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文化叢書:中國名號與稱謂的故事

名稱文化叢書:中國名號與稱謂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鬍阿祥,瀋誌富 著
圖書標籤:
  • 文化史
  • 中國文化
  • 名號學
  • 稱謂學
  • 曆史文化
  • 語言學
  • 民俗學
  • 社會文化
  • 傳統文化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山東畫報齣版社
ISBN:9787547415290
版次:1
商品編碼:1175341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名稱文化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6
字數:1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有著四韆多年的文明史,錶現在稱謂上,除瞭14個曆代統一王朝國號外,古今名號眾多,域外稱謂繁雜。鬍阿祥、瀋誌富編著的這本《中國名號與稱謂的故事》,作為《中國國號的故事》的姊妹篇,其內容包括中國古今名號的故事、域外有關中國稱謂的故事。所謂中國古今名號,指的是由古迄今中國這一區域的稱謂;這些稱謂,都是習慣的自稱。所謂域外有關中國的稱謂,則是域外人或外國人對於“中國”的特彆的他稱。這些習慣的自稱與特彆的他稱,構成瞭“中國曆代統一王朝國號”以外的另一部分“中國”的稱謂。涵義多變、指稱的時空範圍模糊,又正是《名稱文化叢書:中國名號與稱謂的故事》的介紹對象——“中國古今名號”與“域外有關中國的稱謂”區彆於“中國曆代統一王朝國號”的兩大特點。

目錄

引言

上篇 中國古今名號
中國
1.釋“中”釋“國”
2.“中國”名號的起源
3.前800多年的“中國”:地域的“中國”
4.前800多年的“中國”:文化的“中國”
5.後2200多年的“中國”
華夏
1.夏國號的起源
2.從國號到名號:“夏”的多重應用
3.釋“華”
4.從華、諸華到華夏
中華
1.閤中國與華夏而為中華
2.中華之於地理
3.中華之於文化與民族
禹跡與九州
1.古史的神話傳說與神話傳說中的禹
2.“芒芒禹跡,畫為九州”
3.與禹跡、九州相關的眾多名號
四海與天下
1.“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赤縣神州與冀州、齊州
1.大九州的想象
2.赤縣神州
3.冀州與齊州
4.“博覽宏識”的大九州說

下篇 域外有關中國的稱謂
幾個相關問題的說明
China(支那)
1.關於“支那”緣起的各傢說法
2.“支那”緣起於“秦”
3.“秦”與“支那”釋義
4.近現代中日有關“支那”之爭
附:“支那”:近代日本人中國觀的體現
Serice(賽裏斯)
1.絲路與絲國
2.長在樹上的羊毛
3.尋找賽裏斯國
Taugas(桃花石)
1.桃花石即“陶格司”
2.桃花石之起源與名義
3.從“桃花石”到“桃花石汗”
Cathay(契丹)
1.鄂本篤尋訪契丹與契丹成為中國的稱謂
2.契丹族稱的含義與契丹以中國自居
3.域外文獻中的契丹
其他稱謂
1.通過三例可見一斑
2.漢、唐
3.吳
4.中國、中華
結語

附篇 中國民族的族稱
一、因異而認同:從“華夏”、“漢族”到“中華民族”
1.主動自認的“華夏”與被動自認的“漢族”
2.蠻、夷、戎、狄及其“漢化”
3.“中華民族”的內涵與外延
二、源遠而流長:從“漢”國號到“漢”族稱
1.語日“天漢”,其稱甚美:探尋漢國號之源
2.且可稱漢,以懷人望:梳理漢國號之流
3.錶著功業,顯揚天下:俯瞰“漢”流域
三、壯迴滿維藏濛:中國現代主要少數民族族稱的來源
1.“種田人”的民族:壯族
2.“言行一緻”的民族:迴族
3.英勇善射的民族:滿族
4.“維護你我、團結協助”的民族:維吾爾族
5.純淨聖潔的民族——藏族
6.敬長生天的民族:濛古族

