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米歇尔·福柯在“生物政治的诞生”一课中对新自由主义所作的分析,在法国左派阵营内造成了不小的震动:是否福柯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正在变成一个自由主义者?他的这一课不是表明他自1980年代初即开始进入一条危险的道路?这位在1968年5月之后代表激进左派的主要人物,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正在“向右转”?
·本书作者试图为这一系列质疑提供一个全新的且原创性的分析。在作者看来,当福柯决定就新自由主义的传统讲一课时,他其实逾越了知识界中的一条深深的界线;而福柯的巨大勇气就在于把由知识界左派设立的象征性栅栏击得粉碎,尤其是那个反对新自由主义传统而表现为激进的左派。
·如何去突破左派一系列陈词滥调般的“分析模式”,如何去设想一种新的观察话语并创造一种新的批判理论,如何恢复皮埃尔·布迪厄所谓“左派的极端自由主义传统”计划?作者正是希望通过重读福柯论述新自由主义的文章来回应他所谓“再创左派的任务”。
内容简介
福柯在其晚年关于新自由主义讲课,给左派人士留下了诸多疑问和不解,以至于有人不愿多讲,甚至回避。事情过了几十年,年轻的法国学者拉加斯纳里公开站出来为福柯打抱不平,试图恢复福柯本来的激进左派真面目,这是本书的由来。
但本书不止步于此,其深层的意旨则是要对新自由主义重新进行审视、剖解。通过重读福柯这一课的微言大义,作者指出,福柯的用意在于提供方法,在于将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工具,以此来换一种思路,质疑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质疑权力、法律、国家、解放等传统概念。
如何由此出发去建构一种并非反动的政治,去重新发明一种左派的激进自由主义传统,去重新表述批判理论的话语,去设计一种解放实践?我们需要倾听的正是“福柯的最后一课”。
作者简介
乔弗鲁瓦·德·拉加斯纳里(Geoffroy de Lagasnerie,1981— ),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主要从事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认识论和批判理论研究,尤其关注皮埃尔·布迪厄和米歇尔·福柯的作品。
潘培庆,1980年代初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语系,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后赴瑞士留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对中西哲学、中西政治文化战略的比较研究有兴趣。著有《解构中国政治文化战略》,译作有《福柯思想辞典》、《词语》、《论自愿为奴》等。
目录
总 序 | 重拾拜德雅之学
译者序 | 福柯论新自由主义的话语是“右派”言论吗?
福柯的最后一课:关于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治
前 言
导 言
一次越界
作为右派意识形态的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的创造
批判的条件
1. 新自由主义,一个乌托邦
2. 市场无处不在
3. 对市场的“科学”论证
4. 多元性
5. 社会,共同体,统一体
6. 拆解社会
7. 自由主义伦理和保守主义伦理
8. 内在性、异质性和众多性
9. 怀疑论和独特性的政治
10. 不被治理
11. 政治,法律,主权
12. 成问题的公民抗命
13. 不让政府自由放任
14. 经济人,心理学和规训社会
谈话录 | 福柯为新自由主义着迷,这是回应他自己的提问
精彩书摘
在当代思想中,新自由主义这个问题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一本又一本书,一个又一个论坛,无不在重复这样一个观点,即当今最关键的事情在于揭露新自由主义逻辑的泛滥,以至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此观点。事实上,人们翻来覆去地说,新自由主义会改变我们世界的运行。当然,它也会重新定义经济规则。但更为严重的是它会颠覆社会的传统组织。整个社会秩序可能会由于这一难以抵御的剧变而发生动摇,还会波及社会秩序赖以生存的所有机构,如国家、学校、家庭、法律等。一种设想连接政治、法律和经济,连接个人和集体之间相互关系的闻所未闻的方法正在具体化。人文科学应该立刻关注这些现象,以便理解它们的影响,估计它们所包含的危险,并提出能够抵制它们的工具。
或许人们会认为,如此关注同一主题,一定会有异常丰富和创造性的成果。然而很遗憾,我们看到的是思想生活的单一化和限制。在知识界的几乎所有领域,实际上传播着一些相互重叠的分析,它们运用的是同样的认识,同样的解读框架。换言之,新自由主义的问题,其作用在今天好像已成为消除理论和政治分歧的因素。它并未引起众多的矛盾解释,它在很多人那里激发起相似的感受,而人们本来预料这些人会表达彼此相去甚远,甚至是对立的观点。在此问题上,现在可以看到,可思与可说领域正在缩小,总之, 看到一种想象力的总体性危机。
无数的文章以谴责新自由主义为目的,人们在这些文章的根本点上几乎可以系统地看到同一论据,都以悲叹形式出现:今天,凡是隶属于“共同体”逻辑的都会由于个体性及本位主义(particularisme)逻辑而衰落。新自由主义会使利己主义、自我中心占据支配地位,它会首先重视个人利益,重视“我”的利益,损害“我们”、“社会”,以及“共同机构”的利益。因此,道德、宗教、政治、法律等,都会丧失它们的约束力和整合力,互惠互利、赠予、援助的关系日趋衰落,并逐渐被商业关系所取代。从今往后,个人不再认同任何高尚的原则,也不遵从任何超越的价值(规范或者公认的价值、相互间的关系),而这些恰恰是“建立”或者“重建社会”所必需的。由此会导致 “社会联系”(从团体中退出[désaffiliation])、相互关心和团结互助的危机,同时会引发众多的少数人运动;个人在这些运动内部要求个人权利(可以把这称为民主),可这些运动却表明他们实际上拒绝服从象征性的秩序,拒绝服从法律。
