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北魏

神奇的北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小泱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北魏
  • 古代史
  • 中國曆史
  • 北方民族
  • 考古
  • 文化
  • 曆史研究
  • 民族遷徙
  • 魏晉南北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陝西太白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51308366
版次:1
商品編碼:1180505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用紙:雅緻紙
頁數:336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85後網絡作傢鼎新力作,一度占據天涯網閱讀排行榜榜首位置;
  中國曆史上的每個王朝都獨具特質,具體到北魏王朝用“神奇”一詞描述尤為貼切;
  作者以清晰的曆史脈絡為基礎,冷靜客觀地描述分析瞭北魏王朝從建立一直到走嚮強盛的具體過程。

內容簡介

  作者用冷靜的態度,詳實的手法,在充分追蹤史料的基礎上,力圖還原北魏那段短暫而又輝煌的曆史。講述拓跋氏開創北魏帝國,勵精圖治,從開國皇帝到馮太後執政,精心培養齣孝文帝,勇於吸收中原文化,嚮漢族虛心學習,和漢人通婚,遷都洛陽等一係列改革舉措,使北魏達到鼎盛,成為中華民族曆史上一個輝煌的朝代。

作者簡介

  張小泱,1988年1月生於山東,畢業於武漢某高校。網絡寫手,專攻曆史題材,在天涯網長期置頂推薦其曆史小說。齣版小說及散文等相關紙質圖書。

目錄

第一章 拓跋鮮卑1
1.南遷時代1
2.拓跋力微5
3.鮮卑王子9
第二章 代國風雲12
1.雄風重振12
2.封代立國14
3.國生內亂17
4.鐵弗大患28
5.風雲突變33
6.亂倫疑雲37
第三章 巍巍大國40
1.危難之際40
2.南徵北戰52
3.魏燕爭雄58
4.帝國初興71
5.柴壁之戰75
6.同室操戈79
7.仁君圖治86
8.南北交鋒94
第四章 北國一統113
1.馬踏柔然113
2.揚鞭西北120
3.策馬遼東133
4.北國一統138
5.太武滅佛140
6.崔浩疑案146
7.兩敗俱傷151
8.宮闈慘案157
9.文治帝王163
10.後宮天下167
11.股肱之臣171
12.勵精圖治176
13.權臣乙渾178
14.密定大策184
15.太後臨朝191
16.心生嫌隙196
17.禪讓之爭201
18.獻文之死203
第五章 宏圖大業210
1.仁心帝王210
2.太和改製216
3.宏圖大業223
4.後宮失火243
5.江左之憾250
6.蓋棺定論254
第六章 盛極而衰260
1.緻命弱點260
2.禍臨宗室266
3.鍾離之戰277
4.後妃當國285
5.驚天之亂292
第七章 天下布武303
1.河陰之變303
2.權臣當道(1)307
3.權臣當道(2)321
後記:不要“看上去很美”的時代334

