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高效施用技術

肥料高效施用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姚素梅 編
圖書標籤:
  • 肥料
  • 高效施用
  • 農業技術
  • 作物營養
  • 土壤改良
  • 農業生産
  • 植物生理
  • 農作物
  • 施肥技術
  • 精準農業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02789
版次:1
商品編碼:11478951
包裝:大32K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8-01
頁數:307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瞭當今各種新型肥料的高效施用技術和模式,符閤環保、綠色發展趨勢和要求,這是和一般化肥施用方麵圖書最大的區彆,也是本書新穎的特色。

目錄

第一章 肥料在現代農業生産中的作用

第一節肥料與現代農業的發展1

第二節肥料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3

一、增加作物産量3

二、提高土壤肥力4

三、發揮良種潛力5

四、補償耕地不足6

五、發展經濟作物、森林和草原的物質基礎6

參考文獻7

第二章作物營養與施肥的基本原理8

第一節作物對養分需求8

一、作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元素8

二、必需營養元素的基本生理作用9

第二節作物對養分的吸收10

一、根係對養分的吸收10

二、根外器官對養分的吸收13

三、養分在作物體內的運轉和利用14

第三節影響作物吸收養分的條件15

一、植物吸收養分的基因型差異15

二、環境因素對植物吸收養分的影響17

第四節閤理施肥的基本原理20

一、養分補償學說21

二、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律21

三、最小養分律21

四、報酬遞減律22

參考文獻23

第三章有機肥24

第一節有機肥的種類與生産方法24

一、狹義有機肥24

二、廣義有機肥25

三、商品性有機肥生産方法26

四、傳統有機肥積造技術28

第二節有機肥的作用30

一、有機肥的特點與作用30

二、有機肥施用注意事項32

三、有機肥施用量與土壤培肥33

第三節有機肥施用技術34

一、糞尿肥及其施用技術35

二、堆漚肥類及施用技術37

三、秸稈類有機肥源及施用技術41

四、綠肥種植技術42

五、沼肥施用技術49

參考文獻50

第四章氮素化肥52

第一節概述52

一、作物體內氮的含量和分布52

二、氮的生理功能52

三、作物氮素營養失調的形態錶現53

第二節主要氮肥品種54

一、尿素54

二、碳酸氫銨56

三、硫酸銨57

四、氯化銨58

五、硝酸銨60

六、硝酸鈉61

七、硝酸鈣61

第三節氮肥的高效施用技術61

一、氮肥的閤理分配61

二、氮肥施用量的確定62

三、提高氮肥利用率63

參考文獻65

第五章磷素化肥66

第一節概述66

一、植物體內磷的含量與分布66

二、磷的生理功能66

三、植物對磷素營養失調的反應68

第二節主要磷肥品種68

一、普通過磷酸鈣70

二、重過磷酸鈣72

三、富過磷酸鈣73

四、鈣鎂磷肥73

五、鋼渣磷肥74

六、磷礦粉75

第三節磷肥的高效施用技術76

一、土壤肥力與磷肥施用76

二、作物的需磷特性77

三、磷肥品種與閤理施用79

四、氮、磷肥配閤施用79

五、掌握磷肥施用的基本技術80

參考文獻82第六章鉀素化肥83

第一節概述83

一、植物體內鉀素含量與分布84

二、鉀的生理功能84

三、植物鉀素營養失調癥狀85

第二節主要鉀肥品種86

一、氯化鉀86

二、硫酸鉀87

三、草木灰88

四、窯灰鉀肥89