後記

精彩書摘

  《名稱文化叢書:中國名號與稱謂的故事》:
  在中國大西北巍峨的天山腳下、連綿的綠洲之間,聚居著一個能歌善舞的美麗民族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現有人口約1007萬,其中95%分布在新疆地區。參考蘇北海《維吾爾族漢譯名稱源流考》(《新疆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與魏長洪、美麗班《維吾爾族名漢譯名稱新考》(《新疆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等研究成果,有關維吾爾族及其族稱,我們可以獲得如下認識:
  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主要南唐朝末年遷自濛古高原的迴鶻人與南疆綠洲的土著居民經過數百年融閤而成。10世紀以後維吾爾族的生産生活方式開始發生重要轉變,從一個以遊牧為主的民族,轉嚮一個以定居為主、從事綠洲農業的民族。
  作為中國曆史上的一個古老民族,維吾爾族先祖可以追溯到先秦秦漢時期的丁零,他們最初是逐水草而居於北方貝加爾湖地區的遊牧民族。由於曆史悠久、遷徙不定,維吾爾族族名的譯寫繁多,不下30種。最早的漢譯名稱見於《魏書·高車傳》稱袁紇,亦作烏護、烏紇,是高車之一部;此後《隋書·鐵勒傳》稱韋紇,《舊唐書·迥紇傳》作迴紇,《新唐書·迴鶻傳》作迥紇。以上所見袁紇、烏護、烏紇、韋紇、迴紇,實際都是同名異譯的寫法,至於將迴紇改為迴鶻卻不是譯音的問題,而是反映瞭當時迴紇部落聯盟與唐朝之間關係的變遷。
  隋唐時期,廣袤的北方草原地帶為突厥汗國統治,迴紇部落是突厥汗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突厥勢力不斷嚮南擴展,隋朝建立後對突厥汗國實施分化離間兼以軍事進攻政策。公元583年突厥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後在與隋朝的多次戰爭中戰敗並走嚮衰落。隋末東西兩突厥勢力又起,再度雄踞北方草原,威脅中原地區。唐統一全國後,唐太宗著手解決突厥問題,貞觀四年(630年)與薛延陀聯閤攻滅東突厥,唐高宗顯慶四年(658年)又滅西突厥,餘部西遷中亞地區。唐高宗末年(682年),原來歸降的東突厥勢力再起建立後突厥。與此同時,迴紇在反抗突厥阿史那部族的過程中也逐漸強大起來。貞觀二十年(646年)迴紇配閤唐軍攻滅薛延陀政權,首領吐迷度自稱可汗,接受唐朝管轄。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首領的迴紇聯盟聯閤唐朝大軍,推翻瞭後突厥汗國,並建立起漠北迴紇汗國。存在瞭半個多世紀的後突厥滅亡瞭。此後,突厥退齣中國北方曆史舞颱,繼之而起的就是勢力日漸強盛的迴紇汗國。迴紇汗國在其存在的一百多年時間裏,與唐朝一直保持著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往來。特彆是唐玄宗天寶年間安祿山、史思明叛亂,迴紇藉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亂。唐肅宗時吐蕃侵擾,迴紇又齣兵抵禦瞭吐蕃的進攻。唐德宗貞元四年(788年),迴紇可汗取漢文“捷鷙猶鶻然”之意,提齣將“迴紇”二字改寫為“迴鶻”,經唐朝同意後正式啓用。從此一直到元朝初年,漢文史籍又寫作“迴鶻”。
  迴鶻汗國勢力極盛之時,一度控製瞭東起額爾古納河、西至伊犁河流域的遼闊地帶。至9世紀30年代末期,汗國發生內亂,唐文宗開成五年(840年)為黠嘎斯攻滅。迴鶻部眾分數支南下和西徙,其中大部分迴鶻人嚮西遷徙。其一支奔往河西走廊,與早先即南渡大漠徙居河西的迴紇部眾聚閤,建牙帳於甘州(今甘肅張掖),史稱甘州迴鶻或河西迴鶻,這支迴鶻人的後裔即今甘肅裕固族。另一支迴鶻部眾遷至西州(今吐魯番地區)並嚮西發展,以高呂為中心建立高昌迴鶻政權,史稱高呂迴鶻或西州迴鶻,其政權存在到元朝中期,這支迴鶻人與當地民族生息融閤,發展成為今天這一地區的維吾爾族。又一支遷到蔥嶺以西,進入中亞地區與葛邏祿等部匯閤,史稱蔥嶺西迴鶻,9到13世紀初,這支迴鶻與塔裏木盆地的土著民族長期交融共同生活,逐步形成r今天這一地區的維吾爾族。
  12到13世紀初,今新疆境內的維吾爾族先民先後被西遼和乃蠻政權統治。隨後高昌迴鶻主動臣服於成吉思汗的濛古帝國,1324年並入察閤颱汗國。明初西域地區齣現很多割據政權,其統治者多為察閤颱濛古貴族後裔。在整個元明時期,維吾爾族的漢譯名稱更多瞭。據王日蔚《維吾爾(纏迴)民族名稱演變考》(《禹貢》捲七第四期,1937年)及馮承均等《西域地名》(增訂本,中華書局1982年版)的考訂,記載於《元史》、《濛古秘史》、《北使記》、《長春真人西遊記》、《黑韃事略》、《玉堂嘉話》、《常山貞石誌》等史料與筆記上的維吾爾族稱,就有二十多種,如畏兀兒、畏吾而、畏吾、畏兀、畏午兒、委兀兒、畏吾兒、畏吾爾、畏孤兒、畏古魯、委吾、委兀、畏午、衛兀、衛吾、衛郭爾、烏鵒、外五、外吾、瑰古、輝和爾、輝和、偉兀、偉吾爾、偉吾而、偉兀爾、魏哥爾、維伊哥兒等,其中以譯寫“畏兀兒”、“畏吾兒”最為常見。到瞭清朝初年,又齣現瞭威烏爾、烏衣古爾的譯稱,不過使用不廣。
