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高效施用技术

肥料高效施用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素梅 编
图书标签:
  • 肥料
  • 高效施用
  • 农业技术
  • 作物营养
  • 土壤改良
  • 农业生产
  • 植物生理
  • 农作物
  • 施肥技术
  • 精准农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027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8951
包装:大32K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页数:30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当今各种新型肥料的高效施用技术和模式,符合环保、绿色发展趋势和要求,这是和一般化肥施用方面图书最大的区别,也是本书新颖的特色。

目录

第一章 肥料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第一节肥料与现代农业的发展1

第二节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3

一、增加作物产量3

二、提高土壤肥力4

三、发挥良种潜力5

四、补偿耕地不足6

五、发展经济作物、森林和草原的物质基础6

参考文献7

第二章作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8

第一节作物对养分需求8

一、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8

二、必需营养元素的基本生理作用9

第二节作物对养分的吸收10

一、根系对养分的吸收10

二、根外器官对养分的吸收13

三、养分在作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14

第三节影响作物吸收养分的条件15

一、植物吸收养分的基因型差异15

二、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17

第四节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20

一、养分补偿学说21

二、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律21

三、最小养分律21

四、报酬递减律22

参考文献23

第三章有机肥24

第一节有机肥的种类与生产方法24

一、狭义有机肥24

二、广义有机肥25

三、商品性有机肥生产方法26

四、传统有机肥积造技术28

第二节有机肥的作用30

一、有机肥的特点与作用30

二、有机肥施用注意事项32

三、有机肥施用量与土壤培肥33

第三节有机肥施用技术34

一、粪尿肥及其施用技术35

二、堆沤肥类及施用技术37

三、秸秆类有机肥源及施用技术41

四、绿肥种植技术42

五、沼肥施用技术49

参考文献50

第四章氮素化肥52

第一节概述52

一、作物体内氮的含量和分布52

二、氮的生理功能52

三、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53

第二节主要氮肥品种54

一、尿素54

二、碳酸氢铵56

三、硫酸铵57

四、氯化铵58

五、硝酸铵60

六、硝酸钠61

七、硝酸钙61

第三节氮肥的高效施用技术61

一、氮肥的合理分配61

二、氮肥施用量的确定62

三、提高氮肥利用率63

参考文献65

第五章磷素化肥66

第一节概述66

一、植物体内磷的含量与分布66

二、磷的生理功能66

三、植物对磷素营养失调的反应68

第二节主要磷肥品种68

一、普通过磷酸钙70

二、重过磷酸钙72

三、富过磷酸钙73

四、钙镁磷肥73

五、钢渣磷肥74

六、磷矿粉75

第三节磷肥的高效施用技术76

一、土壤肥力与磷肥施用76

二、作物的需磷特性77

三、磷肥品种与合理施用79

四、氮、磷肥配合施用79

五、掌握磷肥施用的基本技术80

参考文献82第六章钾素化肥83

第一节概述83

一、植物体内钾素含量与分布84

二、钾的生理功能84

三、植物钾素营养失调症状85

第二节主要钾肥品种86

一、氯化钾86

二、硫酸钾87

三、草木灰88

四、窑灰钾肥89

第三节钾肥的高效施用技术90

一、土壤条件与施钾技术90

二、作物特性与施钾技术92

三、与其他肥料配合94

四、施肥技术95

五、钾肥的高效施用方法96

参考文献97

第七章中量元素肥料98

第一节土壤中的钙、镁、硫98

一、土壤中的钙和镁98

二、土壤中的硫99

第二节中量元素肥料(钙、镁、硫肥)种类及施用99

一、钙肥100

二、镁肥104

三、硫肥107

第三节中量元素肥料(钙、镁、硫肥)的高效施用技术111

一、根据气象条件施肥111

二、根据土壤供肥能力的大小合理施肥111

三、根据作物需肥特性合理安排肥料的种类和数量112

参考文献112

第八章微量元素肥料113

第一节微量元素肥料的特性113

一、微量元素与大量元素肥料的关系113

二、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114

三、作物对微量元素的反应114

四、微量元素肥料对植物-动物-人类之间食物链的调节作用115

第二节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及合理施用116

一、根据土壤丰缺情况和作物种类确定施用116

二、根据缺素症状对症施用116

三、微肥在农作物上的使用方法116

第三节硼肥施用技术119

一、硼肥的营养生理功能119

二、作物的缺硼症状119

三、土壤的供硼能力120

四、硼肥的品种和性质121

五、硼肥在土壤中的转化122

六、硼肥有效施用的条件122

七、硼肥的施用技术和肥效123

第四节锌肥施用技术125

一、锌在植物营养中的生理作用125

二、作物的缺锌症状126

三、土壤的供锌水平127

四、锌肥的品种和性质128

五、锌肥的合理施用与肥效129

第五节钼肥施用技术130

一、钼在植物中的营养生理功能131

二、作物的缺钼症状131

三、土壤中的钼132

四、钼肥的品种及性质133

五、钼肥的有效施用及肥效134

第六节锰肥施用技术135