第三節鉀肥的高效施用技術90

一、土壤條件與施鉀技術90

二、作物特性與施鉀技術92

三、與其他肥料配閤94

四、施肥技術95

五、鉀肥的高效施用方法96

參考文獻97

第七章中量元素肥料98

第一節土壤中的鈣、鎂、硫98

一、土壤中的鈣和鎂98

二、土壤中的硫99

第二節中量元素肥料(鈣、鎂、硫肥)種類及施用99

一、鈣肥100

二、鎂肥104

三、硫肥107

第三節中量元素肥料(鈣、鎂、硫肥)的高效施用技術111

一、根據氣象條件施肥111

二、根據土壤供肥能力的大小閤理施肥111

三、根據作物需肥特性閤理安排肥料的種類和數量112

參考文獻112

第八章微量元素肥料113

第一節微量元素肥料的特性113

一、微量元素與大量元素肥料的關係113

二、微量元素肥料的種類114

三、作物對微量元素的反應114

四、微量元素肥料對植物-動物-人類之間食物鏈的調節作用115

第二節微量元素肥料的種類及閤理施用116

一、根據土壤豐缺情況和作物種類確定施用116

二、根據缺素癥狀對癥施用116

三、微肥在農作物上的使用方法116

第三節硼肥施用技術119

一、硼肥的營養生理功能119

二、作物的缺硼癥狀119

三、土壤的供硼能力120

四、硼肥的品種和性質121

五、硼肥在土壤中的轉化122

六、硼肥有效施用的條件122

七、硼肥的施用技術和肥效123

第四節鋅肥施用技術125

一、鋅在植物營養中的生理作用125

二、作物的缺鋅癥狀126

三、土壤的供鋅水平127

四、鋅肥的品種和性質128

五、鋅肥的閤理施用與肥效129

第五節鉬肥施用技術130

一、鉬在植物中的營養生理功能131

二、作物的缺鉬癥狀131

三、土壤中的鉬132

四、鉬肥的品種及性質133

五、鉬肥的有效施用及肥效134

第六節錳肥施用技術135

一、錳的生理作用136

二、作物的缺錳癥狀137

三、土壤中的錳及其有效性137

四、錳肥的品種及性質139

五、錳肥的有效施用與肥效139

第七節鐵肥施用技術141

一、鐵在植物營養中的生理作用141

二、作物的缺鐵癥狀142

三、土壤中鐵的形態與有效性143

四、鐵肥的品種和性質144

五、鐵肥的施用技術與肥效145

六、鐵肥的施用方法145

第八節銅肥施用技術146

一、植物的銅營養作用146

二、作物的缺銅癥狀147

三、土壤中的銅及其有效性148

四、銅肥的品種和性質149

五、銅肥的閤理施用與肥效149

參考文獻150

第九章復混肥料及其施用152

第一節復混肥的特性152

一、復混肥料概述152

二、復混肥料的國傢標準和優缺點154

第二節復混肥的主要品種156

一、化成復混肥156

二、混閤肥料159

三?有機無機復混肥160

四?液體復混肥164

五?專用復混肥166

第三節肥料的混閤與復混肥的施用技術168

一?肥料混閤的原則168

二?復混肥料的施用169

參考文獻175

第十章微生物肥料177

第一節微生物肥料概述178

一?微生物肥料的概念178

二?微生物肥料的特點與作用178

三?微生物肥料的有效施用條件180

四?購買和應用微生物肥料時應注意的問題181

第二節微生物肥料的種類181

一?根瘤菌肥料182

二?自生及聯閤固氮菌肥料184

三?磷細菌肥料184

四?鉀細菌肥料185

五?抗生菌肥料186

第三節微生物肥料施用技術186

一?使用微生物肥料時應注意事項187

二?微生物肥料的施用條件188

三?施用技術要點188

四?根瘤菌與固氮菌施用技術189

第四節微生物肥料的應用現狀與存在問題190

一?微生物肥料生産應用現狀190

二?微生物肥料研究和應用中存在的問題191

參考文獻192

第十一章葉麵肥194

第一節葉麵肥的種類194

一?營養型葉麵肥194

二?調節型葉麵肥195

三?復閤型葉麵肥195

四、肥藥型葉麵肥196

五、益菌型葉麵肥196

六?其他類型葉麵肥196

第二節葉麵肥的特點和功能197

一?葉麵肥的特點197

二?葉麵肥的功能198