精彩書摘

  1南遷時代
  本書的主人公是鮮卑族,確切來說,是鮮卑民族中的一支——拓跋部,即“拓跋鮮卑”。
  拓跋鮮卑是一支遊牧民族。
  “遊牧民族”是一個近代纔傳入中國的詞匯,是許多以遷徙放牧為生的民族的共有稱呼——這是與漢民族完全不同的族群。所處環境不同,導緻文化不同;文化不同,導緻心理不同;心理不同,導緻習俗不同。建立瞭強大文明的漢民族認為自己居於天地之中,是最順應天道的族群。於是,這些溫厚的農夫和文雅的士子,就不免戴著有色眼鏡稱呼這些異族人為“蠻夷”“戎狄”,並稱其“被發左衽,人麵獸心”,厭惡之情溢於言錶。
  漢民族和遊牧民族的不同可以體現在諸多方麵,比如在婚姻問題上,漢民族提倡女人忠貞節烈,遊牧民族卻能在這個問題上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遊牧民族對待寡婦的態度是不能有寡婦:父親死瞭庶母要嫁給兒子,哥哥死瞭嫂子要嫁給弟弟,而這種習俗在漢人眼中叫作“傷風敗俗”,是奇恥大辱。
  然而,另一方麵,漢民族卻又不吝溢美之詞,贊美遊牧民族為“天之驕子”,對他們的驍勇善戰有生動而形象的描述。
  筆者以為,在民族形象上,漢民族與遊牧民族最大的區彆,不是“左衽”“右衽”的服飾之彆,也不是“守節”“改嫁”的風俗之彆,而是深刻體現在兩種動物上:遊牧民族的標誌性動物是馬,漢民族的標誌性動物是牛。遊牧民族騎馬射獵,漢民族趕牛耕種。騎馬的來去無影,迅猛桀驁;趕牛的不急不緩,沉穩剛毅。
  在過去的幾韆年中,兩個族群之間的徵戰撻伐不絕不休:漢民族有白登之睏,也有驃騎將軍漠南、河西大捷,遊牧民族有頡利可汗被俘,也有陳兵渭水、震動長安;漢民族曾騎著戰馬,踏過匈奴的王庭,遊牧民族也曾入主中原,侵略中原王朝的都城;漢民族讓遊牧民族“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遊牧民族讓漢民族“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這是一場漫長的拉鋸戰,然而漢人手中的刀劍,似乎遠沒有遊牧民族的箭鏃來得靈便。有西方學者認為,一直到公元十八世紀,農耕民族纔在世界範圍內戰勝瞭遊牧民族——在工業革命的滾滾濃煙中,這些天之驕子的蒼涼背影悄悄地消失瞭。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二者的關係,那筆者隻能藉用李後主的一句詞瞭:剪不斷,理還亂!
  這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懷。
  在中國史書的記載中,很多遊牧民族都和漢民族有著韆絲萬縷的血緣關係,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說匈奴是大禹的後裔,這一點未必可靠,卻從側麵反映齣二者的復雜牽絆。《魏書》作者魏收在北齊朝廷做官,而北齊皇室是鮮卑化的漢人,並尊北魏為正統,故而魏收在描述拓跋鮮卑時,就收入瞭一個子虛烏有的“事實”:拓跋鮮卑源齣於中原的上古帝王。而唐朝的李延壽在寫《北史》時之所以沿用這種說法,也是因為李氏傢族曾齣仕北魏且有鮮卑血統。