  ……
書籍簡介:史海鈎沉:探尋古代社會的人際秩序與身份標記 書名: 史海鈎沉:探尋古代社會的人際秩序與身份標記 作者: [此處填寫作者姓名,例如:李明 著] 齣版社: [此處填寫齣版社名稱,例如:中華書局] 齣版時間: [此處填寫齣版年份,例如:2023年10月] 字數: 約1500字 ---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國古代社會人際關係結構、等級製度體現及身份認同構建的學術專著。它以史料為基石,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社會實踐、禮儀規範、法律條文乃至文學藝術作品的細緻梳理與解讀,旨在揭示古代社會中“人”是如何被定義、被區分、被定位的。全書聚焦於構成古代社會身份圖譜的諸多維度,包括宗法血緣、官階爵秩、職業行當、地域歸屬以及性彆角色等方麵,力求描摹齣一幅復雜而精密的古代社會身份標記體係圖景。本書不僅關注那些顯赫於史冊的士大夫階層,更深入考察瞭庶民階層、邊緣群體乃至特定行業從業者的身份符號與社會互動模式,為理解古代社會運行的深層邏輯提供瞭新的視角。 --- 第一章:禮樂製度下的身份基石:宗法與血緣的刻畫 本書開篇即追溯至先秦時期,探討宗法製度如何成為古代社會身份認定的核心框架。不同於現代社會基於個體能力的評估,古代身份的起點往往由“齣身”決定。本章詳細闡述瞭嫡庶之辨的嚴格性及其對傢族繼承權、社會地位的決定性影響。我們不僅考察瞭周代井田製下宗族勢力的構建,還分析瞭不同等級貴族(公、侯、伯、子、男)內部的血緣層級如何通過禮儀規範固化。 重點研究部分包括: 1. “傢天下”與“國天下”的身份轉換: 探討春鞦戰國時期,宗法秩序在列國爭霸中的鬆動與重塑,以及士階層如何通過“功”來部分彌補“緣”的不足。 2. 族譜與鄉賢的社會功能: 分析族譜在維護宗族認同、劃分內外親疏中的實際效用,以及地方士紳如何依托宗族力量構建其地方性權威。 3. “異姓一傢”與“同姓異族”的復雜性: 辨析古代姻親關係和同姓聚居現象對地方社會結構産生的復雜影響,展現血緣標識的靈活性與局限性。 第二章:官僚體製的層級代碼:品秩、敘階與服飾的對應 自秦漢確立郡縣製與察舉製以來,中央集權的官僚體係成為決定社會流動的最主要通道。本章著重分析瞭國傢權力如何將社會成員納入清晰的等級序列,並設計齣一套外顯的識彆係統。 我們詳細梳理瞭中國古代從九品中正製到明清“士、農、工、商”四民劃分下的具體品級劃分體係。重點探討瞭: 1. 服色與章紋的等級製度: 官服不僅是工作製服,更是嚴格的身份標識。本章收集瞭曆代關於朝服、公服、常服的詳細規定,分析瞭特定顔色(如紫色、緋色)、特定圖案(如補子、蟒紋)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權限與禁忌,揭示瞭權力對視覺符號的壟斷。 2. “流品”的社會感知: 探討瞭“齣身”與“資曆”在官員晉升中的權重,以及“貶謫”、“緻仕”等事件對個體身份標識的重塑過程。例如,被流放的官員其身份標識如何從“朝廷命官”轉嚮“罪謫之身”,以及這種身份標簽如何影響其子孫後代的社會接納度。 3. 勛爵與世襲的權力殘留: 分析瞭自秦漢直至清代的爵位製度,探討瞭這些非官職性的身份標記如何與實際的官僚權力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特彆是在文武官員區分對待下的差異化待遇。 第三章:職業分野與身份烙印:士、農、工、商的社會張力 古代社會對個體身份的劃分,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其對國傢經濟和文化生産的貢獻類型。本章聚焦於“四民”結構下的身份構建,揭示瞭經濟角色如何轉化為固定的社會階層符號。 “士”的超驗性: 分析瞭“士”階層——知識分子與統治階層——如何通過掌握禮儀話語權、文化資源和政治參與權,確立其超越其他階層的地位,以及“讀書做官”的價值導嚮如何塑造瞭整個社會的身份追求。 “農”的依附性與基礎性: 探討瞭農民身份的復雜性,他們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卻往往被置於被管製、被保護(或被剝削)的位置。研究瞭“良民”與“化外之民”在賦稅、勞役和人身自由上的根本區彆。 “工”與“商”的流動性與邊緣化: 聚焦於工匠和商賈群體。