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库·儒学书系·内圣外王:修己安人

华夏文库·儒学书系·内圣外王:修己安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隋思喜 著
图书标签:
  • 儒学
  • 修身
  • 内圣外王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哲学
  • 伦理学
  • 安身立命
  • 华夏文库
  • 经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464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51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夏文库 , 儒学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6
字数: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修己,是通过学习古典知识和礼仪,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与人文素养的自我实现;安人,是自己以高尚的德行教化与感染他人,使之共同走向善道的他人之自我实现。孔子提出的“修己安人”思想,在后来儒学的发展中往往被概括为“内圣外王”,具体体现在《大学》所确立的“八条目”之中。“八条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步骤,历来被视为是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基本途径。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修己安人——儒家式的自我之圆成
1 何谓“修己安人”?——从师徒间的一场问答谈起
2 学着认识自己
3 人者,仁也

二 从“修己安人”到“内圣外王”
1“ 修己安人”即是“内圣外王”
2 合内外之道以成人

三 忠恕之道——修己安人的黄金法则
1 在忠恕之间求中道
2 实现自我的忠道原则
3 成就他人的恕道原则

四 内圣修己何以可能
1 成圣需要求诸己
2 孟子与荀子的成圣思路
3 在发现天命中变化气质

五 走上内圣之路的内因功夫
1 立志好学
2 明诚尽性
3 无欲主静
4 慎独自省
5 涵养用敬
……
六 走上内圣之路的外缘助力
七 由“修己”走向“安人”
八 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方略
九 君子理想与圣人气象