  魏收和李延壽皆言之鑿鑿地聲稱:拓跋鮮卑,這個來自北方幽遠之地的遊牧民族,和司馬遷筆下的匈奴一樣,是地道的“炎黃子孫”。黃帝有個兒子叫昌意,昌意將自己的小兒子分封到北方大漠。這一支係到瞭大漠,過起瞭遷徙射獵的遊牧生活。他們結繩記事,口傳曆史,與中原風土大相徑庭,但他們一直堅信自己齣身高貴,是黃帝後裔,因黃帝以土德而王,那麼“黃帝後裔”就是“地土之後”。在鮮卑語中,“土”發音為“拓”,“後”發音為“跋”,所以他們就以“拓跋”作為部族的姓氏,此即拓跋部的由來。
  但更為可信的史料是,鮮卑人齣自東鬍。東鬍原本生活在現在的濛古高原,民風剽悍,戰國七雄中的趙國和燕國曾深受其害。後來匈奴崛起,在遊牧過程中,兩個民族不期而遇,為爭奪水草而發生徵戰,東鬍戰敗,遂分溪兩部,一部退守大烏桓山(今大興安嶺南段),一部退守大鮮卑山(今大興安嶺北段),各自以居住地為族號,就是烏桓族和鮮卑族。
  鮮卑族和其他遊牧民族一樣,並不是“大一統”民族,而是由許多大小不等的部落組成的聯盟,拓跋部隻是其中之一。在不斷的演變過程中,鮮卑族群曾一度在地域上分為三大部:西部鮮卑、中部鮮卑和東部鮮卑。其中,西部鮮卑主要是指河西鮮卑和隴西鮮卑,包括吐榖渾部、乞伏部和禿發部;中部鮮卑主要是指拓跋部,此外還包括後來擺脫拓跋部控製的柔然部族;東部鮮卑主要是宇文部、慕容部和段部。
  在最初,拓跋鮮卑人並沒有“拓跋”一詞的概念,其他部族對他們的稱呼為“索頭”,“索”就是辮子,說明其時的拓跋部有留發辮的習俗,後來的契丹、濛古也有類似習俗。到瞭東漢,匈奴分成南北兩部,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內附中原,一路遊牧遷徙的鮮卑人於是填補瞭匈奴故地,並與留守故地的匈奴人通婚,繁衍瞭新的一代鮮卑人,稱之為“拓跋”,即“鮮卑父、匈奴母”之意,這錶明拓跋鮮卑有匈奴血統;而至於“黃帝之後”一說,多半是後來拓跋氏為順利入主中原而進行的附會與加工。
  《魏書》和《北史》在記述拓跋部先祖時提到,拓跋始均做部族酋長(鮮卑人稱為“大人”)時,曾幫助中原的帝堯驅逐女魃部族,立下瞭很大的功勛,帝舜還給瞭拓跋始均一個官職以示嘉奬。這個故事不但不可靠,而且不可考,但從這個口口相傳的故事可以看齣,拓跋鮮卑對中原有很強的仰慕之情——他們以祖先“齣仕”中原為榮。
  似乎,這是曆史所提供的一個暗示。
  酋長之位傳到拓跋毛,拓跋鮮卑的實力已相當雄厚,統禦三十六部族、九十九大姓,兵強馬壯,威震漠北。又過瞭幾代,到瞭東漢中葉,酋長之位傳給瞭拓跋推寅,拓跋推寅是個有頭腦的首領,他的名字“推寅”即鮮卑語“鑽研探究”之意,顯然,在族人眼中,他充滿智慧,是一位智者式的首領。拓跋推寅見部族的生存環境如此惡劣,於是毅然率領族人進行南遷,他和族人一路輾轉,到達的第一站是大澤(今內濛古達賚湖),可大澤之地昏黑低濕,到處都是湖汊沼澤,環境惡劣,這裏不是拓跋推寅心目中適閤繁衍生息的地方,稍做準備之後,他還想繼續南遷,可還沒動身就去世瞭。
  但是,一個信念卻深深銘刻在他的子孫後代心中,那就是:永遠不停下自己的腳步,要去尋找屬於我們的人間樂土!
  從此,拓跋鮮卑就走上瞭一條不斷嚮南遷移的道路,並且在不斷南遷的過程中,一步步靠近中原,靠近那流奶滴蜜的天朝上邦!
  又過瞭幾代,拓跋鄰做瞭酋長。
  有一天,拓跋鄰在自己的領地上巡視,忽然遇到瞭一位“神人”。神人對他說:“你的領地惡劣異常,並非寶地,你應該去尋找更肥美的土地,建造你的牙帳。”這個故事在《魏書》和《北史》皆有記載,很明顯是杜撰的神話故事,而根據史傢慣用麯筆的傳統,筆者懷疑這件事的事實則是:拓跋部遭遇瞭另外一支強大的遊牧民族(有可能是匈奴彆部),結果戰之不敵,無奈之下,不得不繼續遷徙。
  ……

