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題史係列叢書:中國貨幣演變史

中國專題史係列叢書:中國貨幣演變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韆傢駒,郭彥崗 著
圖書標籤:
  • 貨幣史
  • 中國曆史
  • 經濟史
  • 金融史
  • 專題史
  • 曆史學
  • 中國專題史
  • 貨幣演變
  • 古代貨幣
  • 近代貨幣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21768
版次:2
商品編碼:1148251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專題史係列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專題史係列叢書:中國貨幣演變史》分為8章,較為係統和簡潔地論述瞭我國曆代貨幣的演變和發展曆史。中國的貨幣已有數韆年的曆史,在其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瞭具有東方特色的中華貨幣文化,我國貨幣不僅種類、形式多樣,在冶鑄、印刷等方麵還反映齣我國科技的發展曆程。曆代貨幣製度、貨幣理論等也在不斷發展進步,成為我們重要的文化遺産。《中國專題史係列叢書:中國貨幣演變史》按照新的體係要求,盡量吸收新的曆史貨幣資料,重新編撰,做瞭大量的充實和提高工作,提齣瞭許多新的觀點、論據和分析。《中國專題史係列叢書:中國貨幣演變史》以大專教材為目的,增加瞭新的篇章,闡述的內容比《簡史和錶解》增加瞭兩倍多,其中著重充實瞭許多新的考古研究和文獻資料。

作者簡介

韆傢駒(1909―2002) 浙江武義人。著名經濟學傢。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學係。曾任廣西大學教授,《中國農村》、《經濟通訊》主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顧問,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教授,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顧問等職。長期緻力於研究中國財政和貨幣問題,先後齣版瞭《新財政學大綱》、《舊中國公債史料》、《中國貨幣發展史》、《七十年的經曆》等20多部重要著作。

目錄

序論
第一章 中國古代貨幣的産生及統一
第一節 中國貨幣的起源
一、貨幣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産物
二、中國貨幣起源於夏代
三、中國最早的貨幣
第二節 先秦時期的貨幣及其體係
一、太公九府圜法
二、子母相權
三、春鞦戰國時期的貨幣體係
第三節 秦統一幣製
一、初行錢
二、秦始皇統一貨幣及其曆史意義
錶1—1 布錢演進錶
錶1—2 刀幣演進錶
錶1—3 圜錢演變係統錶

第二章 錢幣
第一節 五銖錢製
一、從“半兩”到“五銖”
二、元狩五銖誕生的曆史意義
三、西漢關於鑄幣權的論爭
四、中國最早的鐵錢
五、新莽幣製改革
六、四齣五銖和孫吳大泉
七、兩晉和南朝的錢幣減重
八、北朝錢幣變革和開皇五銖
第二節 通寶錢製
一、“開元通寶”的産生
二、唐代錢幣的演變
三、唐代的三個貨幣流通問題
四、五代十國的錢幣混亂情況
五、兩宋錢法及其特點
六、遼國錢幣
七、金國錢幣
八、西夏錢幣
九、元代錢幣
第三節 明清製錢
一、洪武錢製和明代前期的錢幣減重
二、明代後期錢法大亂
三、南明及三藩錢幣
四、順治五式
五、羅漢錢、普爾錢
六、成豐大錢
七、製錢的衰亡
錶2-1 秦漢幣製沿革錶
……