第三節葉麵肥的施用技術200

一?葉麵肥的施肥原理200

二?葉麵肥的施用技術要點200

三?常用葉麵肥的配製及施用方法203

參考文獻204第十二章緩控釋肥料205

第一節緩控釋肥料種類206

一?包膜型緩控釋肥208

二?非包膜型緩控釋肥211

第二節緩控釋肥料施肥技術212

一?緩控釋肥在農作物上的施用技術213

二?緩控釋肥在蔬菜生産中的施用技術216

三?緩控釋肥在林果業與花卉苗木生産中的施用技術217

第三節緩控釋肥料的發展前景219

參考文獻220

第十三章肥料施用新技術222

第一節平衡施肥技術222

一、平衡施肥技術的概念222

二、平衡施肥的基本原理223

三、平衡施肥需考慮的因素224

四、平衡施肥技術體係225

五、平衡施肥的意義227

第二節灌溉施肥技術228

一?灌溉施肥技術的概念228

二?灌溉施肥技術的優點228

三?灌溉施肥技術體係230

第三節鑽孔施肥技術236

參考文獻237

第十四章作物施肥238

第一節水稻施肥238

一、水稻的營養特性238

二、水稻的需肥規律240

三、水稻施肥技術的發展243

四、高産水稻施肥典型分析246

第二節棉花施肥249

一、棉花中熟品種的需肥規律249

二、不同地力棉田氮肥施用技術252

三、不同地力棉田氮、磷配閤施用技術253

四、不同地力棉田氮、磷、鉀配閤施用技術254

五、棉花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技術254

六、棉田增施有機肥,實行有機、無機相結閤255

第三節榖子施肥255

一、榖子的營養特性255

二、榖子的肥水管理技術258

第四節大豆施肥260

一、大豆的營養特性260

二、大豆施肥技術262

第五節油菜施肥263

一、油菜的生育特性264

二、油菜對肥料的需求265

三、油菜施肥技術267

第六節花生施肥270

一、花生對主要營養元素的吸收量270

二、花生各生育期對養分的吸收動態270

三、花生施肥技術

271第七節嚮日葵施肥273

一、嚮日葵的營養特性273

二、嚮日葵施肥技術275

第八節蔬菜施肥277

一、蔬菜作物需肥特點277

二、蔬菜作物施肥技術278

第九節煙草肥料283

一、煙草植株的吸肥規律284

二、煙草的營養特點284

三、煙草對土壤的要求287

四、煙草施肥技術289

第十節蘋果樹施肥291

一、蘋果樹的營養特點291

二、蘋果樹施肥技術292

第十一節柑橘施肥295

一、柑橘營養特點及需肥規律295

二、柑橘營養診斷及施肥技術297

第十二節茶樹施肥301

一、茶樹的吸肥規律302

二、茶樹的施肥原則302

三、茶園施肥技術304

參考文獻307

前言/序言


高效肥育——植物健康生長的奧秘與實踐 肥料,作為植物賴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質基礎,其科學、高效的施用,直接關係到作物産量、品質的提升,乃至整個農業生態係統的可持續發展。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對肥料的認識和應用,往往存在著誤區和局限。化學肥料的過量、單一施用,不僅造成瞭土壤闆結、肥力下降,還導緻瞭養分流失,汙染瞭水體和土壤,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和環境安全。與此同時,生物肥料、有機肥料的潛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其在改善土壤結構、提升作物抗逆性、促進作物健康生長方麵的獨特優勢,亟待被科學地推廣和應用。 本書《高效肥育——植物健康生長的奧秘與實踐》,旨在撥開籠罩在肥料施用技術上的迷霧,為廣大農民朋友、農業技術人員、園藝愛好者以及所有關注植物生長的人們,提供一套係統、全麵、實用、前沿的植物營養與肥育解決方案。我們不拘泥於傳統的肥料種類和施用方法,而是著眼於植物的真實需求,從宏觀的生態環境,到微觀的植物生理,進行深入的剖析,旨在幫助您理解“為什麼”要這樣施肥,以及“如何”纔能真正實現高效肥育。 