一、锰的生理作用136

二、作物的缺锰症状137

三、土壤中的锰及其有效性137

四、锰肥的品种及性质139

五、锰肥的有效施用与肥效139

第七节铁肥施用技术141

一、铁在植物营养中的生理作用141

二、作物的缺铁症状142

三、土壤中铁的形态与有效性143

四、铁肥的品种和性质144

五、铁肥的施用技术与肥效145

六、铁肥的施用方法145

第八节铜肥施用技术146

一、植物的铜营养作用146

二、作物的缺铜症状147

三、土壤中的铜及其有效性148

四、铜肥的品种和性质149

五、铜肥的合理施用与肥效149

参考文献150

第九章复混肥料及其施用152

第一节复混肥的特性152

一、复混肥料概述152

二、复混肥料的国家标准和优缺点154

第二节复混肥的主要品种156

一、化成复混肥156

二、混合肥料159

三?有机无机复混肥160

四?液体复混肥164

五?专用复混肥166

第三节肥料的混合与复混肥的施用技术168

一?肥料混合的原则168

二?复混肥料的施用169

参考文献175

第十章微生物肥料177

第一节微生物肥料概述178

一?微生物肥料的概念178

二?微生物肥料的特点与作用178

三?微生物肥料的有效施用条件180

四?购买和应用微生物肥料时应注意的问题181

第二节微生物肥料的种类181

一?根瘤菌肥料182

二?自生及联合固氮菌肥料184

三?磷细菌肥料184

四?钾细菌肥料185

五?抗生菌肥料186

第三节微生物肥料施用技术186

一?使用微生物肥料时应注意事项187

二?微生物肥料的施用条件188

三?施用技术要点188

四?根瘤菌与固氮菌施用技术189

第四节微生物肥料的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190

一?微生物肥料生产应用现状190

二?微生物肥料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191

参考文献192

第十一章叶面肥194

第一节叶面肥的种类194

一?营养型叶面肥194

二?调节型叶面肥195

三?复合型叶面肥195

四、肥药型叶面肥196

五、益菌型叶面肥196

六?其他类型叶面肥196

第二节叶面肥的特点和功能197

一?叶面肥的特点197

二?叶面肥的功能198

第三节叶面肥的施用技术200

一?叶面肥的施肥原理200

二?叶面肥的施用技术要点200

三?常用叶面肥的配制及施用方法203

参考文献204第十二章缓控释肥料205

第一节缓控释肥料种类206

一?包膜型缓控释肥208

二?非包膜型缓控释肥211

第二节缓控释肥料施肥技术212

一?缓控释肥在农作物上的施用技术213

二?缓控释肥在蔬菜生产中的施用技术216

三?缓控释肥在林果业与花卉苗木生产中的施用技术217

第三节缓控释肥料的发展前景219

参考文献220

第十三章肥料施用新技术222

第一节平衡施肥技术222

一、平衡施肥技术的概念222

二、平衡施肥的基本原理223

三、平衡施肥需考虑的因素224

四、平衡施肥技术体系225

五、平衡施肥的意义227

第二节灌溉施肥技术228

一?灌溉施肥技术的概念228

二?灌溉施肥技术的优点228

三?灌溉施肥技术体系230

第三节钻孔施肥技术236

参考文献237

第十四章作物施肥238

第一节水稻施肥238

一、水稻的营养特性238

二、水稻的需肥规律240

三、水稻施肥技术的发展243

四、高产水稻施肥典型分析246

第二节棉花施肥249

一、棉花中熟品种的需肥规律249

二、不同地力棉田氮肥施用技术252

三、不同地力棉田氮、磷配合施用技术253

四、不同地力棉田氮、磷、钾配合施用技术254

五、棉花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技术254

六、棉田增施有机肥,实行有机、无机相结合255

第三节谷子施肥255

一、谷子的营养特性255

二、谷子的肥水管理技术258

第四节大豆施肥260

一、大豆的营养特性260

二、大豆施肥技术262

第五节油菜施肥263

一、油菜的生育特性264

二、油菜对肥料的需求265

三、油菜施肥技术267

第六节花生施肥270

一、花生对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量270

二、花生各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动态270

三、花生施肥技术

271第七节向日葵施肥273

一、向日葵的营养特性273

二、向日葵施肥技术275

第八节蔬菜施肥277

一、蔬菜作物需肥特点277

二、蔬菜作物施肥技术278

第九节烟草肥料283

一、烟草植株的吸肥规律284

二、烟草的营养特点284

三、烟草对土壤的要求287

四、烟草施肥技术289

第十节苹果树施肥291

一、苹果树的营养特点291

二、苹果树施肥技术292

第十一节柑橘施肥295

一、柑橘营养特点及需肥规律295

二、柑橘营养诊断及施肥技术297

第十二节茶树施肥301

一、茶树的吸肥规律302

二、茶树的施肥原则302

三、茶园施肥技术304

参考文献307

前言/序言


高效肥育——植物健康生长的奥秘与实践 肥料,作为植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其科学、高效的施用,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品质的提升,乃至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肥料的认识和应用,往往存在着误区和局限。化学肥料的过量、单一施用,不仅造成了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还导致了养分流失,污染了水体和土壤,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与此同时,生物肥料、有机肥料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其在改善土壤结构、提升作物抗逆性、促进作物健康生长方面的独特优势,亟待被科学地推广和应用。 本书《高效肥育——植物健康生长的奥秘与实践》,旨在拨开笼罩在肥料施用技术上的迷雾,为广大农民朋友、农业技术人员、园艺爱好者以及所有关注植物生长的人们,提供一套系统、全面、实用、前沿的植物营养与肥育解决方案。