本章分析瞭盡管他們創造瞭大量財富,但在官方意識形態中,其身份如何被置於“四民”之末。著重研究瞭行業行會(如工匠作坊、牙行)在城市社會中建立的內部身份認同,以及他們如何通過財富積纍試圖“漂白”其社會身份。 第四章:地域、族群與特殊身份的界限消解與固化 古代的身份標識並不僅限於中央的行政係統,更深入到地域和族群的範疇,形成瞭對特定群體的身份規訓與標簽化。 1. “化內”與“化外”的地理身份: 深入考察瞭中原農耕文明如何構建“華夷之辨”,並由此産生的地理身份差異。分析瞭邊疆民族在不同朝代被納入或排除在主流身份體係時的機製變化。 2. 特殊行業的身份禁錮: 詳細考察瞭古代社會中一些因職業而世代相襲、難以擺脫的身份群體,如賤籍、樂戶、皂隸等。研究瞭國傢法律如何通過身份的世襲化來穩定社會結構,以及這些群體在民間社會中如何發展齣獨特的文化符號來自我標識。 3. 性彆角色的剛性烙印: 本章探討瞭父權製下,女性身份是如何被嚴格限製在傢庭領域內的。從“三從四德”的道德規範到對女性財産繼承權的限製,解析瞭性彆如何作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身份標記,影響其社會能見度和政治參與權。 結論:身份代碼的演變與現代性的張力 本書最後總結瞭中國古代身份標記體係的內在邏輯——高度依賴外部賦予而非內部選擇。通過跨越不同朝代的比較分析,展示瞭從血緣到官階,再到職業限製,身份代碼如何從鬆散的禮樂規範,逐漸固化為一套嚴密的法律與文化規訓體係。理解古代的身份標識,不僅是對曆史的考察,更是理解現代社會身份認同構建邏輯的必要參照。 本書適閤: 曆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者,以及對中國古代禮儀製度、社會結構史感興趣的廣大讀者。它以紮實的考證和深入的思辨,帶領讀者穿透曆史的迷霧,直抵古代人際交往的核心密碼。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收獲,是一種全新的觀察世界的視角。閱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待當今社會中各種頭銜、職位的眼神都變得不一樣瞭。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用語,背後竟然隱藏著如此深厚的曆史淵源和復雜的社會意義。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古代稱謂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權力、社會結構和文化心理變遷的縮影。它教會瞭我如何透過文字的錶層去探究其背後的社會權力關係,如何理解人類社會在不同曆史階段對“身份”的界定和固化。這種知識的遷移能力,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學習成果。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秩序”和“身份認同”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更高的層次,視野變得開闊而深遠。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流暢自然,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高超的講故事高手,總能用最生動、最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看似枯燥的曆史知識娓娓道來。我本來以為會讀到很多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結果完全齣乎意料,它更像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民間傳說閤集,充滿瞭人情味和生活氣息。那些關於古代官職、傢族稱謂的演變,不再是冰冷的條目,而是活生生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每個人物、每個稱謂背後都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和人際關係的糾葛。特彆是那些充滿畫麵感的細節描寫,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古人對身份和地位的重視與追求。這種深入淺齣的錶達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即便是對曆史研究不甚瞭解的普通讀者也能輕鬆進入狀態,享受其中。

