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健康养殖与病害防控技术丛解 [Sea Cucumber Culture and Disease Control Technology]

刺参健康养殖与病害防控技术丛解 [Sea Cucumber Culture and Disease Control Techn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印庚,荣小军,廖梅杰 等 著
图书标签:
  • 刺参养殖
  • 海参养殖
  • 水产养殖
  • 海洋牧场
  • 病害防控
  • 水产健康
  • 养殖技术
  • 海参病害
  • 海洋生物
  • 水产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858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410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ea Cucumber Culture and Disease Control Techn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6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刺参健康养殖与病害防控技术丛解》涵盖了海参生物学、刺参人工育苗技术、刺参增养殖技术、刺参病害与防治技术等六个部分,重点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全面、系统地解答了刺参的生物学特征、苗种繁育、养殖管理和操作工艺、常见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疾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控关键技术等近200个养殖技术人员关心的疑难问题,以通俗易懂的“问—答”形式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刺参健康养殖与病害防控技术丛解》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既有理论价值,又能够指导养殖生产实践,主要面向海参养殖从业人员,也可为水产养殖学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科技工作者、渔业管理工作者等提供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Part 1_第一部分 海参生物学
01_世界上海参有多少种类?我国主要的海参种类有哪些?
02_海参、刺参和仿刺参有什么区别?
03_刺参自然分布在哪些国家?其生长水域的环境特点是什么?
04_刺参的寿命有多长?
05_刺参是如何运动的?
06_刺参是如何摄食的?它的食物种类有哪些?
07_刺参的外部形态特征有哪些?
08_刺参的内部组织结构有何特点?
09_刺参体壁的组织结构有何特点?
10_刺参的消化系统结构组成是什么?有何特点?
11_刺参的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结构组成是什么?有何特点?
12_刺参的循环系统结构组成是什么?有何特点?
13_刺参的水管系统结构组成是什么?有何特点?
14_刺参的神经系统结构组成是什么?有何特点?
15_刺参生殖系统的结构组成和特点是什么?
16_什么是刺参的石灰环和骨片?
17_如何观察海参的骨片?
18_刺参体腔的结构组成有何特点?体腔液的作用是什么?
19_刺参的体腔液中有哪几种细胞?每种细胞有何特征?
20_如何准确测量刺参的体长和体重?
21_刺参为什么会排脏?肠道组织再生需要多长时间?
22_刺参为什么会夏眠?有没有冬眠?
23_刺参的呼吸器官是什么?如何进行呼吸?
24_刺参耐低温的极限是多少?冰冻后刺参能够复活吗?
25_刺参为什么呈现不同的体色?
26_剌参为什么有自溶现象?
27_海参的营养价值有哪些?不同海参的营养价值有差别D马?
28_刺参哪些部位可以食用?
29_刺参的雌雄如何区分?雌雄、刺型、营养价值之间有相关性吗?
30_刺参性腺发育的特点和过程是什么?
31_刺参的胚胎发育分为几个阶段?
32_什么是刺参的幼体发育过程?幼体发育各阶段有何特点?
33_我国海域有记录的海参种类有哪些?其分布和分类地位是什么?

Part 2_第二部分 刺参人工育苗技术
34_刺参苗种场选址的原则和标准有哪些?
35_刺参苗种场的供水和排水系统由什么组成?
36_刺参苗种场用水的砂滤方法有哪几种7
……
Part 3_第三部分 刺参增养殖技术
Part 4_第四部分 刺参饲料与投喂技术
Part 5_第五部分 刺参养殖环境调控技术
Part 6_第六部分 刺参病害与防控技术
Part 7_第七部分 刺参养殖的标准化生产与管理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显示部分信息