前言/序言

  名列“二十四史”的《魏書》,是一部記載北魏帝國興衰始末的史學著作。這部書的作者——時人稱為“驚蛺蝶”的北齊大纔子魏收,素來狂悖不羈,一貫恃纔傲物。他受北齊文宣皇帝高洋之命編撰《魏書》。在這部書中,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似是渾然不將任何一位帝王將相放在眼中,但當其筆觸寫到北魏孝文帝時,他卻充滿敬仰地贊嘆道:“其經緯天地,豈虛謚也!”而《北史》的作者——唐朝的李延壽,也以同樣的情懷沿用瞭這句評語。
  “經緯天地”的北魏孝文帝,比之一統華夏的秦始皇、雄纔大略的漢武帝、濟世安民的唐太宗,毫不遜色。
  可事實卻是,北魏孝文帝的名聲遠不及這三位,中國人皆知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知道孝文帝的人卻不多,大抵因為世人總喜歡將“帝王功業”與“領土疆域”聯係起來,而北魏孝文帝並非開疆拓土、武功赫赫的帝王。
  可即便如此,他依然堪稱是一代明君、仁君、雄主。
  明,是說他從善如流,是非分明;
  仁,是說他上撫百官,下恤黎庶;
  雄,是說他銳意革新,乾綱獨斷。
  作為帝王,作為一個國傢的最高統治者,他的使命,究竟是什麼?
  答案似乎隻有一個,那就是:讓他的百姓幸福。
  北魏孝文帝不是漢人,他的傢族是來自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但他卻拋開狹隘的民族立場,以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去對待他的臣民。他深知,經曆瞭長達二百年戰亂的中華大地,不能再有無謂的流血和犧牲。於是,他不惜以“消滅”他的民族為代價,來換取一種在他看來價值甚高的共存。
  中華上下五韆年,數十個王朝,卻唯有北魏能孕育這樣大情懷、大作為、大建樹的帝王。
  中國每個王朝都有其獨特的氣質:周朝樸拙,秦漢剛健,魏晉散逸,隋唐雄渾,宋明市井……而談及北魏王朝,卻唯有“神奇”一詞最為貼切。
  拓跋鮮卑金戈鐵馬,在強鬍林立的北方大漠脫穎而齣,建立北魏王朝,一統北國,兼治鬍漢數個民族,開啓中國多民族共治之先河;他們本是目不識丁、結繩記事的遊牧民族,卻將漢字藝術推到一個極緻高峰,孕育齣讓人嘆為觀止的魏碑書法;他們驍勇強悍,嗜好殺戮,卻又是虔心禮佛的佛教徒;丟掉經捲,拿起屠刀,又開中國“三武滅佛”之先驅;放下長劍,搖身一變,便是偉大的藝術傢,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刀刀驚天動地;他們的歌喉高亢蒼涼,《木蘭詩》和《敕勒歌》在中國北方久久傳唱;鑄劍為犁,他們也是偉大的文學傢和科學傢,《齊民要術》和《水經注》,既是辭藻優美的文學精品,也是資料翔實的科學巨著……
  崇文尚武,亦無過於此;大氣雍容,開盛唐先河!
  就讓我們從拓跋鮮卑的遙遠傳說,開始一部恢宏壯闊的王朝史詩。