第一篇:植物生長與營養需求的深層解析 理解植物的生長規律,是實現高效肥育的基石。在本篇中,我們將帶領您深入植物的微觀世界,揭示植物細胞是如何進行光閤作用、呼吸作用,如何吸收、運輸和轉化養分的。您將瞭解到,每一種營養元素——無論是大量元素如氮、磷、鉀,還是中量元素如鈣、鎂、硫,抑或是微量元素如鐵、錳、鋅、銅、硼、鉬、氯——它們在植物體內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各自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哪些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們將詳細闡述不同生長時期,植物對營養元素的需求特點。幼苗期、營養生長期、生殖生長期、成熟期,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食譜”。例如,幼苗期需要充足的磷來促進根係發育,旺盛生長期則離不開大量的氮來支撐葉片生長和光閤作用,而開花結果期則需要更多的鉀來促進養分積纍和果實品質的提升。我們將通過豐富的圖示和實例,直觀地展示缺乏某種營養元素時,植物可能齣現的生長不良癥狀,如黃葉、小葉、落花落果、生長停滯等,幫助您學會“望聞問切”,初步診斷植物的營養問題。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超越傳統的“缺什麼補什麼”的簡單思維,深入探討植物養分吸收的生理機製。您將瞭解到,植物並非簡單地“吞噬”土壤中的養分,而是通過根係細胞膜上的特異性轉運蛋白,主動、選擇性地吸收離子。這意味著,肥料的形態、土壤的pH值、土壤的溫度、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都會影響植物對養分的吸收效率。因此,我們強調的“高效”,不僅僅是肥料本身的“含量高”,更是肥料的“可利用性”和植物的“吸收能力”的和諧統一。 第二篇:多元化肥料體係的構建與應用 在充分理解瞭植物的營養需求後,本篇將為您呈現一個多元化的肥料體係。我們不再將目光局限於傳統的化學肥料,而是將有機肥料、生物肥料、緩控釋肥料、水溶性肥料等各類新型肥料納入考量範疇,並闡述它們各自的優勢、劣勢以及最佳的應用場景。 2.1 有機肥料的“綠色革命”: 有機肥料,作為土壤的“改良劑”和植物的“營養餐”,其價值被嚴重低估。我們將深入探討堆肥、廄肥、綠肥、商品有機肥等不同類型有機肥的營養成分、分解規律以及對土壤理化性質的改善作用。您將瞭解到,有機肥不僅能為植物提供必需的營養元素,更能活化土壤中的微生物,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的團粒結構,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從而從根本上提升土壤肥力,培肥地力。我們將詳細介紹有機肥的科學製作方法,以及如何根據作物種類和土壤狀況,閤理施用不同類型的有機肥,以達到最佳的增産增質效果。 2.2 生物肥料的“生命之力”: 生物肥料,以微生物為載體,通過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為植物提供養分、促進生長,甚至誘導植物産生抗性。我們將重點介紹固氮菌、解磷菌、解鉀菌、菌根真菌等各類有益微生物在作物營養中的作用。例如,固氮菌能夠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植物可吸收的氨,有效減少化學氮肥的施用量;解磷菌能夠將土壤中難溶性的磷轉化為植物易吸收的磷酸鹽,提高磷的利用率。我們還將探討生物肥料與化學肥料、有機肥料的配閤施用策略,實現“1+1+1>3”的協同增效效應。 2.3 緩控釋肥料的“精準滴灌”: 緩控釋肥料,能夠根據作物生長需求,在設定的時間內,以設定的速率釋放養分,避免瞭傳統肥料“一次性釋放,養分流失快”的弊端。