我们不拘泥于传统的肥料种类和施用方法,而是着眼于植物的真实需求,从宏观的生态环境,到微观的植物生理,进行深入的剖析,旨在帮助您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施肥,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肥育。 第一篇:植物生长与营养需求的深层解析 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是实现高效肥育的基石。在本篇中,我们将带领您深入植物的微观世界,揭示植物细胞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如何吸收、运输和转化养分的。您将了解到,每一种营养元素——无论是大量元素如氮、磷、钾,还是中量元素如钙、镁、硫,抑或是微量元素如铁、锰、锌、铜、硼、钼、氯——它们在植物体内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各自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哪些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们将详细阐述不同生长时期,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特点。幼苗期、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成熟期,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食谱”。例如,幼苗期需要充足的磷来促进根系发育,旺盛生长期则离不开大量的氮来支撑叶片生长和光合作用,而开花结果期则需要更多的钾来促进养分积累和果实品质的提升。我们将通过丰富的图示和实例,直观地展示缺乏某种营养元素时,植物可能出现的生长不良症状,如黄叶、小叶、落花落果、生长停滞等,帮助您学会“望闻问切”,初步诊断植物的营养问题。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超越传统的“缺什么补什么”的简单思维,深入探讨植物养分吸收的生理机制。您将了解到,植物并非简单地“吞噬”土壤中的养分,而是通过根系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转运蛋白,主动、选择性地吸收离子。这意味着,肥料的形态、土壤的pH值、土壤的温度、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都会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效率。因此,我们强调的“高效”,不仅仅是肥料本身的“含量高”,更是肥料的“可利用性”和植物的“吸收能力”的和谐统一。 第二篇:多元化肥料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在充分理解了植物的营养需求后,本篇将为您呈现一个多元化的肥料体系。我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传统的化学肥料,而是将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缓控释肥料、水溶性肥料等各类新型肥料纳入考量范畴,并阐述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以及最佳的应用场景。 2.1 有机肥料的“绿色革命”: 有机肥料,作为土壤的“改良剂”和植物的“营养餐”,其价值被严重低估。我们将深入探讨堆肥、厩肥、绿肥、商品有机肥等不同类型有机肥的营养成分、分解规律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作用。您将了解到,有机肥不仅能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更能活化土壤中的微生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土壤肥力,培肥地力。我们将详细介绍有机肥的科学制作方法,以及如何根据作物种类和土壤状况,合理施用不同类型的有机肥,以达到最佳的增产增质效果。 2.2 生物肥料的“生命之力”: 生物肥料,以微生物为载体,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为植物提供养分、促进生长,甚至诱导植物产生抗性。我们将重点介绍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菌根真菌等各类有益微生物在作物营养中的作用。例如,固氮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氨,有效减少化学氮肥的施用量;解磷菌能够将土壤中难溶性的磷转化为植物易吸收的磷酸盐,提高磷的利用率。我们还将探讨生物肥料与化学肥料、有机肥料的配合施用策略,实现“1+1+1>3”的协同增效效应。 2.3 缓控释肥料的“精准滴灌”: 缓控释肥料,能够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在设定的时间内,以设定的速率释放养分,避免了传统肥料“一次性释放,养分流失快”的弊端。我们将详细介绍包膜型缓释肥、控释肥、长效肥等不同类型的缓控释肥料的原理、特点以及在不同作物、不同栽培模式下的应用效果。通过合理施用缓控释肥料,可以大大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施肥次数,降低劳动强度,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2.4 水溶性肥料的“随需而供”: 水溶性肥料,易溶于水,能够与灌溉系统结合,实现“养肥一体化”,精准地将养分输送到作物的根部。我们将重点介绍各类高浓缩水溶肥、微量元素水溶肥、叶面肥等,并阐述其在滴灌、喷灌、叶面喷施等不同施肥方式下的应用技巧。尤其是在设施农业、节水灌溉日益普及的今天,水溶性肥料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养分利用率,实现“一水两用,事半功倍”。 第三篇:精准施肥的策略与技术实践 理解了植物的营养需求,掌握了多元化的肥料体系,本篇将聚焦于“如何”才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施肥。 3.1 土壤养分诊断——“量体裁衣”: 在施肥之前,了解土壤的“家底”至关重要。