評分

我必須要提一下這本書的結構編排,簡直是匠心獨運。它沒有采用簡單的時間綫索或者完全按領域劃分的結構,而是巧妙地將不同曆史時期的、看似不相關的稱謂聯係起來,形成瞭一種奇妙的知識網絡。這種跳躍式的、主題式的組織方式,反而激發瞭我的好奇心,迫使我不斷地去迴顧和思考前麵讀到的內容,以便更好地理解新的章節。作者在處理不同文化間的交融與衝突時,展現齣瞭極高的敏感度和客觀性,使得整個閱讀體驗充滿瞭思辨的樂趣。這種打破常規的組織結構,讓原本復雜的曆史脈絡變得清晰且富有邏輯性,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彩的思維探險,總能發現意想不到的聯係和知識盲點被填補的驚喜。

評分

從內容深度來看,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在嚴肅考據和大眾普及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它絕非一本嘩眾取寵的快餐讀物,而是能讓人在輕鬆愉快的閱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吸收大量紮實的文化信息。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史料時的那種審慎態度,每當提及一個有爭議的觀點時,都能看到作者在背後做瞭大量細緻的對比和分析,而不是輕率地下結論。這種對知識的敬畏之心,讓讀者對書中所述內容深信不疑,同時也為那些有更深層次探究意願的讀者提供瞭堅實可靠的參考基礎。它真正做到瞭既能滿足閑暇時翻閱的樂趣,又能作為案頭常備的參考工具書。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吸引人瞭,封麵選用瞭帶有古典韻味的淡雅色調,配上精緻的排版和裝幀工藝,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內頁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不錯,印刷清晰,字體大小適中,閱讀起來非常舒適。我特彆喜歡扉頁上那些充滿考究的插圖和設計元素,它們不僅僅是裝飾,更像是一扇扇通往古代世界的窗口。每次翻開書頁,都能被那種精心雕琢的美學氣息所感染,讓人忍不住想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其中的每一個細節。對於我這種既喜歡閱讀又注重書籍質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完全配得上“文化精品”這個稱號。它放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那種低調的奢華感,讓人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評分

不錯,比較滿意

評分

名稱文化叢書:中國名號與稱謂的故事

評分

名稱文化叢書:中國名號與稱謂的故事

評分

這本書可以更好的幫助我瞭解一些名稱的由來,先點個贊。

評分

評分

評分

¥24.40

評分

評分

不錯,內容新穎,物流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