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授篆制度研究

道教授篆制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仲宇 著
图书标签:
  • 篆刻史
  • 篆刻研究
  • 金石学
  • 书法史
  • 中国古代文字学
  • 制度史
  • 道教文化
  • 学术史
  • 历史学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392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88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符箓是道教的重要法器,授箓,或称授符箓,是道教最为基本的组织制度。然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课题,却至今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成果出现。本书考察了授箓制度的形成,概述了它在古代社会中的演变,以及当代授箓的情况。成果考察了授箓的仪式,授箓与道教徒的修行、与道教的法术科仪的密切关系。深入探讨了法箓的结构、特点,对于授箓活动在当前的发展方走向,作了初步的探索。现在的成果,填补了一项学术研究的空白。这部书稿入选2013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前言/序言


《道教授篆制度研究》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官制与宗教文化交融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或某一具体朝代的官僚体系进行流水账式的梳理,也不是对道教教义进行泛泛而谈的介绍。相反,它将目光投向一个更为精妙且常被忽略的领域:道教教义、仪式体系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渗透进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设计之中,以及这种影响在“篆”这一独特形式下的体现。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并非是完全独立于社会文化而存在的纯粹行政工具,尤其是在道教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区域和时期,其独特的宇宙观、伦理观、等级观念,以及一套完整的仪式运作逻辑,都为官僚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土壤和借鉴蓝本。而“篆”在这里,并非单指书法艺术,而是引申为一种制度的蓝图、规则的范式、以及权力运作的隐秘代码。它涵盖了从官职的设置、品级的划分、俸禄的制定,到礼仪的规范、政令的发布、甚至刑罚的执行等一系列制度层面的建构。 第一部分:理论框架与研究视域的奠定 开篇,本书首先会详细阐述其研究的理论基础。作者并非简单套用现有的政治学或宗教学理论,而是试图建立一个跨学科的分析模型,融合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符号学以及宗教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特别强调的是,本书将“制度”本身视为一种文化建构,一种社会共识的体现,而道教作为一种深入中国民众生活和思想的宗教,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因果报应”等观念,以及其内部森严的等级制度、精密的仪式流程,都为理解和解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提供了独到的切入点。 “篆”的概念在本书中被赋予了多重含义。它既是指古代公文、奏章、符令等所使用的篆书字体,这些字体本身就承载着神秘、庄重、权威的象征意义;更是指一种隐性的制度设计原则和权力运作逻辑。作者将追溯“篆”作为一种书写和符号系统,如何在古代政治权力话语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通过其形式的庄重性来强化制度的合法性与神圣性。更进一步,“篆”也象征着一种深层的制度“纹理”或“刻痕”,即那些不易被表面现象所掩盖,却深刻影响制度运行的潜规则、价值取向和文化基因。 本书将重点关注道教的“符箓”、“醮仪”、“戒律”等核心实践。符箓作为一种沟通天地、调动神力的媒介,其背后蕴含的等级秩序、象征体系和操作规范,在作者看来,与古代官僚体系中不同部门的职能划分、权力层级、以及信息传递方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醮仪作为一种复杂的宗教仪式,其精细的流程设计、参与者的角色分工、以及仪式完成后所达成的“功德”或“福报”等概念,同样可以被视为一种“制度运行的范本”,为理解古代朝廷举行祭祀、颁布诏令、甚至处理国家大事时的仪式化操作提供参照。而道教的戒律,则体现了一种严格的自我约束和道德规范,这与古代官员的道德操守、行为准则的构建,有着内在的联系。 第二部分:历史文献中的“道教授篆”印记 在理论框架奠定之后,本书将进入对具体历史文献的考察。这并非是对零散史料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目的地从浩如烟海的史书中,挖掘那些能够体现道教思想与制度实践相互渗透的证据。重点将放在那些被认为是“道教化”程度较高的朝代或区域,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宋时期,在这些时期,道教的社会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者将仔细研读《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等正史,以及相关的笔记、小说、地方志、以及出土的简牍、碑刻等文献。在这些文献中,作者会寻找诸如: 官职名称与道教术语的对应关系:是否存在一些官职的设置,其名称本身就带有道教色彩,或者其职责暗示了对道教观念的模仿。例如,一些与祭祀、占卜、天文、医药相关的官职,很可能在道教的语境中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型”。 官僚礼仪与道教仪式的相似性:古代朝廷的祭祀、朝拜、宴饮等仪式,是否存在与道教的醮仪、斋醮活动在流程设计、参与者排序、象征物品的使用等方面的高度相似性。这些相似性是否仅仅是巧合,还是源于更深层的文化影响。 符令、奏章的形制与道教符箓的关系:古代官方文件,尤其是涉及重要决策、赦令、处罚等内容时,其书写格式、用词习惯、以及所使用的印章、封泥等,是否受到道教符箓的形制和象征意义的影响。例如,“符”作为一种具有神秘力量的凭证,在古代政治中是否扮演了类似的角色。 官员的道德修养与道教伦理的交织:历代对于官员的品德要求,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道教的“清静无为”、“返璞归真”等伦理思想。是否存在一些官员,其个人生活方式或政治主张,明显受到了道教思想的影响。 地方行政与道教组织形态的呼应:在一些道教势力强大的地区,地方行政的管理模式是否受到当地道教组织结构的影响,例如,道观的等级划分、道士的管辖制度等,是否为地方官僚体系的设置提供了某种参照。 作者并非简单地将道教的元素“嫁接”到政治制度上,而是深入分析这种“嫁接”背后的文化逻辑和权力运作需求。例如,道教的“神圣性”被如何挪用,以增强政治权威的合法性;道教的“秩序观”被如何改造,以服务于社会的等级结构;道教的“神秘力量”被如何转化为政治劝诫和心理控制的工具。 第三部分:个案分析与制度流变的考察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选取一些具体的历史时期或制度现象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以印证前述的理论框架和文献考察。这些个案分析将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深刻性,例如: 对“天子”观念与“天道”思想的考察:分析皇帝作为“天子”,其统治的合法性如何与道教的“天道”观念相联系。皇帝的祭天、告庙等活动,是否是对道教仪式的模仿或转化。 对科举制度与道教选拔人才模式的比较:虽然科举制度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但作者将尝试探讨,在道教内部,对“仙人”、“真人”的选拔和培养模式,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为后世的精英选拔制度提供了一些“隐性”的启示,例如对“悟性”、“德行”的重视。 