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

我是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仕强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存在主义
  • 自我认知
  • 人生意义
  • 心理学
  • 个人成长
  • 思考
  • 内省
  • 灵魂
  • 迷茫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安出版社
ISBN:97875541175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00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是谁》是曾仕强先生关于心灵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从灵魂入手,用大量通俗的文字和例子,对灵魂和人性这个课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文笔流畅,说理透彻,是一部具有可读性、启发性的好书。能够带给读者许多思考的空间、许多新的知识,也能带给读者许多新的智慧。

目录


前言
一、 灵魂是一切的根源
1. 从香格里拉说起
2. 一切都是人为的花样
3. 人由身心灵组成
4. 灵魂不死
5. 人类可以无中生有
6. 灵魂是一切的根源
7. 人有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8. 灵魂创造了心智和身体
9. 心智和身体违背了灵魂
10. 最好以心智为中心

二、一切都是能量的变化
1. 宇宙是一个能量场
2. 大爆炸造成万物
3. 生命是怎么来的
4. 能量的特性
5. 诚则灵表示诚与能相通
6. 绝对宇宙和相对宇宙
7. 人从绝对宇宙来到相对宇宙
8. 能量的神秘性
9. 防患人为的过分干扰
10. 能量界的三大规律

三、灵魂创造身体
1. 确定自己的天命
2. 选择合适的父母
3. 带着中阴身投胎
4. 透过DNA来主导
5. 做男做女由自己决定
6. 身体必然会腐坏
7. 生命的期限有弹性
8. 面貌、体形、体能都会改变
9. 后天的环境很重要
10. 长寿的秘诀

四、身体与灵魂的关系变化
1. 灵魂创造身体的目的
2. 身体是灵魂在人生中的工具
3. 灵魂的三种特性
4. 绝对宇宙和相对宇宙的玄妙
5. 宇宙毁灭是真实的
6. 人类也可能灭绝
7. 欲望是灵魂安排的
8. 身体反过来囚禁灵魂
9. 多重心身
10. 灵魂面临强大的挑战

五、灵魂开启心智
1. 不动脑不用心只会伤害自己
2. 先天很固定而后天有弹性
3. 神鬼都在我们心中
4. 高能量为神,低能量即鬼
5. 得道高人可以往返两个宇宙
6. 人死后一边为神一边为鬼
7. 心智判定好死或不好死
8. 灵界逐渐和能量界区隔开来
9. 心智和灵魂的三种关系
10. 神魔鬼怪都是一体两面

六、改变命运的方法
1. 人一生下来就有命
2. 命是可以改的
3. 定数里有变数
4. 改变命运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5. 如何改变命运
6. 如何改运
7. 人生使命是由缺陷出发,走向圆满
8. 命运的好坏不是由物质生活决定
9.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
10. 命不可违,改运便好

七、一切都是一念之差
1. 灵魂退居关键性地位
2. 心智产生正负强弱的念力
3. 慎用诅咒的力量
4. 每人都有一个功过格
5. 集体功过构成共业
6.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7. 有没有灵魂自己决定
8. 疾病的原因由自己认定
9. 要不要快乐在一念之间
10. 成什么样的鬼也由自己选择

八、人生是一连串的不得不
1. 我们不得不生而为人
2. 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
3. 命运即是一连串的选择
4. 选择父母很不容易
5. 选择师长十分重要
6. 选择长官影响很大
7. 我们不得不与环境互动
8. 大家不得不善用能量
9. 不得不重视灵界的信息与反应
10. 不得不扩大自身所处的环境

九、心智必须负起一切责任
1. 心智的衡量标准
2. 人死后心智必须接受审判
3. 男人要过五个关卡
4. 女人也有五个关卡
5. 男女都应该长一些心眼
6. 打开心眼看心灵的真相
7. 随时保持正向的思考
8. 我们是一个控制系统
9. 做什么样的人自己决定
10. 心想事成,自作自受