当然,关于这些话语,它们的疏忽和局限,以及鼓动其说话者的冲动,这其中都大有文章可做,但尤其使我感兴趣的是这样一点:这些话语如何透露了左派思想的变化,特别是批判理论空间内部占主导地位的情绪。这些陈述实际上证明了某种范式,或者某种提问模式具有越来越强的控制力:它们都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被建构为否定的东西即是混乱(anomie)、反调节(dérégulation)、无序等;而被指定为相关陪衬物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社会被“瓦解”,公共领域被“摧毁”,社会 “淡化” 和 “原子化”(atomisation)。反过来, 这一框架也指定了肯定的必要性,那就是恢复“共同生活”,有雄心再赋予集体机构以意义,并重建“社会联系”等。
必须认识到如下这一点:这些陈述没有提供任何描述。它们无论如何都不是对新自由主义现象,或者不是对当今社会变迁所作的严肃分析。它们构成了一种解释体系,一种理解模式,此模式强迫人们接受某种看世界的方法(因而也可能有其他看法,也可以设想其他的表述)。这种意识形态结构取得支配权,这揭示了左派,尤其是极左派由于新自由主义的出现而变得何等惊讶、困惑和不知所措。面对这一新范式的出现,左派好像没有准备。说得更明白些,由于必须在政治上与此治理术进行斗争,结果却导致智力的瘫痪,甚至导致某种反智主义:揭露新自由主义成为首要任务,但这种揭露之所以可以进行的原因却微不足道,这使得根本不可能就批判理论自身的论证进行任何思考。
……
《告别启蒙的黄昏:思想史中的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探析》 引言:在思想的迷雾中辨识方向 我们身处一个时代,历史的脉搏似乎愈发难以捉摸,曾经引以为傲的启蒙理性与进步叙事,在现实的重重困境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新自由主义,这个曾经在理论界激扬文字、在实践中席卷全球的经济与社会思潮,如同潮水般冲刷着我们的认知,深刻地改变着国家的治理模式、个体的生存状态,以及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然而,其影响之深远,其逻辑之复杂,却往往被简化、被误读,甚至被妖魔化。 本书《告别启蒙的黄昏:思想史中的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探析》并非要重述某个具体学者的既有理论,也不是要对某本特定著作进行梳理或评价。相反,它致力于站在更宏观的视角,追溯自由主义思想的悠久谱系,深入剖析新自由主义如何从其思想母体中孕育、分化、演变,并最终形成当下我们所面对的强大意识形态。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思想史的维度,帮助读者穿越纷繁复杂的政治与经济论辩,理解新自由主义的内在逻辑、思想根源及其在当代社会中产生的深刻影响,从而培养一种更为审慎、更为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第一部分:自由主义的漫长回响——奠基与演进 要理解新自由主义,我们必须首先回溯自由主义思想的源头。自由主义并非铁板一块,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历过古典自由主义的纯粹与激进,也吸收了社会自由主义的温和与妥协。 第一章:启蒙的曙光与自由的种子 我们将在本章中探寻自由主义思想的萌芽。从洛克对天赋人权和自然法的强调,到亚当·斯密对市场机制的赞颂,再到卢梭对人民主权的呼唤,这些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在对封建专制与宗教权威的反思中,播下了个人自由、权利保障、有限政府以及市场经济的种子。我们将考察这些早期思想如何相互激荡,为后来的自由主义理论奠定基石。这一部分并非简单罗列先贤名言,而是着重探讨这些思想如何回应其所处的历史情境,并如何为后续的思想发展开启可能性。 第二章:古典自由主义的逻辑与遗产 我们将深入探讨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这一时期,以哈耶克、米塞斯等思想家为代表,强调自由市场、私有产权、最小国家干预是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繁荣的根本。本章将分析古典自由主义者如何批判国家干预对个人自由和市场效率的损害,以及他们对“自发秩序”的推崇。我们将考察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逻辑,包括其对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以及其对“自由”概念的界定。同时,本章也将审视古典自由主义在面对社会不公与贫富差距等问题时所显露出的局限性,为理解后续的思想转变埋下伏笔。 第三章:社会自由主义的调适与扩张 进入20世纪,面对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一部分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古典自由主义的不足,提出了社会自由主义的观点。本章将探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国家干预的辩护,以及罗尔斯《正义论》中对“作为公平的正义”的追求。我们将分析社会自由主义者如何主张国家在维护市场公平、提供社会保障、促进机会平等方面的作用,试图在自由与平等之间找到新的平衡。这一章的任务是展现自由主义思想内部的张力与自我修正,为理解新自由主义的兴起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第二部分:新自由主义的崛起与变形——一种思想的回潮与颠覆 在经历了二战后福利国家模式的鼎盛时期,新自由主义思潮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深刻地重塑了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 第四章:自由主义的“重新发现”与“重塑” 本章将聚焦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渊源,着重考察其如何“重新发现”并“重塑”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某些思想要素。