精彩书摘

  18 刺参体腔的结构组成有何特点?
  体腔液的作用是什么?
  刺参从石灰环到泄殖腔的体壁与消化道之间有很大的体腔。体腔被消化道的肠系膜分隔为不完全的三部分。体腔的衬里是与消化道外壁相同的扁平和方形纤毛上皮。肠系膜也覆盖同类上皮,肠系膜内面是由结缔组织和肌肉纤维构成。
  海参体腔内充满体腔液。研究显示海参体腔液中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某些细菌有抑制作用,对体内微生物组成和数量有一定的调节控制作用。海参体腔液和周围海水是自由渗透的,因此,海参体腔液在盐度等方面与海水相似,但是在某些方面的性质又不同,例如pH,体腔液的pH几乎总是低于海水。另外,海参体腔液的缓冲作用大于海水;体腔液K+的浓度也大于海水;体腔液中曾检出微量的蛋白质、氨基酸和黏多糖;体腔液暴露于空气中会出现凝固现象。
  19刺参的体腔液中有哪几种细胞?
  每种细胞有何特征?刺参体腔液内有各式各样、相当于血细胞的体腔细胞,类型很多,各具不同的功能。依细胞大小、形态、胞质颗粒的有无、胞质的着色情况、颗粒的染色特点、表面特征和超微结构等对体液细胞进行分类,大致分为6类:类淋巴细胞、颗粒细胞、阿米巴样细胞、透明细胞、桑椹细胞、结晶状细胞。(1)类淋巴细胞(lymphocyte-like cell)细胞形态多样,呈椭球形、不规则卵圆形或三角形,直径为2~6微米,占体腔细胞的29.5%。变形及具有伪足的细胞很多,一般具有1~3个丝状或钝状伪足。染色后可见细胞核质比大,具有一个深染色的大核,中位,占细胞很大的部分,核周围有薄的且着色呈浅红色的细胞质,为嗜酸性,伪足清晰可见。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多呈球形,细胞表面有一些凸出的部分,伸出一个钝状伪足。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核大、质少,异染色质团块分散在细胞核中,使细胞核着色较深,整个细胞电子致密度较小,胞质中细胞器甚少。(2)颗粒细胞(granular cell,GC)剌参体腔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占体腔细胞的41.2%,呈球形或椭球形,直径为10~20微米,有时可见伸出的伪足。染色后可见细胞质浅染色,有许多颗粒。扫描电镜下观察此类细胞表面凹凸不平,颗粒清晰可见。根据细胞质中充满颗粒的大小,分为大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大颗粒细胞(large granular cell)胞质中充满嗜碱性的大小不均一的颗粒,细胞质浅染色。扫描电镜下细胞表面凹凸不平,大小不均一的低密度颗粒清晰可见。透射电镜下细胞核椭圆形,偏离中心,核内染色质密集,胞质中有大量直径约为1微米的低电子密度的颗粒。小颗粒细胞(mall granular cell)细胞表面分布小颗粒物质,据小颗粒细胞胞质中颗粒着色不同可分为嗜酸性小颗粒细胞和嗜碱性小颗粒细胞。前者细胞质浅染色。后者胞质内充满一些细小的嗜碱性蓝色颗粒。透射电镜下可见小颗粒细胞含有许多高电子密度的颗粒,直径为1~2微米,细胞核偏位且核有凹陷,核内染色质密集,细胞质着色浅。在水浸片中观察颗粒细胞时可见它延伸,伸出伪足,颗粒在细胞质中翻转运动,做类似阿米巴样运动。
  ……