史詩的餘暉:大漠孤煙中的民族融閤與文明碰撞 圖書名稱: 帝國挽歌:拓跋鮮卑的興衰與文化重塑 作者: 曆史地理研究組 字數: 約 1500 字 --- 內容提要 《帝國挽歌:拓跋鮮卑的興衰與文化重塑》是一部深度剖析中國曆史上一個關鍵轉摺點——北魏(公元386年—534年)——的宏大敘事。本書聚焦於建立並統治北魏的拓跋鮮卑這一遊牧民族,如何從漠北草原遷徙至中原腹地,並在這過程中所經曆的劇烈政治、軍事、社會及文化轉型。它不以單一的帝王功過為綫索,而是將焦點置於“民族融閤”這一核心議題上,探討瞭漢化政策的驅動力、阻力,以及最終對華夏文明版圖産生的深遠影響。 本書旨在全麵呈現北魏立國之初的軍事力量展示,如淝水之戰後的統一北方,到中期以平城為都的強盛,再到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權力核心與文化形態的徹底轉變。我們深入挖掘瞭鮮卑貴族與漢族士大夫之間的復雜博弈,從官製改革、服飾禁令,到語言文字的更迭,力求還原一個多重身份交織的帝國圖景。 第一部分:草原的雄風與帝國的奠基(公元386年—440年) 本書的第一部分追溯瞭拓跋珪在“龍城之亂”後重振部族,最終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北魏的艱辛曆程。這一階段的鮮卑,依然保留著濃厚的遊牧文化烙印:“梯登”(一種簡易的議事製度)、對馬匹和狩獵的依賴、以及嚴格的軍功授爵體係。 我們詳細分析瞭拓跋燾時期對後秦、北涼的徵伐,特彆是對北方其他遊牧政權(如柔然)的持續作戰。這些戰爭不僅鞏固瞭北魏對黃河流域的控製,也為後來的漢化改革積纍瞭物質基礎和政治資本。章節重點探討瞭佛教的傳入與初步興盛,剖析瞭佛教如何在遊牧民族統治者心中,逐步取代薩滿教,成為維係帝國精神認同的新工具。雲岡石窟的開鑿,被視為這種宗教接納與政治宣傳相結閤的早期典範。 本部分的關鍵在於理解:北魏初期,統治階層如何在外來文化(以漢文化為主)與自身文化之間劃齣清晰的界限,維持其統治的“異質性”優勢。 第二部分:平城時代的矛盾與潛流(公元440年—493年) 隨著帝國疆域的穩定,拓跋鮮卑麵臨的首要挑戰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廣闊的漢人地區。第二部分深入研究瞭自文成帝以來,宮廷內部圍繞“漢化”展開的隱秘鬥爭。 本書對比瞭兩種對立的思路:以崔浩為代錶的激進漢化派,主張全麵學習漢製,以鞏固統治的閤法性;以及以六鎮舊貴族為代錶的保守派,他們堅守鮮卑軍事傳統和民族特性,視漢化為對自身權力基礎的侵蝕。 我們利用齣土文獻和地方誌,重構瞭平城時代官僚體係的運作模式,揭示瞭“三長製”等行政改革背後的社會動員邏輯。同時,對《魏書》等早期史料的文本分析錶明,即便在錶麵統一的記錄下,鮮卑貴族在私下場閤、宗室聯姻中依然存在著強烈的民族隔閡。這一時期的北魏,如同一個緊綳的弓弦,在穩定與變革的張力中前行。 第三部分:洛陽的新生與文化的熔爐(公元493年—528年) 孝文帝元宏的遷都洛陽,標誌著北魏曆史的決定性轉摺點。第三部分是全書的核心,聚焦於這場自上而下的、波瀾壯闊的“文化革命”。 本書細緻梳理瞭孝文帝實施的“八大新令”:改漢姓(如拓跋改元、拓跋改拓)、禁穿鮮卑舊服、禁用鮮卑語、鼓勵與漢人通婚等一係列措施。我們分析瞭這些政策的深層意圖——不僅是政治上的“以文製武”,更是軍事動員體係嚮更有效率的中央集權體製的過渡。 我們考察瞭洛陽城內,鮮卑貴族(如穆、陸、於、賀六大姓)與原關隴士族之間的文化融閤與衝突。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正是這種融閤的物質體現——佛教造像開始擺脫早期西域和中原的直接影響,形成瞭獨具北魏特色的秀骨清像風格,象徵著民族審美的新高峰。 然而,本書也尖銳地指齣,這場激進的漢化,埋下瞭帝國分裂的種子。對於被剝奪瞭草原特權的六鎮鮮卑人而言,遷都和改革意味著失去土地和地位,他們的不滿最終在正光年間集中爆發,成為“六鎮之亂”的導火索。 第四部分:分裂的背影與曆史的遺産(公元528年—534年) 終章迴顧瞭帝國晚期無可挽迴的衰落。六鎮之亂的爆發,使得中央權威徹底瓦解。本書側重分析瞭爾硃榮集團的崛起——他雖齣身鮮卑舊族,卻成為鎮壓鮮卑叛亂的主力,這本身就是曆史諷刺的體現。 最後,我們詳細分析瞭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的過程,特彆是高歡與宇文泰兩位權臣在權力真空中的錶現。盡管帝國在政治上瓦解瞭,但孝文帝推行的文化政策卻取得瞭“政治失敗,文化成功”的奇特結果。 《帝國挽歌》的結論是:北魏的終結並非簡單的王朝更迭,而是中國曆史上遊牧民族與農耕文明第一次大規模、係統性的深度融閤試驗。它為隋唐的統一和盛世奠定瞭不可或缺的人力、文化和製度基礎。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宏大而細膩的視角,審視這一偉大的、充滿掙紮與創造的“過渡時代”。 --- 本書特色: 1. 宏觀與微觀結閤: 既有對整個帝國興衰的政治史梳理,也包含對具體製度(如均田製)、宗教實踐和藝術風格的微觀考察。 2. 史料的再解讀: 綜閤運用《魏書》、《北史》以及近年齣土的墓誌、敦煌文獻,力求還原一個多麵且充滿張力的曆史現場。 3. 聚焦文化張力: 核心論點集中於鮮卑統治者在“保持身份認同”與“有效治理”之間的艱難抉擇。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切入,關注的是魏晉時代士人的日常飲食與禮儀變遷。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吃喝史”,沒想到作者將餐桌上的細節,變成瞭解讀社會結構和道德觀念的密碼。比如,書中詳述瞭“羹、飯、餺飥”等主食在不同階層中的普及程度,以及不同地區對食材偏好的差異,這反映瞭當時生産力的不均衡。更有趣的是,作者探討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背後的士族優越感,以及後來這種精緻飲食風尚如何被民間模仿和簡化,最終催生瞭新的飲食文化。通過對茶、酒、肉類消費習慣的分析,我清晰地看到瞭權力中心是如何在餐桌上進行展示和維護的。它提供瞭一種非常微觀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那些曆史偉人的日常生活並非全然是玄談和詩酒,他們也要麵對柴米油鹽,隻是他們處理這些“煙火氣”的方式,帶有那個時代特有的文化烙印,非常引人深思。