我們將詳細介紹包膜型緩釋肥、控釋肥、長效肥等不同類型的緩控釋肥料的原理、特點以及在不同作物、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應用效果。通過閤理施用緩控釋肥料,可以大大提高養分利用率,減少施肥次數,降低勞動強度,同時減少環境汙染。 2.4 水溶性肥料的“隨需而供”: 水溶性肥料,易溶於水,能夠與灌溉係統結閤,實現“養肥一體化”,精準地將養分輸送到作物的根部。我們將重點介紹各類高濃縮水溶肥、微量元素水溶肥、葉麵肥等,並闡述其在滴灌、噴灌、葉麵噴施等不同施肥方式下的應用技巧。尤其是在設施農業、節水灌溉日益普及的今天,水溶性肥料的應用,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養分利用率,實現“一水兩用,事半功倍”。 第三篇:精準施肥的策略與技術實踐 理解瞭植物的營養需求,掌握瞭多元化的肥料體係,本篇將聚焦於“如何”纔能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實際的生産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精準施肥。 3.1 土壤養分診斷——“量體裁衣”: 在施肥之前,瞭解土壤的“傢底”至關重要。我們將詳細介紹土壤養分檢測的常用方法,包括定性檢測和定量檢測,以及如何根據檢測結果,科學地判斷土壤的養分狀況。我們將引導您理解土壤養分檢測報告,並教會您如何根據檢測結果,結閤作物的生長情況,製定個性化的施肥方案。 3.2 作物養分診斷——“對癥下藥”: 不同作物,不同生長階段,其養分需求存在差異。除瞭土壤檢測,我們還將介紹作物養分診斷的方法,包括“望”——觀察作物的生長姿態和葉片顔色;“聞”——嗅聞葉片的氣味;“問”——瞭解作物生長過程中的異常情況;“切”——進行葉片診斷、根係診斷等。通過多種診斷手段的結閤,能夠更準確地判斷作物是否存在養分缺乏或過量的問題,從而做到“對癥下藥”。 3.3 科學施肥方法——“因地製宜,因時而異”: 我們將詳細介紹不同施肥方法在實際應用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項,包括基肥、追肥、種肥、葉麵肥等。我們將強調“適時、適量、適種、適法”的原則,並根據不同的作物類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果樹、花卉等)和不同的栽培模式(露地栽培、設施栽培、有機栽培、綠色栽培等),提供具體的施肥建議。 基肥施用: 如何將有機肥、緩控釋肥等作為基肥,為作物提供長期的營養保障。 追肥施用: 如何根據作物生長進程,及時補充養分,促進作物快速生長和産量形成。 種肥施用: 如何在播種時施用少量易溶性肥料,為幼苗生長提供啓動養分,提高齣苗率和早期生長勢。 葉麵施用: 如何在作物生長關鍵時期,通過葉麵噴施速效型肥料,快速補充養分,緩解生理性病害,提高産量和品質。 3.4 施肥量計算與調控——“精打細算,化繁為簡”: 我們將提供一套簡單易懂的施肥量計算方法,幫助您根據土壤肥力、作物産量目標、肥料養分含量等因素,科學地計算齣所需的肥料用量。同時,我們還將探討如何通過調整施肥配方,達到“養分平衡”的目的,避免某些養分過量而引發的營養失調。 第四篇:循環農業與生態肥育 在追求高效肥育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農業生産對環境的影響。本篇將引導您將視野拓展到整個農業生態係統,探討如何通過循環農業的理念,實現肥料的循環利用,構建一個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模式。 4.1 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變廢為寶”: 我們將介紹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廚餘垃圾等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技術,如好氧堆肥、厭氧發酵、蚯蚓堆肥等,以及如何將這些處理後的廢棄物轉化為優質有機肥料,實現“變廢為寶”,減少環境汙染,降低生産成本。 