十、人类的未来只有一条路可走
1. 科技发达带给人类莫大的威胁
2. 人类必须负起有意识演化的责任
3. 人类自救策略
4. 观念引发后果
5. 见仁见智中要坚定自己的信念
6. 核武毁灭人类之前衡情论理
7. 委屈求全而安身立命
8. 真正的成功源于祖上有德
9. 接近神明将其光芒散播人间
10. 孝道是身心灵协调的有效途径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我是谁》:
  5.人类可以无中生有世界上原本没有香格里拉,是希尔顿这一位作家,从无中生有,把香格里拉创造出来。好比我们本来没有汽车,是喜欢无中生有的人,经过长期的摸索、试验,才设计、制造出来。就像人造卫星一样,也是无中生有的成果。人类具有创造力,所以能够无中生有。
  问题是香格里拉创造出来以后,大家能不能接受,也就是打从心里头,相信有这么一回事,还是根本不相信。相信的人愈多,香格里拉就活在更多人的心里,当然活得更久。换句话说,有人相信香格里拉,它就会存在。若是大家都不相信,认为不可能有这样美好的地方,《失去的地平线》这一本小说,就会像很多小说的命运那样,一阵子便从大家的记忆中消失掉。没有人印刷,没有人发行,也没有人阅读,香格里拉很快就不见了。无中生有,可以存在很久,也可能很快消失,回归无的原点。关键在于人的心智,是不是接受,能不能认定。香格里拉相当幸运,可以获得大家普遍的推崇和喜爱。
  相信的人愈来愈多,香格里拉就愈来愈神,以致很多人愿意为它塑身膜拜,费尽心力。先是小说获得畅销,扬名四海;继而电影打动人心,传播全球;然后印度政府,趁着信徒众多的良好时机,把巴尔蒂斯坦塑造成香格里拉正神。果然香火鼎盛,各方信徒接踵而来。
  人类具有自由意志,各有各的想法,很难一致,也不需要如此。现代的生物科学家已经证明:在生物世界中,必须多样并存,才能够生生不息。不但物种要多元化,个体也应该各有差异。见仁见智,本来就应该这样。
  有人欣赏巴尔蒂斯坦,认为符合香格里拉的标准,果然是正神,值得膜拜。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不如小说中描绘的那么诱人。于是尼泊尔政府便挺身而出,指称木斯塘才是正神,希望大家不要上当。这一号召,也获得许多游客热烈的回应,香火相当兴盛。
  香格里拉就是香格里拉,原来并没有引起争夺的念头。但是,当香格里拉的心智,和广大人民的心智相碰触,彼此交流的时候,居然出现不一样的反应,不同的人群,各有各的正宗香格里拉,因而造成门派的争端。各行其是,而以其他门派所说的为非,恐怕是香格里拉始料未及的状况,好像谁也没有办法加以掌控。
  时至今日,相信还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香格里拉的事情。然而,香格里拉既然被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来,尽管还有那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无视于它的价值,甚至于想要加以否定,或者蓄意加以鄙视,大概也无济于事。因为已经有那么多人深信不疑,难以动摇了。
  当然,如果由于某种特殊的缘故,大家再也不相信香格里拉这个无中生有的故事,认为在现实世界上,绝对不可能找到。因此对这种梦想,也逐渐不加以理会,愈来愈少人注意,也愈来愈没有人去传播它。
  有朝一日,香格里拉就真的不见了,从无中来,又回归于无。
  最好的办法,似乎是再创一个比香格里拉更吸引人的人间乐土,取而代之,永远比强制消除来得有效。因为人性似水,只能够顺应着去疏通,很难逆向去堵塞。
  ……
《吾名》:一本关于寻找与定义的旅程 《吾名》并非一本填满故事细节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困惑与最执着的追寻。这本书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因为它相信,真正的答案,藏匿在每一次呼吸、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心跳的起伏之中。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次深入自我的探索之旅,去拆解那些被社会、环境、过往经历层层包裹的“我”,剥离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标签,最终抵达那个最纯粹、最真实的存在。 这本书的开篇,并非以宏大的叙事或引人入胜的情节展开,而是从一个极其微小的切入点——“名字”——开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似乎理所当然地定义了我们,仿佛与生俱来就与这个个体绑定。然而,《吾名》却引导我们去审视这个名字背后蕴含的意义。它探讨了名字的起源,是父母的期望?是家族的传承?亦或是某个偶然的决定?当我们将名字的束缚轻轻拨开,我们看到了名字之下,那个尚未被完全定义、仍在不断生长和变化的生命。 接着,《吾名》将视角缓缓转向“身份”。身份,是一个更广阔、更复杂的概念。我们是某个家庭的子女,是某个职业的从业者,是某个社群的一员,是某个地域的居民。这些身份标签,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判断,甚至在潜移默化中定义了我们认为的“我是谁”。书中并没有简单地褒扬或批判这些身份,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这些身份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结果,还是被动接受的馈赠?当我们将一个又一个身份的棱角打磨,当我们在不同身份之间切换时,那个核心的、不变的“我”究竟在哪里?它是否会因为身份的改变而消弭,还是在身份的洪流中愈发清晰? 《吾名》深入剖析了“记忆”对我们构建自我认知的影响。我们的过去,由无数零散的记忆片段组成。这些记忆,有些闪耀着温暖的光芒,有些则带着冰冷的刺痛。它们如同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珍珠,我们试图用它们来串联起一个完整的“我”。然而,记忆并非永远准确无误的记录仪,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模糊、变形,甚至被我们有意无意地修改。书中引导我们去反思,我们所珍视的记忆,是否真的代表了完整的过去?我们是否过度依赖于这些过往的印记,以至于阻碍了向前的脚步?当记忆的色彩褪去,我们又该如何去定位“现在的我”? 书中还花了大篇幅探讨了“欲望”与“恐惧”。欲望,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它驱使我们去追求,去创造,去成为我们渴望成为的样子。