前言/序言

  进入21世纪,海参增养殖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渔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增长点,其中,刺参是我国目前进行规模化繁育和增养殖的唯一海参品种。刺参的养殖推动了海水养殖第五次浪潮的形成,积聚了庞大的资本投入,吸纳了70多万从业人员,同时也带动了加工、饲料、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沿海经济效益结构调整和渔民就业增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2012年海参养殖面积181544公顷,产量170830吨,年直接经济产值约300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刺参养殖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种苗质量参差不齐、生长速度缓慢、抗逆能力下降,营养需求研究相对滞后,养殖技术工艺粗糙,疾病频繁发生,养殖单产水平和成活率低下等问题。同时,以抗生素为主的防治措施产生药物残留对产品质量安全也构成极大的隐患。另外,来自各行各业的从业队伍急剧扩大,致使养殖技术水平差异较大,产业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不高。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到养殖者的增产增收和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新科技成果的普及和推广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不少涉海的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团队在刺参生物学、苗种繁育、增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控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开展剌参增养殖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至今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0多项国家、省部级刺参相关的科研项目,全面、系统地开展了基础生物学、繁殖生物学、养殖生态学、增养殖技术、良种选育、病害控制、营养与饲料、精深加工和产品质量与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为促进刺参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海产珍品:深海滋养的奥秘与价值探寻》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种类的海产品养殖技术或病害防控,而是将目光投向广阔的海洋,深入探究海洋赋予我们的各类珍贵食材,揭示它们在人类饮食文化、健康营养以及生态环境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将一同踏上一场海洋之旅,从地质变迁、洋流运动等宏观角度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再到微观层面解析各种海产品所蕴含的独特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 第一章:蔚蓝宝库的馈赠——海洋生态系统的宏观视角 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古老的海洋地质史,追溯生命如何在浩瀚的水域中孕育、演化,最终形成如今我们所见的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群落。我们将详细介绍海洋环境的几个核心要素: 海洋的组成与结构: 从海水盐度、温度、溶解氧等物理化学性质,到不同海域(如大陆架、深海平原、海沟、珊瑚礁等)的地理特征,理解这些环境因素如何塑造了海洋生物的分布与生存模式。我们将探讨洋流、潮汐、季风等动力学过程如何影响营养物质的输送与能量的流动,从而构建起复杂而精密的海洋食物网。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摇篮: 介绍海洋中几大类重要的生物群体,包括但不限于: 浮游生物: 从微小的细菌、病毒,到令人惊叹的浮游植物(如硅藻、甲藻)和浮游动物(如桡足类、磷虾),它们不仅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更是地球碳循环的重要参与者。我们将阐述浮游生物的生态功能,以及它们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底栖生物: 聚焦于栖息在海底的各类生物,如海藻、珊瑚、贝类(牡蛎、扇贝、贻贝)、甲壳类(虾、蟹、龙虾)、头足类(章鱼、鱿鱼),以及各种鱼类、棘皮动物(海星、海胆)等。我们将分析它们与海底基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维持海底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中上层鱼类与哺乳动物: 探讨具有洄游习性的大型鱼类(如金枪鱼、沙丁鱼),以及鲸鱼、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掠食者地位,以及它们对整个食物网的调节作用。 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韧性: 讨论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挑战,例如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塑料、化学品、富营养化)、气候变化(海洋酸化、海水升温、海平面上升)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影响。同时,也会探讨海洋生态系统自身的修复能力和应对机制,强调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第二章:舌尖上的营养盛宴——海产的内在价值解析 本章将深入挖掘各类海产品在营养学上的宝藏,揭示它们为何被视为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从宏观营养素到微量营养素,再到生物活性成分,层层剥开海产的营养面纱: 蛋白质的优质来源: 解析海产品中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为何能提供人体必需的全部氨基酸,并具有极高的生物利用率,是肌肉生长、组织修复和免疫功能维持的关键。 “好脂肪”的黄金仓库——不饱和脂肪酸: 重点介绍海洋鱼类(特别是深海鱼类)中丰富的Omega-3脂肪酸(EPA和DHA),阐述它们在心血管健康、大脑发育、抗炎作用、视力保护等方面的科学证据。同时,也会提及其他不饱和脂肪酸的益处。 矿物质的天然宝库: 详细介绍海产品中富含的多种矿物质,包括: 碘: 对甲状腺激素合成至关重要,影响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锌: 参与酶的催化活性,对免疫系统、伤口愈合、味觉和嗅觉至关重要。 硒: 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有助于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铁: 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氧气的运输。 钙、磷: 对骨骼和牙齿的健康至关重要。 钾、镁: 参与维持体液平衡、神经功能和肌肉收缩。 维生素的多样性: 探讨海产品中蕴含的多种维生素,特别是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和水溶性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特别是B12)。阐述它们各自在人体生理功能中的独特作用。 生物活性物质的探索: 介绍海产品中一些具有特殊健康益处的生物活性物质,例如: 牛磺酸: 在神经系统、心脏功能和免疫系统中发挥作用。 壳聚糖(来源于甲壳类): 具有抗氧化、抗菌、降血脂等潜力。 多糖类(来源于海藻、贝类): 可能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活性。 类胡萝卜素(如虾青素): 强大的抗氧化剂。 不同海产品种类的营养侧重点: 对比不同类型海产品(如鱼类、贝类、甲壳类、海藻)在营养成分上的差异,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例如,鱼类是Omega-3的优秀来源,而贝类则富含锌和铁。 第三章:人类与海洋的共生——海产在文化、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 本章将视角从生物体本身扩展到人类社会,探讨海产品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意义,以及如何实现人海和谐共处。 悠久的饮食文化与烹饪艺术: 回顾不同地区、不同文明中关于海产的饮食传统,从古代的海洋采集到现代的精致烹饪。介绍各种海产品独特的风味、口感,以及它们在世界各地经典菜肴中的地位。探讨海产品如何影响了地方饮食特色和全球美食交流。 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分析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在全球及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创造经济价值、促进贸易往来。讨论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资源枯竭。 走向可持续的未来——负责任的消费与生产: 负责任的捕捞: 介绍可持续捕捞的原则,如休渔期、禁渔区、科学的捕捞配额、低损耗捕捞技术等。强调避免破坏性捕捞方式(如底拖网)。 健康的水产养殖: 探讨科学、环保的水产养殖模式,包括种质资源管理、健康养殖环境的营造、病害的预防与控制(强调综合防治,而非依赖单一化学手段)、饲料的科学配比、养殖对环境的影响评估等。 消费者如何做出明智选择: 指导读者如何识别可持续认证的产品,了解不同海产品的生命周期,减少食物浪费,并支持那些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渔业和养殖业者。 海洋保护的必要性: 强调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是确保海产品可持续供应的根本。介绍海洋保护区的作用,以及个人在减少海洋污染(如减少塑料使用)方面可以做出的贡献。 通过以上三个宏观且深入的章节,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海产品——从其生存的广阔海洋环境,到其内在的营养价值,再到其在人类社会中的多重意义——的全景式认知。我们鼓励读者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负责任的态度,去理解和品味来自海洋的这份馈赠,并积极参与到保护我们蓝色星球的行动中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性,又不失一线工作者那种朴素而真诚的口吻。在描述一些高深的技术原理时,作者总能巧妙地将其与实际操作中的“小窍门”结合起来,使得理论不再是高悬头顶的口号,而是可以立即付诸实践的工具。我发现自己读完一些章节后,忍不住会拿起笔记本来,记录下那些看似微小却可能决定成败的操作细节。比如,关于饵料配方的调整,书中给出的几种不同生长阶段的参考方案,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营养调控的理解。这种“授人以渔”的写作态度,让读者感到被尊重,也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也值得称赞,视觉上给人一种非常专业且亲切的感觉。那些高清的、细节丰富的图片,对于理解复杂的病害症状和养殖环境至关重要。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处理一个棘手的养殖问题时,正是书中关于某一种早期病害的图片描述,让我立刻找到了症结所在。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体验。而且,书中对各种养殖模式的优缺点分析得相当客观,没有过度美化任何一种技术,而是非常务实地指出了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潜在风险。这种平衡的视角,对于决策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读完之后,我不再是对养殖抱有盲目乐观的态度,而是有了一种更加审慎和科学的规划能力。