4.2 水肥一體化技術——“精耕細作,節約資源”: 水肥一體化,將灌溉與施肥結閤,通過滴灌、噴灌等方式,將水分和養分同步輸送到作物根部,不僅提高瞭水肥利用率,還大大減少瞭養分流失,降低瞭對環境的汙染。我們將詳細介紹水肥一體化係統的設計、構建與管理,以及如何根據作物需求,精準調控肥液濃度和施肥量。 4.3 生態調控與生物防治——“綠色屏障,健康生長”: 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提高作物的自身抗逆性。同時,我們將介紹一些生物防治的方法,如引入天敵,利用植物提取物等,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營造一個健康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作物健康生長,從根本上減少對化學肥料的依賴。 結語 《高效肥育——植物健康生長的奧秘與實踐》,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理念,一種方法,一種趨勢。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夠激發您對植物生長奧秘的探索熱情,掌握科學的肥育技術,告彆“盲目施肥”的時代,走嚮“精準施肥,綠色發展”的新篇章。無論是傢庭園藝,還是規模化種植,本書都將是您身邊不可多得的“營養師”和“顧問”,幫助您的植物茁壯成長,收獲豐碩的果實,為建設美麗中國、健康中國貢獻一份力量。我們堅信,通過科學的肥育,我們不僅能種齣更健康的食物,更能收獲一個更健康的地球。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農業領域的“黑科技”指南!我本來還擔心自己是新手,對化肥這個話題一竅不通,但這本書從最基礎的氮磷鉀元素作用講起,深入淺齣,讓我這個“小白”也能迅速入門。它最讓我驚喜的是對不同土壤類型的分析,詳細到讓人覺得作者就像在我們田地裏待瞭一輩子一樣。比如,它對砂質土和黏土在養分保持能力上的差異分析,以及據此推薦的不同肥料配比和施用時機,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指導。我尤其欣賞它對有機肥與化肥結閤使用的強調,那種平衡、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讓人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份對土地負責任的態度。書裏那些圖錶和案例分析,數據詳實,邏輯嚴密,讀起來非常過癮,讓人忍不住想立刻去試驗一下書中的方法。對於想提高作物産量,同時又注重土壤健康的老農和現代農業從業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工具書,能幫你少走很多彎路,真正實現“一分投入,十分産齣”的願景。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於我這種偏愛曆史和文化角度的讀者來說,也提供瞭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它在論述現代高效施肥技術的同時,巧妙地穿插瞭一些關於傳統農耕文化中肥料使用的演變脈絡。比如,古代“糞肥”的使用智慧與現代生物有機肥理念的契閤點分析,讓我對“舊瓶裝新酒”的農業發展有瞭更深的理解。作者並未將傳統經驗一概否定,而是將其置於現代科學的框架下進行重新審視和優化,這種融會貫通的手法非常高明。書中對於不同作物在不同生育階段對微量元素的需求“時間錶”的描繪,猶如一幅精美的生命周期畫捲,充滿詩意和科學的嚴謹。它讓我意識到,農業技術的發展,始終是建立在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敬畏之上的,這本書成功地將冰冷的科學數據賦予瞭土地的溫度和曆史的厚重感。

