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联袂奉献给英语学习者的一大分级阅读精品书系,为您提供从小学高年级至大学的全套阅读方案。热销十余年、销售逾60,000,000册。内容为读者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简写本及原创精彩故事。作者团队强大:包括英语教育专家及富有经验的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签约作者。图书按照词汇量和语言难度进行科学分级。共七个级别。入门级为漫画形式,看图阅读;第一级至第六级为英汉对照形式,每页提供重点单词注释。套装内每本书都配有MP3光盘,由国外专业播音员朗读。每本书后配有练习题,协助测试阅读效果。
培养阅读能力是学好英语的重要一项,也是符合中国学生学习习惯的一条途径。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学习者可以较快提高词汇量,增强英语语感,扩大知识面,从而提高英语能力甚至直接用英文思维的能力,同时也为听、说、写等技能打下了广阔而坚实的基础。英语的听、说、写等能力的提高是无法一蹴而就的,并非人人可以办到,但是阅读的能力提高却是人人可以办到的,因为中国学生易接受的,还是从视觉上开始的认识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书虫·牛津双语读物系列”可以热销十余年,销售60,000,000册的秘密所在。
此次推出的“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新增品种)包括47本图书。编排形式与已出版“书虫”相同。封面更为精美;主题更加多样,包括悬疑、侦探、间谍等多种题材;其中新增10本剧本类图书,可以协助老师和同学们编排故事剧。
内容简介
名利场,一个极尽浮华、邪恶且又荒唐的地方,充斥着各式虚伪与矫饰。在那里,你赌博,欠债,等着有钱的姑姑死掉;在那里,你对心上人发誓相爱至死不渝,然而次日就给别人写下情书;在那里,耍心机、说谎话才会得到回报;在那里,男人奔赴战场,女人坠入爱河;在那里,欢笑与泪水同在,危险与刺激并存……故事发生在1815年的伦敦、布赖顿、布鲁塞尔和巴黎。
贝姬·夏普和阿梅莉亚·塞德利即将开始在名利场的奇妙历险。她们都将觅得夫婿,但婚姻会持续多久?谁会佩戴钻石,谁会忍饥挨饿?她们会忠贞守一,还是会荒唐行事?她们会被弃之若屣,还是会被深深爱恋?谁会把钞票缝到裙子里,随着胜利之师奔赴巴黎?谁会回到娘家,悲凄淌泪?还有她们的亲朋好友……约瑟夫·塞德利会当一辈子傻瓜吗?罗顿·克劳利会了解真相吗?威廉·多宾会如愿以偿吗?
“啊,人类欲望如此虚荣与荒唐!尘世之中,我们谁是真正快乐的?我们谁能称心如意?又或,在遂了心愿后,真正感到心满意足?”
作者简介
威廉·萨克雷(1811—1863),是一位与狄更斯齐名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小说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名利场》。
内页插图
目录
PEOPLE IN THIS STORY 人物介绍
1 The young ladies leave school
小姐们离校
2 Becky Sharp makes new friends
贝姬·夏普结交新朋友
3 Amelia Sedley nearly loses hope
阿梅莉亚·塞德利几乎绝望
4 A pleasant stay in Brighton
布赖顿愉快之旅
5 Waiting for war in Brussels
在布鲁塞尔等待战争
6 Mothers, sons, and other relations
母亲、儿子及其他亲人
7 Reunions, quarrels, and other family business
团聚、争吵及其他家事
8 The rise and fall of our heroines’ fortunes
女主人公们的命运浮沉
9 Colonel Crawley's troubles
克劳利上校的麻烦
10 Major Dobbin returns from India
多宾少校印度归来
11 A meeting with an old friend
旧友相逢
12 Births, marriages, and deaths
出生、婚姻和去世
Activities: Before Reading
Activities: While Reading
Activities: After Reading
精彩书摘
十九世纪初,六月里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阿梅莉亚·塞德利小姐和丽贝卡·夏普小姐离校了。把她们从平克顿女子学校接走的马车里装满了送给阿梅莉亚的礼物和花儿,因为人人都爱她;但丽贝卡离开时却没有一个人掉眼泪。
我们还会常常见到阿梅莉亚,所以不妨直说,她是个讨人喜爱的姑娘。她不是故事里的女主人公,因为她鼻子颇短,脸又太圆,尽管她的脸蛋透出健康红润的光泽。她有着甜美的笑容,明亮的双眸闪烁着快乐的光芒,除非眼里充满了泪水。这种情况发生得太过频繁,因为她有一颗世界上最善良的心。她离校时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哭:可以回家了她很高兴,但要告别学校里的朋友她又很伤心。
好啦,道别终于结束,马车出发了。阿梅莉亚手里拿着学校校长平克顿小姐写的信,信中满是对阿梅莉亚学业成绩和善良品格的褒扬。
阿梅莉亚的同伴丽贝卡·夏普小姐没有得到平克顿小姐的信,而且离开学校她一点也不伤心。实际上,这正合她心意呢。
“我讨厌这个地方。”她说,“我再也不想看见它了!我希望它沉到河底,连平克顿小姐也一起沉下去。”
阿梅莉亚吓了一跳。“啊,丽贝卡!”她大叫,“你怎么会有这么恶毒的想法呢?”