对古代法律制度中“天理”、“人伦”观念的溯源:古代的法律体系,尤其是在道德层面的要求,是否与道教所倡导的“天理”和“人伦”观念有着深刻的联系。一些刑罚的设置,是否也体现了某种“因果报应”的逻辑。 对唐代三教并立背景下,道教对官制影响的深入研究: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本书将详细考察道教如何在这种“三教并立”的格局中,渗透到政治制度的各个层面,例如,道教成为国教的时期,其对官职设置、官员任免、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对宋代“理学”兴起与道教官制影响的辨析:尽管理学与道教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宋代政治中依然可以看到道教思想的影子,本书将辨析在这种复杂局面下,道教的制度影响如何与其他思想流派相互作用。 通过这些个案分析,本书旨在揭示“道教授篆制度研究”这一主题的复杂性与多层次性。它并非是要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完全归结为道教的影响,而是要说明,道教作为一种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文化的宗教,其所提供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组织形式以及仪式实践,为古代政治制度的构建和运行,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范式”。 结论:重塑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认知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重塑我们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认知。它挑战了将政治制度视为纯粹功利性、工具性产物的传统观念,强调了文化、宗教、信仰在制度构建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道教授篆制度”这一独特视角的深入挖掘,本书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权力运作的深层逻辑,以及中华文明独特的制度基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富有洞察力的框架。本书并非一个关于历史的简单叙述,而是一场关于制度、文化、宗教之间复杂互动的深度对话,一场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内在精神的探寻。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将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在那些看似冰冷的官僚体系背后,流淌着怎样的文化血液,跳动着怎样的精神脉搏。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也体现出一种对学术尊重的态度。纸张的质感很好,墨色清晰,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造成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全书的逻辑推进非常具有说服力,作者似乎总能提前预判读者的疑问,并在接下来的章节中给出富有逻辑性的解答或更深层次的探讨。它不是那种只提供答案的书,而是更擅长提出更好的问题。读完合上书本时,脑海中留下的是一连串关于制度、文化与权力之间复杂关系的新思考,这种被启发的感觉,是阅读一本优秀学术著作最令人满足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一种精妙的平衡。上半部分可能侧重于宏观的理论框架构建和历史背景梳理,读起来像是搭建地基,需要耐心和沉静。而到了中后段,随着理论基础的稳固,作者开始进入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对某一特定朝代官僚体系的微观剖析,这里的笔触变得细致入微,充满了生动的细节描摹,犹如进入了精雕细琢的工艺品展示厅。这种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的叙事节奏,使得阅读体验层次分明,既能把握全局,又不失对细节的关注,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那种淡淡的墨色和传统的纹饰,一下子就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很有分量的学术著作。我最初拿起它,是抱着学习和了解的心态,毕竟“篆制度”这个领域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学识之渊博,简直像一位行走在历史长河中的向导。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史料,更是在梳理一条清晰的脉络,将那些看似零散的制度碎片,巧妙地编织成一张宏大的图景。特别是关于早期文字演变和礼乐制度结合的部分,作者的论述非常具有洞察力,让我这个外行人都能感受到那种“制度”背后蕴含的社会秩序和文化逻辑。行文流畅,尽管是严肃的学术探讨,但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有一种抽丝剥茧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对某一具体器物或某一时期文献的表面解读上,而是深入到了制度的“生成”和“流变”之中,这点我非常欣赏。很多研究往往只关注“是什么”,而这本书却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维持下去”。书中对不同历史阶段制度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人不禁思考,我们今天的社会结构和行为规范,在多大程度上还能追溯到那些古老的制度基因。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一些日常现象的眼光都变得深邃了许多,不再是简单的看表象,而是尝试去理解其背后的深层结构。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它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历史和文献学基础,否则在面对大量古籍引文和复杂的概念辨析时,可能会感到吃力。不过,这恰恰也是其价值所在——它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而是一份扎实的、面向专业研究者的案头参考书。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脚注和尾注部分展示出的那种严谨治学态度,每条引证都力求精准,显示出扎实的田野考察和档案梳理功底。对于我们这些正在摸索相关领域的后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高的标准和宝贵的范例。

评分

可惜作者终究是在门外,研究沿革多于道箓本身。

评分

非常好的书,现在极少有这类的书籍出售,也是具有收藏价值的书。

评分

刘先生的这本书很不错,但是总感觉深度不够。不过还是颇值一读!

评分

东西不错 送货上门速度快

评分

能买到这本书真是太开心啦

评分

活动价格很优惠,物超所值,包装完好,没有破损,物流也很快

评分

非常不错的图书,支持京东!服务一流!快递非常快!小哥服务非常好!帮我送到了楼上。

评分

此书是精装版的,给了我一个惊喜!此书填补了对道教授箓制度研究的空白,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是一本有很大价值的厚重之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刘仲宇著,370页,最末附有 虚无自然六合通天金符箓祖图 和 太上正一三五都功版卷职箓 ,堪称完备!

评分

好书!!!!!!!!!!帮朋友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