而恐惧,则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我们牢牢困住,让我们止步不前,不敢触碰那些未知的领域。我们常常因为欲望而定义自己,也常常因为恐惧而限制自己。这本书并不是要我们压抑欲望或消灭恐惧,而是要我们理解它们,认识到它们只是我们内在体验的一部分,而非我们存在的全部。当我们将欲望的洪流和恐惧的阴影置于审视之下,我们便能从中抽离,看到那个在欲望和恐惧之外,依然保持着平静与清醒的自己。 《吾名》还触及了“关系”在我们自我定义中的重要性。我们与父母、朋友、伴侣、同事的关系,如同我们自我画像中的笔触。在这些关系中,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体验着不同的情感,也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取关于自己的信息。然而,这种“他塑”的自我认知,是否总是准确?我们是否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而忽略了内心的声音?书中并非否定关系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我们更应该倾听自己内心的回响,辨别哪些是真实的接纳,哪些是虚假的迎合,从而在关系中保持独立的自我。 随着探索的深入,《吾名》将我们引向一个更深层次的哲学命题:“存在”。我们为何而存在?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这本书没有提供宗教式的答案,也没有宣扬虚无主义的论调。它鼓励读者去体验“活着”本身,去感受生命的律动,去发现每一个当下蕴含的价值。存在,并非是一个需要被证明的命题,而是一种持续的体验。当我们放下对“意义”的执念,当我们全然投入到每一个存在着的瞬间,我们便能体会到一种无需定义的、纯粹的“我”。 《吾名》的叙事方式是碎片化的,是跳跃的,是充满留白的。它不追求逻辑的严丝合缝,而是希望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书中的语言,是朴素的,是直白的,不加修饰,旨在穿透华丽辞藻的迷雾,直抵情感的本源。它没有设置明确的章节,也没有划分清晰的论述脉络,因为对“我是谁”的追问,本身就是一场没有边界、没有终点的旅程。 阅读《吾名》,就像走在一条蜿蜒的小径上,时而豁然开朗,时而又陷入迷雾。你可能会在某一句话中找到共鸣,可能在某个段落中产生质疑。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提供多少清晰的答案,而在于它能够引发多少深刻的提问。它希望在读者心中播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名为“觉察”,它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在每一次的自我审视中,在每一次的困惑与迷茫中,生根发芽,最终帮助读者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吾名”。 这本书并非提供一个固定的“我是谁”的定义,而是提供了一套探索“我是谁”的方法论,一套不断自我追问和自我理解的视角。它鼓励读者拥抱不确定性,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理解“变化”是生命永恒的主题。最终,《吾名》希望引领读者抵达的,不是一个静态的、被完全定义的“我”,而是一个在不断流动、不断成长、不断超越中,依然保持着核心之光、散发着生命活力的、动态而丰富的“我”。这本书,献给每一个在“我是谁”的追问中,渴望获得清晰与自由的灵魂。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市面上关于“自我认知”的书籍已经汗牛充栋,我总觉得又要陷入那些空泛的理论和陈词滥调之中。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处理方式极其细腻和克制。他没有急于给出一个宏大的哲学定义,反而像是牵着读者的手,走进了无数个日常生活的细微场景里。比如,书中花了整整一个章节来剖析“选择困难症”背后的心理机制,不是简单地归咎于焦虑,而是深入挖掘了我们在不同情境下对“理想自我”投射的不同期望值是如何相互拉扯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无聊”的章节,作者将无聊视为一种亟待被填满的“能量真空”,而不是一种负面情绪,并提供了极其实用的工具——不是教你如何“对抗”无聊,而是教你如何“观察”它正在试图向你揭示什么。整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大量的案例分析都来自于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而不是生硬的心理学实验报告,读起来丝毫没有学究气,更像是在和一位博学又富有同理心的朋友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让人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翻下去,思绪也随之被不断拉扯、重塑。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一场精妙的迷宫设计,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或者清晰的章节划分,更像是意识流与哲学思辨的交织体。一开始阅读时,我甚至有些摸不着头脑,感觉思绪被抛入了一片迷雾之中,信息密度高到令人眩晕。但正是这种看似松散的组织方式,反而完美地模拟了我们内心世界的运转模式——那些看似不相关的念头、闪回的记忆、突如其来的灵感,往往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在你脑海中碰撞出火花。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他擅长使用长句和复杂的从句结构来描绘那种难以言喻的内在感受,读起来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攀岩。例如,他对“身份认同的破碎化”的描述,不是用简单的“多重人格”来概括,而是用一系列破碎的镜面意象,展现了现代人在不同社交平台和真实生活之间,如何精妙地切割和维护着彼此疏离的自我侧面。读完这一部分,我不得不停下来,花了好长时间整理自己的呼吸,感觉自己的思维网络被彻底地梳理了一遍,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消耗精神,但回报也是巨大的。