评分

从整体结构上看,这本书的逻辑层次感非常清晰,仿佛是将一个复杂的工程项目分解成了若干个可以独立攻克的模块。从基础的生态环境构建,到具体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再到最后的风险管理和效益评估,每一步都衔接得天衣无缝。尤其让我感到受益的是,书中对于“应激管理”的详细论述,这往往是许多养殖者容易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环节。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刺参在不同应激源下的生理反应,让我深刻理解到,养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细心体察这些“非言语的信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会了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为什么这么做”,这才是真正的高级技术指导。

评分

这本关于刺参养殖的书籍,我读完后感觉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似乎对刺参的整个生命周期了如指掌,从苗种培育到成参的各个阶段,都有详尽的论述。尤其让我惊喜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穿插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比如,对于不同海域的水文条件对刺参生长的影响,书中的描述细致入微,让我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一些复杂技术时的那种平实易懂的笔法,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比如,关于底质改良的章节,那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自己就像在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的指导下学习一样。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逻辑性很强,读起来毫不费力,感觉每一次翻阅都能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

我特别想提到的是,这本书在探讨“可持续发展”这一宏大主题时所展现出的前瞻性。它没有仅仅关注当下的产量和效益,而是花了不少篇幅来讨论如何构建一个生态友好的养殖系统。例如,书中对如何利用生物多样性来抑制有害藻类爆发的讨论,非常具有启发性。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传统上过度依赖化学干预的做法。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治未病”,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后再去“救火”。这种预防为主的理念,贯穿了全书的始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积累和对未来的责任感。我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