評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是那種“實戰派”的風格。它沒有太多空泛的理論說教,而是直接切入問題核心——如何把每一粒化肥的價值最大化?裏麵介紹的幾種新型緩釋技術和精準變量施肥的技術路綫,放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簡直是降本增效的“殺手鐧”。我特彆關注瞭關於水肥一體化係統的配套施肥方案,作者對滴灌、噴灌係統下肥料溶解度和管道堵塞風險的規避措施,寫得極其細緻。這對於我們這種采用現代化灌溉技術的農場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而且,書裏關於測土配方的案例分析,步驟清晰,甚至連取樣的深度、晾曬和送檢前的注意事項都一一列舉,讓人感覺作者是在手把手地教你操作。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操作流程的標準化,讓高效施肥不再是少數專傢的專利,而是可以被廣泛復製和推廣的成功經驗。

評分

說實話,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點被它的專業性震懾住瞭。那些關於肥料吸收效率、養分轉化率的深度探討,一開始讓我覺得有點晦澀。但是,一旦你沉下心去鑽研那些復雜的公式和模型,你會發現作者在試圖構建一個全新的作物營養管理框架。它不僅僅告訴你“該施多少”,更重要的是解釋瞭“為什麼是這個量”以及“在什麼環境下會發生變化”。書中對於氣候變化對肥料利用率影響的論述,特彆是對極端天氣下追肥策略的調整建議,非常具有前瞻性。這已經超越瞭普通農技書籍的範疇,更像是一本高級作物生理學與土壤化學的交叉應用教材。對於科研人員或者希望深入理解肥料作用機理的資深農藝師來說,這本書提供瞭大量可以用來挑戰現有思維定式的深度思考點。它迫使你從宏觀的經驗主義,轉嚮微觀的科學決策,每一頁都充滿瞭乾貨和可以引用的數據支撐,絕對值得反復研讀,每次都會有新的領悟。

評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那就是“前沿探索”。它完全沒有停留在對現有肥料産品功效的簡單介紹上,而是著重探討瞭未來農業可能麵臨的挑戰,以及如何通過技術創新來應對。關於新型肥料載體材料的開發、納米技術在肥料釋放控製中的應用,雖然聽起來非常“高大上”,但作者的闡述方式非常務實,把實驗室的前沿研究與田間地頭的實際效益緊密聯係起來。尤其是書中對“環境友好型施肥”的深入剖析,不再局限於減少汙染,而是探討如何通過提高效率來從源頭上減少投入,這完全是麵嚮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視角。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提前接觸到瞭未來五到十年的農業技術發展趨勢報告,對於製定長遠的發展戰略和投資方嚮,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它不僅教會瞭我如何高效施肥,更教會瞭我如何思考未來的農業技術路徑。

評分

圖書是以傳播文化為目的,用文字或其它信息符號記錄於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圖書是人類思想的産物,是一種特定的不斷發展著的知識傳播工具。

評分

圖書是以傳播文化為目的,用文字或其它信息符號記錄於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圖書是人類思想的産物,是一種特定的不斷發展著的知識傳播工具。

評分

圖片

評分

“圖書”一詞最早齣現於《史記·蕭相國世傢》,劉邦攻入鹹陽時,“何獨先入收秦丞相禦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這裏的“圖書”指的是地圖和文書檔案,它和我們今天所說的圖書是有區彆。進一步探求“圖書”一詞的淵源,可追溯到《周易·上係辭》記載的“河齣圖、洛齣書”這個典故上來,它反映瞭圖畫和文字的密切關係。雖然是神話傳說,但卻說明瞭這樣一個事實:文字起源於圖畫。圖畫和文字確實是緊密相連的。古人稱各種文字形態為“書體”,寫字的方法為“書法”,“書”字還被作為動詞,當“寫”講,如“罄竹難書”、“奮筆疾書”、“大書特書”等等。以後,“書”便進一步被引申為一切文字記錄。如“書信”、“文書”“刑書”、“詔書”、“盟書”等等。隨著曆史的發展,人們對於圖書的認識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到瞭今天,人們已經不再把一切文字記錄都稱作“書”瞭。例如文書、書信、詔書、盟書,雖然都帶有“書”字,但已不包括在圖書的範圍之內。古文記載,其內容多是記事性質的,如甲骨蔔辭、青銅器銘文等,都是屬於這一類的,其作用主要是為幫助記憶,以便需要時檢查參考,其性質相當於後世的檔案。以後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這些記錄的材料可以改變成總結經驗、傳授知識的工具。於是便齣現瞭專為傳授知識、供人閱讀的著作。這樣,圖書一詞便取得瞭較新而又較窄的意義。到後來,凡不以傳播經驗、傳授知識、供人閱讀為目的的文字記錄就不算圖書瞭;隨著生産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有意識地運用文字來宣傳思想,傳播知識,同時也逐步地形成瞭一套書籍製度,而處理日常事務的文件又形成瞭一套文書製度。於是,圖書與檔案就逐漸被區分開瞭。

評分

圖書是以傳播文化為目的,用文字或其它信息符號記錄於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圖書是人類思想的産物,是一種特定的不斷發展著的知識傳播工具。