你可以猜得出来,丽贝卡不是一个善良宽容的人。她说世界对她太残酷——尽管很有可能是,她活该受到那样的待遇。
丽贝卡的父亲是位画家,在平克顿小姐的学校里教年轻小姐们绘画课。他是个聪明人,也好相处,但总是债台高筑,而且贪好杯中物。以前他喝醉时会殴打妻子和女儿。他的妻子是个法国舞女,教会女儿讲一口流利的法语,只是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留下丽贝卡给他照顾。
丽贝卡十七岁时,父亲亡故了。临终时他给平克顿小姐写信,求她照顾自己的孤女。于是平克顿小姐就雇丽贝卡同年轻小姐们讲法语。作为报酬,丽贝卡可以住在学校里,每年拿几英镑薪水,空闲时还可以去听课。
丽贝卡,大家也常常叫她贝姬,身材瘦小,脸色苍白,长着一头淡红色的头发。她通常低着头,可是当她抬起眼来时,那双绿眼睛显得又大又迷人,对男性尤其有吸引力。和学校里高挑健康的年轻小姐们站在一起,贝姬·夏普看起来就像个小孩子。然而,家境贫寒又债务缠身,使她学会了许多成年人才知道的诀窍:她知道怎么应付那些来讨钱的凶巴巴的店主,也知道怎么打动他们,让他们再多提供一顿饭。她的父亲非常赞赏她那灵活的头脑,喜欢在找人喝酒时把她带上,可是他那帮狐朋狗友讲的话实在不适合年轻女孩听。然而,她说她从来没当过女孩,从八岁起她就是一位成年女子了。
丽贝卡讨厌平克顿女子学校。她与平克顿小姐争吵不休,对学校里的年轻小姐们嫉妒不已。她在父亲家里过惯了自由的生活,学校简直就像一座监狱,因此她很快就开始计划如何摆脱学校的束缚。
阿梅莉亚·塞德利是她唯一的朋友。阿梅莉亚十七岁离校时,已十九岁的丽贝卡也同时离校了。丽贝卡获得了一个家庭教师的职位,教导皮特·克劳利爵士的女儿们。她会先在塞德利小姐家住几周,之后再前往克劳利爵士家。
等马车到了位于拉塞尔广场的塞德利家门口时,阿梅莉亚已将悲伤抛在脑后,因回到家而高兴起来。她兴致勃勃地带着丽贝卡参观每个房间,展示她的钢琴、书籍、衣服、珠宝以及她的哥哥约瑟夫从印度为她带回来的各种精美礼物。
“有位兄长真好。”丽贝卡说,“既然他一直在印度,我猜他一定很富有。他的妻子长得很漂亮吗?”
“噢,是的,约瑟夫很有钱,不过他还没有结婚呢。”阿梅莉亚说。
“啊,真遗憾!”丽贝卡说,“我确信你曾说过他结婚了,而且我还期待见到你的侄子、侄女们呢。”
但实际上丽贝卡脑子里想的是:“既然约瑟夫·塞德利先生富有且又未婚,我为什么不嫁给他呢?不错,我只有几个星期的时间,但试试也无妨。”
我们应该谴责夏普小姐的结婚大计吗?不,因为我们须记着,可怜的丽贝卡没有体贴的母亲为她安排这桩棘手之事。如果她不为自己寻觅夫君的话,别人是不会为她操办婚事的。
因此,丽贝卡对阿梅莉亚表现得更亲热,对这位亲爱的朋友送给她的礼物感激涕零。餐铃响起,她揽着她朋友的腰走下楼,这是关系亲密的年轻女士们的习惯。
在客厅里,她们看到一位身材高大、体态臃肿的男子。他穿着鲜艳入时,正坐在炉火边看报。两位年轻女士进屋时,他迅速站起身,脸色因惊慌尴尬而变得通红。
“只是你妹妹而已,约瑟夫。”阿梅莉亚笑着说,“我完成了学业,你知道的。这位是我的朋友,夏普小姐。我曾向你提起过她。”
……
英国文学的宏大画卷:社会变迁与人性探索的史诗 书名: 《雾都孤儿》 作者: 查尔斯·狄更斯 类别: 英国文学、社会批判小说、成长小说 适合读者: 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风貌、底层人民生活状况、人性复杂性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适合文学爱好者、历史研究者及对经典名著有深入阅读需求的读者。 一、 故事背景:工业革命阴影下的伦敦 《雾都孤儿》(Oliver Twist)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工业革命鼎盛时期,此时的英国,伦敦作为世界级的都会,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一方面,资本的积累催生了无可比拟的财富和权力;另一方面,贫富差距急剧扩大,贫民窟和济贫院成为社会无法回避的阴暗角落。 狄更斯以其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同情心,将读者带入了那个终日笼罩在浓重雾气中的伦敦。这里的街道不仅仅是交通的干道,更是阶级对立、道德沦丧与生命挣扎的缩影。本书精准地捕捉了时代的脉搏,描绘了一个充斥着法律的冷酷、教会的虚伪以及底层人民在生存线上挣扎的真实图景。 二、 核心情节:一个孤儿的求生之旅 小说的主人公奥利弗·特维斯特,生于一个无法言说的耻辱之中,一出生便被送进了臭名昭著的济贫院。在那里,他和其他孤儿一样,遭受着饥饿、鞭打和精神上的摧残。奥利弗的童年是极度匮乏的代名词——他从未体验过母爱,只有冰冷的制度和看管者的残酷。 “我还能再要点粥吗?”这句石破天惊的恳求,不仅是奥利弗对基本生存需求的渴望,更是对那个冷酷体制的无声控诉,直接将他推向了命运的下一站——被学徒送给了一个残酷的殡仪师。 