虚挟热所致。
治过期不止
芩心丸 治四十九岁后,天癸行而不止。
补中川芎汤 治月水不调,崩中暴下,或产后失血过多,腹痛,或胎动下血。
茸附汤 补冲任血。’
治经病疼痛
越痛散 治血气虚寒,身体作痛。
八物汤 治经将行,脐腹痛者,气滞血涩也。
加味四物汤 治将来作疼不止。
……
卷之二
卷之三
卷之四
卷之五
卷之六
卷之七
卷之八
卷之九
卷之十
卷之十一
卷之十二
卷之十三
卷之十四
精彩书摘
卷之一
调经
论经主冲任二脉
《良方》论曰:岐伯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天,谓天真之气;癸,谓壬癸之水,故云天癸也。然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常以三旬一见,以象月盈则亏也。若遇经行,最宜谨慎,否则与产后症相类。若被惊恐劳役,则血气错乱,经脉不行,多致劳瘵等疾;若逆于头面肢体之间,则重痛不宁;若怒气伤肝,则头晕胁痛呕血,瘰疬痈疡;若经血内渗,则窍穴淋沥无已。凡此六淫外侵,而变症百出,犯时微若秋毫,成患重于山岳,可不畏哉(任脉主任一身之阴血,太冲属阳明,为血之海,故谷气盛则血海满,而月事以时下。天真天一也,天一之气,升而为壬,降而为癸,壬阳而癸阴也。三旬一见者,为一小会之周天,此其常也。然有大会中会之不同,故又有三月一行,一年一行之变异,究其盈亏之义则一也。甚有数年不行,而一行即受娠者,又超于理之外矣,岂医药能为哉)。
论心睥为经血主统
薛立斋曰:经云饮食人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东垣先生所谓脾为生化之源,心统诸经之血。诚哉是言也。心脾平和,则经候如常,苟或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起居失宜,脾胃虚损,心火妄动,则月经不调矣。大抵血生于脾土,故云脾统血。凡血病当用苦甘之药,以助阳气而生阴血也(脾气化液而生血,即水入于经,其血乃生之意,此营出中焦也,故曰生化之源。心统血者,脾气化液入心,而变见为血也,故虽心之所主,亦借脾气化生,故不可不知)。
论睥冑生血
薛立斋曰: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男子则化为精,在妇人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故虽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补脾和胃,血自生矣。凡经行之际,禁用苦寒辛散之药,饮食亦然(知水谷之精气,是生血之本,则知脾胃是生血之源,故脾胃不健而血不生者,不可专主四物矣)。
论经不调由风邪客子咆中
陈氏曰:妇人月水不调,由风邪乘虚客于胞中,而伤冲任之脉,损手太阳少阴之经。盖冲任之脉,皆起于胞中,为经络之海,与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经为表里,上为乳汁,下为月水。
……
前言/序言
夫医者,活人主事,而亦杀人之机也。今天下医书亦繁多矣,未尽其变,纸上陈言,何足为用?设沉疴当前,医士环视,生之乎?杀主子?曰杀之也。何以明其然也,拘泥古方,以疗今疾,如此者,医杀之耳。男子无论矣。女子之情,隐微难见,病不自知,而一委于医,医又不能得其隐微,望闻问无有焉,一凭于脉,脉其可尽凭乎?惟是妄意揣度,聊复从事焉。嗟乎,此何等事,而竟以意度之,想当然乎哉?然隐微亦难言矣。从其隐而隐之,则无乎不隐。如仓公之诊女子,知其思欲不遂,脉出鱼际一寸是也。从其显而显之,则无乎不显。如妇人因夫不归而发狂疾,哭泣无时,诟詈无度,医者迎而夺之,拔剑砍之,彼则匍伏不敢仰视,久之愈矣是也。岳武穆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兵法也,亦医法也。吾因是而又知天一生水主义矣。水能生人,亦能杀人,故禹主治水也,穷其源而疏之,因其势而利导之,自无泛滥之患。禹非能治水也,因水以治水也。人能知禹主治水,则知所以治妇女之科矣。故〈济阴纲目》一书,其立论自调经始,有纲领,有原委,有条贯,有分疏。一病之中,三致意焉:一方之设,细详释焉。得其隐微,能尽其变,使人阅之,一团生气浮子纸上,讵非活人之书哉!虽曰济阴,而实所以扶阳也。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阳施阴化,而医道之能事毕矣。
吾非能知医也,而因医以知医,故重为订之,以广仁人之心而已。虽然,喻指为月,指终非月,读者因指识月焉可也。
时康熙乙巳岁孟冬月
西陵儋漪子汪淇右子甫题于孝友堂别业
《济阴纲目》:一部流传千古的妇科医典 《济阴纲目》,这部源远流长的医学巨著,以其深邃的理论、精妙的方剂,在中华医学的宝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一部经典的妇科专著,更是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凝聚了历代医家对女性生理、病理的深刻认识和临床实践的宝贵经验。 一、 溯源与传承:中华医学的智慧结晶 《济阴纲目》的成书,是中医学不断发展和积累的必然结果。其内容博采众长,汇集了历代妇科医学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提炼和升华。从《黄帝内经》对女性生理的初步论述,到张仲景《金匮要言》对妇科疾病的系统辨治,再到后世医家如陈无择《妇人良方》、傅青主《傅青主女科》等著作的不断完善,《济阴纲目》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女性健康的关怀与探索。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传承,更是一种严谨求实、不断创新的学术精神,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生动体现。 二、 内容精要:系统阐释女性生理与病证 《济阴纲目》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全书围绕女性的生理特点和常见病证展开论述,涵盖了从月经、带下、妊娠、生产到产后等各个环节,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疾病。 月经失调: 书中对月经不调的各种类型,如月经先期、后期、先后不定期、经量过多、过少、痛经等,都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辨证。