精彩书摘

  对于孟子来说,人为什么能够成圣?他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人心之中本来即含有能够成圣的“四善端”。这四善端指的是人心之中,作为仁、义、礼、智四种德性之泉源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其中,“端”指开端,有原因、根据的意思,说的是侧隐之心是仁出现的原因,羞恶之心是义出现的原因,辞让之心是礼出现的原因,而是非之心则是智出现的原因。这四善心共同构成了人的本心或者叫真心,孟子也称其为“赤子之心”。这是人异于禽兽的地方,如果没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那人便不能成其为人了。如何证明这一点?孟子举例说,假如人们看到有小孩子突然掉到井里,都会有惊恐同情之心,不是想借此与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厌恶那孩子惊恐的哭声才这么做的,而是因为这个人满腔子都是一种不忍人之心。
  既然人心之中本来就具有四善端作为成圣的根据,那么为什么现实还是充满了恶,人不能顺其自然地成为圣人呢?孟子告诉我们说,这是因为我们丢失、放弃掉了自己的赤子真心。人们丢失了鸡犬知道去寻找,赤子之真心丢失了反而不知道去寻找,这真是做人最大的悲哀。对于孟子来说,人之所以能成圣的可能性在于,入的本心本性之中生来就具有为尧舜的种种规定性,这种种规定性就是孟子所谓的“良知良能”,而良知良能是普天下的人皆有的。圣人与我是同类人,而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由于“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意思是说圣人只不过是先把人人都具有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已。只要我知道这一点,并将这些规定性从潜在的状态扩充为我的具体德性与行为,便可以成为圣人。扩充人心之中本有的四种善端,从内心深处发掘成圣之根据,这就是孟子告诉我们的内圣之路。
  那荀子认为人为什么能够成圣?原因在于后天的人为积习之功,圣人是“人之所积而致也”。荀子的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并不是虚伪的意思,而是指人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来自后天的人为学习与教化作用。在荀子看来,从人的天性出发,人与人是本性同一的,即使是圣人也不例外。而人的天性是什么?饥渴了知道饮食,寒冷了知道保暖,劳累了希望休息,追逐利益,躲避危害,眼睛能分辨白黑美恶,耳朵能听出声音的清浊好坏,嘴巴能辨别出酸甜甘苦,鼻子能闻出芬芳腥臭……这些都是人生来就有的,不因德行高低、地位贵贱、知识厚薄等而有所区别,这是“禹桀之所同也”。禹是古代的圣君,桀是古代的暴君,即使他们的德行相差悬殊如天与地一般,也不妨碍他们在人性上是相同的。事实上,荀子所谓的“性恶”,指的是人的物质欲望与心理要求,正因为我们顺从放纵了这些欲望,才有了人世间的种种不义和恶。
  面对荀子人性本恶的论断,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我们天性是恶的,那人世间种种美好的善又是从哪来的?荀子说:凡是善的、有价值的,美好东西都是人努力创造的产物。人性是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正因为自己没有,所以才须向外要求。正因为人性本恶,缺少了善,所以我们才会去追求善以丰富自我,改造自身。实际上,荀子是在告诉我们:一方面,我们的天性中有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等趋向恶的一面,我们的欲望要求如果放任自流会导致争夺、战乱、不义等恶的事物的出现,使我们的社会混乱失序;另一方面,我们的天性中也有追求仁义、礼仪、秩序等善良的一面。因为人类要想在残酷的大自然里,在同凶猛的野兽竞争中生存下来,并逐渐成为自然的主宰者,就需要结成群体,组成社会,而群体社会的结成离不开有序的伦理道德规范,伦理道德规范的确立却是变化本性、人为努力的结果。与孟子相比,荀子更加强调后天学习与修身的重要性,《荀子》首篇是《劝学》,其次便是《修身》。荀子的内圣之路概括而言便是改变自己的本性,在他那里称之为“化性起伪”。
  ……
《华夏文库·儒学书系·内圣外王:修己安人》图书简介 引言 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深邃的思想智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为世界贡献了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华夏文库》作为一套系统梳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成性丛书,旨在汇聚经典,启迪后学。本卷《华夏文库·儒学书系·内圣外王:修己安人》聚焦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命题,通过对“内圣”与“外王”两大范畴的深入探讨,揭示了儒家学说中“修己”以达“安人”的实践路径与终极目标。本书并非对某一具体经典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而是旨在勾勒出儒家思想体系中关于个人德性修养与社会政治理想之间内在逻辑的宏观画卷,以及历代儒者在实践这一理想过程中所进行的理论探索与人生实践。 第一章:“内圣”之道——个体德性的深度淬炼 “内圣”,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石,也是通往“外王”的必由之路。“内圣”的涵义,在于强调个体道德人格的完善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它要求个体超越私欲,体悟天道,将道德原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达到“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至高境界。 本章首先追溯“内圣”思想的源头,从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的教诲出发,阐述了“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理想社会的根本。“仁”不仅是一种道德情感,更是一种高度的社会自觉和责任感。接着,我们探讨了孟子“性善论”的积极意义,他将道德的种子播撒于每个人的内心,强调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是人性固有的善端,只要加以扩充,便可成就圣贤。 随后,本章深入分析了“大学”之道,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强调发掘并彰显人内在本有的光明德性;“亲民”则进一步将个人道德修养的成果扩展到关怀民众,推己及人;“止于至善”则指明了道德实践的最终目标,即达到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在此过程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内圣”的五大功夫,被视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实践环节。 格物致知: 探究事物的道理,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开启智慧,增长见识。这并非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包含了对自然法则、社会规律和人性深度的洞察。 诚意: 做到真诚无妄,内心真实,不欺骗自己,不虚伪待人。意念的真诚是道德实践的起点,是防止德性滑坡的第一道防线。 正心: 排除私欲和杂念,使内心保持纯净、公正、平和的状态。心正则德盛,心乱则事败。 修身: 将内在的德性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修身是“内圣”实践的落脚点,是将抽象的道德原则转化为鲜活的个体生命实践。 本章还将触及儒家关于“慎独”的论述,即在独自一人时,依然能够坚守道德规范,不放纵私欲,这是检验一个人德性真伪的重要标准。同时,对“知行合一”的强调,也贯穿其中,指出道德的真正价值在于实践,知而不行,则为虚知。 第二章:“外王”之道——政治伦理的理想构建 “外王”,作为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维度,是指通过个人德性的完善,进而实现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大业。“外王”的思想,并非仅仅停留在政治权术层面,而是建立在深厚的道德基础之上,强调“德治”而非“法治”,以人为本,以德化人。 本章首先探讨了儒家对于君主及其统治者的要求,核心在于“德君子,德配天下”。君王应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影响和教化民众。这包含了“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深刻道理。君主的品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接着,本章重点阐述了“仁政”的理念。儒家认为,理想的政治应该是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疾苦,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皆有所养”的社会理想。这种“仁政”并非一味地给予,而是通过建立公正的制度,提供公平的上升通道,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从而激发民众的积极性,凝聚社会力量。 “外王”的实践,离不开一套完整的政治伦理体系。本章将剖析儒家对于“礼”的重视。礼,不仅是社会秩序的规范,更是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礼之用,和为贵。”通过“礼”,可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与社会之间的融洽。同时,对“乐”的强调,也体现了儒家追求精神愉悦和文化繁荣的理想,认为音乐在陶冶情操、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本章还将讨论儒家对于“正名”的论述,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等级分明,秩序井然。这并非僵化的等级制度,而是基于道德责任的社会分工。当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尽忠职守,社会便能达到有序的状态。 最后,本章将触及儒家对于“民本”思想的深化理解,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民众的支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于民众的安居乐业。通过“足食”、“足兵”、“民信之”,来确立国家稳固的基础。 第三章:“修己安人”的辩证统一——内圣与外王的互动 “内圣”与“外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整体。“修己”是“安人”的根本前提,“安人”也是“修己”的最终归宿。没有“内圣”的根基,“外王”便可能沦为空谈或暴政;没有“外王”的实践,“内圣”则可能成为孤芳自赏的个人修行。 本章将深入探讨“内圣”如何为“外王”提供道德支撑与实践智慧。例如,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君主,自然会关怀民众,推行仁政;一个追求“诚意”的官员,才能公正廉洁,赢得民心;一个注重“正心”的统治者,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决策。 反之,本章也将论述“外王”如何促进“内圣”的升华。通过在政治实践中承担责任,与民众互动,解决实际问题,个体可以在更高的平台上磨砺德性,深化对“仁”、“义”、“礼”、“智”、“信”的理解。例如,一个面临复杂政治局面的领导者,需要不断运用智慧,做出艰难的抉择,这本身就是对个人品德和能力的极大考验。 本章还将重点分析儒家对于“君子”的理想形象的塑造。君子是“内圣”与“外王”的完美结合体。他们既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能将其应用于社会治理,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从孔子“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人”的境界,到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实践原则,都体现了这一辩证统一的思想。 同时,本章也会探讨在历史实践中,“内圣外王”理念所面临的挑战与演变。从早期儒家思想的提出,到后世的不断发展与修正,历代儒者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试图找到将理想化的德性与复杂的现实政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结论 《华夏文库·儒学书系·内圣外王:修己安人》一书,旨在通过对儒家思想核心命题的梳理与解析,为当代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华文明智慧的重要窗口。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展现一种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它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也呼唤个体将这种修养的力量投射到社会实践中,以期达到个人安宁与社会和谐的至高境界。在现代社会,尽管时代背景已发生巨变,但“修己安人”所蕴含的关于个人品德、社会责任、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秩序的智慧,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本书的出版,期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在传承与创新中,为当代社会的发展贡献宝贵的思想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那种沉稳的暗色调与书名所蕴含的深远意境非常契合。我最欣赏的是它的注释体系,似乎不是那种简单地解释字面意思,而是对历代注疏大家的观点进行了精妙的提炼和比较,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解读空间。这对于想要深入探究文本源流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从结构上来看,它似乎非常注重内在逻辑的严密性,每一个论点的展开都有理有据,引用权威文本时也十分精准。总的来说,这本书散发着一股历经时间沉淀的学者的气息,它不是用来快速浏览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我们放慢脚步,与之进行深度精神交流的良师益友。我期待通过阅读它,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圣贤在追求个人完美德行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这两大目标时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和深沉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充满了古典韵味,淡雅的米黄色调,配上古朴的字体,让人一上手就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历史感。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墨迹清晰,阅读体验很舒服。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许多重要的引文和注释都采用了不同的字体或排版方式,使得在阅读复杂文本时能够清晰地区分开主文与辅助信息。从内容上看,这本书似乎深入探讨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体修养与社会治理的辩证关系。我初步翻阅了一下目录,感觉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从“内圣”的个人德行培养,到“外王”的治国平天下之道,逻辑层层递进,很有启发性。尤其是对一些经典篇目的解读,感觉比我以往读过的其他版本都要深入和细致,似乎触及到了文本更深层的含义,期待能静下心来好好研读一番,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为人处世的智慧。