我们将详细介绍土壤养分检测的常用方法,包括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以及如何根据检测结果,科学地判断土壤的养分状况。我们将引导您理解土壤养分检测报告,并教会您如何根据检测结果,结合作物的生长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施肥方案。 3.2 作物养分诊断——“对症下药”: 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其养分需求存在差异。除了土壤检测,我们还将介绍作物养分诊断的方法,包括“望”——观察作物的生长姿态和叶片颜色;“闻”——嗅闻叶片的气味;“问”——了解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切”——进行叶片诊断、根系诊断等。通过多种诊断手段的结合,能够更准确地判断作物是否存在养分缺乏或过量的问题,从而做到“对症下药”。 3.3 科学施肥方法——“因地制宜,因时而异”: 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施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包括基肥、追肥、种肥、叶面肥等。我们将强调“适时、适量、适种、适法”的原则,并根据不同的作物类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花卉等)和不同的栽培模式(露地栽培、设施栽培、有机栽培、绿色栽培等),提供具体的施肥建议。 基肥施用: 如何将有机肥、缓控释肥等作为基肥,为作物提供长期的营养保障。 追肥施用: 如何根据作物生长进程,及时补充养分,促进作物快速生长和产量形成。 种肥施用: 如何在播种时施用少量易溶性肥料,为幼苗生长提供启动养分,提高出苗率和早期生长势。 叶面施用: 如何在作物生长关键时期,通过叶面喷施速效型肥料,快速补充养分,缓解生理性病害,提高产量和品质。 3.4 施肥量计算与调控——“精打细算,化繁为简”: 我们将提供一套简单易懂的施肥量计算方法,帮助您根据土壤肥力、作物产量目标、肥料养分含量等因素,科学地计算出所需的肥料用量。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如何通过调整施肥配方,达到“养分平衡”的目的,避免某些养分过量而引发的营养失调。 第四篇:循环农业与生态肥育 在追求高效肥育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本篇将引导您将视野拓展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探讨如何通过循环农业的理念,实现肥料的循环利用,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 4.1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 我们将介绍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厨余垃圾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如好氧堆肥、厌氧发酵、蚯蚓堆肥等,以及如何将这些处理后的废弃物转化为优质有机肥料,实现“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 4.2 水肥一体化技术——“精耕细作,节约资源”: 水肥一体化,将灌溉与施肥结合,通过滴灌、喷灌等方式,将水分和养分同步输送到作物根部,不仅提高了水肥利用率,还大大减少了养分流失,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我们将详细介绍水肥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构建与管理,以及如何根据作物需求,精准调控肥液浓度和施肥量。 4.3 生态调控与生物防治——“绿色屏障,健康生长”: 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作物的自身抗逆性。同时,我们将介绍一些生物防治的方法,如引入天敌,利用植物提取物等,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营造一个健康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作物健康生长,从根本上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 结语 《高效肥育——植物健康生长的奥秘与实践》,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方法,一种趋势。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您对植物生长奥秘的探索热情,掌握科学的肥育技术,告别“盲目施肥”的时代,走向“精准施肥,绿色发展”的新篇章。无论是家庭园艺,还是规模化种植,本书都将是您身边不可多得的“营养师”和“顾问”,帮助您的植物茁壮成长,收获丰硕的果实,为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贡献一份力量。我们坚信,通过科学的肥育,我们不仅能种出更健康的食物,更能收获一个更健康的地球。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那就是“前沿探索”。它完全没有停留在对现有肥料产品功效的简单介绍上,而是着重探讨了未来农业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应对。关于新型肥料载体材料的开发、纳米技术在肥料释放控制中的应用,虽然听起来非常“高大上”,但作者的阐述方式非常务实,把实验室的前沿研究与田间地头的实际效益紧密联系起来。尤其是书中对“环境友好型施肥”的深入剖析,不再局限于减少污染,而是探讨如何通过提高效率来从源头上减少投入,这完全是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提前接触到了未来五到十年的农业技术发展趋势报告,对于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和投资方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高效施肥,更教会了我如何思考未来的农业技术路径。