奥利弗的逃亡是整部小说的核心驱动力。他孤身一人,拖着尚未丰满的身体,踏入了更为广阔却也更为险恶的伦敦城。饥肠辘辘的他,误打误撞地进入了由精明狡诈的费金(Fagin)领导的一个少年盗贼团伙的巢穴。在这里,他遇到了心狠手辣的“艺术指导”——号称“贼王”的费金,以及同样残忍的、企图利用美貌和欺骗来获取不义之财的南希(Nancy)和比尔·赛克斯(Bill Sikes)。 奥利弗的纯真与这个犯罪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渴望温暖和正当的生活,却不断被周围的罪恶力量所拉扯。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追逐、误解、绑架和道德困境,直到他被善良的布朗洛先生救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温情的阶级。然而,过去的阴影并未就此消散,围绕着奥利弗身世之谜的阴谋仍在暗中进行,牵扯出一段复杂的家族恩怨和财富继承的真相。 三、 人物群像:道德光谱上的众生相 《雾都孤儿》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狄更斯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群像: 奥利弗·特维斯特: 纯洁的象征。无论环境如何污秽,他始终保持着与生俱来的善良和正直。他的存在是对“环境决定论”的挑战,暗示着人性深处的光芒是无法被彻底泯灭的。 费金(Fagin): 令人不寒而栗的“导师”。他代表了犯罪世界的腐蚀性。他吝啬、贪婪,热衷于用花言巧语和蝇头小利来诱惑天真无邪的少年走向歧途。他是一个精明的操纵者,体现了资本逻辑在犯罪领域的扭曲运用。 比尔·赛克斯(Bill Sikes): 纯粹的暴力和野蛮的化身。他粗暴、嗜酒,是毫无救赎可能的恶棍,他与他忠诚的斗牛犬“公牛犬”之间的关系,讽刺地揭示了暴力分子对陪伴的需求。 南希(Nancy): 悲剧性的女性角色。她生于泥淖,却拥有一颗渴望救赎的赤子之心。她对赛克斯的盲目依恋与她最终为保护奥利弗所表现出的巨大勇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的命运是时代对女性悲剧的无情定格。 布朗洛先生与梅丽夫人: 代表了中上层阶级的良知与慈悲。他们是社会中道德力量的体现,通过他们的善意,为奥利弗指明了希望的方向。 小呻吟(The Artful Dodger): 伦敦街头智慧的体现。这个早熟的少年,是街头生活的完美产物,他的伶牙俐齿和对街头规则的精通,令人既心疼又警惕。 四、 主题深度:社会批判与道德探讨 狄更斯通过奥利弗的视角,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弊病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批判: 济贫院制度的残酷性: 小说开篇就对济贫院和“穷人法”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揭示了这些旨在“救助”穷人的机构,是如何将人贬低到牲畜不如的境地,使人丧失尊严。 阶级固化与不公: 贫穷被视为道德败坏的根源,而财富则似乎天然带有道德光环。奥利弗的贵族血统被掩盖,若非偶然的善意介入,他注定要被阶级标签所吞噬。 人性的救赎与堕落: 小说探讨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极限。费金努力将孩子们塑造成小偷,但奥利弗的“本性”拒绝了这一设定。同时,南希的最终选择,则展现了即使在最深的黑暗中,人类依然有能力做出高尚的牺牲。 五、 文学价值与影响 《雾都孤儿》不仅是一部情节引人入胜的小说,更是狄更斯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他运用了极为生动的语言、夸张的情节冲突和深入人心的角色刻画,将复杂的社会问题转化为大众可以理解的故事。 这部作品自连载之初便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直接促使了英国政府对济贫院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它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让后世得以窥见那个雾气弥漫的时代,那些在底层挣扎的灵魂所承受的重量。阅读此书,不仅是享受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更是一次对人性和社会良知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