评分

这本书在排版和装帧设计上,也透露出一种极具个性的艺术品位。与其他市面上常见的工具书或畅销书不同,它采用了非常窄的页边距和大量留白,字体选择也偏向于一种略带古朴感的衬线体,这使得阅读的节奏感被有意地放慢了。很多段落的排版布局,似乎都在模仿一种旧日手稿的风格,这在无形中强化了作者试图传达的“追溯本源”的主题。我特别欣赏书中穿插的一些看似与主线无关的、但意境相符的哲学引语或艺术评论片段,它们如同小小的休息站,让你在深度的文本阅读间隙,可以短暂地沉浸于另一种感官体验。这些碎片化的插入物,非但没有打断阅读的连贯性,反而像是在地图上标注了不同的参照物,帮助读者在复杂的思想丛林中定位自己的位置。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整体性考量,显示出出版方和作者在内容呈现上的极致用心,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和反复摩挲的物品。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方,在于它对“外部世界反馈”与“内在构建”之间关系的复杂描摹。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外部世界视为对内在的检验或威胁,而是提出了一种“共生演化”的观点。他用一系列极具画面感的比喻,来描述我们是如何在社会场域中不断地“试探性地投射”我们的自我模型,观察他人的反应,然后根据这些细微的社会回声,谨慎地修正我们的核心设定。其中有一段关于“社交面具的重量感”的描写,简直入木三分,它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在公众场合扮演一个“被期望的角色”时,肌肉记忆层面上的疲惫感,这是一种生理上的负担,而不是单纯的心理疲劳。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抽象的哲学问题,完全落实到了具体的、可感知的身体经验之中。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整套精密的工具箱,让你去解构自己与周遭环境产生的每一次互动,让你意识到“你”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实体,而是一个不断在与世界交换信息的动态系统。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非常高,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立刻就能感觉“我开窍了”的速成手册。它的价值在于其深度的“反思催化剂”作用。作者似乎对人类的局限性有着近乎残酷的诚实,他毫不留情地撕开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舒适区。书中关于“叙事性自我”的探讨,尤其具有颠覆性——我们自以为是的“人生故事”,其实只是为了维持心理平衡而进行的必要性美化和删改。他用非常冰冷的逻辑指出,我们所珍视的“连贯性”,往往是扼杀真正成长的枷锁。这种批判性的视角,对于那些习惯于被正向心理学鼓舞的人来说,可能会带来短暂的不适,甚至是一种被冒犯的感觉。但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醍醐灌顶的清醒剂。这本书不提供温暖的拥抱,它递给你一面布满灰尘的镜子,让你直视那些你刻意忽略的、甚至有些丑陋的内在构造。它的力量不在于让你“感觉良好”,而在于让你“开始思考如何真正地存在”。

评分

这次写的有点深。与之前不同。。。

评分

写的太好了,看完可以穿越时空:

评分

写的太好了,看完可以穿越时空:

评分

和描述的一致,快递员服务好。

评分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评分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评分

?????????????????

评分

刚收到,还蛮好的

评分

这次写的有点深。与之前不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