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这种偏爱历史和文化角度的读者来说,也提供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它在论述现代高效施肥技术的同时,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关于传统农耕文化中肥料使用的演变脉络。比如,古代“粪肥”的使用智慧与现代生物有机肥理念的契合点分析,让我对“旧瓶装新酒”的农业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并未将传统经验一概否定,而是将其置于现代科学的框架下进行重新审视和优化,这种融会贯通的手法非常高明。书中对于不同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对微量元素的需求“时间表”的描绘,犹如一幅精美的生命周期画卷,充满诗意和科学的严谨。它让我意识到,农业技术的发展,始终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敬畏之上的,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科学数据赋予了土地的温度和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被它的专业性震慑住了。那些关于肥料吸收效率、养分转化率的深度探讨,一开始让我觉得有点晦涩。但是,一旦你沉下心去钻研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模型,你会发现作者在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作物营养管理框架。它不仅仅告诉你“该施多少”,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是这个量”以及“在什么环境下会发生变化”。书中对于气候变化对肥料利用率影响的论述,特别是对极端天气下追肥策略的调整建议,非常具有前瞻性。这已经超越了普通农技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本高级作物生理学与土壤化学的交叉应用教材。对于科研人员或者希望深入理解肥料作用机理的资深农艺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大量可以用来挑战现有思维定式的深度思考点。它迫使你从宏观的经验主义,转向微观的科学决策,每一页都充满了干货和可以引用的数据支撑,绝对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那种“实战派”的风格。它没有太多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直接切入问题核心——如何把每一粒化肥的价值最大化?里面介绍的几种新型缓释技术和精准变量施肥的技术路线,放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简直是降本增效的“杀手锏”。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水肥一体化系统的配套施肥方案,作者对滴灌、喷灌系统下肥料溶解度和管道堵塞风险的规避措施,写得极其细致。这对于我们这种采用现代化灌溉技术的农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而且,书里关于测土配方的案例分析,步骤清晰,甚至连取样的深度、晾晒和送检前的注意事项都一一列举,让人感觉作者是在手把手地教你操作。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操作流程的标准化,让高效施肥不再是少数专家的专利,而是可以被广泛复制和推广的成功经验。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农业领域的“黑科技”指南!我本来还担心自己是新手,对化肥这个话题一窍不通,但这本书从最基础的氮磷钾元素作用讲起,深入浅出,让我这个“小白”也能迅速入门。它最让我惊喜的是对不同土壤类型的分析,详细到让人觉得作者就像在我们田地里待了一辈子一样。比如,它对砂质土和黏土在养分保持能力上的差异分析,以及据此推荐的不同肥料配比和施用时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指导。我尤其欣赏它对有机肥与化肥结合使用的强调,那种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对土地负责任的态度。书里那些图表和案例分析,数据详实,逻辑严密,读起来非常过瘾,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去试验一下书中的方法。对于想提高作物产量,同时又注重土壤健康的老农和现代农业从业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能帮你少走很多弯路,真正实现“一分投入,十分产出”的愿景。

评分

图书是以传播文化为目的,用文字或其它信息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图书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不断发展着的知识传播工具。

评分

当当网的电子书平台,可以实现手持阅读畅销书。当当网移动客户端的“封面扫描”功能识别率可达98%以上,消 费 者只需要通过拍摄图书的封面便可在当当网上找到同样书籍及时查 价下单。[2]

评分

图片

评分

图书是以传播文化为目的,用文字或其它信息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图书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不断发展着的知识传播工具。

评分

发展编辑

评分

图片

评分

[1] 为了教辅图书这块“肥肉”,全国580家出版社中有90%在出教辅,而涉足教辅图书的民营出版机构,数量更为庞大。

评分

图片

评分

据统计,我国图书行业销售规模在经历2009年小幅下降后,2010年重新回到两位数增长速度,行业销售收入达672.93亿元。与此同时,行业利润达到31.77亿元,同比增长43.7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