我们将审视其对哈耶克、米塞斯等人的思想的解读与继承,尤其关注他们对市场作为信息传递机制和分散决策中心的强调。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分析新自由主义者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一种更为激进的“自由”观,并将其推广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社会组织原则。我们将探讨他们如何将“自由”与“竞争”、“选择”等概念紧密联系起来,并以此作为批判一切形式的集体主义和国家干预的理论武器。 第五章: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论述与批判 我们将系统地梳理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论述。这包括其对私有化、市场化、去管制化、财政紧缩等政策主张的阐释;其对“公共领域”的侵蚀与“私人化”的逻辑;其对“个体责任”的强调以及对社会福利的质疑。本章还将深入分析新自由主义如何构建其话语体系,例如如何将“效率”、“增长”、“选择”等价值置于核心地位,并如何通过媒体和学术界的影响力来推广其理念。同时,我们也将在本章中初步引入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性视角,探讨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例如社会不平等加剧、公共服务衰退、民主基础削弱等。 第六章:新自由主义的政治实践与全球扩张 新自由主义并非纯粹的学术思潮,它更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实践力量。本章将考察新自由主义如何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的政策实践。我们将分析这些国家如何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以及这些改革如何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本章还将探讨国际组织(如IMF、世界银行)在推广新自由主义政策中的作用,以及新自由主义如何在发展中国家落地生根,并催生出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第三部分:新自由主义的幽灵与我们的反思——挑战与出路 在新自由主义的逻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探索可能的替代方案。 第七章:新自由主义的“幽灵”——日常现实中的显现 本章旨在揭示新自由主义如何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和影响。我们将探讨新自由主义的逻辑如何在教育、医疗、文化、媒体等领域体现出来,例如教育的“市场化”和“竞争力”导向,医疗资源的“私有化”和“盈利”驱动,以及媒体的“商品化”和“娱乐至死”。我们将分析这些现象如何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以及我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本章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够敏锐地察觉到新自由主义的“幽灵”,并对其产生警惕。 第八章: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性审视 在理解了新自由主义的内在逻辑和实践后果后,本章将更系统地展开对其的批判性审视。我们将深入分析新自由主义在伦理、政治、经济等层面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例如,其对“个体责任”的过度强调是否忽视了社会结构性因素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其对市场效率的无限推崇是否会牺牲社会公平与人的尊严?其对国家角色的排斥是否会削弱民主治理的能力?本章将借鉴不同思想流派的批判性资源,对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根基和实践效果进行多角度的解构与评估。 第九章:告别启蒙的黄昏——在碎片化时代寻找新的思想方向 新自由主义的盛行,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启蒙理性与进步叙事进入了一个“黄昏”时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思想的终结。本章将展望在后新自由主义时代,我们可能需要寻找新的思想方向。我们将探讨如何在碎片化、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时代,重建一种具有凝聚力、关怀性和前瞻性的思想体系。这可能涉及对不同思想传统的重新发掘,对“公共性”和“共同体”的再思考,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社会正义”等新价值的探索。本章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进行主动的思考和对话,在思想的迷雾中辨识方向,寻找属于我们时代的智慧。 结论:思想的旅程,批判的实践 《告别启蒙的黄昏:思想史中的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探析》是一场思想的旅程,它带领我们穿越自由主义的漫长回响,深入理解新自由主义的形成与演变,并最终落脚于对我们当下现实的批判性审视。本书的核心在于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维,鼓励读者不盲从任何一种既定的意识形态,而是以一种开放、审慎的态度去理解复杂的世界。通过梳理思想史的脉络,我们并非要否定过去,而是要更好地理解现在,并为创造一个更公正、更人道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本书相信,在告别启蒙的黄昏之后,人类的思想之光仍能继续照亮前行的道路。