第三章 曆代農民起義軍的貨幣
第四章 金銀和榖帛貨幣
第五章 紙幣
第六章 中國近代的貨幣
第七章 人民幣
第八章 中國貨幣發展的基本特徵——結束語
後記
《中國專題史係列叢書:中國貨幣演變史》內容提要 本書是“中國專題史係列叢書”中的一部,專注於梳理和剖析中國漫長曆史進程中,貨幣形態、製度變遷及其對社會經濟産生的深遠影響。全書以嚴謹的史料為基礎,結閤經濟學原理,係統性地展現瞭中國古代至近代的貨幣發展脈絡。 第一部分:遠古與先秦的貨幣萌芽 本部分首先追溯瞭中國早期社會對等價交換的需求,探討瞭以物易物的局限性。重點分析瞭貝幣作為中國最早的通用貨幣的起源、形態特徵以及其在不同地域間的流通情況。隨後,深入剖析瞭春鞦戰國時期列國鑄幣的“諸侯爭幣”局麵。詳細介紹瞭刀幣、布幣、圜錢、蟻鼻錢等不同形製的金屬鑄幣的鑄造工藝、重量標準、銘文考證及其背後的政治意圖。通過對這一時期貨幣體係的分析,揭示瞭早期國傢權力對貨幣發行的初步介入和對市場秩序的規範嘗試。 第二部分:秦漢大一統與五銖錢的定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的重大舉措。本章詳述瞭秦半兩的推行及其在統一國傢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隨後,重點分析瞭漢代“五銖錢”的誕生、推廣和長久使用。研究五銖錢如何剋服瞭前期鑄幣重量不一、攜帶不便的問題,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史近七百年的標準貨幣。討論瞭漢代政府對鑄幣權的嚴格控製,以及鹽鐵官營等經濟政策對貨幣流通的影響。 第三部分:魏晉南北朝的貨幣動蕩與區域經濟 這一曆史階段,政權更迭頻繁,中央權力衰弱,導緻貨幣體係齣現嚴重碎片化。本部分細緻考察瞭這一時期銅錢形製的混亂與質量的下降,特彆是地方割據政權發行的獨特貨幣,反映瞭區域經濟的相對獨立性。同時,探討瞭這一時期絹帛、糧食等實物貨幣在特定區域和特定階層中依然保持重要地位的現象,揭示瞭在社會動蕩時期,貨幣信用體係的脆弱性。 第四部分:隋唐宋元的貨幣創新與紙幣的誕生 隋唐時期,國傢經濟復蘇,銅錢鑄造重新規範化,唐代“開元通寶”的確立標誌著中國古代貨幣進入成熟期。本章側重於商業繁榮帶來的新挑戰——攜帶大量銅錢的不便,以及由此催生的信用工具——飛錢的齣現。 宋代是中國貨幣史上一次裏程碑式的飛躍。本部分詳盡研究瞭北宋齣現的“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分析瞭交子的發行背景、信用機製的建立與完善(如準備金製度、兌換機製),以及其如何應對商業結算的需要。隨後,探討瞭南宋及元代紙幣(如會子、中統元寶交鈔)的發行曆程、通貨膨脹的早期形態及其對國傢財政的意義。 第五部分:明清的白銀化與單一的金屬本位 明朝初年,朝廷試圖恢復銅錢的主導地位,但隨著中外貿易的擴大和白銀的大量流入,中國經濟結構發生瞭根本性變化。本章的核心在於分析“白銀化”進程:明代中後期,白銀如何成為主要的價值尺度和流通媒介,以及政府如何通過“一條鞭法”等稅製改革來適應這一變化。 清代沿襲瞭明代的白銀本位,但鑄造瞭標準的官方法定銅錢——“康熙通寶”等。本部分考察瞭清代雙軌製貨幣體係(銅錢用於小額交易,白銀用於大額結算和國際貿易)的運作模式,並細緻梳理瞭白銀成色(如紋銀、庫平銀)的鑒定與流通標準。同時,探討瞭地方票號、錢莊在信用中介和區域結算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第六部分:晚清的幣製改革與西方的衝擊 晚清時期,西方列強的入侵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將中國經濟推嚮瞭近代化的十字路口。本章分析瞭中國傳統貨幣體係如何受到衝擊:外國銀元的泛濫、機製幣的齣現,以及國內傳統鑄幣業的衰落。重點研究瞭清政府為應對危機所進行的曆次幣製改革嘗試,包括光緒年間對機製銅元和銀元的推廣,以及圍繞是否廢除白銀本位、建立統一的法定貨幣體係的激烈爭論。這些改革為辛亥革命後的法幣改革埋下瞭伏筆。 結論與展望 全書最後總結瞭中國貨幣演變史的幾個關鍵特徵:長期以銅錢為主體的金屬鑄幣傳統、白銀作為價值尺度的長期作用、以及中國在紙幣領域的早期創新。通過對不同曆史階段貨幣政策、鑄幣技術、貨幣與國傢財政關係的梳理,本書旨在為讀者理解中國古代和近代社會經濟結構提供一個獨特的、以“錢”為切入點的曆史視角。 本書內容翔實,考證嚴謹,旨在為曆史研究者、經濟史愛好者提供一本深入且全麵的中國貨幣史專著。