评分

拿到手后,我立刻被这本书的厚度和分量所吸引,这绝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通俗读物,而是扎扎实实的研究成果。装帧精美,虽然是文库系列,但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看得出出版方在选材和制作上的讲究。我大致翻阅了几个章节的引文出处,发现引用文献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从先秦经典到宋明理学的诸多重要著作,这为全书的论证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从标题“修己安人”来看,这本书的核心议题显然聚焦于儒家思想的实践层面,即如何通过个体的道德完善最终实现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有效治理。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探讨方式,非常符合我一贯的阅读偏好——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指导实际行动的哲学思考,而非纯粹的文本考据。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解决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困境和治理难题的古老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经典的梳理,更在于它试图搭建起一个古今对话的平台。我看到其中有一节似乎在探讨儒家思想在面对当代社会变迁时的适应性和挑战。这一点非常吸引我,因为传统思想的生命力往往体现在它能否回应新的时代问题。如果书中只是简单地复述古代的教诲,那它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我期望看到的是一种批判性的继承,一种与现代性进行深度博弈后的儒学新阐释。作者似乎在努力打破“儒学过时论”的窠臼,展现其在现代心灵重建和伦理重塑中的潜能。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这本书在我眼中增色不少,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剂精神良药,试图为迷惘的现代人提供一种稳定的价值锚点。

评分

说实话,我对儒学典籍一直抱有一种敬畏又略带畏惧的心情,总觉得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序言部分,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平易近人,没有使用太多生僻的术语,而是用现代的语言框架来重新梳理和阐释那些古老的概念。这对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注意到书中对“仁”和“义”的定义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辨析,并将其与“修身”的具体实践步骤紧密联系起来,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道德说教上。另外,书中似乎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案例或者人物传记来佐证论点,这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更有说服力。我打算先从那些案例入手,慢慢过渡到理论核心部分,希望能逐步攻克这门看似高深的学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