它不仅分析了月经失调的病因病机,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伤损、外邪侵袭等,更提供了丰富而有效的治法。无论是调经养血、疏肝理气,还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书中都有精辟的论述和确切的方剂,为历代医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带下异常: 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济阴纲目》对带下的成因、证候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如湿热下注、脾虚湿盛、肾虚带下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药。对各型带下病的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 妊娠与安胎: 怀孕是女性生命中的重要阶段,《济阴纲目》对妊娠初期的常见不适,如恶阻、胎动不安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强调了安胎保胎的重要性。书中提供的安胎方药,往往药性平和,注重补益与固涩结合,体现了中医对母婴健康的细致呵护。 生产与产后护理: 临产及产后是女性身体最脆弱的时期,《济阴纲目》对难产、产后出血、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血晕等一系列产科疾病,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它不仅提供了处理各种产科急症的有效方法,更强调了产后调理的重要性,指导如何通过饮食、药物等手段帮助产妇尽快恢复健康。 其他妇科杂病: 除了上述主要病证,《济阴纲目》还收录了许多其他妇科杂病,如癥瘕、积聚、不孕、更年期综合征等,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三、 理论体系: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 《济阴纲目》的理论基础,深刻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 “阴”的深刻理解: 书名中的“济阴”,充分彰显了对女性身体“阴”的特质的高度重视。中医认为,女性以“阴”为柔,以“血”为用,生理特点与男性有显著差异。因此,在治疗女性疾病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其生理的特殊性,调理阴血,扶正祛邪。 阴阳平衡是关键: 《济阴纲目》认为,女性的许多疾病都与阴阳失衡有关。例如,肾阴不足导致月经不调,肝气郁结导致情绪波动影响月经等。书中提出的许多方剂,都旨在调整阴阳关系,恢复身体的动态平衡。 气血调和是根本: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对于女性而言,气血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月经、生育等生理功能。《济阴纲目》强调“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重视调气以助血行,养血以充气。书中大量的养血、活血、理气方药,都是围绕着调和气血展开的。 四、 方剂特色:精简实用与疗效卓著 《济阴纲目》的方剂,是其最宝贵的临床遗产之一。书中记载的方剂,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精选常用药物: 方剂组成以临床常用、易于获取的药物为主,力求精简有效,避免药物的繁杂。 配伍严谨合理: 每首方剂都经过严谨的配伍,君臣佐使分明,协同作用,发挥出最佳的疗效。 针对性强: 方剂多根据具体的病因、病机、证候进行辨证施治,针对性极强,能够迅速解决病痛。 疗效显著: 历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证明,《济阴纲目》中的许多方剂,对妇科常见病、疑难病都有着显著的疗效,成为临床治疗的经典选择。 五、 临床价值与现实意义 《济阴纲目》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直至今日,书中的理论和方剂依然活跃在临床一线,为无数女性的健康保驾护航。 指导临床辨证: 《济阴纲目》系统性的理论体系,为现代中医妇科医生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辨别病因病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丰富临床方药: 书中丰富的经典方剂,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治疗武器,许多古方经过化裁和改良,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承与发展: 《济阴纲目》所体现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济阴纲目》的研究和传承,有助于更好地发掘和弘扬中医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医妇科的不断发展。 结语 《济阴纲目》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精妙绝伦的方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中医妇科的宏伟画卷。它不仅是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深入研读《济阴纲目》,不仅能让我们领略到古人的智慧,更能为现代中医学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启示和动力,为女性的健康福祉贡献更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