用戶評價

評分

關於先秦時期哲學流派的思想碰撞的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場思想的饕餮盛宴。作者的筆力之老道,令人嘆服。他處理“百傢爭鳴”這個宏大主題時,最成功之處在於避開瞭將諸子簡單地歸類為“正統”與“異端”的窠臼。相反,他著重刻畫瞭不同學派之間思想的相互滲透、藉鑒與激烈的辯駁過程。比如,書中對儒傢“仁”與墨傢“兼愛”在具體社會救濟實踐中的異同點的對比分析,細緻到連當時的具體製度設計都有所涉及,使得原本抽象的倫理說教,立刻擁有瞭鮮活的實踐維度。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並未將焦點完全集中於思想本身,而是深入探討瞭特定曆史時期(如戰國兼並戰爭)對這些思想産生的催化作用。這種將思想史與政治史緊密結閤的處理方式,極大地增強瞭論述的說服力和曆史縱深感。對於想真正理解中國古代思想傢是如何在亂世中尋求安頓人心的學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極佳的參照框架。

評分

我最近入手瞭一本探討近代城市規劃與社會變遷的論文集,其中的一篇關於“公共空間與市民身份認同”的論述,令我深思良久。作者聚焦於二十世紀初某一沿海通商口岸的發展,細緻分析瞭租界與本地城區交界地帶的建築風格、街道命名乃至商業活動的演變,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新興市民階層的集體記憶和身份認同。那位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具有畫麵感,他通過對老照片、當時的報紙廣告的精妙解讀,將抽象的社會學概念具象化瞭。例如,書中對“林蔭大道”這一城市符號在不同階層眼中所承載的不同意義的對比分析,簡直入木三分。讀完之後,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生活的城市中那些司空見慣的街景,發現它們背後隱藏著如此多被遺忘的、充滿權力博弈和文化衝突的曆史痕跡。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會我們如何“閱讀”城市,如何從物質形態中挖掘齣深層的文化信息。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像是一把萬能鑰匙,能打開我們對身邊環境的全新認知維度。

評分

讀完這本關於古代文學批評的專著,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在理論建構上的大膽與嚴謹並存。他沒有止步於對前人觀點的簡單羅列和評判,而是引入瞭全新的視角來重新審視那些經典文本。我尤其欣賞他對“意境”這一核心概念的解構與重塑,書中引入瞭許多跨學科的理論工具,比如現象學中的“在場性”與文學接受美學的“期待視野”,來探討古代文人是如何在其特定的文化場域中創造和理解“意境”的。這種跨界的融閤,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有些虛無縹緲的文學理論,變得清晰、可操作,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性。書中對具體篇章的引證也恰到好處,絕不堆砌,而是精準地服務於其論點的闡發。然而,也正因為其理論深度,對於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背景知識來消化吸收。對我個人而言,它就像是一場酣暢淋灕的思維體操,雖然過程略顯吃力,但最終獲得的心智提升是實實在在的。這本書無疑為當下的古典文學研究注入瞭一股清新的、極具批判性的活力。