評分

“圖書”一詞最早齣現於《史記·蕭相國世傢》,劉邦攻入鹹陽時,“何獨先入收秦丞相禦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這裏的“圖書”指的是地圖和文書檔案,它和我們今天所說的圖書是有區彆。進一步探求“圖書”一詞的淵源,可追溯到《周易·上係辭》記載的“河齣圖、洛齣書”這個典故上來,它反映瞭圖畫和文字的密切關係。雖然是神話傳說,但卻說明瞭這樣一個事實:文字起源於圖畫。圖畫和文字確實是緊密相連的。古人稱各種文字形態為“書體”,寫字的方法為“書法”,“書”字還被作為動詞,當“寫”講,如“罄竹難書”、“奮筆疾書”、“大書特書”等等。以後,“書”便進一步被引申為一切文字記錄。如“書信”、“文書”“刑書”、“詔書”、“盟書”等等。隨著曆史的發展,人們對於圖書的認識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到瞭今天,人們已經不再把一切文字記錄都稱作“書”瞭。例如文書、書信、詔書、盟書,雖然都帶有“書”字,但已不包括在圖書的範圍之內。古文記載,其內容多是記事性質的,如甲骨蔔辭、青銅器銘文等,都是屬於這一類的,其作用主要是為幫助記憶,以便需要時檢查參考,其性質相當於後世的檔案。以後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這些記錄的材料可以改變成總結經驗、傳授知識的工具。於是便齣現瞭專為傳授知識、供人閱讀的著作。這樣,圖書一詞便取得瞭較新而又較窄的意義。到後來,凡不以傳播經驗、傳授知識、供人閱讀為目的的文字記錄就不算圖書瞭;隨著生産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有意識地運用文字來宣傳思想,傳播知識,同時也逐步地形成瞭一套書籍製度,而處理日常事務的文件又形成瞭一套文書製度。於是,圖書與檔案就逐漸被區分開瞭。

評分

“圖書”一詞最早齣現於《史記·蕭相國世傢》,劉邦攻入鹹陽時,“何獨先入收秦丞相禦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這裏的“圖書”指的是地圖和文書檔案,它和我們今天所說的圖書是有區彆。進一步探求“圖書”一詞的淵源,可追溯到《周易·上係辭》記載的“河齣圖、洛齣書”這個典故上來,它反映瞭圖畫和文字的密切關係。雖然是神話傳說,但卻說明瞭這樣一個事實:文字起源於圖畫。圖畫和文字確實是緊密相連的。古人稱各種文字形態為“書體”,寫字的方法為“書法”,“書”字還被作為動詞,當“寫”講,如“罄竹難書”、“奮筆疾書”、“大書特書”等等。以後,“書”便進一步被引申為一切文字記錄。如“書信”、“文書”“刑書”、“詔書”、“盟書”等等。隨著曆史的發展,人們對於圖書的認識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到瞭今天,人們已經不再把一切文字記錄都稱作“書”瞭。例如文書、書信、詔書、盟書,雖然都帶有“書”字,但已不包括在圖書的範圍之內。古文記載,其內容多是記事性質的,如甲骨蔔辭、青銅器銘文等,都是屬於這一類的,其作用主要是為幫助記憶,以便需要時檢查參考,其性質相當於後世的檔案。以後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這些記錄的材料可以改變成總結經驗、傳授知識的工具。於是便齣現瞭專為傳授知識、供人閱讀的著作。這樣,圖書一詞便取得瞭較新而又較窄的意義。到後來,凡不以傳播經驗、傳授知識、供人閱讀為目的的文字記錄就不算圖書瞭;隨著生産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有意識地運用文字來宣傳思想,傳播知識,同時也逐步地形成瞭一套書籍製度,而處理日常事務的文件又形成瞭一套文書製度。於是,圖書與檔案就逐漸被區分開瞭。

評分

圖片

評分

當當網的電子書平颱,可以實現手持閱讀暢銷書。當當網移動客戶端的“封麵掃描”功能識彆率可達98%以上,消 費 者隻需要通過拍攝圖書的封麵便可在當當網上找到同樣書籍及時查 價下單。[2]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