評分

我最近讀瞭一本探討魏晉時期哲學思想的書,與我預期的那種晦澀難懂的古籍解讀完全不同,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現代、非常接地氣,甚至帶點兒幽默感。作者在闡述“玄學”時,沒有像很多學者那樣堆砌艱深的術語,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比喻和現代案例來解釋“無為”與“有為”的辯證關係。比如,他將“竹林七賢”的放誕不羈,比喻成對當時僵化官僚體係的一種行為藝術式抗議,這個解讀角度非常新穎。書中對王弼的《老子注》的解讀尤為精彩,它將原本高冷的哲學思辨拉到瞭普通讀者的理解範圍之內,讓人感覺思想的火花在腦海中不斷閃現。這本書成功地將思想史的厚重與閱讀的樂趣完美結閤,它不僅讓人瞭解瞭魏晉的思潮,更讓人反思我們當下社會對“自由”與“規範”的界限。對於想入門魏晉思想,又怕被“勸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是絕佳的選擇。

評分

我對建築史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所以毫不猶豫地翻開瞭這本關於魏晉時期城市規劃與園林藝術的著作。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詳實的考古資料佐證。作者通過對鄴城、平城等都城遺址的發掘報告進行細緻梳理,重建瞭當時城市布局的宏大框架。尤其是在園林部分,書中對“麯水流觴”這種文人雅集的空間設置進行瞭深入剖析,它不再僅僅是一個飲酒取樂的活動,而是被描繪成一種對自然秩序的模擬與對自我精神疆域的構建。書中大量的平麵圖和三維復原圖,極大地幫助瞭讀者理解那個時代建築的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閤。它清晰地展示瞭,在戰亂頻仍的背景下,人們如何努力地在現實世界中創造齣一方相對和諧的、充滿秩序感的精神避難所。讀完後,我對古代的工匠精神有瞭更深一層的敬意。

評分

這本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音樂文化的專著,給我帶來瞭一場聽覺的盛宴。作者顯然是音樂史方麵的專傢,他對“七弦琴”在那個時代的地位分析得極為透徹。書中詳細描繪瞭嵇康“廣陵散”的彈奏場景,不僅僅是描述鏇律,更著重於其背後蘊含的憤懣與孤傲,那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情感投射,讓人聽之落淚。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鬍鏇舞等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的引入和分析,體現瞭當時文化交流的多元與活力。作者甚至收錄瞭一些現存樂譜的片段,並配有現代的簡譜對照,雖然我並非專業樂手,但光是看著那些指法和節奏的描述,就仿佛能想象到玉山傾頹、清歌一麯的場景。整本書充滿瞭對那個時代“雅”與“俗”碰撞的美學捕捉,閱讀體驗極其豐富,讓原本感覺遙遠的古代聲音變得鮮活而立體。

評分

這本關於古代服飾變遷的書,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魏晉風骨的時光之門!作者對那個時代衣料質地的考究,從粗糲的麻布到後來絲綢的精細紋理,描繪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對“褒衣博帶”這種服飾風格的演變,不僅僅停留在形製上的描述,更深層次地挖掘瞭它背後所反映的士人精神氣質的鬆弛與對禮教的某種疏離感。書中穿插瞭大量當時的繪畫和壁畫拓片,那些飄逸的衣袂,仿佛能讓人感受到微風拂過的觸感。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鬍漢文化交融在服飾上的體現,比如窄袖短袍如何逐漸被漢式寬袍大袖所接納和改造,這部分寫得極其細膩,顯示齣作者深厚的文獻功底。讀完後,我仿佛能透過那些褶皺和顔色,觸摸到那個曆史的脈搏,那種既宏大又個體化的生命力,真是令人沉醉。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於一本簡單的服飾圖鑒,它是一部無聲的社會變遷史。

評分

我愛北魏

評分

一次買齊瞭張小泱的作品。文筆功力深厚,讀來行雲流水。不同於其他網絡作傢的是,小泱的作品措辭得當,邏輯嚴謹,不逐名奪利的寫作方式,必成大傢。讀小泱的作品,仿佛又想起瞭在學校時傳閱小泱寫在作業本上的《螣蛇記》的時候,當時讀罷就驚為纔子。期待小泱的更多作品。

評分

一次買齊瞭張小泱的作品。文筆功力深厚,讀來行雲流水。不同於其他網絡作傢的是,小泱的作品措辭得當,邏輯嚴謹,不逐名奪利的寫作方式,必成大傢。讀小泱的作品,仿佛又想起瞭在學校時傳閱小泱寫在作業本上的《螣蛇記》的時候,當時讀罷就驚為纔子。期待小泱的更多作品。

評分

我買來送人的。

評分

我愛北魏

評分

看瞭就能大略知道北魏的曆史,再去看魏書就更棒噠

評分

我愛北魏

評分

紙質不錯,內容還沒看

評分

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