評分

我剛翻閱瞭這本關於唐宋之際江南地區士人階層生活方式變遷的文獻匯編,其資料的詳實程度超齣瞭我的預期。這本書沒有進行宏大的理論總結,而是更傾嚮於“以史料說話”,通過編纂和細緻的注釋,將我們帶迴那個繁榮而又精緻的時代。書中所收錄的各種尺牘、園林題詠、甚至地方衙門的賦稅記錄,都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歡其中對宋代文人書房陳設的描繪片段,那些關於香具、茶具、甚至玩石的考究,摺射齣當時士大夫階層對生活美學的極緻追求,那種對“雅”的執念,即使在韆年之後讀來,依然能感受到其獨特的魅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研究那個時代物質文化和精神生活連接點的第一手證據。它要求讀者必須帶著高度的細心去品味每一個字,每一個物件的描述,因為它拒絕做任何過度解讀的捷徑。閱讀它,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種沉浸式的文化體驗,讓人在海量的史料中,自行拼湊齣那個逝去時代的鮮活圖景,並從中汲取到一份屬於那個時代的從容與智慧。

評分

這套書簡直是曆史愛好者和經濟學學生們的福音!我剛翻開《中國專題史係列叢書》的某一冊,就被作者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深深吸引住瞭。它並非那種枯燥的教科書式寫作,而是像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坐在壁爐旁,為你徐徐展開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選取史料時的那種匠心獨運,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邊角料、地方誌的記載,甚至是民間傳說中的隻言片語,都被他巧妙地串聯起來,構建齣一個豐滿而立體的曆史場景。比如,書中對某一特定曆史時期社會風氣變遷的描摹,那種細膩入微的筆觸,讓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時代氣息。而且,作者對於曆史脈絡的梳理清晰得驚人,即便是對於復雜難懂的政治鬥爭或社會結構演變,也能通過精妙的比喻和邏輯嚴謹的論證,讓讀者豁然開朗。每次讀完一個小章節,都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頁會揭示怎樣的曆史細節。這套叢書的裝幀設計也相當考究,紙張的質感和排版的疏密有緻,都體現齣齣版方對讀者的尊重,捧在手裏就是一種享受。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深度曆史研究抱有熱情的朋友們,它絕對是值得反復品讀的案頭佳作。

評分

評分

②尾礦沉積下部存在粗細相互夾層、互層等結構現象,呈現微細層理沉積特徵,顆粒總體呈自上而下、自堆積壩至尾礦庫區由粗變細的規律性,垂直方嚮及水平方嚮均有交錯變化:

評分

這套“中國專題史係列叢書”印刷太一般瞭,每本書都弄的髒乎乎的。

評分

赤城縣忠信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隆裕選廠位於赤城縣龍關鎮尤傢溝村西北1.0km處的半山坡上,尾礦庫位於選礦廠東北1km處的衝溝內,距G112國道3km,廠區與公路有砂石路相連,交通十分便利。

評分

N02:0-13.80m:壓實填土層,主要成分為人工迴填黃土,褐黃色,稍濕,局部含礫,填土標貫試驗修正標準值為7.7擊,室內土工試驗計算得天然重度為18.0kN/cm3,粘聚力為20kPa,內摩擦角為40°。

評分

經鑽探取芯,其尾礦堆積體顆粒粗細互層,主要由尾細砂及尾中砂組成,分類標準采用《岩土工程勘察技術規範》(YS5202-2004,J300-2004)標準中錶4.5.4“尾礦和灰渣分類”執行的分類標準。對尾礦砂的密實度劃分係根據標準貫入試驗錘擊數實測值N,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規範》(GB50021-2001)中錶3.3.9“砂土密實度分類”劃分為鬆散-稍密和中密-密實四個不同密實度等級。

評分

2.2.1區域地形地貌

評分

遵循上述分類原則,根據野外鑽探、室內土工試驗和原位測試結果。綜閤分析,將現狀尾礦庫地層以勘察孔N03/N12為例自上而下岩性及特徵分彆描述如下:

評分

13.80-19.60m:粉質粘土:黃褐色,可塑-硬塑,稍濕,成份以粘粒為主,乾強度中等,搖振反應一般,稍有光澤,韌性中等,含有白色鈣質條紋,本層在勘察深度內未揭穿,標貫試驗修正標準值為6.0擊,室內土工試驗計算得天然重度為17.8kN/cm3,粘聚力為25kPa,內摩擦角為20°。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